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片人对采访拍摄的组织指挥有哪些方面

制片人对采访拍摄的组织指挥有哪些方面

时间:2024-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方记者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制片人不断交流采访的各种情况。制片人可以据此对片子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在节目的形式、内容、风格等诸多方面,引导片子向高水准靠拢。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制片人应该特别重视对暗访记者的保护。

二、制片人对采访拍摄的组织指挥

(一)遥控指挥

采访拍摄是对已经确立的选题予以实施的过程,也是节目制作过程中最艰苦的一环。通过对采访拍摄的遥控指挥,制片人可以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一方面,记者在外奋战,尤其是在身陷困境孤立无援时,非常需要制片人倾听他们对有关情况的想法,给他们出谋划策,尤其是当做批评报道的记者遇到采访对象的拒绝、阻挠甚至人身攻击时,特别需要在大本营坐镇指挥的制片人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制片人需要随时了解记者在采摄一线的工作进展,有效掌控制片进展。

前方记者在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制片人不断交流采访的各种情况。制片人可以据此对片子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在节目的形式、内容、风格等诸多方面,引导片子向高水准靠拢。比如说,为了一个5分钟的小栏目,记者的调查采访可能会拍下几个小时的素材;为了拍到毒贩的交易过程,记者又有可能连续几天处于紧张的待命状态。例如,据《焦点访谈》前制片人梁建增回忆,该栏目的两位记者曾经到湖南采访一起重大的经济纠纷案。甲、乙两厂本是各自拥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甲厂老李和乙厂小李在某场合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决定联手经营,经济关系完全建立在“500年前是一家”的哥们义气的情谊上,从烟酒彼此不分发展到资金货物来往凭嘴说、靠脑记。后来,“兄弟”翻脸,老李说小李欠他数百万元货款没还,小李言老李信口雌黄,最后闹到法庭打起官司。这起经济纠纷的案情错综复杂,细节非常琐碎,记者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打回电话和制片人商量。听了他们的叙述,制片人建议删繁就简,剪除枝节,抓住关键。纠纷的起因在于当初对“兄弟”的无原则的信任上,应以“亲兄弟明算账”这一主题入手。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经济来往要依法规范行为,这个主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纲举目张,这样坚定了记者的信心,随后的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亲兄弟明算账》播出后,受到了人们的好评。

又如,1994年夏天,华南地区暴雨成灾,中央电视台评论部派出三路记者赴灾区采访,制片人在评论部坐镇指挥。为了避免三路记者采访内容重复,制片人在记者出发前就要求他们每天必须向制片人汇报采访的情况,由制片人拍板定夺采访角度。第一路记者到广西后,发现重灾区梧州洪水已退,原定的报道灾情的计划因此落空。记者在电话中谈到,洪水过后灾区的物资供应丰富,物价出乎意料的平稳,制片人当即决定广西这一路的报道就放在这个新闻点上。第二路记者的报道重点表现灾区群众自救方面,于是就有了一户灾民月夜赶路,回家重建家园的故事。第三路记者侧重报道党和政府关心灾民的情况,用镜头记录下了广东省省委书记谢非慰问农户的感人场面。三路报道三个角度,使观众既对整个华南灾区的总体情况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又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故事。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制片人和前方记者遥相呼应,真正做到了“决胜于千里之外”。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制片人应该特别重视对暗访记者的保护。在暗访的过程中,记者的采访行为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们为了拍到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现场画面,往往需要孤身涉险。在这种情况下,制片人需要与记者约定,每过一段时间由记者给制片人打一次电话报平安,否则就说明记者已遇到危险,制片人必须尽快与当地有关部门交涉,确保记者的人身安全。

(二)不要简单说不

在栏目的节目生产中,制片人应该坚持集体智慧原则,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新生事物。制片人不应该苛求一切都按自己的思想办,否则就会用一个人的思想代替更多人的智慧。具体而言,编导、记者提出的创意,制片人不能尚未深入思考就予以否定,否则就会伤害编导、记者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也容易扼杀栏目的创造力。一方面,制片人在栏目的发展方向、节目的优劣标准上应该有比较透彻的想法。另一方面,制片人要注意避免因为自己有想法而随意否定别人富有见地的想法。一般来讲,在节目创作的技巧和细节上,一线的编导、记者是有发言权的。无可争辩,编导提出的方案有无政治问题肯定需要制片人把关,但有关操作层面的细节要尽可能发挥编导、记者的创造性。如果制片人提不出新东西,再把别人提出的新东西否定了,节目生产就有可能蜕变为一种僵死的模式,这将是莫大的悲哀。在重大节目策划会上,制片人更应该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制片人可以否定别人的说法,别人也可以否定制片人的提议,如果最后某个方案大家都没有充分的否定理由,就应该成为被付诸实施的方案。

(三)“三段论”与“两段论”

新闻专题类节目的叙事手法有较强的规律性,以下介绍两种基本的叙事框架

1.“三段论”

“三段论”即“现象——原因——结果”。比如要用“三段论”这一叙事模式做一期关于黑心棉猖獗的报道,大致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部分进行。1)现象:呈现市场上黑心棉泛滥的现状,表现其危害的严重性;2)原因:分析造成黑心棉猖獗的成因,比如经营者对暴利的追逐、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地方保护主义作祟等;3)结果:报道黑心棉造成的危害以及政府打击黑心棉的专项行动。

2.“两段论”

“两段论”即“观点——对比”。“观点”就是以观点统领全片,带着观点去采访,并在采访中挖掘出相冲突的观点。对比就是找出矛盾的冲突点,制造不同观点的碰撞,一个冲突得到解决,另一个冲突又出现,这样层层剥笋,使探讨的问题得到透彻的分析,进一步引导观众思考的走向。这种叙事模式通常比较适合做思辨性强的话题性节目。比如探讨医改、房价这种比较容易引发观点冲突的话题比较适合用“两段论”来表现。“两段论”模式由于观点性的内容为主体,所以必须注重追求语言行文的快节奏,以免显得拖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