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纪录片性质、特点及剪辑要领的概述

电影纪录片性质、特点及剪辑要领的概述

时间:2023-08-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新闻纪录片的电影工作者们拍摄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资料。此外,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各省、市、自治区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不少纪录影片。以下,就电影纪录片各片种的性质、特点及剪辑要领,分别简要地予以论述。新闻纪录片特别强调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周恩来外交风云》是199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传记纪录片。

第四节 电影纪录片

电影纪录片的特点是高度忠实于生活,从历史和现实中直接摄取形象,将真人真事不加虚构地直接反映出来,以启迪人们的灵魂,激发人们的斗志,陶冶人们的情操。

纪录片既可以记录当前的现实,也可以重现过去的历史,还可以再现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既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挖掘题材,反映生活中不被人们注意的某个侧面,也可以表现珍禽异兽、名山大川、运动竞赛、舞蹈场面,等等。一般来说,纪录片可分为以下几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人文地理纪录片、舞台纪录片、系列纪录片、杂志片等。纪录片的创作在电影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除故事片之外最重要的一大类影片,对后来的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电影的发明,即肇始于纪录片。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外国摄影师拍摄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段和李鸿章等历史人物。1911年,日本摄影师梅屋拍摄了《辛亥鳞爪录》,中国的朱连奎等拍摄了《辛亥战争》(反映武昌起义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西北电影公司等摄制了《抗战特辑》(1937~1939年)、《中国新闻》(1939~1940年)、《华北是我们的》(1939年)等新闻纪录片。1938年,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延安和八路军》(1939年)、《南泥湾》等纪录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的纪录电影迅速发展壮大,拍摄了大批人民解放军作战、人民群众支前的纪录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新闻纪录片的电影工作者们拍摄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资料。1953年,中国第一个专业性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由钱筱璋任厂长。此外,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各省、市、自治区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不少纪录影片。

以下,就电影纪录片各片种的性质、特点及剪辑要领,分别简要地予以论述。

一、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主要以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但它又不是不加选择、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进行报道。相反,新闻纪录片也要通过艺术手段,加强影片的逼真性和感染力。新闻纪录片的基本特性决定它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变更生活进程,等等,但新闻纪录片可以运用对比、联想、象征、比拟等各种艺术手法,通过摄影、美术、音乐、音响、解说等视听表现手段来再现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真实、生活的气息、生活的节奏,发挥新闻纪录片电影所特有的艺术功能。新闻纪录片特别强调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真实性,即如实反映社会生活,不虚构,不作伪;准确性,即通过社会现象揭示生活本质,不颠倒正误是非,不予以掩饰虚夸;时效性,即尽快产生社会效应,要拍摄得快,编辑得快,播出得快。由于在时效性方面电影的新闻纪录片不如电视的电视新闻和电视报道栏目,大有被后者取代之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归并入中央电视台,就是这一趋势的明显例证。

二、历史纪录片

历史纪录片指再现过去时期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影片。它的特点是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要求保持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背史实,不需要演员扮演,只可运用历史影片资料、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摄制,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例如影片《辛亥风云》(1981年),是一部表现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王朝、推翻帝制的革命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剪辑这样的影片,一是要真实,二是在镜头的运用上要与声音(解说词)相吻合,以造成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该片“垂帘听政”这一段落,表现的是19世纪后半叶专横保守的慈禧垂帘听政这一历史事实。剪辑师看了拍得的素材,一个画面的内容是从光绪的宝座移过一道纱幔停在慈禧的宝座上,另一个画面是从光绪的宝座推向座后的垂帘。如果将这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虽然有解说词,但仍缺乏感染力,原因是缺乏可见的人物形象,只能让观众去想象。于是,在两镜头后叠化一个慈禧画像的镜头,这样既使人物突出,同时又使视觉形象清晰明朗,观众从视觉上受到冲击,构成了在皇帝宝座旁边掌握实权的是坐在纱幔后的慈禧的历史真实影像。在另一段落中,运用对比蒙太奇进行结构处理。一面是慈禧的绫罗绸缎服装、珠光宝气首饰,一面是光背赤足、悲苦劳累的“纤夫拉纤”,将这两组镜头用对比的手法连接起来,加上音乐、音响、解说词等综合处理,产生了强烈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三、传记纪录片

