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

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

时间:2024-08-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塞纳特开创的制片厂制度后来在好莱坞全盛时期里成了美国唯一的制片方式,其影响十分深远,这种制度有以下3个特点。所以对好莱坞的老板来说,拍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此好莱坞的导演,除了在国外已经出名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在制片厂里从最低级的工作做起。在好莱坞,除最有声望的极少数导演可以参加后期工作外,任何导演都不可能从头到尾参与影片的摄制工作。

一、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

要谈好莱坞就不能不提到麦克·塞纳特(Mack Sennett,1880—1960)。他发明了一整套独特的电影制作方法——制片厂制度,对好莱坞未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塞纳特生于加拿大,早年是个钢铁工厂工人,因为醉心于喜剧表演,便去纽约当了滑稽戏演员,1908年来到好莱坞,曾在格里菲斯手下当过3年喜剧演员。1912年他在两位赌场老板的支持下建立了著名的启斯东制片厂。在这个制片厂里,塞纳特着手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制度:在这个厂里,一部影片从开始到完成像是从流水线上装配一辆汽车一样,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启斯东制片厂的这种拍片方式,无疑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传送带式的制片厂制度的雏形。这种制度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并由制片人决定一切。所以一般有水准的艺术家的个性和才华很容易被这种制度所吞噬,只有少数具有顽强创作个性的人才能生存下来。由塞纳特开创的制片厂制度后来在好莱坞全盛时期里成了美国唯一的制片方式,其影响十分深远,这种制度有以下3个特点。

1.垄断型的跨国企业

美国电影发展初期,淘金者蜂拥而至,小公司林立。制片、放映、发行无人管理,一片混乱,任何人都可以拍片,偷印别人的影片更是一本万利。不久以后美国东部的几个主要制片商组成联合的电影专利公司,企图垄断美国电影业,强迫独立制片商向公司纳贡。这一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对,爆发了有名的专利权之争。独立制片商为了逃避专利公司的干涉,纷纷向西部加利福尼亚转移。因为当时专利公司在西部还没有控制机构,好莱坞的建立就是这场专利权之争的产物。这场混战到1918年才以专利公司失败而告结束。因为华尔街财团发现支持独立的制片人可以刺激竞争使利润变大,所以转向支持独立制片人。不久,在财团支持下的兼并风浪,使为数众多的独立制片商逐渐合并为八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这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取代了法国百代公司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囊括了世界所有的电影市场。美国最早的电影院叫“镍币戏馆”,用5分一个的镍币就能进去看。由于美国西部是新兴开发区,外国移民、劳工、淘金工人、无业贫民特别多,所以这种杂耍娱乐形式向西部转移,也是为了适合这些人的需要。当时的镍币戏馆管理十分混乱,一进去烟雾弥漫,有一股汗臭和橘子皮味,走路不小心就会踩上小孩拉的屎。当时影片也是十分钟左右一部。演完一部,放映员会在银幕上打上字幕,让戴大帽子的人把帽子摘下来,不要妨碍后面人的视线,然后接着演,也不清场。1910年美国境内的镍币戏馆已有1万家,每周有2600万观众。早期的美国电影是小作坊式的小本经营企业。打破这一局面的是格里菲斯,1915年他拍的3小时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投资10万美元,收入100万美元。这使好莱坞电影进入高投资、集团式的经营方式。不久有3000个座位的豪华影院也在美国出现,并有乐队伴奏。今天的好莱坞拍摄超级豪华巨片已经成了一种时髦和习惯,拍一部普通影片也要1000万美元以上。1978年拍的《超人》投资4300万美元,收入当然也很多。《星球大战》发了4000个拷贝,票房收入高达4亿美元。好莱坞年总收入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所以对好莱坞的老板来说,拍片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猎鹿人》的导演西米诺后来拍了一部《天堂之门》,艺术上很不错,但太沉闷。尽管大做广告,收入仍然不行,公司为此损失5000万美元,公司高级职员纷纷辞职,整个公司被人用3.8亿美元买走。由于垄断需要,这八大公司都是大而全的企业,它们拥有一切拍片设施,成为完全不依靠外人的独立王国。它们有规模巨大的制片厂、巨大的摄影棚,外景场上建有整座的村庄、市镇、码头、车站,好莱坞为拍西部片购置了巨大的牧场,长年饲养大批马匹和牲畜。公司艺术人才和技术人才齐全,通过合同方式各自有自己的专门队伍。他们还控制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的电影发行网和电影院。

