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罗荣桓在山东抗日战争中的作品,人物传记题材电视剧写传主

罗荣桓在山东抗日战争中的作品,人物传记题材电视剧写传主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剧第一集《井冈治军》、第二集《闽赣沉浮》展示的就是罗荣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采。这一年的8月22日,陕西三原八路军115师誓师,罗荣桓作为师政训处主任和林彪等人一起率部东征,开始了了抗日战争的生涯。据解放军军史记载,八年抗战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共作战2.6万余次,歼日伪军50余万人。

三、人物传记题材电视剧写传主,还特别要求认真剪裁

不言而喻的是,在人物传记题材电视剧里写传主,说都做不到把传主一生一世或者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人生经历里的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地一一搬上荧屏,一定要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剪裁。这其实也是一个电视剧的叙事结构的问题。

还是以《罗荣桓元帅》为例。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协均中学和山东青岛大学读书,1926年毕业于青岛大学预科。随后,回到家乡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即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投笔从戎,参与组织通城、崇阳农民武装,任党代表。这支队伍随后在江西修水编进武昌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他任特务连党代表。9月,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电视剧《罗荣桓元帅》就从这里开始。罗荣桓从画面上走来,正是秋收起义失败之时。率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经过三湾改编,罗荣桓来到毛泽东身边,参与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电视剧第一集《井冈治军》、第二集《闽赣沉浮》展示的就是罗荣桓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采。《井冈治军》中处理三个士兵开小差的故事,和特务连副连长张明的旧军阀作风流毒作斗争的故事,还有送还老乡门板的故事,一开始就艺术地演绎了这位党代表积极建立军队基层党组织、实行民主制度、尊重爱护士兵、热爱百姓的思想。《闽赣沉浮》中力主毛泽东回到红四军主持工作、处理三纵部队不团结、参加反“围剿”战斗的故事,又展示了罗荣桓成为毛泽东的“难兄难弟”的一页历史,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很好的领导干部”的才华,当然,还有他被中央特派员排挤打击的经历。前两集下来,罗荣桓作为党的一位军队政治工作领导干部的荧屏形象,就矗立起来了。接下来的第三集到第十集的《东进东进》、《入鲁立足》、《梁山激战》、《夜袭湖西》、《桃峪风暴》、《留田突围》,《顶李送于》、《挥师北上》,就致力于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罗荣桓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风采了。那是1937年的延安。罗荣桓和林月琴燕尔新婚便要离别。这一年的8月22日,陕西三原八路军115师誓师,罗荣桓作为师政训处主任和林彪等人一起率部东征,开始了了抗日战争的生涯。林彪受伤赴苏联治疗后,1939年春,罗荣桓任政委和陈光代师长一起统帅115师师部及343旅主力挺进山东,掀开了他入鲁七年抗日救国的辉煌历史的第一页。日军是1937年10月侵入山东的。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迅速动员组织人民,建立统一战线,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坚持山东抗战的指示,开展了山东的抗日战争。据解放军军史记载,八年抗战中,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共作战2.6万余次,歼日伪军50余万人。抗战结束时,根据地发展到2400万人口和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各级民主政府先后成立和逐步健全,并拥有一支27万余人的强大武装力量。这里面,就有罗荣桓的一份贡献。罗荣桓入鲁后,历任115师政委、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艺术地演绎罗荣桓在山东七年的光辉历史,电视剧重点选取了他参与指挥的樊坝、梁山等歼敌战斗,湖西打击叛徒策动的“肃托”阴谋,桃峪风暴,以及留田突围、顶住国民党李仙洲部入鲁占领于学忠防地等等重点事件,如此剪裁,就显得颇有艺术功力了。虽然,全剧结束在辽沈战役拉开序幕之时,而后的东北全境解放、平津战役,以至于建国以后的岁月里,罗荣桓元帅在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军委副主席、军队监委书记以及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等重任上的功勋,都没有画面加以演绎,只是部分地以画外旁白解说作了交代,让人感到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留有遗憾,显得让人不能满足,但整个东北战事,只在第十集《挥师北上》后半部分和第十一集《转战东北》作了简略的交待,却显得言简意赅。而转战东北,除了演绎一些政工、后勤、军队建设的故事,重点还放在了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决定,和刘亚楼一起说服林彪南下北宁路取锦州关门打狗,劝阻了林彪北上攻打长春的战略错误。如此看来,全剧以将近80%的叙事放在山东抗日上,而且结构上取散点透视而不重在戏剧性,就重点十分突出了。在剪裁上,还有一点也是值得称道的,那就是,人物参与有度。从秋收起义到辽沈战役,20年里,罗荣桓戎马生涯中关涉人物极多。剧中人物出场,也确实如此。上至领袖毛泽东、朱德,下至众多高级将领和中下级军官,也都各具神韵和风采,让人目不暇接。这样,叙事时稍一不慎,略加展开,便会不可收拾。好在,本剧创作者严加把握,所有出场人物全都为罗荣桓艺术形象的塑造服务,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来去自如,绝不拖泥带水,绝不横生枝节,绝不浪费镜头另作铺陈。这一来,使得全剧叙事节奏也快慢有序、张弛有度、开合中规中矩了。一般说来,这要求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剪辑艺术。从叙事策略来说,这种特别精致的剪辑艺术是删繁就简、详略得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从画面语言来说,这种特别精致的剪辑艺术是跨越时空、快速叙事的省略审美的修辞艺术。它既不阻断叙事的连续性,也不模糊叙事的清晰度,反而让人觉得你把传主一生的大事和小事都恰到好处地说明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