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剧作品题材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电视剧是一种叙事性的艺术作品。像所有叙事类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当它用画面讲述人生故事的时候,它的题材一定是由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氛围构成的。
关于人物形象,我在下一章还要专门说到,这里只是特别强调地提出来一些最基本的观点。
电视剧作品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在电视剧作家、艺术家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总是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才会有反映这种生活、表现电视剧作家艺术家对这种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的电视剧作品出现。而这客观的社会生活,正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演绎而成的。这种社会实践,一定是由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三个方面,也就是全部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内容在内的。即使在这些社会实践中会有自然景物的介入,或者社会性的“物”的介入,那也是因为人的活动才会发生的介入。所以,人物,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也就是电视剧作品内容构成中的核心成分。
电视剧作品反映这种社会生活,表现电视剧作家艺术家对这种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验,都是基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的感知、认识和感悟而发生的。而这所谓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文化关系,以至民族关系、阶层关系、社群关系、家庭关系,还有地域文化关系、宗教文化关系,等等,实际上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一切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恰恰就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物,就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主体,也就是电视剧作品内容构成中的核心成分。
由此,可以再一次确认,电视剧艺术是人的艺术。所谓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所谓电视剧作品内容构成中的核心成分,具体的表现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而这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全都表现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这性格和命运,又都是表现在人物形象身上的。所以,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是电视剧的灵魂。
当然,还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在电视剧作品里,所有的内容形象系统的总体构成中,人物无疑处在特殊的地位,无疑是叙事的中心。
现在说故事情节。
实际上,就是讲情节。
什么是情节?
在人类文艺科学的历史上,最早对情节做出解释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亚里士多德多次说到情节。归纳起来,他讲到的,并且被后来的文艺家和学者们一再沿用和发展的,大致上有如下的一些看法:
在悲剧里,情节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分。(1)
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2)
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起始指不必继承它者,但要接受其他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3)
由于情节所摹仿的行动明显地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故情节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别。(4)
一个构思精良的情节必然是单线的,而不是——像某些人所主张的那样——双线的。(5)
组织情节要注重技巧,使人即使不看演出而仅听叙述,也会对事情的结局感到悚然和产生怜悯之情——这便是在听人讲述《俄狄浦斯》的情节时可能体验到的感受……必须使情节包蕴产生此种效果的动因。(6)
情节的解显然也应是情节本身发展的结果,而不应借“机械”的作用……(7)
综合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情节的构成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情节表现为人物的行动,没有人物的行动就无所谓情节;
第二,情节表现为社会生活事件,没有社会生活实践也无所谓情节;
第三,情节表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体割裂开来,某些部分都不是情节。