2.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

在好莱坞,一部影片从开始编剧到拍摄完成,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编剧的各个环节由各种专家主持其事:提出意图,编织主要情节,添加次要情节,写对话,加噱头都由各个专门部门完成。往往一个题材会交给两名编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去编写剧本,完稿后又交给第三个编剧去取长补短,形成正式剧本。导演部门有主要导演和专门负责各种类型场面的助理导演,如战争场面、歌舞场面、竞技场面或其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场面。演员部门有专门负责发掘人才的“星探”常年巡行各地,发现要找的对象。演员被分为许多类型,专门扮演各种定型人物,摄影、录音、道具、服装等部门也都分工精细。运用这种生产方式出片自然也特别快,一个导演每周拍两三部影片是常事。如此精细的分工,需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这样权力自然集中到制片人手中。好莱坞的所谓制片人就是公司老板或经理,这些人大部分是来自欧洲的移民,出身卑微,缺乏教养,但非常懂得迎合观众心理。他们独断专横,把创作人员视为可以随意调遣的雇员。制片人有权任意改动剧本的情节,有权决定演员的阵容,甚至剪辑都要参加。在好莱坞当导演,同编剧、演员、服装管理员一样,只是一名雇员,一切都要听命于制片人,只能在别人选好的演员、剧本、剪接人员之间挤得一席地位。制片人甚至规定了摄影机的每一个运动方位,不准导演擅自改动。曾两次去好莱坞工作的德国著名导演冯·斯登堡气愤地说:“我的工作只是把剧本搬上银幕,我的全部工作就是原封不动地用全景、中景和特写把规定好的场面拍下来,再搞一些备用镜头,然后由剪辑师去剪接,导演不得过问。每天的样片都必须由制片人或经理人员过目。”因此好莱坞的导演,除了在国外已经出名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在制片厂里从最低级的工作做起。拍过《茶花女》、《煤气灯下》的导演最早是为剧本添对白的;拍《音乐之声》的罗伯特·怀斯,是从运片工人开始他的电影生涯;希区柯克刚到好莱坞是为无声片写字幕的,经过编剧、美工最后才登上导演的位子。在好莱坞,除最有声望的极少数导演可以参加后期工作外,任何导演都不可能从头到尾参与影片的摄制工作。而那些极少数导演如卓别林、约翰·福特等人都是在成名后以独立制片人身份,集制片、导演、编剧于一身,才获得这样的自由。制片厂的风格淹没了导演的风格,这就是好莱坞对艺术的态度。直到70年代以后好莱坞才改变这种态度,稍稍给导演一部分权力。

