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这只世界电影中的领头羊,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浩浩荡荡地向新世纪奔来,活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当全球化处在以强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主导力量的后殖民背景中时,好莱坞电影便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一支生力军,它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前传》、《角斗士》、《哈里·波特》等一颗又一颗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几乎将全世界变成了美国电影的超级市场,好莱坞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还因为其对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意识形态价值、文化理念的传播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民族想象和文化认同。显然,一方面,全球化为电影文化的广泛流通,甚至为创造世界性的文化空间提供了背景,但另一方面也对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多元的文化趣味和思想价值提出了挑战,潜在的媒介帝国主义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开放性、丰富性以及创造活力的保持。在好莱坞电影对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进行文化渗透的同时,许多人也意识到好莱坞制作的程式化和主题思想的肤浅化,开始反思世界电影的大潮是否应该从商业性向艺术性回归。
然而仅仅因为好莱坞坐落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美国,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作者都是雇佣劳动者,因为好莱坞的影片公司都是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企业,因为好莱坞的电影采取有偿的商业运作方式推向社会,甚至仅仅因为好莱坞的历史只有区区一百年之类的原因,就不加分析地把所有好莱坞电影斥为“肤浅”、“苍白”、“虚荣”、“媚俗”的“金钱等价物”,毫无艺术性、思想性可言的“艺术垃圾”等,不但是对人类判断力的蔑视,也是与我们在艺术研究领域及美学领域的探求背道而驰的。
诚如对文明异化现象深恶痛绝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旗手马尔库塞所指出的,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成为对人类进行精神控制和思维引导的工具。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社会优势群体或阶层的需要。正如贫瘠的土壤结不出丰硕的果实一样。文明的发展需要的是相辅相成的和谐,而不是物质与精神相互脱离的畸形。艺术的发展需要有客观的环境基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艺术作为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产物,又必然超越于它所反映和表现的现实。这种超越正是艺术的魅力和精髓所在。艺术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外化;艺术更是艺术家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易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构成艺术工作者创作动机的因素千头万绪,尽管金钱关系在众多因素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容忽视,但是对商业价值的追求毕竟不能取代艺术创作而独自存在。实际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而存在的艺术品,所包含的创造性同样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而劳动的价值是需要借助社会交换才能得到承认和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价值实现正在于社会的接受和认可。
所谓“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电影是一门面向广大观众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艺术价值的实现是以观众的接受为前提的,那种丝毫不顾对象的接受性,一味追求“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做法,至少在电影创作中是没有市场的。在“用脚投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的实现和经济价值的实现同样不可能成为两个相互对立和相互矛盾的过程。恰恰相反,艺术品满足的是人类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如果它不能为人类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就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更不可能为创作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我们很难想象,一部毫无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好莱坞影片会带来丰厚的票房利润,会在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的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除非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具有毫无例外的“低级趣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霸权对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本土电影发展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所以,我们既不是对近20年来的每一部好莱坞影片都拍手称道,也无需对“梦幻工厂”的任一制作都嗤之以鼻,而是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观点加以分析、批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寻求出一条真正的民族电影的自我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