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好莱坞影片中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好莱坞影片中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时间:2024-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好莱坞影片中挥之不去的泛人性化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节。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好莱坞影片的政治性,或者说其价值取向所潜藏的意识形态的体现。

三、英雄的和弦与变奏——好莱坞影片中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一个社会文化必然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和价值取向的反映。电影艺术作为20世纪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必然会将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再现于银幕之上。一个社会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是这个社会电影艺术的精神支柱和创作的源泉。这种反映与其说是对创作者意识的反映,不如说是对社会理想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折射。

好莱坞影片之所以能在全球取得巨大的成功,实际上是与这些影片本身通过艺术的手法对于主题的挖掘分不开的。这种融入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在与蕴含于观众内心中尚未明确开掘出来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就会在观众的心灵和精神上产生共鸣,进而形成一种由内向外,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再与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就会为这种情感体验带来一种忘我的效果。当观众在心理上对于影片产生认同感之后,潜藏于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主题思想就会进一步引导观众将心灵深处的对于崇高、幸福的渴望升华为一种明确的道德体验。于是观众内心深处对于善的诉求就被成功地挖掘出来。

1.传统中的“英雄”——美国价值观的保护神

在许多好莱坞的优秀影片如《爱国者》、《拯救大兵瑞恩》、《出埃及记》中,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的看到这种着意形成的、带有浓厚道德和价值色彩的创作倾向。这种包含于影片中的思想内容本身的崇高性,不但是一部影片精神力量的源泉、艺术价值的根基,而且也是能够在观众中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它所提供的审美过程来自于社会理想,它所表现的主题有着广泛的心理基础支持。这就是好莱坞影片中挥之不去的泛人性化的、英雄主义的道义情节。尽管主要由移民组成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但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欧洲式文化,依然在整个美国文化体系的价值观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当年被来自英国和德国的移民带进美洲大陆的新教及其伦理思想,在广漠的北美殖民地上繁衍开来的基督教文明中起着主导作用。正如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中所指出的一样,新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如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一样渗透进了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20世纪以来,好莱坞的电影业在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以新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美国社会正统道德观念方面发挥的作用,甚至远远超过了教会。好莱坞的电影实际上是在使用比说教更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将新教的伦理道德融入人们的心理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思维。但是正如同美国社会两百多年历史所表明的那样,这种伦理道德已经深刻地打上了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的烙印。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纯粹信仰上帝式的宗教文化,而内化成为植根于现实生活,以尊重人和个人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带有强烈的人本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追求。实际上,尽管好莱坞电影业本身也存在着多元化的创作倾向和创作流派,影片种类也多种多样,但是不管创作者的个人信仰如何,事件本身怎样,题材是正剧还是喜剧,是惊险片还是动作片,是科幻片还是生活片,是警匪片还是歌舞片,是言情片还是伦理片,是战争片还是爱情片,甚至包括动画片在内,都是对好莱坞所信仰的美国式的正统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反射和表现。尽管并非一定是影片的创作者要刻意表达的,但是几乎在每部影片的背后,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种形式的道德主题。在好莱坞影片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对于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的回归、对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对于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的思索、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推崇,是最常见的主题。

诚实、正直、勤奋、节制、勇敢、探索等带有普遍性的民族气质,通过对正义的捍卫、对暴力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对虚伪的挑战、对亲情的执著、对国家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定、对善良的渴望为主题的矛盾冲突,艺术地表现于银幕之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最近几十年来,频繁地出现在好莱坞的银幕上,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与塑造黑暗英雄的《教父》、《这个杀手不太冷》等影片相比,以20年代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禁酒时期”为背景的《联邦特别执法官》通过对于传统的“硬汉”形象的刻画,成为好莱坞影片中以警匪为对手的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典型代表。在这类影片中,斗争的双方在人物刻画上都极力追求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角色存在着脸谱化的倾向。影片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的是正义的化身与恶势力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正直本色以及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