沿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解,黑格尔认为,“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而这“动作”,黑格尔又是注释为“情节”的。他就讲过:“把动作(情节)表现为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一种本身完整的运动,这特别是诗才有的本领”,(8)等等。高尔基后来也主张,情节是性格的历史。他的见解是:“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9)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把情节看作是人物关系、人物行动及其相关的矛盾冲突演绎成的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生活事件。这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都是符合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逻辑的,符合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由此,也可以说,情节就是由表现着复杂的人物关系的人物的合乎逻辑的行动演绎成的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合乎情理的某种完整的生活事件。实际上,也就是人物性格和命运演变的历史。
我们看2005年12月24日到31日CCTV—1播出的最后一部电视剧——22集电视连续剧《铁色高原》。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一段尘封几十年的故事,一个令人们的心灵感到强烈震撼的故事。那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英雄的年代,在我们共和国的英雄的国土上,20万英雄的铁道兵将士,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了一条英雄的战略运输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成就了号称“人类20世纪三大文明工程之一”的英雄壮举。据记载,为了修筑那条铁路,英雄的铁道兵做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是:平均不到1公里就有两名战士奉献出宝贵的生命!《铁色高原》把叙事的镜像集中在秦群、叶正元、池衡南、池衡北、雷佐夫、夏小月、陆玲琅、王二虎、康冬保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身上了。浩浩荡荡20万的铁道兵里,A师铁锤团先遣营的这些军官和战士,堪称代表,确属精英,实为雄杰!营长秦群,性子火爆,脾气急躁,工作里一脸的坚毅,一身的霸气。面对艰难险阻,他是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化身。带兵施工筑路,他满腔的手足亲情让人如沐春风。眼看他情感世界里的小天使夏小月被敌特和土匪绑架危在旦夕,他也能以工程为重而强压悲痛阻拦战友们上山搜寻,不能不让人钦敬不已!金龙江大桥隧道大塌方,眼看一连一个排的战士们被压在乱石堆中生命不保,为救亲人他不顾阻拦要往里冲,正是一代英雄本色的本真显露。身为铁道老兵的教导员叶正元,刚柔集于一体,构建的是这支英雄部队的和谐大家庭的灵魂。染有重病,却不下火线。爱子牺牲,能强压悲痛。一心一意帮助秦群带领好先遣营冲锋陷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终于,路通人走,还没有来得及体验女军医的深情的爱,送走了陆玲琅和一位又一位战友之后,他也把自己的白骨留给了祖国大西南巍巍的群山。一连连长池衡南和连里的代理排长池衡北,自幼父母双亡,一根藤上两个苦瓜,相依为命的亲兄弟俩,性格虽然不尽相同,却是一样的豪气干天,一样的赤胆英雄,一起成了英雄的先遣营的标志性人物。雷佐夫,看造型,颇有几分书呆子气,大塌方的灾难突然降临,却也显出生死关头热血知识分子的英雄本色。他也是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人生的一个样板。同是这样的人生样板,技术员夏小月和军医陆玲琅,还在剧中很好地完成了别样的角色使命。这,不仅是说夏小月和陆玲琅丰富了英雄的铁道兵的情感世界,让秦群和叶正元在男女的情感世界展示真善美的人性,还指的是,当着夏小月点燃山洞里的炸药和敌特与土匪同归于尽,陆玲琅用嘴从禾西老爹腿上吸出毒蛇的毒汁救了老乡自己却中蛇毒而身亡时,作为一种补充,她们同样是在展示那一代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还有王二虎、康冬保,还有那一个排的,那铁道兵筑路部队的,有名的,无名的,所有长眠在烈士陵园里的英烈们,他们都只享有一个短暂的人生,却都拥有一生一世万劫不死的英名。人们不会忘记,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铺成了这条铁路。
就这个故事而言,它的情节就是,由秦群、叶正元、池衡南、池衡北、雷佐夫、夏小月、陆玲琅、王二虎、康冬保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纠结着多重的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在合乎逻辑的行动中演绎出来的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先遣营参加筑路的完整故事。这里有秦群和叶正元这两个老战友之间的工作搭档的关系,他们因为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有许许多多的矛盾。秦群和池衡南、池衡北、王二虎、康冬保他们,是上下级的或官兵的关系,指挥被指挥的关系。他跟雷佐夫、夏小月、陆玲琅又是一个部队里的出身大老粗的军人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还有他跟寨子里的禾西老爹、漂漂、阿甲之间的军民关系、以至和隐藏的让玉、却巴之间的敌我的关系。他和夏小月之间还有恋人关系。叶正元和池衡南、池衡北、雷佐夫、夏小月、陆玲琅、王二虎、康冬保之间,就是亲兄弟俩的池衡南、池衡北之间的关系,还有池衡北和漂漂之间的情爱关系,甚至加上阿甲而形成的一个“三角”的关系,等等,都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变提供了合乎逻辑的行动的时间和空间,为筑路事件的合乎情理的完整发展提供了前因和后果。
