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制片管理的改革实践领先于电视制片管理的理论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电影业率先引入了制片人制,取代了传统的“导演中心制”,接着刘晓庆在1985年独自筹拍电影《无情的情人》,开了解放后独立制片人之先河。我国电视制片人制形成于80年代中期,发端于电视剧生产领域。进入90年代中期,制片人制从电视剧生产领域扩展到整个电视节目生产领域。时至今日,制片人制这一制片管理模式已经在电视制片领域顽强生长,据中央电视台研究室1997年关于电视制片人制的调查统计显示,截至1997年,我国已有78.9%的电视台正式实行或开始试行电视制片人制,77%的栏目实行了制片人制。
一方面,栏目制片人制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电视生产力,提高了电视节目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新旧体制的矛盾与冲突也无法回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事业在媒介体制、媒介的本质规定性上较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根本性区别,因此,中国的电视制片管理改革不能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照搬国外的现成经验。事实上,由于电视媒体内部因袭的旧体制的强劲阻滞,电视栏目制片人制在推行过程中一度面临着流于“概念”或摆设的危险。因此,经过改革初期的一阵热闹过后,在困惑中艰难前行的电视制片管理改革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引。
另一方面,时至今日,中国电视理论建设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我国电视理论建设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仍以执著的理论跋涉和扎实的理论建树屹立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之林。当下的电视理论研究更是呈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电视理论研究、学术活动日益规模化;电视理论研究日益系统化;电视理论研究日益深度介入电视实践。每年都有一大批电视理论著作出版,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一些空白陆续被填补,理论研究的疆界不断被拓宽,电视学的理论架构日趋完整与合理。但毋庸讳言,在电视理论研究整体迅猛发展,频道专业化、广电集团化、新闻娱乐化等论题的研究持续火热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的建设也呈现出了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在竞相追逐学术热点的风潮中,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或被忽视或被遮蔽,其中,电视制片管理研究的缺位堪称是一个让理论界颇为尴尬的现实。据统计,国内至今尚无一本论述电视制片管理的专著,考虑到十余年来日益深入的电视制片管理改革实践,这种现象是值得理论界深思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日益巨变的电视改革实践的需要来看,还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大厦的角度来考量,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制片管理学都已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