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苏联电影的辉煌和俄罗斯电影的衰落
俄罗斯民族处在一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上,在这里,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发生着碰撞,因此,不管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民族精神而言,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在这种境域当中,俄罗斯精神有着浑厚、博大、悲悯的极端气质。在俄罗斯人身上,各种矛盾特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专制主义、国家至上、自由放纵、善良平和、柔顺内敛等等。那里有对苦难的坚忍不拔,有对彼岸世界、对终极的不懈追求。俄罗斯的大地仿佛就是痛苦与思考的象征,因思想而受难,因受难而思想,是俄罗斯社会三百年继之不辍的文化主题。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命运使俄罗斯民族的艺术凝重大气,感情浓烈,无数杰出的艺术大师背负着俄罗斯命运,反复吟唱着普希金所说的俄罗斯之调。苏联时期,新兴的电影艺术建筑在深厚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以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表现着俄罗斯民族的情感和命运。依托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艺术传统,苏联电影在国际电影中,写下了自己辉煌的篇章。
列宁在十月,苏联
在默片时代,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这些电影大师创造了神话般的电影奇迹。有声电影的产生结束了这一段黄金时期,苏联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三四十年代,和别的艺术形式一样,苏联电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影响下,描述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成为了此时的关注热点,这一时期拍摄出了一批成熟的优秀影片,例如尼古拉斯·艾克的《生路》、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1934)、吉甘的《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1936)、顿斯阔伊根据高尔基三部自传式小说拍摄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1938年至1940年摄制)、米契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等。尽管此后苏联电影在主题、体裁和风格方面开始出现多样化的风貌,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家、社会主义建设、工农群众的现实生活题材等都在电影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但是在创作思潮上,意识形态的僵化却越来越禁锢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过分强调了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控制,使艺术失去了独立的品格,以至于在电影中以理想来矫饰现实,俄罗斯传统的厚重与深刻被平庸逐渐代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电影的创作陷入了低迷。
苏联电影的再度辉煌出现于50年代中期以后,从那时起一直到80年代,随着创作环境的宽松以及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苏联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人才济济、群星灿烂的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苏联电影,在世界电影艺术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无论是场面恢宏、英雄史诗般的战争大片,还是跌宕起伏、柔肠寸断的伦理片,都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