当然,在《铁色高原》里,创作者设置复杂的人物关系时,还特别设计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有意激化期间的冲突。全剧充分展示的是当年修筑铁路的艰苦。用剧中人物的话来说,那是一个要碗没碗、要锅没锅,只有一副肩膀两只手的年月,炸药,炸药不够,机械,机械没有,一切都在原始状态,像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全剧集中在渊鬼梁隧道和金龙江大桥工地上做戏,描述秦群和池衡南在悬崖绝壁上打炮眼,描述大塌方的灾难之惨烈,越是让全线最艰巨的工程来演绎人和环境的矛盾与冲突,就越是能够表现,在没有人烟的地方,一片苍茫之中,才能体会生命的滋味,才能留两行足迹闪闪生辉。除了人和自然环境的冲突,《铁色高原》还在一些戏里特别激化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人的自我内心冲突。尤其是人的自我的内心的冲突,相当精彩。无论是池衡南遭遇家庭婚姻生活变故,还是秦群面对池衡南、池衡北兄弟一次又一次的“事故”而铁面无私,面对夏小月被劫持而生命危急,或是叶正元强忍丧子之痛,尤其是大塌方时的池衡南、秦群、叶正元、康佐夫各自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的大的喷涌,都是十分震撼人心的。剧中艺术地演绎这些故事,从始至终都表现了这种性质的冲突,表现了这种冲突的蕴蓄、发生、发展、激化和终结,一种格外悲壮的情怀就强烈地抒发出来了。
这样一来,秦群、叶正元、池衡南、池衡北、雷佐夫、夏小月、陆玲琅、王二虎、康冬保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修筑这条西南大铁路的生活事件,以及这些人物在筑路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过程,就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完整的情节了。
为了把讲述这样的人生世态故事的电视剧拍得好看,让画面叙事更加引人入胜,《铁色高原》也有意在“传奇”的元素上下了一些功夫,编制了一些情节的内涵,比如,让夏小月和让玉有一个同父异母的人物关系,还让禾西老爹跟让玉有一段父母一辈的恩怨情仇,等等,虽然显得有些刀斧的痕迹,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和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篇幅不长的电视剧,情节都是比较单一或者说比较单纯的。比如,1986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录制的单本剧《丹姨》,就是说的一个平凡女人的一生的故事。主人公丹姨原本是一个纯真热情漂亮的少女,只是因为和一个在政治上遭遇挫折的有妇之夫相爱,致使婚外有孕而羞于见人,一个人跑到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海岛上隐居下来。她那非婚生的女儿不幸夭折,自己也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却30年如一日,与愚昧、迷信抗争,为全岛两代人接生,还拯救了“麻风女”五嫂,默默地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岛上的渔民对她情长谊深,她自己却没有享受过一个女人应该享受的人生的快乐。全剧艺术地演绎的就是一个“圣母”般的女人的奉献自己的故事,丹姨在剧中喁喁自问的“我这一辈子值啊不值?”也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思考。
可见,这一类的短剧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像《铁色高原》这样一些长篇电视剧,或者说比它集数还要多许多的像36集的《红楼梦》甚至84集的《三国演义》那样的更长的超长篇电视剧,往往都会是多情节的。
只不过,不管怎么样,多情节里还会有主次之分的。其中,主要的情节也就是中心的情节,所有的次要的情节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的情节而展开的。比如,《血色高原》里,秦群、叶正元、池衡南、池衡北、雷佐夫、夏小月、陆玲琅等人带领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修筑铁路是主要的或中心的情节,寨子里老乡们世代的恩怨情仇就是次要的非中心的情节。至于更复杂的,像《红楼梦》吧,主要的、中心的情节就是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以及由这悲剧牵引出来的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荣枯的历史,彰显的是“忽喇喇之大厦将倾”的封建社会正在走向崩溃的历史风云变幻。其余的,则都是围绕这个主要的、中心的情节的次要的、非中心的情节。至于《三国演义》,艺术地演绎的是历史的一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讲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群雄逐鹿中原,而后司马晋一统江山的故事。这是主要的中心的情节,其余则都是围绕这主要的中心的情节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故事。还有一种情况,像43集的《水浒传》,像《武松杀嫂》、《大闹五台山》、《林冲发配》、《杨志卖刀》、《江州劫法场》、《清风寨劫囚车》,等等,都是相对独立的剧情,全剧由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情节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说到底,《水浒传》也还是有一个中心的事件,就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聚首水泊梁山,讲述它的发生、发展直到最后失败的过程。
我在上面提到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他讲到的“情节……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讲到的“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实际上是说明了,情节有一个自具的组织系统。