传记纪录片是以记录历史或当代人物生平或某一方面事迹的影片。它要求绝对尊重历史,不能虚构,也不允许由演员来扮演,如《诗人杜甫》、《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均属此类影片。还有一些人物肖像片、速写片,如《仙人掌精神》、《赤子心——怀念廖公》,等等。

《周恩来外交风云》是199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传记纪录片。该片的编辑有着高超独到的历史眼光和现代意识,从大量的原始素材中精选出最能体现周恩来人格魅力和外交风采的镜头,全方位地但又有所侧重地展现出周恩来驾驭外交风云的才干、智慧、气度和神韵。编辑抓住“戏眼”,画龙点睛地刻画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在斯里兰卡群众集会上,周恩来雨中拒绝打伞赢得群众欢呼;在埃及为登金字塔的运动员把脉并赠送钢笔;访问柬埔寨逢国丧着素服;不避政变风险如期访问加纳以及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的机场握手;国宾馆门口尼克松总统为周恩来脱大衣,等等。这些精彩之笔,使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光彩照人,感人至深。编辑充分运用蒙太奇手法,使全片结构严谨,主题鲜明,人物突出,节奏明快,加上解说词用得贴切精彩,使全片显得既有东方文明的亲和情调,又有雄视世界风云的豪迈气概,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无尽的回味。该片突破了传统人物传记片的模式,以现代人的观念去处理素材,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成为一部文献性和感染力都很强的传记纪录片,因此获得“金鸡奖”、“华表奖”的优秀纪录片奖。

四、政论纪录片

政论纪录片是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解说、宣传的纪录片,是“有叙述,有议论,形象化的政论”(列宁语)。优秀的政论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真切的、不可辩驳的事实来说明问题,使人感悟,使人信服,因此具有强大的社会宣传效应。政论纪录片根据能确切体现主题思想的各种影像、实物材料,确定基本论点。它的论点要正确、鲜明,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和历史事件。它的论据要真实、准确、可靠,不能有虚假,运用的素材不受时间、空间和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注重材料的科学性和内在的联系性。它的政论方法,一般是夹叙夹议,讲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形象生动,宜多用画面说明问题,不能用大量字幕去作解释。在国产纪录片中,如《两种命运的决战》、《反对细菌战》、《中印边界问题真相》、《零的突破》等均属此类影片。

政论纪录片《两种命运的决战》,其中有很多画面是采取对列的手法剪辑的。比如:美军进入北平下火车后前进,一美军士兵笑脸的中近景与市民仇视的近景产生对列;又一美军士兵的近景与一老头愤恨的特写对列;美军乘汽车入城与人们怒视对列;美军飞机在空中盘旋与老百姓愤怒仰视对列,等等。这种相同镜头与相异镜头重复性的连续对列组接,造成一种内外紧密结合的联系,构成中国人民与侵华美军尖锐对立的视觉形象,大大增加了影片政论的强度、力度和深度,大大增强了影片政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冲击力。

五、人文地理纪录片

人文地理纪录片主要表现特定的地理范围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文化兴衰、沿革变迁,等等,特别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像《漫游柴达木》、《黄山观奇》、《土族风情》、《南极,我们来了》都属于此类影片。

《南极,我们来了》是一部介绍南极风光及南极珍奇动物企鹅的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南极世界。编辑及创作人员煞费苦心,反复揣摩,把性格温顺、富有好奇心的企鹅用拟人化的处理方法,趣味十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种剪辑处理手法,既能反映出科学家们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巨大成绩,又达到了知识与娱乐相结合的良好效果。影片中,有一段描写企鹅抚育后代的一组镜头:

