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成长的欢乐与烦恼——《长大的故事》解析
20集电视纪录片《长大的故事》纪录了我国自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活状况和生存境遇。作为一个关于成长的纪实性文本,作品立足和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通过对这一代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观、择业观以及情感观的真实再现,使影像叙事显现出鲜活而多姿的形态,体现出一种令人新奇而又惊诧的美。从表象来看,它是对第一代独生子女生存状态和心理的描绘,但从其深层上看,它传达出的是一种前卫、另类的文化个性与特色。本章对这部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一、独特视角下的情感演绎
在当今中国,由独生子女所构成的特殊社会文化群体,他们在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上有着自己的价值参照系和思维模式,他们有着相当独立的生存观念和多样化的生存状态,他们在对一些事物的见解乃至人生抱负上,有的甚至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父辈。然而,独生子女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社会边缘群体,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父辈与主流文化层对这一群体并没有做到一种真切的了解与温和的审视,更缺乏零距离的接触和亲密的关怀。可以说,这一代人在被社会主流话语以及精英文化层误解、误读和曲解中极为边缘化地生活着,但他们却生活得多姿多彩。
《长大的故事》正是从这一角度切入,真实、客观地审视了这一新型社会文化群体。编导没有采取所谓主流话语阶层、精英文化阶层的传统视角,而是以极为平等、平易的视点,既展示了社会中常见的父辈与子辈两代人的心灵阻隔,即主流文化层与边缘、另类文化层之间的文化隔膜,又充分表现了独生子女群体当下鲜活的生存状态、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使观者既惊又喜,既思又虑。作品并不仅仅是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立言、写真,更多的是唤起了由这一问题引发的社会思索。
在当前的纪录片创作中,要么是对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的客观再现,要么是对普通人命运多舛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真实呈现,不管是客观再现还是真实呈现,所采取的几乎都是一种单维度的视点,所揭示和反映的历史真实与社会现实,仅仅是对复杂社会的一个点或一个断面的深入审视。《长大的故事》却运用了一种多维的、多元化的视角,全面而又深入地揭示了第一代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世界。在对一个个独生子女丰富而复杂的具象描绘中,这一边缘文化层文化多样性得以展现,传统与另类、脆弱与坚强、依赖与奋发、放任与守则,共存于这个群体之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长大的故事》为我们奉献出了一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生存样态的鲜活文本,让我们真正走近这一群体,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从而迈出读解、读懂、读透他们心灵的第一步。
在这种独特的视角之下,《长大的故事》始终聚焦于人物的情感世界,亲情、爱情、友情相互交织、浸染,使观众的接受体验总是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亲情是人类生命体验中最为重要的情感之一,《长大的故事》对亲情的影像纪录主要体现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如《行走的树》里的主人公惠子,从小就见证了父母的离异,经常承受着母亲的责骂。在母亲的训斥下,惠子学会了坚强,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但童年的人生经历使惠子觉得亲情对于自己来说既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又显得那么遥远和陌生。惠子为什么总在异乡流浪,就是因为只有让自己身处远方,才能激起对母亲以及母亲对自己的牵挂和思念。也就是说,惠子是在一种漂泊逃避中获取一种亲情的抚慰。
在《父与子》一集中,一对父子相互间深爱着对方,但又充满了几许仇怨。从儿子13岁那年起,父亲开始打儿子,经常把儿子打出家门;而从儿子17岁那年起,打与被打的角色发生了置换,儿子竟然把父亲打得不敢回家。这种父子间的恩怨直到儿子即将出门远行才得到了冰释。就在送别儿子的这一刻,父亲蓦然觉得自己并不很了解自己的儿子,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儿子一直都是“恨铁不成钢”的那种,却没想到儿子竟然有足够的实力能考上托福。想着过往的种种,父亲心里不免有几分酸楚和感喟。而儿子在临行前,也终于领悟到了父亲的那番良苦用心和那份真挚的爱,只是这种爱的方式,自己先前并没能体会到。
在《流泪的父母》中,刘声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刘声父母都是“老三届”知青,他们含辛茹苦,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给了刘声,刘声也不负所望,努力用最好的成绩去回报父母。可有一天,当他发现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父母那份沉甸甸的爱时,他选择了出走,迈向了一条不归之路。刘声的过早离去,不但给自己的父母留下了巨大的悲痛与遗憾,也引起了我们对亲情、对爱的深刻反思。
此外,在《创业》、《陪读》等集中,都处处显现着亲情的踪迹。正是对亲情复杂性的拷问和反思,才使得这部作品有着巨大感染力。