在电视剧作品里,既然我们把情节界定为,由表现着复杂的人物关系的人物的合乎逻辑的行动演绎成的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合乎情理的某种完整的生活事件,或者说,也就是人物性格和命运演变的历史,或过程,那么,这个事件,这个历史或过程,就一定会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具有一种相对完整性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事件,历史或过程,必定都是逐步展开的,这个展开的过程又必定是显示出来一定的阶段性的。这所谓的阶段性,一般都表现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其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又是最基本的阶段。
比如,2005年10月播出的国庆节献礼剧目32集电视连续剧《美丽的田野》,情节就是这样一个组织系统。
这部电视剧,和2003年播出的23集电视连续剧《希望的田野》,还有正在加紧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永远的田野》,是吉林大地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精诚合作、精心创作的一部“田野三部曲”。和《希望的田野》一样,看《美丽的田野》也让人收获了不同寻常的审美愉悦。《希望的田野》抓住“三农”问题中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党的干部的腐败问题,看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中大力进行反腐治“根”的艺术叙事,用镜像展示了只要共产党的忠良不断后中国的田野就有希望的真理。《美丽的田野》则让人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有着凤凰岭那样一片美丽的田野,有着田野、七娘、“八路国”、葵花、丁春丽、“美观”那样一些美丽的农民,有着那些美丽的农民在美丽的田野上传承着凤凰岭的美丽的精神,编织着凤凰岭的美丽的梦。
《美丽的田野》的情节组织系统就是:
序幕——2004年的中国农村的一角凤凰岭,几乎就是人们眼前的中国农村的一部分现实,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免除农业税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开始出台实施了,甚至“招商引资”都提上了议事日程。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村主任等政治改革的举措,也敲响了开场的锣鼓。凤凰岭的农民应该走上致富的路了吧?然而,没有!凤凰岭的农民还在受剥削、被压迫,还穷,还受气。你看,恰恰就是村民直接选举出来那个村主任李长顺,竟然理直气壮地宣称:“凤凰岭就是我的国,我就是凤凰岭的皇帝!”他认定了,农民用不着有钱,只要吃饱穿暖就行。农民就是要“管”的,不服管,他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活脱脱一个“村霸”!“霸”得他连村党支部也敢整个儿架空,硬是把一个“执政党”变成了“在野党”!
这说明,所谓“序幕”,就是引子、楔子、题叙,或者序。一般是交代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由头,简要介绍故事里的主要人物和人物关系。
开端——村里的砖厂,明明是集体的财产,它却可以独断专行,暗箱操作,承包给他大舅子张三,从中渔利。另外,还伙同村会计“大背头”李庆祥多吃多占,贪污公款。田野在众人说服下回村竞选村主任,李长顺对村民也就是选民,连威胁带利诱,公然封官许愿拉选票,外加挨家挨户送白面“贿选”。
这说明,所谓“开端”,就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个或者最初的事件,它会引出作品中矛盾冲突的起因,或者点出次要的矛盾冲突,或者设下次要矛盾冲突的伏线为后面的全剧的故事的艺术演绎奠定基础。
发展——随后,田野当选了,李长顺跟他兄弟反目,无时无刻无一事件不拆台、不暗算、不公开作对,直到乘田野违法砍伐树木之机把田野送进了林业公安局,又乘葵花计划外怀孕之机弄得葵花人工流产还气病了从小把自己养大的七娘。就连那个张三,也敢倚仗他的余威纠集一帮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施暴,把田野打伤。一切的黑白和是非全都颠倒了!这说明,光有带领农民致富的经济政策和体现农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改革,“三农”问题还是不能解决。由此,《美丽的田野》在新世纪之初提出了农民自身现代化的问题,也可以说,新时代新历史条件下教育农民的新问题。你想,李长顺自己也就是一个普通农民,还是由善良的七娘抚养成人的孤儿,为什么掌权以后他会变质?变质到差不多是骑在百姓头上鱼肉乡里?为什么就这样还有许多农民敢怒不敢言?凤凰岭固然还有那敢于和李长顺的“霸道”相抗争的,但是,选举大会上,偏偏李长顺还能得到855张选票,只比田野的856票少了1票,其中,李长顺自己还投了田野1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不能不是一种“势力”、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乃至于一种“历史的惰性”在作祟了!这样作祟的结果,哪怕你白山黑水之间,广袤的黑土地上,凤凰岭的山水再美丽,撩人的青纱帐、向阳的葵花地再美丽,田野也还是不美丽。基于此,《美丽的田野》的创新的审美价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创作者们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解读农民,重新发现了并且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当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迎来全面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面对这种“势力”、“习惯”、“传统”、“文化”乃至于“历史的惰性”,面对被这种“势力”、“习惯”、“传统”、“文化”乃至于“历史的惰性”所禁锢的农民,而在改变生存状态的同时努力改变农民的文化心态,在推进农村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也努力推进农民思想和人格的现代化进程!舍此而旁骛其他,纵有再好的经济政治改革举措,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也必将无法最终改观,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还是无法最终实现,中国的田野最终也还是美丽不起来!