(1)中推:一对对企鹅在冰雪中行走。

(2)中景:一对企鹅很欢快地在行走。

(3)近景:一对企鹅很欢快地在行走。

(4)近景:一对企鹅在冰岸上窃窃私语。

(5)全景:两只企鹅在水中追逐嬉戏。

(6)近景:两只企鹅用嘴衔石子筑窝做巢。

(7)近景:两只企鹅在孵化小企鹅。

(8)近景:雌企鹅离开窝去觅食。

(9)近景:雄企鹅来接班。

(10)近景:两只小企鹅依偎在一起。

(11)近景:两只小企鹅亲密地依偎在一起。

(12)全景:一只孤独的老企鹅。

从画面来看,给人感觉企鹅的生活习性似乎是一对对的,但企鹅是不会用语言来表达的动物演员,要想让观众真正了解企鹅到底是怎样一种动物,就必须借助解说词的力量,使观众知晓。洪源为这段画面写了一段非常风趣而颇为形象的解说词:“它们忠于爱情,实行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相依为伴。有的在岸上谈情,有的在水中说爱,卿卿我我,甜甜蜜蜜。临产了,夫妻商量着筑窝,它们严格挑选着每一块小小的石头。小企鹅出世了,依偎着爹娘,享受着天伦之乐。企鹅一旦失去了配偶,大多过着孤身生活,似乎不想再找伴侣了。”观众通过这段解说词与画面的有机融合,联想到所熟悉的鸳鸯,它们那种相依相伴的习性不是同可爱的企鹅一样吗?而那只孤独的老企鹅,由于丧偶而孤独可怜的情景同我们看到的大雁是多么一致。大雁也是由于丧偶而引颈哀鸣,孤独到死。这些又多么富有人情味,使人看后对企鹅那种忠贞不渝、相亲相爱的习性有所了解,领会其含意,悟出其哲理,从而达到良好的银幕效果。

六、艺术纪录片

艺术纪录片或称艺术性纪录片,一般是指那些艺术意味特别浓厚甚至带有诗意韵律的纪录片。比如荷兰著名纪录电影艺术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代表作之一《雨》、《早春》,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克尔吉洛·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国产纪录片《在激流中》、《九寨沟交响曲》,等等。还有一种影片,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将风土民情、物产宝藏、名胜美景串联起来,介绍一方地域的文化和资源,以真实记录为主,情节开展为辅,既宣传了一方的人文、自然环境,又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类纪录片国内也拍摄得不少,比如《天涯海角情》(介绍海南岛的丰富资源)、《真山真水亦真情》(介绍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的风土民情和物产资源)之类。还有一种艺术纪录片,专称之为纪录性艺术片,是特指我国1958~1959年“大跃进”期间为及时反映当时迅速变化的现实生活而出现的一类影片,其创作特征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略作情节化的艺术加工拍摄而成。这种纪录片因以真人真事为素材,既有纪录片的特征,又带有故事片的特点。这类纪录片的角色有的是由演员来扮演,有的是由生活中的原型人物自己演出,如纪录性艺术片《黄宝妹》就是由黄宝妹本人出演的。艺术的实践已证明,这些所谓的纪录性艺术片并没有多少艺术性,基本上全都拍摄失败了,给中国的纪录片创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七、舞台纪录片

舞台纪录片其实也是艺术纪录片的一种,不过它专门表现舞台艺术。舞台纪录片运用电影的艺术手段,忠实地记录在舞台上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杂技等,其拍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色。这种纪录片在选材方面,可根据需要反映某一类艺术的新成果,或某种艺术流派的代表节目,或国际文化交流的重大活动,等等。在编辑时,要对拍摄的舞台演出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剪裁、删减,保留精华,突出精彩之处。这类舞台纪录片国内拍得不少,如《姹紫嫣红》、《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等,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随着电视直播和电视录像的兴起和发展,这类舞台纪录片现在拍摄得已经不多了。

八、系列纪录片

系列纪录片是在统一的标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影片,其中每部影片均可独立成章,但又有统一的主题,相互之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联系,如《近代春秋》、《紫禁城》等均属这类影片。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影视合流”的推进,这类系列纪录片已逐渐让位于电视系列专题片。

九、杂志片

杂志片也可以说是系列纪录片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定期推出,每片如同期刊杂志那样包含一个或几个主题,选材广泛,表现手法简练,其新闻性、纪实性、时间性要求很高,是用形象传播时事,宣传国策。像20世纪下半叶在我国影院大量上映的《新闻简报》、《今日中国》、《祖国新貌》等影片,都属于杂志片的范畴。现在,电影杂志片已完全为各种电视栏目片所替代。