而影片《生死豪情》讲述的则是1991年海湾战争以后,一位美军坦克部队的上校奉命调查一名直升机女飞行员在战场中阵亡事件的故事。随着剧情的展开,来自不同证人间相互矛盾的证词,使观众们陷入了关于这名女飞行员究竟是临阵脱逃的胆小鬼,还是舍己救人的英雄的困惑中。这位坦克指挥官在海湾战争中对于一起“误击”事件负有责任,对死去战友的愧疚和上级掩盖真相的蔑视,也使调查者自身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心理折磨中。然而,随着女飞行员阵亡真相的逐步明朗,深受震撼的上校内心中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终于战胜了恐惧和虚伪,勇敢地讲出了两起“误击”事件的真相。在这部影片中,故事情节在大量相互矛盾的回忆、倒叙中展开,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事件的真相如抽丝剥茧般一步步走向明朗,而观众的感情也逐层深入,最后当上校在调查中战胜自我,勇敢地来到战友的墓前时,一种强烈的崇敬升华为对于英雄主义和真、善、美的道德体验,如喷薄而出的岩浆一样使人在灵魂深处受到猛烈的震撼。它使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取向和正义与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牢固的联系在了一起。该片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精神冲击和道德净化作用而得以显著提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对为国捐躯的英雄们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时,对“海湾战争”的合法性和美国军队的荣誉感的认同也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了。同样的做法在《夺金三王》和《西点揭秘》等影片中都有所表现。这种利用“移情”效应来转变人们对于事物,尤其是政治事件的看法,在好莱坞的影片中是非常常见的。这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好莱坞影片的政治性,或者说其价值取向所潜藏的意识形态的体现。

这种通过影片的情节和人物刻画所产生的政治性,作为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延伸,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宣传都有效得多,因为它是通过对于观众情绪的调动而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来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这种利用艺术的形态进行政治宣传的做法诞生于冷战年代,《壮志凌云》、《第一滴血》、《火狐》、《空军一号》就是这类影片的代表。但是时至今日,这种做法依然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不同的是,昔日的政治性宣传一方面已经变得更加含蓄,更加具有艺术性,同时也向着价值观的深层去发展了。像以反抗暴政、追求爱情和自由为主题的悲剧《勇敢的心》,反映在专制制度下生活的知识分子内心苦闷的《日瓦格医生》等等,都堪称是这种宣传的经典之作。

由于这类影片的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范式化”,因此在创作中就不得不依靠越来越复杂的特技手段,越来越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来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感。这种创作要求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好莱坞的电影创作向着纵深发展。近年来,随着电脑特技的日趋成熟和大规模应用,这类以正邪较量为主题的影片日益向着惊险片的方向发展,英雄人物的刻画愈发鲜明,视觉效果的震撼力也日趋强烈。例如描写美国总统同恶势力斗争的《空军一号》、《独立日》,以制止恐怖分子对于原子弹滥用的为题材的《真实的谎言》、《断箭》,以突发事件为题材的《空中监狱》、《生死时速》,以和政府中的贪官污吏进行斗争为内容的《国家公敌》、《国家利益》,以联邦特工为题材的《碟中谍》、《蒸发密令》,以冷战中的美苏冲突为题材的《火狐》、《追击红十月》,以海湾战争为背景的《夺金三王》,以及那些长盛不衰、在全球取得了很高票房价值的影片如《星球大战》系列片、《第一滴血》系列片、《洛奇》系列片、《夺宝奇兵》系列片、《007》系列片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惊险的情节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在紧张的气氛和环环相扣一浪高过一浪的矛盾冲突,弥补主题思想的简单,从而使观众获得强烈的心理体验。

美国小说家罗伯特·哈里斯(畅销小说《谜》的作者)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好莱坞的历史片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好莱坞的历史影片总是这样,不管当时的情况如何,不管故事发生在哪儿,影片的中心总是一个美国人,这个人物要么看上去是个正面人物,要么是位拯救世界的英雄。这是一种文化霸权。这种对历史的想象非常流行,它一直是美国影坛的主导。人们居然能够荒谬地容忍它的存在。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种对历史想象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直觉反应。”另一位美国小说家兼剧作家戈尔·维达尔也有同感:“美国人既想主宰(世界),同时又想塑造一种完全清白无辜的形象……这种想法导致了美国电影漠视史实以及所有的历史经验,美国人现在就认为自己是地球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民族。”

显然,尽管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好莱坞的电影工厂就是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器,但好莱坞影片中所普遍存在的道义情节和有意突出的英雄主义却是事实。这种道义情节不但是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延续,而且也是好莱坞电影创作中思想性的源泉,体现了美国推行其好莱坞文化霸权的内在动因。

2.反英雄的另一种对抗——当代好莱坞的艺术片和剧情片

当代好莱坞的艺术片或者剧情片——或曰相对于好莱坞式影片而言的“另一种电影”(alternativefilm)一直在一些大制作、大手笔的主流电影间徘徊,但近几年随着制片公司、赞助商的经济状况和时代潮流的市场导向,以及大众口味的波动和变化而日益的浮出海边。这类影片的共同特点是艺术性较强,不受或少受商业运作规律的影响,常常是间离的即抑制快感、迫使思考的。比较而言,欧洲的艺术片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往往会做得更为彻底,即使借用娱乐片的构架,也要剥去其意识形态的含义;而美式文艺片的特征在于,影片仍给古典叙事和它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信息以一定的位置。