这说明,所谓“发展”,乃是整个情节中主要的、最长的部分,它包括从开端之后到高潮这一整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矛盾冲突逐步展开和深化,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逐渐表现出来并且趋向明朗,人物命运逐渐向前推进和发展,直到最后把一切推向高潮。
高潮——以李长顺策划罢免田野并重新选举村主任的事件,还有田野奔走于城乡之间为建设玉米深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资金及小学并校都大功告成为中心事件,全剧走向高潮。在这个过程里,《美丽的田野》向人们深刻地展示了“改变农民的文化心态”、“推进农民思想和人格的现代化进程”的故事。“八路国”、七娘,尤其是田野,还有他身后的靠山乡邵乡长、源江县委徐书记,努力改变了李长顺、“大背头”、张三,改变了“三军司令”,也改变了邹老蔫儿、“美观”,还改变了李庆山,改变了丁春丽,甚至改变了“八路国”、七娘、葵花,还改变了田野自己!当然,站在这些人后面的凤凰岭的广大农民,也都在自己寻求改变和被改变。历史,在凤凰岭展开的正是一个无比重大也无比深远的中国农民思想和人格现代化的进程,他们的人性日益趋向真善美的进程!
这说明,所谓“高潮”,就是矛盾不冲突发展的顶点,正是矛盾冲突各方或主要矛盾就要解决的关键时刻,一般也就是矛盾冲突和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一部分。
结局——在《美丽的田野》里,田野终于带领众人建成了玉米深加工厂,也成功地将小学合并到靠山屯乡,七娘虽然仙逝,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向世人昭示着田野的美丽。
这说明,所谓“结局”,就是紧接着高潮之后,主要矛盾得到解决,人物和事件都有了一定的结果,表现的是情节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的必然的结果。
尾声——安葬了七娘,李长顺决心进城闯荡,兄弟告别,为美丽的田野的故事预示了新的篇章。“八路国”在七娘墓前一吐爱慕的衷肠并许下假若还有来世的心愿,则昭示着,这美丽的田野会有美丽的精神支撑,让田野上的农民也永远美丽。
这说明,所谓“尾声”,一般就是在结局之后展示未来的前景,或者对于矛盾冲突解决的后果作必要的补充交代。
再说环境氛围。
不少的文艺科学论著都认为,情节的组织系统里还有一个元素是所谓的“场面”。比如,梁仲华、童庆炳著《文学理论基础读本》就说:“情节的组织系统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中都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场面所构成,任何一个场面都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场面是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那么,什么是场面呢?场面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一定的人物行动或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是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中的一个小段落。场面的划分是以人物行动的变换或主要人物关系的变换为标志的,在场的人物有增减,人物的行动和生活事件发生变化,场面就发生了变化。场面的变化和场景的变换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同一个场景中也可能连续出现几个场面的变换,所以不能把场景的变换作为场面变换的标志。”(10)
其实,在叙事性的文学艺术作品里,环境,包括环境所包蕴、所释放出来的氛围,从来都是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形影相随的一种重要的内容构成元素。这没有什么奥妙可言。因为,人物行动的展开,人物关系的展示,生活事件的演进和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的。一切都不会发生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真空里。所有的人世间的和人有关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问一个,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景即什么环境和氛围中发生的?
这样说来,我们的电视剧作品的形象内容系统的构成里,环境氛围就显得不可或缺而十分重要了。何况,恰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过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呢?
