四、惠民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的问题
惠民工程的实施,不单单是一项电影放映工程,更是建设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长远的事业,因此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为了更加顺利地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里主要指的是农村公路的村村通建设。重庆市从1998年开始乡镇体制改革,其中一个改革方向就是简化行政体制,进行自然村的合并,以永川为例,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已经由原来的622个自然村合并为211个,22个街镇,93个居委会,一个镇有7至20个村,最大的村有7000人。村子变大之后,对于惠民工程来讲,容易造成的影响有三:
第一,以南川区三泉镇窑湾村为例。现在行政村是由原来的四个自然村合并的,合并之后,总共有1400多人,据村主任伍主任介绍说:原来的四个自然村成为现在的四个社(即农业社,以前的大队),各个社之间间隔较远,从一社到四社,走路要两个小时,而且没有公路,只有机耕路,而有些村子之间的道路就是人脚踩出来的乡间小路。有机耕路的话,放映员可以骑摩托车,还算比较方便,如果只有乡间小路,那只好挑担子走路,这无疑增加了放映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
江津区的放映员程超烈,是一个年过六旬的干瘦老人,但是他每次放映的时候都要挑担子走几十里的山路,放映设备加拷贝总共在一百斤左右,这就算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很重的担子,而且放映一般都是晚上九点钟左右开始,每场放两部片子,放完收拾好后都在凌晨了。这个时候,老人要自己再挑着担子走几十里的山路才能回家。
惠民工程的目的不是做样子,而是要持续下去,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服务,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的素质,这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但是现在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的中坚力量都是类似于程超烈、赵天忠(涪陵地区的农村老放映员)这样的老放映员。他们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创建县级电影放映队时候招募、培训的放映人员,这些人有着过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本领,比他们的技术更过硬的是他们为电影事业献身的精神,他们经历了中国农村电影事业的种种坎坷,历经辉煌也曾陷入谷底,但是始终没有动摇他们为农民放映电影的决心,他们的品质是中国农村电影事业最需要的。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旦这些老放映员由于年龄的关系退出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谁能继承他们的工作?
第二,村子较大造成的第二个问题是,有些离放映地点远的村民想来看电影,但是因为路途遥远,赶不过来,加之村子里的青壮年一般都外出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如果他们要出来看电影的话家里就没有人看门。因为通常放电影是晚上九点左右,一场电影放两个片子,总共三个小时左右,等片子放完之后就差不多午夜了,路也不好走,再走回家去就更晚了,这样会耽误休息,影响第二天的农活。
第三,因为居住的地方和村行政中心隔得太远,从而无法得知有电影来放映的消息。这样容易造成一个误会:某个村子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政府规定的放映任务,达到了每村每年12场,但是四川盆地东部农村地区村民居住分散,农舍与农舍间距离遥远,村干部如果没有及时通知或通知漏了,村民就会误以为没有放电影,久而久之会对政府的政策产生怀疑,认为政府投入的经费被腐败掉了,影响政府的威信和形象。针对这种情况,一个办法是,放映员在同一个村子放映电影时,如果这个村子很大,就像窑湾村那样,每次放映的时候就要尽量找不同的放映地点,但这样做也存在很多实际的困难,比如说,很难在同一个村子找到多个既适合群众聚集,又用电方便的地方;第二个办法是,要提前和村干部打好招呼,提前通知村干部要放映的时间、片目,及对片子的简单的介绍,这样,村干部就可以通过大喇叭或者电话通知各个社长,再由社长及时通知村民电影放映的信息。但是,这样一来又加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特别是在农忙季节,这是基层干部比较反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