3.突出演员作用的明星制度

从好莱坞明星制度产生的原因以及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充分显示好莱坞电影的某些本质特点。明星制度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商业化的需要。由于电影是一门同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以拥有众多观众为其生存条件的艺术。所以电影摄制技术的发展和观众的趣味变化,对电影公司的成败有重大影响。为此,好莱坞便下大工夫制造了一批又一批明星阵容,使观众不再根据影片的技术和艺术质量而是根据明星的阵容来决定是否买票。这就是明星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另外,人为地制造美的典型,与表现美学的要求也十分相符。在1910年明星制度产生以前,电影演员一直是一种不光彩的甚至是下贱的职业,他们受社会歧视,隐姓埋名,工资低薄。后来电影越来越流行,观众开始喜欢一些演员,这时实际已成名的明星每天也只挣5—15美元。后来环球公司老板卡尔·莱默尔第一个出来打破这种局面。他完全懂得只要他的明星有了固定的“影迷”基础,票房收入是完全可以弥补付给明星的高报酬。所以为了挖取其他公司已经走红的演员,他答应付给弗洛伦斯·劳伦斯更高的报酬和使用演员真实姓名的权利。劳伦斯原来是格里菲斯的维太格拉夫公司的一个演员,是格里菲斯发现了她的才能。莱默尔与她签约以后,她为了钱不惜忘恩负义,从格里菲斯那儿跳了出来。为了使这个明星立即出名,莱默尔使了一个花招:他先放出一个谣言,说与他所签约的女演员劳伦斯突然死了。消息传出后,社会上议论纷纷,这时莱默尔在《电影世界》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标题是“我们识破了一个谣言”,说这是敌人的恶毒谎言,为了揭穿这一谎言,莱默尔要安排劳伦斯小姐与她的经纪人在圣路易火车站与观众见面。果然,那天劳伦斯在火车站出现时,几万人前去祝贺,比一星期前欢送总统还热烈。人们声嘶力竭,甚至有人撕下她的衣裙一角,留作纪念。于是,劳伦斯一夜之间便成了大明星,好莱坞第一个明星产生了。不到一年,各公司纷纷效仿这种手法,互相挖名角。1914年明星的周薪已达2000美元,演员的地位大长,纷纷将自己的真实姓名暴露出来。制片厂的传送带不断弹射出各种各样明星,演员在竞争中也开始知道如何利用各公司的斗争从中渔利。如有“美国甜心”绰号的玛丽·壁克馥到比沃格拉夫公司拍戏时,周薪不过20美元。后来跳槽到环球公司,再回到比沃格拉夫公司时,周薪加到1000美元,接着又给她加了一倍,但壁克馥仍不满足。为了保住这个美国人心中的理想明星,制片人答应再加码,答应她两年内可以获得100万美元。此事在当时轰动影坛。

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受到强调个性化创作的欧洲知识分子的严厉批判,他们强烈指责好莱坞的电影商业性。这种商业性吞噬了许多优秀的人才。30年代好莱坞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了欧洲一大批优秀导演到美国拍电影,如德国室内剧代表人物亨弗莱·茂瑙、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斯约史特洛姆、法国的让·雷诺阿和雷内·克莱尔以及苏联的爱森斯坦等人。但他们在好莱坞工作期间,很少拍出值得纪念的影片,这就是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吞噬才华的一面。当然茂瑙还是拍出了《日出》,刘别谦也有《生存还是毁灭》、《街角商店》等佳作。谁要在好莱坞发迹,就必须遵从好莱坞的美学方针,否则便被赶出好莱坞。斯特劳亨和刘别谦两人的例子就很典型。斯特劳亨原是格里菲斯的助手,很有才华。他不久就取得了编剧、导演集于一身的特权。他忘我地工作,希望拍出一些好影片。但是,他没有摸透好莱坞老板们的脾气,总是用一种辛酸的悲观主义眼光来看待生活,用一种近乎伤感的色彩来描写人类,这与好莱坞虚伪的乐观是背道而驰的。他喜欢对上层阶级和富有的实业家进行攻击,用同情的态度描写残废者、病人、被骗上当的女子,总是追求社会的真实。这都使制片人感到不愉快并处处刁难他,他虽然拍出了《贪婪》这样赫赫有名的影片,但一样遭到老板的严厉指责,并把他的影片剪得支离破碎。后来竟然不让他拍片。因为他花钱去描写穷人的贫困,不去表现富人的豪华。由于斯特劳亨不屈服,终于被赶出了制片厂。

刘别谦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导演,后移居美国。由于他善于对上层社会奢侈的生活作充分的渲染,善于表现华丽的场面,并对人们的心理作轻喜剧式的描写,所以他在好莱坞拍的商业影片大受欢迎。面对浮夸作风、商人气息、庸俗无聊这些好莱坞的顽症,有才华的艺术家或顺从而被淹没才华,或强硬而被赶出好莱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