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美国电影,加拿大制造
正当全世界各地反感好莱坞的人士声讨美国电影的文化侵略时,加拿大政府却在实施一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产业政策,对好莱坞进行釜底抽薪行动。加拿大联邦政府及地方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把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电视摄制组吸引到自己国家。你在电影中看到的纽约街景,很可能是在多伦多或温哥华拍摄的,甚至连成龙当年的《红番区》都是在温哥华取的外景,但该片做得不是太巧妙,纽约观众一看便直乐:“瞧咱们纽约背景上居然长出了雪山。”
邻国频频招手
加拿大最初吸引它的南国邻邦北上拍电影,其动机跟德国等欧洲国家差不多,即通过美国电影宣传自己,因此它提出种种条件,比如影片必须涉及加拿大题材,使用加拿大主创人员,促进加拿大文化,等等。但它逐渐发现,好莱坞大批人马在加国土地上“横行”带来的最大好处不是这些,而是他们在当地留下的滚滚美元。
一个好莱坞大片的摄制组动辄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他们在外景地的花费非常大,光是吃住行就是天文数字,加上场地和设备的租用、临时人员的招聘,对当地经济的直接好处高达每天数十万美元。更重要的是,这笔钱有雪球效应,能像旅游业那样推动当地的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实际经济效益一般是剧组花费的几倍。比如《魔戒》剧组在新西兰,光是每天喝掉的咖啡就多得吓人。
加拿大给予美国剧组的好处是双重的:一是它的货币不如美元值钱,因此美国人去到那里觉得什么都比美国便宜。正如一位加拿大官员在好莱坞招商会上叫喊的:“过来吧。你一踩过边境,你的一块钱就变成了一块五。”(但当加元相对于美元升值时,加拿大作为拍摄基地的魅力也相应削弱。)第二是税收减免(tax credit)。减税率中有联邦政府的一部分(劳工费用的减税率是11%),而且每个地方政府还可以自行增加,比如温哥华所在的BC省就同时给予20%的减税优惠,使得总优惠达到31%。
我们现在都不难理解为什么加拿大要如此枉费苦心拍美国佬的“马屁”,因为中国也是利用类似方法吸引了大量外资,刺激了本地经济。加拿大不断改善其“投资”环境,比如以前减税的手续需要2年才能办完,现在他们答应在6个星期中办理85%的减税额。加拿大各地官员经常去好莱坞“招商”,每次都能带回几部影片或电视片的摄制项目。光是多伦多一地,2000年就从好莱坞招徕了13亿美元的剧组资金。
新西兰的美丽风光吸引了《魔戒》剧组前来,而影片的成功又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加拿大也不断改善其设施,兴建电影摄制棚,并把关闭的空军基地和停机库改装成拍摄基地。美国人北上拍片之风,造成产业基地的大转移和资金的大流动。在2001年公映的美国电影中,在美国本国拍摄的影片总成本约32.4亿美元,呈下降趋势;在加拿大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总成本已上升到10亿多。换言之,加拿大已成为1/4的好莱坞(当然并非所有美国片都在好莱坞或加州拍摄)。而预算在1 000万—5 000万美元的制作更有一心向北的趋势,光在2001年在加国拍摄的总成本便增加了141%,达到7.5亿美元。
加拿大不是唯一一个从好莱坞“挖墙脚”的国家,其他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在大力推动类似政策,并吸引了不少片商。澳大利亚政府的一份报告声称,美国剧组去澳大利亚拍片,要比去加拿大便宜7.5%。毕竟,美国影人去这些国家,可以免除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说得夸张一点,就跟呆在自己国家没什么两样。
与此同时,东欧的捷克和罗马尼亚正在充当加拿大的后备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电影剧组。2004年4月起,匈牙利开始实施一项强烈倾斜的电影政策,无论外国剧组还是本国剧组(当然外国的需要本国合拍),在匈牙利花费的制作费,匈牙利电影基金会将退还20%,也就是说,在匈牙利的制作开销全部打8折。
美国反击战
