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好莱坞概况,好莱坞占领着怎样的地位?

好莱坞概况,好莱坞占领着怎样的地位?

时间:2023-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把好莱坞看成是地方工业,就好比在大都市开快餐店完全不考虑麦当劳、肯德基的存在。行业结构全面介绍好莱坞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花一本书的篇幅都不够。如今的好莱坞主流片商,主要职能是发行,其次是融资。然而,好莱坞一次次面临危难,又一次次化险为夷。当地华人称环球影城为好莱坞,很多游客视好莱坞大道为好莱坞,这可能是该词最窄的概念了。

1.好莱坞概况

世界电影业究竟有多大?好莱坞占领着怎样的地位?

这个问题谁都可以凭借直觉给予正确的回答,但若要准确,还需专家的数字。根据权威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报告,2003年全球电影业的产值是750亿美元,包括影院票房、电视转播权、DVD销售和出租等所有由电影产品直接产生的收入。该报告甚至预测,至2008年,这个数字将攀升到1 080亿美元,美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0%以上。

简而言之,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业的龙头。你尽可以在文化上藐视它,但你不可能在商业上忽视它。那会是彻头彻尾的鸵鸟心态。如果把好莱坞看成是地方工业,就好比在大都市开快餐店完全不考虑麦当劳、肯德基的存在。

本书重点讨论美国电影业的运作及电影业的游戏规则,所谓“政治”,即包括权力政治,更包含人际关系等。本书不涉及艺术探讨,对行业运作的介绍以点带面,不求全但求有针对性。虽然好莱坞是重点,但作为反衬,我们也同时涉及欧洲影业的运作,并不时插入对中国电影业的评论。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他人,是为了更有效地改善自己。

本书引用的数字来自多种渠道,均为权威媒体或研究机构,但因为统计方式略有差异,故某些数字可能会有一定出入,另外有些数字暂缺,但用来说明趋势和概括依然不失有效性。

行业结构

全面介绍好莱坞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花一本书的篇幅都不够。虽然冗长,但多姿多彩不亚于该行业的产品。但那不是本书的主旨,这里我们暂且压缩成三言两语。

20世纪初,一批欧洲(尤其是东欧)的犹太移民及他们的后裔在美国加州、纽约等地成立了一大批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的公司。那时的电影仍处于“西洋镜”时代,属于不入流的底层社会的低级消遣。这批创业者经过一轮轮淘汰和整合,形成7家具有规模效应的电影公司。

表1-1:美国电影业概况

资料来源: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简称MPAA)

20世纪40年代,独立放映商多次向政府抗议,抱怨这些大公司凭借产销一条龙的优势,向“小鱼们”施加压力。最终政府强迫电影公司放弃放映业务。与此同时,电视茁壮成长,电影业走入萧条。

但电视非但没有消灭电影,反而为电影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放映平台和收入来源。电影的收入不再局限于票房。后来,录像带和DVD的诞生继续延长了电影的生命周期,增加了它的商业价值。

电影公司被不断转手买卖,最后成了巨大的媒体、娱乐、电器等集团的一分子。而电影公司本身像高科技企业那样,把生产制造环节外包出去。如今的好莱坞主流片商,主要职能是发行,其次是融资。随着收入和利润不断走高,成本也不停攀升,几度突破大众的心理防线,为行业崩溃埋下伏笔。然而,好莱坞一次次面临危难,又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中间,科技进步产生的机遇多次使它柳暗花明。

由于电影业是一个“活体”,任何归类和划分都是为了方便理解,不能看成绝对。比如创造票房奇迹的《魔戒》被归为“独立片”,尽管它的出品公司新线属于全球最大的传媒娱乐集团,但新线不在“七大”或“八大”之列,在计算上它跟产值低得多的米高梅不属于同一团队,听起来似乎低人一等。又比如,《哈里·波特》源自英国的文学作品,台前幕后人员(导演除外)几乎全是英国人,而且在英国拍摄,但因为资金来自美国,该片理论上算是美国片。

