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与《廊桥遗梦》
《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相逢恨晚的错爱故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早就勾搭成奸,而周先生周慕云和陈太太苏丽珍被蒙在鼓里。终于慕云和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愿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于是就有了纠缠躲避刻骨相思,孤独难耐,有了雨中重逢的痛苦… …终于,周慕云要离开香港,电话里他问丽珍: “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这将是他们之间,永远的秘密… …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一个商人的太太带着儿子住着。慕云带着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再次永远地错过心中的最爱。
《廊桥遗梦》讲述的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门前,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后他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她以表谢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喝茶。夜色降临,她送走他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于是前往罗迪逊桥,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次日,罗伯特发现了纸条,并接受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入夜后,两人在弗朗西斯卡家中共进晚餐,伴着音乐,两人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此后两人整日厮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当她在1982年3月得知罗伯特的死讯后,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的纸条。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其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相同的是都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却反映出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 《花样年华》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 ,洋溢的是含蓄阴柔之美。影片中的周先生和陈太太,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电影却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达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他们从相识到相依、相恋,但这些并没有直白、赤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露面,只有声音和背影,都使影片看来更含蓄。
《廊桥遗梦》让观众都为之感动。美国人的感动,是在经历了空虚迷茫的一代之后,对于纯朴真情的渴望和向往;是反思和回归。从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爱情观的影响。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 “真爱”是“坠入”的,像闪电从天而降,个人毫无准备,失去理性,唯有听从爱的召唤。 “真爱”是激情的释放,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实现。虽然美国人也搞性革命,但他们依然认为浪漫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如果没有浪漫爱情,婚外性行为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的话,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廊桥遗梦》中,一场婚外情与性爱被渲染得如此崇高美丽、可歌可泣。而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很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对影视作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一般要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欣赏影视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