纪录片的剪辑应运用纪录片特有的处理方法来操作,不能过多地着重心理描写,应该尽力设法使现实和历史、人物和事物在影片中表现得更加生动,更能打动观众。

纪录片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编导提供的拍摄提纲和设想,而没有完整的分镜头剧本,摄影师在拍摄时往往是凭借着现场那灵敏的动作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行拍摄。特别是体育比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都有不可重复性,掌握起来特别困难。因此,拍摄出来的镜头大多显得杂乱,全靠剪辑人员在剪辑台上将这些镜头组接成一部完整的影片。这就要求剪辑人员对所有镜头要十分熟悉,要在几千英尺或者近万英尺的原始素材中,选出最具有表现力、最符合立意要求的镜头,然后用最恰当的蒙太奇手法将这些镜头组接起来,成为一部有相当艺术品位的纪录片。比如,纪录片《美的旋律》,这部影片表现的是体操运动员马艳红在高低杠比赛中夺取世界冠军的精彩场面。剪辑这段比赛镜头时,如何能将马艳红那轻盈的身姿在杠上如同燕子上下翻飞的情景表现出来,剪辑师动了很多的脑筋,运用了多种剪辑技巧,才使得马艳红的精湛技术在银幕上清晰可观。

一部纪录片,一般由画面、解说、音乐、音响四者有机组合而成。剪辑纪录片时,对于解说词的处理,方法各有不同。有的是将解说词先写好、录好,再配上画面;有的是先将画面组接好,再根据镜头画面的长短配解说。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纪录片的剪辑,第一种方法画面受到制约,第二种方法声音服从画面。从影片的构成来看,电影艺术应以画面为主,视觉形象是首要的,声音(解说)只是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先录音再插接画面的方法,从视觉形象来看不完善,而先剪出画面再配音则较为灵活。一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剪辑处理得是否妥当,要依据影片的内容、片种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论是什么性质的纪录片,它的解说词都应以暗示性为主,描写性为辅。此外,在一部纪录片中,解说词不必过多,要给观众感悟、联想、喘息的余地,否则会使观众厌烦,而失去听觉艺术的魅力。比如,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英雄赞》,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后如何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以及志愿军从朝鲜撤军的情况。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写得很感人,只是在影片的结尾处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里,解说词显得过于冗繁,给人以扰乱画面、强加于人之感。其实,在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解说员最好保持沉默,让画面本身(或带音乐)去发挥感染力,让强烈的视觉形象去感染观众,效果会更好。当然,此时伴随画面如果有一段精练简洁又富有诗意的解说词,也会有上佳的艺术效果。

纪录片的音响处理,应该是写意与写实并举。音响在纪录片中是重要的,往往在纪录片组接中要运用音响与形象的对列、内容与节奏的统一来达到一种预期的艺术效果。在这里,音响多是写意的,写实的音响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纪录片的视觉性不是连贯的,它是把一些没有外部联系的画面,通过剪辑手段组成一个个段落,所以写实音响的运用会妨碍情绪和节奏的顺畅,不利于或不适应镜头的突然转换。比如游行,可以有写实的游行的音响,而写意的就可再多加进些其他声音,意在渲染。纪录片常用写意的音响,但写实音响也并不是完全不用,在特定情况下,写实的音响更能突出纪录片的特性,达到真实的效果。究竟是侧重运用写意还是写实音响,还是应取决于纪录片的内容和性质(片种)。

纪录片影片的长度,按照我国文化部1980年的规定,一类1~3本(每本10分钟),二类4~6本,三类7~8本。

从创作实践看来,剪辑、编辑在电影纪录片创作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这里,编辑不但要“剪”,更要“编”,甚至还要起到编剧和导演的作用,因此不少纪录片的职员表将编辑称之为编导。大多数纪录片不专设剪辑,而是由编剪合一的编辑主持全片的创作。编辑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拍摄对象、拍摄任务确定拍摄大纲;(2)现场指导拍摄;(3)选择画面素材;(4)进行镜头组接;)(5)处理画面与声音(解说、音响、音乐)的合成;(6)掌握全片节奏;(7)指导字幕制作;(8)检查、调整,完成整部影片。可见,编辑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所起的作用远比在故事片创作中为大。纪录片的编辑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尽力去完成繁重的创作任务。

电视纪录片的编剪与电影纪录片基本一样,因此,电影纪录片的编剪手法与技巧都可以运用到电视纪录片的编剪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