img3

《魔戒》应该归为“独立片”。

img4

《哈里·波特》理论上算是美国片。

我们常说的“好莱坞”,可以有多种理解:最宽泛的是指美国电影业,包括不同城市、不同规模的电影公司,一般指制作和发行公司;狭义的“好莱坞”是指那“七大”或“八大”公司,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独立制片公司;地理概念的“好莱坞”是指大洛杉矶市当中的一个镇,山坡上有巨大的“好莱坞”字样(最初写成“Hollywoodland”),但只有派拉蒙一家主流片商坐落在该市,于是该地理概念也经常被用来泛指整个洛杉矶地区。当地华人称环球影城(环球公司属下的电影主题公园)为好莱坞,很多游客视好莱坞大道为好莱坞,这可能是该词最窄的概念了。

“七大金刚”面面观

“七大”还是“八大”在于梦工场算不算,因为它是新秀,缺乏悠久的历史。主流片商的行会“美国电影协会”(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简称MPAA)没有将之纳为成员,因为该会的主要工作是好莱坞对海外的一张面孔,相当于好莱坞的外交部,而梦工场的海外发行全交给别的公司代劳,因此MPAA的数据中很少算上它。

梦工场可算可不算,同样,米高梅被索尼买下后,也几乎名存实亡。跟当年的雷电华(RKO)一样,它似乎避免不了跌出“主流片厂”的命运。如果采取中庸之道,这两家中只算一家,那么就是“七大”。为了行文方便,本书通用“七大”的称呼。

这“七大”俗称“主流片厂”(major studios,简称majors)。“七大”并非以量取胜,但从营收和利润的数额来说,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大鱼”或“巨鳄”。

在详细介绍“七大”之前,我们先稍微提一下其他几个层次。比“主流”略小,比一般的“独立”稍大的公司叫做“迷你主流”(mini-major),目前主要有新线和米拉麦克斯两家。就某一年的成绩,它们可能超过多家主流片厂,但从“辈分”和历史的角度,它们依然屈居第二阶层。比如七大“主流”可以惨淡经营,但它们响亮的名字不会轻易消失,而“迷你主流”中的“堪农”(Cannon)、“奥莱安”(Orion)、“卡洛可”(Carolco)却只风光了一时。2004年,被称为“唯一真正的独立片公司”的狮门影片公司(Lions Gate Films)取得3亿美元国内票房,跻身“迷你主流”行列,但这个数字的1/3以上由《华氏9·11》一片创造,因此未必能保持长久。

“迷你主流”就像是一个过渡阶层,真正的第二阶层是主流所属的小众艺术片公司及较有规模的独立制片公司,如Gramercy、Savoy、Samuel Goldwyn、Fine Line、Sony Classics、Fox Searchlight等。

第三级可称为“微型独立公司”(micro-indies),一般公司规模甚小,出品量也很有限,主要走国际影展路线和艺术电影院路线发行,代表性公司如Kino、New Yorker、Zeitgeist、First Run、First Look,跟李安合作《喜宴》、《卧虎藏龙》等片而声名大噪的“好机器”(Good Machine)也属此类。

如下表所示,主流片厂尽管以发行为重,但它们的海外发行有时交给他人来做。因此,“七足鼎立”的行业格局其实是以美国市场来判断的。

表1-2:好莱坞各大片商在影院市场的历年成绩单(单位:亿美元)[1]

img5

资料来源:Variety,OBS,Boxofficemojo

时代华纳——媒体娱乐的罗马帝国

1905年,华纳四兄弟杰克、哈里、山姆和阿尔伯特共同创办了nickelodeon放映生意,即电影雏形——5分钱看一次的“西洋镜”。后又从事发行生意。1923年正式成立华纳兄弟公司,1925年吞并了两家同行。1927年推出影史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三四十年代以拍摄黑帮片和探险片著称。1967年被七艺制片(Seven Arts Productions)收购,后又被Kinney National Services收购。1971年成立华纳传播公司,业务扩张至出版、音乐和电视。华纳制片是华纳传播的子公司,1989年,母公司以130亿美元跟时代公司合并,组建时代华纳;2000年,又与网络联线商AOL合并,构成AOL时代华纳。2004年,网络经济泡沫化之后,AOL的业务重要性急剧下降,因此又将AOL的名号取下,恢复原来的招牌时代华纳。