爱情永远都是文学和影视作品钟爱的话题,《长大的故事》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也同样把爱情作为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如实纪录,使得片子的表现力大大加强。
在《我是一片云》一集中,主人公舒畅表现了这一代人对爱情的坚贞与执著。舒畅非常爱自己的女友,可有一天女友却在父母的安排下去了香港,舒畅不顾一切地去追逐女友,一直追到深圳才不得不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因为那座罗湖桥割断了他和她,舒畅在桥的这边,女友在桥的那边。两年后,女友在父母的安排下走得更远,而舒畅流浪的脚步和漂泊的心灵也显得更为凝重。编导在这一集中,把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真实而又写意地再现了一个凄楚动人的爱情故事,使观者有回肠荡气之感。另外,在《夏之恋》、《淑利和云飞》等集里,作品对爱情都有着细致而感人的刻画。
对爱情的描绘和渲染,在此前的纪录片中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很多人通常都认为爱情只有在电影、电视剧中才有充分的表现空间,而《长大的故事》对爱情进行某种程度的涉及,可以看作是在纪录片商业化探索上的一种有益尝试。
除了亲情、爱情之外,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们还具有一种人类之爱,一种对他人、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虽然《责任》这个故事多少带有一点说教意味,却讲述了一个关于个人理想与责任的故事。因为去西部支教是由个人自主决定的,去或不去完全取决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应届毕业生郝强,2003年被母校清华大学录取为研究生,可以说人生的一切幸运和光环都笼罩着这个天之骄子。他本可以在清华园恣意徜徉,在繁华的大都市尽享便利而富足的生活,但他却毅然走出了清华园,到遥远的青藏高原的一所简陋中学,开始了自己为期一年的教书生活。面对西部的贫困与落后的教育状况,郝强深感自己有一份责任。从他的身上,我们读解到了这一代人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格。
从整体上说,《长大的故事》在主题构思和叙事把握上,力求一种冷静与客观,追求一种具象的真实,从而使作品显露出鲜明的纪实特性。但纪实手法是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流程为基础的,只要有摄影机镜头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流程。这是一对矛盾,需要编导在具体的拍摄中随机应变,因为在镜头面前,人物总会有本能的表现欲,本能地扬善避恶,粉饰自己。如在《高考之后》这一集里,我们只是看到了何川、肖睿等人在高考落榜后洒脱、豁达与不羁的一面,却没有感觉到人物在失意时,所应该有的忧郁乃至沮丧的一面。笔者以为这跟主人公在镜头面前有某种程度的表现欲有很大关系。因此,作品在纪录这类人物时,并没有做到一种客观真实和人性真实。这种不足也使得作品在揭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与境遇之际,虽然取得了一种接近“神”似的效果,却缺乏更进一步的深入展现。
二、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在借鉴姊妹艺术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纪录片也不例外。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就借鉴了戏剧、戏曲、曲艺、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各类艺术的表现手法,而对于一部优秀作品来说,更是在大量借鉴的基础上对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使其作为一个整体为表达主题服务。
在《长大的故事》里,首先表现为温和与冷峻风格的统一,力求以一种中立的姿态或者零视点的角度,去审视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作品主动放下了自己精英文化层的姿态,以一种平视的角度去体验和感悟这特殊而又另类的一代,使作品充满真切的人性关怀。如编导为了接近和了解跳街舞的迪迪,不惜把自己也变成了“前卫一族”(据编导说,在拍摄这个故事时,他们都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红色),以便去迎合这些“新新人类”的观感和审美心理。这种温和,使创作者能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与这群年轻人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而冷峻,使作品能够真实地纪录下这个特殊阶层的内心情感和集体梦幻心理。
其次,作品充分开掘了音乐的表意功能。音乐作为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有力地渲染环境气氛,而且还细致、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心理,特别是主题音乐,在给人振奋、激越之余,又融入了一种成长的艰辛与苦痛。在《行走的树》中,以歌曲《爱的代价》的旋律为基调,那感伤而又忧郁的音乐就是惠子心理的真实写照,给观众一种心灵的颤动与共鸣。惠子的情感无所归依,事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在远离亲人之际,才能寻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依偎,而《爱的代价》真实地反映了惠子孤寂的心境和感伤的情怀。
再次,《长大的故事》运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方法,使作品具有一些曲折生动的情节。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追求真实性,也追求生动性,使观众在了解这些独生子女的生活经历时,都有一些可堪咀嚼的故事。这种故事化、情节化的叙事手法,非但没有减损纪录片的纪实性,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视性,引发了观众的欣赏兴趣。