毒品网络》是2001年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的一匹黑马,因为在奥斯卡晴雨表——金球奖的评选中,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本人几乎一无所获,虽然他早在1989年就曾执导了一部颇具争议的新锐之作《性、谎言和录像带》并获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所以《毒》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男配角奖非常出人意料。值得一提的是,索德伯格还成为近60年来第一位有两部影片角逐同一项奥斯卡奖的导演,他执导的《毒品网络》和《永不妥协》同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以往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剪辑奖的作品大多在电影观念和技巧方面独树一帜,观众一搭眼便能感到作品锐气逼人、不同凡响。《毒品网络》却非如此。该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制滥造、毫无个性,据说本片大多数镜头都是索德伯格亲自上阵以手提摄影方式拍摄的,但索德伯格既没有杜可风(《东邪西毒》、《春光乍泄》)那种狂放、天成的自由意念,也没有“迷幻药电影”《猜火车》(又译《迷幻列车》)那种后现代的想象力和速度感,所以这部影片的视觉构成相当平庸,就其视觉价值取向而言,并不比《女巫布莱尔》里举着家用摄像机乱晃的电影学院学生们高明多少。但这种堪称近年来最缺少魅力的手提摄影技术,却使索德伯格自始至终没有过分张扬自己的作者意识,导演观念隐于无形。过去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怎么说”,意即电影艺术应强调自身独特的语言功能(蒙太奇、影像本体论)。在索德伯格身上这句话则正好颠倒过来为“怎么说并不重要,关键在说什么”了。

《毒品网络》的结构形式还存在着正统观念中明显缺陷:影片以3组故事交叉铺陈为叙事结构,情节复杂,跳越感不断,尽管导演分别以黄、橙、蓝3个主题色调编排基层缉毒警察、毒贩家属、缉毒高层官员等人所处不同层次社会空间里发生的事件,机械地布局谋篇为观众理清思路,但仍容易使人一头雾水不辨东西。所以说影片开始的40分钟完全是对观众耐心的考验。初看之下,这部导演意识淡薄、情节结构混乱的影片竟然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似乎令人无法理解。人们不免要发出疑问:《毒品网络》意义何在呢?美国资深影评家罗杰·伊柏分析说:“《毒品网络》点出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这部影片对当今美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你了解到美国有25%的学生吸毒(其中有不少人还是中学生)、全国范围内有千百万人从事毒品犯罪或吸食毒品、监狱里将近40%的在押犯人与毒品犯罪有关时,你还会觉得这个国家的未来是美好的吗?所以《毒品网络》应该是一部属于美国人自己的电影。但影片包含着的一份警醒和自责又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意义。

随着剧情深入,观众很快就会明白索德伯格为什么采取三组故事交叉叙述的表达形式,唯其如此,才能够全景式地观察毒品问题。观众也渐渐意识到导演不用常规传统摄影手法拍摄此片的用意所在。通过缉毒高官、毒贩家属、基层探员的经历,观众充分了解到,毒品犯罪腐蚀社会健康、毒化人类生命,必将酿成亡国灭种的悲剧。影片中流露的忧患意识不禁令人想到,《毒品网络》正是美国版的《鸦片战争》(1997,导演谢晋)。《毒品网络》的结尾并没有给观众划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另外两组故事中,贩毒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墨西哥边界地方治安官贾维尔·罗德里格斯击败了以将军为首的犯罪集团,而官方的统计数字却表明,尽管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进入美国的毒品却在成倍增长。

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1963—)拍摄此片不仅是要传达一个反毒的信息,他更不同于好莱坞传统导演处理贩毒影片的方式,片中并没有提出如何解决现实世界里毒品泛滥的法子,他也避免把严重的毒害诉诸观众的情绪。索德伯格在每个事件的对与错之间,留给观众一个自我省思的地带,让观众体验到片中人物的无奈和悲哀,更深切希望观众了解到沉溺毒品必然会面对不可避免的悲惨下场。