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在互联网连线、杂志、影视等领域均雄踞着冠军地位。AOL时代华纳以松散的结构和放任的管理风格著称,整个公司像是一个封建时代城邦组成的王国,每个城邦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经常会踩到“兄弟单位”的地盘上。华纳电影公司的高层相对稳定,自1980年以来一直由同一对主管掌权,不像有些片厂不停地换CEO,比走马灯还勤快。

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标志

迪斯尼——老鼠之家

华尔特和罗伊·迪斯尼两兄弟于1923年创办。米老鼠形象诞生于1928年,1937年推出影史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50年代将产品扩展到电视节目和真人扮演的电影;1955年开办首家主题公园。华尔特·迪斯尼于1966年去世。70年代开始,电影制片业务惨淡,1983年起出现复兴(开始拍摄非儿童题材的影片)。次年迈克·艾斯纳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使之进入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1994年开始,手下大将众叛亲离,决策连连失误,迪斯尼又陷入了新的困境。2004年,艾斯纳终于答应下台,董事会任命罗伯特·伊格为新的CEO。

迪斯尼是优质动画片的代名词。它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仓库里那几十部动画长片,每隔几年便拿出来发行一次,以保证每个有小孩的家庭都收藏了最新媒介载体的迪斯尼经典。

img7

迪斯尼电影公司标志

迪斯尼旗下的制片公司有试金石(Touchstone)、好莱坞(Hollywood)、大篷车(Caravan)和米拉麦克斯(Miramax)。米拉麦克斯曾夺得大量奥斯卡奖项,后来跟母公司关系搞僵,于2005年正式“离婚”,财产(包括米拉麦克斯的名称)仍由迪斯尼保留。由于子公司米拉麦克斯完全独立运作,业内说到迪斯尼时若不包括米拉麦克斯,便通常用迪斯尼的发行公司博伟(Buena Vista,西班牙语“美景”的意思)来指代。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标志

20世纪福克斯——放眼世界

1915年由匈牙利移民威廉·福克斯创办,20年代末成为行业巨子;1927年推出Movietone音响系统,很快成为行业标准;1935年跟20世纪公司(1933年由扎努克创办)合并。50年代开创CinemaScope宽银幕标准。扎努克于1955年退休,1962年复出,70年代初跟儿子一起被赶下台。该公司70年代利润主要来自《星球大战》。1981年被金融家马文·戴维斯买走,1985年卖给了澳大利亚报业大亨梅铎(又译默多克),成为福克斯电影制作体系的一部分。该体系包括福克斯2000(Fox 2000)、福克斯家庭影片(Fox Family Films)和福克斯探照灯(Fox Searchlight)。

在所有媒体王国中,梅铎的王国最早实现全球化,在欧洲和亚洲都拥有大批媒体资产,如报纸、杂志、出版和卫星电视网。有人把梅铎比作恺撒,他手下的大将被派到王国各个角落,但打完江山仍能回到恺撒身边。梅铎平日里对大将言行不羁听之任之,但一旦夺得天下,便会排除异己,如1992年支走巴瑞·迪勒便是一例。梅铎的成功秘诀在于大胆开拓,对于产品有敏锐的直觉,而且财务控制抓得很严。

维亚康姆/派拉蒙——雪山巨人

匈牙利出身的阿道夫·祖科(Adolph Zukor)原本是皮毛商,1903年转行进入电影放映业,1912年成立了Famous Players公司,1916年跟另一家发行公司Jesse L.Lasky Feature Play Company合并,后吞并了更多的同类企业,派拉蒙是其中一家的名字,但1912年被定为公司的创始日。30年代因大萧条及向有声片过渡不顺,导致破产;1935年重振旗鼓;1949年因反垄断法而被迫出售旗下的院线;1966年被海湾西部(Gulf&Western)公司买下;1984年,海湾西部改名为派拉蒙传播公司;1993年由维亚康姆收购,有效地占领了多个发行平台。