为什么美国制片商好高骛远,老想去外国出外景甚至整体拍摄?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工会的原因。美国电影业的各个工种受到不同工会的严格保护,如一天拍摄超时多少要增加多少工资等等,偏偏拍电影这个活是很难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的,加班加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另外,工会严格规定什么工作由什么工种的人来做,明明一个人可以很轻松完成的一件事情,往往需要三四个人来做,比如你是演员,你就绝对不可以移动地上的电线或打开灯,那些事全部必须由专人负责。因此制片商的开支居高不下。
剧组“外逃”,造成美国电影业失业率上升,工作机会骤减。根据一项调查,最近4年美国因此损失的税收高达300亿美元,好莱坞因此增加的失业人数为3万人。美国的工会组织和产业协会纷纷抗议,要求加拿大停止这种“不公平竞争”行为。每当有加拿大官员前来招商,抗议队伍也会聚集在会场外喊口号,大叫“美国电影业正毁于加拿大外贸政策之一旦”。的确,随着大批剧组的搬迁,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比如道具租赁公司、胶卷冲洗公司、戏服缝制厂等配套产业)就会出现蛀虫现象,从内部被蛀空,逐渐瓦解;而在加拿大,这些新兴行业的兴起正刺激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剧组北上时,不再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而是精干的几名主演和主创人员,其他剧组工作人员在加拿大都能雇到,不必从美国高价作临时调动。长寿科幻电视剧《X档案》就是在加拿大拍的,直到多年后主演杜楚尼厌倦了常年漂泊的旅馆生活,剧组才为了他迁回洛杉矶。有些明星知道会常年寄居加拿大,索性在那里买了房子,安下第二个家。
《X档案》曾长期在加拿大拍摄。
加拿大官员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脸不变色心不跳,因为根据当初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啤酒、奶制品和电影被列入豁免产品,即可以不进行自由贸易,因此加拿大的做法并没有违反游戏规则。(一些美国保护主义者认为加拿大的做法是非法的,他们说你可以建造设施,但一旦你直接退税,等于帮片商支付了部分费用,属于直接补贴。)
2001年底,美国电影界举行盛大集会,收集了8万人的签名,要求商业部采取对策,如征收抵消关税,或称反补贴税,如果加拿大给100万美元补贴,制片商必须向美国海关缴纳100万美元的关税。美国不能进行直接对应的贸易惩罚,一来加拿大没有一个商业性的电影业(除非你选择别的行业作为报复对象,但这样会引起连锁反应),二来美国的成本本来就比加拿大要高。美国人所能做的,就是鼓励政府对本国的影视摄制业实行税收优惠。持这种观点的人表示,美国农民每年从政府那里得到大笔补助,钢铁业在受到海外冲击时政府也会出面干预,为什么电影业这么名利双收又充满生机的行业不能受到当局政策的关怀?
但这么一来,就等于美国普通纳税人在补贴电影业。虽说受到加拿大政策伤害的业界人士不是那些薪水七八位数字的明星,但他们的处境并不比其他因成本上升而转移到海外的行业工作者差。美国保护主义者也强调,加拿大的政策其实是普通加拿大公民在资助美国电影业,但他们没说加拿大经济得到了数倍于此的益处。2002年后,退税政策的终止,使得美国剧组骤减。
纽约是美国最老的电影拍摄重镇。从2002年12月开始,纽约市为了吸引或保留电影业,宣布新的法规:凡是直接用于影视制作(包括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的商品和服务,州和市收取的零售税(8%左右)全部免除。这等于剧组能享受到批发商的免税权益。
加州是好莱坞的老巢。加州政府受到电影业的强大压力,被迫考虑各种补贴和优惠。政府当局开出了很有意思的条件:凡是在加州公共土地上拍摄的影视作品,需要出动的警察、消防员及其他公共服务,由政府支付这些公务员的额外工资,最高每天750美元,每集电视剧3 000美元。该资助计划每年的预算是1 000万美元,每部戏补贴不超过30万美元。新版《决战猩球》(Planet of the Apes)在加州的脊顶镇拍摄,共得到该计划7.5万美元的补助,但剧组给当地经济注入了340万美元的资金。两相比较,政府的补助很划算。如果该剧组把这个外景地搬到加拿大,这340万美元也就去了加拿大。当然,加拿大给出的好处必须远远高于美国,好莱坞人士才会愿意“离乡背井”,把大把大把的钱花到它的“北疆”。阿诺担任加州州长后,电影业时时提醒他饮水思源,为该行业争取更多的形形色色补助,以抵消剧组外流的部分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