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宁波的口头语言民俗类型及表现
口头语言民俗类型按有无情节划分,可分为有情节和无情节口头语言民俗。
一、有情节口头语言民俗
(一)神话
神话是民间口头语言讲述中最古老的形式,它是原始人类对宇宙、万物、社会现象的解释,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人民争取生存、与自然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远古人民结群而居,在集体劳动和共同生活中,创造了原始工具、木刻符号、图画文字、原始音乐和舞蹈,同时也创作了原始神话。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并伴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国早在原始群落和血缘公社时期已开始了石器文化的创造。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活动范围也日渐扩大,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考古发现一再证明,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中国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流域、东南沿海都有远古人民活动的遗迹。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则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这种以母系血统维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更发展到全盛时期。因此,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了不少女性神话人物,如女娲、羲和、西王母等。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二)传说
传说是人民大众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口头叙事文学。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时,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它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本身。传说产生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受到人民群众的检验和挑选。社会历史意义愈大,艺术性愈高,生命力就愈强。例如大家熟知的孟姜女的传说,它由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不断发展,至今成为一个完整的、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民间传说。
宁波旧时有许多有关历史人物的传说,如关于徐福入海求仙、秦始皇游历句章的传说,严子陵的传说,王阳明的故事,谢迁阁老的传说,戚继光的故事,黄梨洲的传说,张苍水的传说等。抗倭名将戚继光辗转浙东,留下许多佳话,宁波人至今仍把一种中间有小孔的面饼叫作“光饼”,这里面也有着动人的传说。
在众多的传说中,影响和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梁祝》传说。这个传说已流传1000多年,约产生于晋末。较早的史料是唐初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所说:“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见宋代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1]至晚唐张读把它收进了《宣室志》:东晋时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与会稽的梁山伯同学三年。后祝英台先归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访,才知其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英台已许马氏子。后山伯为县令,勤政爱民,死于任上,葬在鄞城西乡。后祝英台过山伯墓,痛哭呼号,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图经》中有“义妇冢”及梁祝故事的记载。现宁波鄞县西乡、鄞县高桥镇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庙。宁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的谚语。现梁祝故事以电影、戏剧、曲艺等各种艺术形式流传,范围非常之广,涉及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十几个省,并流传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国有梁祝的坟墓九处,“读书处”五处,但梁山伯庙仅宁波有一处。