这环境,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至于氛围,无非就是一种特定的气氛罢了,像平静、祥和、欢乐、悲痛、惨烈、悲壮、凄凉、温暖,等等。
我们看《丹姨》,描绘海岛的偏僻贫穷的环境,渲染海岛愚昧落后的氛围,都很好地衬托了丹姨这个人物生存环境的异常艰难,和她坚忍不拔地生存下去的意志,为她圣母般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可信的时空平台。再看1986年中央电视台、上海戏剧学院、重庆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单本剧《希波克拉底誓言》,那部戏的主要场景都在医院内展开,重点场次的戏又是在医院的长廊和阶梯教室里演绎的。画面构图力求工整、简单。白色是全剧的主要色调,体现的是医院的洁净,神圣,崇高。加上运用象征、浓缩、夸张、变形、排比、重复等等画面修辞手法,整个环境氛围的营造就和剧中那位玉医生内心世界的阴暗、龌龊和灵魂的卑下、庸俗形成强烈的对照,也和全剧采用现代派手法,请出2000多年前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来,让他在画外说话,跟王医生、全医生、丁医生及玉医生对话,拷问现代医生的灵魂,和谐统一了。
还可以看2000年播出的46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里的一些环境氛围营造得相当精彩的戏。其中,有一场是天京陷落湘军攻进天王府之后的戏。天王府一片混乱,李秀成正率领人们紧急撤退。这时,石益阳突然返回,终于在后林苑找到了傅善祥。这位就要凋落的太平之花,正在掩埋天朝的珍贵文物。石益阳要傅善祥和她们一起撤退,傅善祥却已经服毒,要与天国同寿了。这一大段戏,不算中间切断转换到天京城里的巷战,从巷战再切到后林苑,总共是5分3秒的戏。画面中,傅善祥洗尽铅华,一身缟素,异常平静地跪在一个挖好的土坑前掩埋东西。当她手托天王玉玺时,明净的眸子里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也分明流连着难以节制的哀婉和凄伤,十分沉静而又无限感慨地对石益阳留下了一段遗言:“太平天国亡了,可太平天国的事应该流传人间。我埋的这些东西,不该落入清妖之手,他们会一火焚之,这里有太平天国的天历、《资政新篇》,各种文告、典章、封诰,还有天王的诗词。有朝一日它们会重见天日的。那时候,我们可能早已化为尘土了,可应该让后人知道,曾有过这么一群男女,营建过一个美好的天堂,(12)年啊!”接下来,是一个55秒的长镜头。只见她,伸出左手,从右手袖子里拿出一块晶莹的血红色的雨花石来。那是傅善祥过生日时谭绍光送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她双手捧起,眼含泪花,凝神审视,一番摩挲之后,把这红色的雨花石放进了坑中,放在了黄绢包裹的文物里,再牵起黄绢的一角,小心翼翼地把它盖好。这时,青蓝透彻的全画面背景布光散发着凄伤悲凉的气氛,映衬在其间的傅善祥宛若天仙的容颜,惨白而哀婉,浸透着历史的沧桑和个人命运的劫难,再听那阵阵呜咽的音乐,如诉如泣,仿佛风在哀鸣,又仿佛历史凝定在悲伤之中,在为这天国的女状元走向生命的归宿而恋恋不舍地送行。而她,掩埋这雨花石,分明是在祈愿,它象征着她和谭绍光化为泥土后永生,永恒,因为,这雨花石,正是他们生命和爱情的结晶。诚然,这个长镜头里的戏,叙说的是太平天国京城陷落之后傅善祥和周围环境氛围的特殊关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然而,谁又能断定,它不是一首诗呢?不是一首在叙事中尽情抒发了浓郁情感的抒情诗呢?是的,这是诗,这是歌。这是一首太平之花的诗。这也是一首雨花石的诗。它是挽诗。它也是颂歌。它仿佛是安魂曲的旋律,仿佛又是《英雄》或《命运》乐曲的交响。
看来,电视剧里形象内容的构成里,环境氛围的描写和渲染,的确是不容略而不计的。不妨再借用文学大师茅盾的话来强调一下,那就是:“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不适当的环境描写会破坏作品的完整性,至少也要破坏作品的气氛。”(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