派拉蒙的标志是一座五角星环绕的雪山。它的全盛时期在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作为《教父》。之后新的第一把手上台,高级主管大批“流亡”其他公司,到90年代初公司失去了方向,进入谷底。2005年,以翻拍老片著称的第一把手雪瑞·兰欣在把持派拉蒙12年后,尽管具有好莱坞第一女强人的称号,但因业绩低迷,被业界批评为缺乏冒险精神,被迫下台。

派拉蒙电影公司标志

NBC环球——从日本家电到法国美酒再到美国电机

许多到过洛杉矶的游客都以为好莱坞等于环球公司,因为大家把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俗称为“好莱坞”,甚至以为里面的摄影棚所拍的戏全是环球的影片。

环球电影公司标志

环球由卡尔·拉姆勒创建于1912年,于1915年在现在的环球城买下230英亩,建立大型拍摄基地。三四十年代推出一批经典恐怖片,但大萧条几乎导致其破产,后来通过歌舞片和探险片复活。1946年和国际电影公司(International Films)合并,50年代被福茂(Decca)唱片公司收购,1962年又被MCA(直译是“美国音乐公司”,1924年创办,最初是经纪人公司,其传奇人物是2002年去世的卢·瓦瑟曼)收购,之后伸展到音乐、表演等领域。70年代进入主题公园业务,电影生产也进入黄金时代。1991年,日本电器公司松下因仿效索尼策略,以61亿美元买下了MCA环球,但效益并不理想。1995年,松下赔钱脱手给著名外国酒厂Seagram。1998年,它收购了欧洲的宝丽金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公司,同时还收购了美国颇有影响的有线电视网USA Networks。2000年,Seagram和法国的酒精饮料公司威望迪(Vivendi)进行战略合并,使得环球暖暖地“浸泡”在美酒之中。2002年,威望迪因扩张速度太快,造成巨大亏损,开始更换管理层,并拍卖旗下资产。2004年5月,环球电影公司和美国NBC电视网合并,改名为NBC环球,旗下包括所有影视产业,NBC的老东家通用电气持80%股权,剩余的20%仍在威望迪手中。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标志

索尼哥伦比亚——日本武士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成立于1920年,创办人是哈里·科恩、杰克·科恩、乔·布朗特,最初是作为CBC电影销售公司。30年代凭卡普拉电影获得成功,40年代未受到反垄断的影响。50年代成立电视制作公司,60年代跟该兄弟公司合并,新公司由大卫·贝格曼领导;1978年贝格曼因私吞公款被革职。1982年跟HBO和CBS电视网联合成立三星分公司。1987年跟三星合并,并且被可口可乐公司吞并。欧洲著名制片人大卫·普特南当政期间,投资的影片平均只有700万美元的票房。1989年被可口可乐公司以34亿美元卖给日本索尼公司。索尼收购后还花了将近30亿美元的冤枉钱。盛田昭夫退位后,新上任的索尼总裁出井伸之对哥伦比亚进行了人员大调整。《蜘蛛侠》的推出将其电影生意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2004年,偕同Comcast有线电视公司,以50亿美元的价格(其中30亿为现金,20亿为债务),买下长期低迷的米高梅。过去10年中多次赢得年度票房冠军,使之成为“七大”中的重量级选手。

img12

米高梅电影公司标志

米高梅——名存实亡的好莱坞病夫

米高梅由3家公司在1924年合并产生,其中的“米”(Metro)成立于1915年。三四十年代是它的黄金岁月,推出大批经典作品,包括《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等,有“明星之多超过天上群星”之称。1951年,创始人梅耶被迫下台;1952年,反垄断法导致其放弃放映业务。1981年买下联艺(UA)公司,1983年改名为米高梅联艺;八九十年代多次转手,一步步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其中拉斯维加斯赌王、意大利黑手党、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等都掺和在里面,这过程中有人进了监狱,有人赔了钱,有人赚了便宜(CNN老板特纳于1986年以14亿美元买下后,把最值钱的3 600部老片留下来,然后又把资产拆散卖掉)。而法国政府似乎想通过控股银行,涉足世界影视业的心脏。