此外,作品追求纪实风格的基础上,也注意营造一种幽默的情趣,使作品在不少地方带有诙谐的格调,如肖睿、何川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和诙谐、风趣的个性语言。这使作品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大大扩充了作品的张力。
三、前卫、另类文化的具象展现
从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它很难归属于高雅艺术的队列,而更多地呈现出草根艺术、大众通俗艺术的特征。尽管目前我国的电视制作、播出机构大都属于国家所有,但就整体的文化精神而言,它更趋向于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在于其保守性,它对前卫、另类的文化总是持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其间的原因在于大众文化属于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是其追求的真正目标,从电视节目对收视率的迷信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尽管有许多专家、学者大声呼吁不能盲目崇拜收视率,但理论的呼声在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总是显得那么微弱。这一趋势无疑也影响到了我国纪录片的创作,使纪录片呈现出娱乐化、故事化的整体发展倾向。在这样一种倾向之中,理性的反思批判精神、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有意无意地消解了。于是,纪录片与其他电视节目一道,进入了大众的消费狂欢之中。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我们来看《长大的故事》,它以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刺痛着我们的神经,逼迫我们把目光转向当下,来关注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因为他们已经步入成人的行列,在他们身上所呈现的问题,正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某些症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长大的故事》以一种温和而冷峻的风格,将这一代人身上所体现的前卫、另类的文化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使其具有一种品格,一种超然于大众消费的高雅文化的品格。作为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当他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个社会正在经历着转型期的阵痛,在纷繁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他们或牵着父母的手,或独自雄心勃勃地闯入了这个需要自我奋斗、自我拼搏的社会,开始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惠子、马鑫、迪迪、李龙、文文等人的经历就是这一代人的缩影。
崇尚自由的惠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年内换了11个工作,她不喜欢把自己束缚在某一个地方,她说自己是一株行走的树,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在他乡异地,她独自品尝着生活中的苦与乐、汗水与艰辛,但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惠子的那种总在寻找、总在寻觅的心态正是许多同龄人心声的真实写照。马鑫是一位女县长的儿子,从政本来是他的一条终南捷径,但他却选择了经商,走上一条让他母亲怎么都想不通的路。他不想老是庇护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想用自己的知识、力量与汗水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空。经过几番拼搏,马鑫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拥有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以自己的行动对传统的入仕观念进行了悖逆与反抗。
因为青春,所以有梦想。十八岁的迪迪有一个伟大的追求:要成为“世界街舞”第一人。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和他的伙伴们一直都向着他们的目标迈进。在母亲看来这是不务正业,可迪迪却认为跳街舞是他的理想与追求,因为跳街舞同样也可以为国争光。李龙所有的女朋友都是从网上下载到生活里的,他把许多女孩子的照片珍藏在枕头下面。母亲反对他整天上网,希望他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事,别人也把这种网上恋爱看作游戏,李龙却把它看成比现实还要真实的生活,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去拓展自己的世界。同样,为了追求明星梦,文文、园园、丹丹,她们舍弃了温暖的家、父母的爱和固定的工作,来到北京,等待着命运之神的垂怜。
吕新雨曾经说过,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梦,一个白日梦,那纪录片则是一面镜子,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在《长大的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且他们都按照各自的轨迹去追求他们的梦想。编导温和而又冷静地纪录下这一切,显露出一种宽大的包容胸怀,从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它在当前纪录片创作日益陷入模式化,纪实主义的美学风格日益成为一面空洞的旗帜的时候,重新使纪录片走在坚实的大地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