img57

性、谎言和录像带,美国

同样的反古典好莱坞电影常规的做法,我们在索德伯格早期拍摄的影片《性、谎言和录像带》中也看到过。在那部影片中,导演在人物服装的设计上和传统开了个大玩笑。反面人物约翰经常穿着预示“纯洁”和“善良”的白色衣服,而决非恶人的格雷厄姆却始终穿着暗色和黑色的衣服。这种反常规手法的应用是一般好莱坞影片中不常见的,这说明索德伯格并没有借用好莱坞影片的传统手法,满足于“顺”的和谐,而是从中逃脱出来,设计出“逆”的东西,使“顺”和“逆”之间产生一种抗衡效果,显示出一种极大的张力,从而创造出思考的空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索德伯格打破了好莱坞传统叙事手法的界限,以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好莱坞新派导演的代表。这是对以往传统好莱坞影片的挑战,也由于奥斯卡的青睐,这种历史上非主流影片也必将是未来好莱坞这个多元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除了索德伯格外,个性独特、年轻有为的新派导演层出不穷,好莱坞被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这些美国价值观的保护神们垄断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英国电影新人——山姆·门德斯(Sam Mendes,1965—)就是其中之一。由他导演的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剧情片《美国丽人》可以称作为1999年美国影坛中最复杂和独特的影片之一,也因此被称为是一部真实的美国现代生活的启示录。影片的基本色调无疑带有浓重的黑色阴影,突出的不再是捍卫美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正义、善良、勇敢的保护神,而是在畸形的社会的重压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灰色生活中的另类英雄。

img58

美国丽人,美国

其实,好莱坞的情节剧从20世纪初就已经初露端倪,发展到六七十年代是它的顶峰时期,到80年代亦有所延续,但明显衰退。在这一时期,它经历了从描写理想家庭生活、确立正确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到冷静剖析中产阶级家庭内部虚伪和裂痕、颠覆模范家庭的巨大反差和变化。《毕业生》、《金色池塘》、《雨人》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电影进入商业高潮期,电脑特技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动作片、惊险片和恐怖片这些大制作、高成本的电影又一次成为主流电影的标志产品。而《美国丽人》、《毒品网络》这类艺术片或剧情片在近几年来频频受奥斯卡青睐,是否也说明好莱坞制作人也渐渐地由商业电影向艺术电影的回归呢?答案可能要在更长的时间段内才会慢慢清晰,但至少我们看到的是,好莱坞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场面的豪华、视觉的效应和博取观众人类情感的共鸣,而是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下了一番工夫。例如在《美国丽人》中讲的家庭冲突、中年危机,其实是一点也不新鲜的主题,有许多名片如《冰风暴》、《蓝丝绒》等等,都在讲这些问题。只不过这部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山姆·门德斯选择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别具巧思、喜感十足的音乐寓于沉重的主题之中,而在演技十分成熟的男女主角的诠释下,给了这个老问题新的生命。影片中那位既可怜又可笑的、处于尴尬境地的主人公,不但是那平庸、琐碎的黑色生活的承担者,而且也作为一名大胆的幻想者和反抗者被赋予了一种“另类英雄”的含义。

《美国丽人》没有《冰风暴》里压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沉重空气,更没有《蓝丝绒》的诡异可怖,它只是以略带嘲讽的口吻告诉你这样一个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悲剧,像是一首荒谬的中年协奏曲,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也能回过头来思考电影里隐隐传达出的悲哀信息,让影片在观众头脑中得以延续。正是这种在道德意识形态上的含混不清,反映出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人在当代纷繁复杂和多元化的生活面前,已无法再扮演一个说教者的角色,也无法依赖于早期家庭情节剧中简单的意识形态评判标准。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电影,通过以上对好莱坞电影的分析得出,无论是战争历史剧还是文艺剧情片,无论是正剧还是黑色喜剧类,都被牢牢的打上“好莱坞制作”的痕迹。电影是可以在全球广泛通行的商品,媒介帝国主义使本国的电影变成满足全球观众需要的产品,并且从这种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好莱坞电影依托国家的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保证文化霸权。但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好莱坞在推行其文化霸权的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非同源的文化,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优势,吸纳不同国家的文化精英,使好莱坞的文化半径不断地扩大,推动世界电影的不断发展。

现代化的动力将中国也别无选择地推向了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踉踉跄跄地卷入了以跨国公司、跨国市场的形成为基础,以传播和媒体科技的发展为助力的全球化过程中,尽管政府在维护社会结构和文化产业利益的双重诉求下,对电影、电视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源的全球化流通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立场,但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上融入一体化世界程度的增加,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也随着加入WTO成员国,中国的大众传媒业也逐渐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漩涡。《红高粱》、《霸王别姬》、《花样年华》、《卧虎藏龙》……一部部本土影片的诞生和一个个国际奖项的摘取,无不标志着华人电影创作的繁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特别是有了政府对民族电影政策的支持和“入世”后百家争鸣的良好环境,中国电影不但不会被压倒,而且还会继续攀登新的创作高峰。

【注释】

[1]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让-路易·博德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电影与新方法》,张红军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