img13

《蜘蛛侠》的推出将哥伦比亚的电影生意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屋漏更遭连夜雨。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制作影片《天之门》拖垮了子公司联艺,此乃豪华大片造成电影公司破产的最著名案例;近年来,它经常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2004年被索尼等公司并购,但仍保留小规模的制作,仅限于“007”等老牌影片。

img14

导致联艺公司破产的《天之门》

梦工场——后起之秀

按照传统的说法,好莱坞有七大厂。1994年成立的梦工场(也译“梦工厂”)能不能算是第八,主要视考察的年份。在它名利双收的年份,它似乎完全获得了加盟巨鳄的资格;但有时却一整年没有一部超级卖座影片。

梦工场由3位大名鼎鼎的娱乐业巨头共同创立:票房奇迹创造者斯皮尔伯格、再创迪斯尼春天的动画片奇才卡岑伯格、唱片业高手大卫·盖峰。他们3人各掏出1亿美元,向微软创始人保罗·艾伦和韩国三星的李氏家族集资8亿美元(占1/3股份),另外又向大通银行开了1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梦工场从一年三部五部故事片起家,制片数量不断增加,并推出了《角斗士》、《美国丽人》、《怪物史莱克》等王牌影片,迅速创下品牌。

梦工场跟其他7家相比,有一些先天的不足,如仓库里没有堆积如山的老片可供重拍或延伸附属产品;产品线仍然有限,目前仅限于影视音乐制作(但动画片已打开一片天,大有抗争迪斯尼之势),发行渠道仅限于美国,自己没有电视网、主题公园、电子游戏等多种平台。但梦工场在科技领域胜人一筹,它被称为“21世纪的数码制片厂”。2004年梦工场将动画片制作业务剥离上市,取得巨大的成功。

好莱坞大厂各有所长,它们的实力和地位可以细分,但并不是一成不变。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论,迪斯尼和华纳属于“大哥大”,一年能发行40—60部影片;第二梯队是福克斯、派拉蒙、索尼和环球,各能发行二三十部之多;第三梯队是米高梅,一年10—15部,它的状况经常不如时代华纳属下的新线公司。近年来新线和梦工场的崛起把米高梅远远甩在后面,而索尼若能保持它在2002年的势头,那么跻身第一梯队也是近在咫尺的目标。

梦工场电影公司标志

早年,影院是电影产品的唯一市场。那时,一部影片放完后就被扔进片库,时间一长,很多胶片开始霉烂。如今,片库是一家电影公司两项看得见、靠得住的资产之一(另一项是地产,因为很多片厂在创业之初买下了大片土地)。电影公司跟软件公司差不多,基本上是一个空架子,创作人员是临时签合同的,日常雇员可以随时被高薪挖走。但以前视作累赘的片库,现在却成了宝贝,其中的精华可以拿出来赚钱(卖电视播映权、出影碟影带);另外,在新项目需要贷款融资时,这些“老古董”往往被用来当作抵押的资产。

你如果经常查阅权威的列奥纳德·马尔丁(Leonard Maltin)电影指南,会知道该工具书共收录了将近2万部影片的简介,其中有18 900多部是好莱坞产品。它们的所有权分布如下:

华纳(包括新线和1987年前的部分米高梅影片):4 500部

米高梅(包括已倒闭的奥莱安):4 400部(2004年已被索尼买下)

环球:4 000部

索尼(包括哥伦比亚和三星):2 400部

20世纪福克斯:2 000部

迪斯尼:600部

派拉蒙:1 000部

这是2000年的片库资产分布。片库的买卖是常见现象,当一家电影公司陷入财政危机时,它除了裁员,所能拍卖的资产就是片库和房地产。因此,张三拥有某片的版权,不等于张三是该片最初的制作商或发行商。有些影片被倒买倒卖了不知多少道;有些片厂的片库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片库中影片的数量不等于价值,迪斯尼产品的量虽然不高,但它那几十部动画片真可谓价值连城,每过几年都可以拿出来重新发行一次,以赚取最高的边际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