清王士祯《古夫子亭杂录》卷一记载了一则有关宁波地区的传说:“宁海州有木工十数人,浮海至大洋,忽沉舟,其家皆已绝望矣。阅八年,仍俱归。言舟初入洋,倏有夜叉四辈,掣其四角入水。至一处,宫阙巍焕,如王者之居。曰:‘此龙宫也;王欲造宫殿而匠役缺,故命尔辈至此,无恐也。’寻传王命令入,亦不见王,遂至工所。各使饮酒一瓯,即不饥渴。如是八年,不思饮食,而工作不辍。工即竣,夜叉复传命:‘尔辈就役于此,今可归矣!王有犒直,已在舟中,可自取之。’各令饮蜜浆一碗,夜叉引入舟,复撮其四角,舟已出水上,其行甚驶,顷已抵岸。忽觉饥渴,乃觅酒肆饮食,而舟中已先有钱数百千,持以归。”[2]
(三)故事
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人民大众创作并传播的、具有假想(或虚构)的内容和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也就是社会上所泛指的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从狭义上讲,指神话、传说以外的那些富有幻想色彩或现实性较强的口头创作故事。宁波的民间故事有有关宁波特产方面的,如“盐的故事”“奉化芋艿头的故事”“猢狲头的故事”“瀑布仙茗的故事”“宁波猪油汤团的故事”“长街泥螺的故事”等;还有有关佛教的故事,如“佛说目连救母经”等。其中“康王落难故事”在宁波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康王落难故事
康王即宋高宗赵构,他从金营逃出,被金兵一直追到象山县的剡江口。小康王举目一看万丈碧海,波浪滔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真是插翅难飞。正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大汉牵着一匹白马,走到康王眼前,一把将康王扶上马背加上一鞭,那马四脚腾空,跳入海中,一直跑到杨村乡缸爿山南麓上岸。缸爿山岩里留下了一只马蹄印。再从缸爿山北面入海跑到翔鹤潭。突然一跳把康王跌在地上。等他爬起来马已跑得无影无踪了。康王只得向前走去。走不多远,看见村边有一座庙宇,门上匾额大写“丁松庙”三个金字。进门一看,见东首塑一匹白马,马毛还在滴水,很像自己骑着过海的那匹马。他惊奇地说:“难道渡我过海的竟是泥马吗?泥马遇水怎么还不崩掉呢?”话刚说完,“嘭”的一声,那马崩掉了。
这时,康王听到马铃声由远而近,原来金兵追到。他立即躲在神龛里,向菩萨暗暗祝告:“我若有登基之日,必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追来的金兵,看见康王逃进庙里,暗忖这回总可抲牢了,不想走到门口一看,只见到处是蜘蛛网,并无有人进去的痕迹,于是没有进庙去搜查,一直向西朝曹村那面追去了。康王等听不见人马声了,从里面出来,往北逃去。
金兵往西追了一程,看看连个影也没有,又回到了丁松庙,看见门口一大片蜘蛛网没有了,于是拨转马头,立即往北追去。追了一会,望见前面有一个人在奔跑,不是康王是谁,便催马加鞭,飞快地追了上去。
康王拼命往前逃,逃到爵岙村时,刚好村边有个姑娘在晒谷。他一见追兵已近,进村已经来不及了,只得要求姑娘帮他躲一躲。姑娘一看是个后生,为难地四周一看,并无藏身之处。眼见追兵就要到来,她急中生智,马上提起一只空箩,叫后生坐在地上,用箩罩住,自言自语地说:“可惜我是女子,不能坐在箩上,怎么办呢?”康王在里面答道:“不要紧,寸板隔千里,箩底与楼板一样,你只管坐在上面吧!”于是姑娘坐在箩上,缠起脚来。
金兵追到晒场,并无人影,只见一位姑娘坐在箩上,不紧不慢地缠着三寸金莲,再看看四周也无藏身之地,就问姑娘,方才有否看见一个后生从这里跑过。姑娘一面缠脚,一面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方才有个后生慌慌张张地往西跑去。”金兵一听,就向道成岭方向追去。
看看金兵远去,姑娘就把后生放出来。这时天色已暗,姑娘对康王说:“天就要夜了,你还是到我家去宿一夜,明天再起吧!”康王谢过姑娘就跟她到家里宿了一夜。这一夜,爵岙村东边的狮子山,西边的白象山,被值日功曹和当方土地归拢到村口管头门。
第二天一早,姑娘的父亲引康王到白岩山脚,叫他翻过白岩山再往北走,就可到达明州(宁波)。白岩山根本没有路,满山都是树木杂草。可康王走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自动让开,形成一条山路。唯有檀树和柘树不买他的账,偏偏不让康王。康王怒斥道:“黄檀硬柘罚落麻车(榨油车)。”从此以后,打油用的工具就都是用檀树、柘树做的了。康王将到山冈时已走得口干舌燥,他就在一个水潭里喝水。这时水潭里突然长出一棵茶树来,后来,这个水潭的水不论旱多久也不会干涸。这棵茶树至今活着。
后来康王在临安登基成为宋高宗。他一面派钦差到爵岙迎接这个救命的姑娘进京,一面派工部到丁松庙重修庙宇再塑圣像。不想双竹桥村的百姓,听到皇帝送敕来丁松庙,恐怕村子被官兵蹂躏,就到道成岭拦住兵,谎说只有景佑庙,没有丁松庙。工部人马听了众百姓的话,心里暗想:万岁在逃难中记错了名也有可能。就来到松岙村大修景佑庙。所以景祜庙的匾额有“敕赐”两字,表示庙名是皇帝钦锡的。庙中对联也宣扬神灵保佑高宗渡江的显圣事迹。香火也特别兴旺了。丁松庙的菩萨大怒,变作三脚老虎把双竹桥村的人吃得精光。
再说去爵岙迎接姑娘的钦差,到了村里一查,原来这位姑娘已经出嫁了。钦差只得回京复旨。宋高宗再下圣旨:封江南姑娘嫁时可用半付鸾驾(四人抬彩轿),戴凤冠、穿蟒袍,作皇后打扮。
“泥马渡康王”“村女救康王”的故事宁波人都耳熟能详,在宁波流传的还有高桥版、宋诏桥版、段塘版等。各个版本的故事虽说大体相同,却也有一些微小的差异。宁波民间为纪念“泥马渡康王”“村女救康王”之事,还产生了“跑马灯”这样的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跑马灯中有马灯调伴奏,曲调高亢明亮,节奏欢快,往往吹打乐器,这是宁波百姓最为喜闻乐见的音乐样式。
(四)民间笑话
民间笑话也叫“民间趣事”或“滑稽故事”,是一种短小形式的民间故事。它叙述的是滑稽境遇中展开的插曲式的事件,其中有一些带有尖锐的政治内容。它是产生比较晚的、幻想因素比较少的特殊种类的民间口头创作故事。宁波方言里有关笨女婿的笑话特别多,下面列举两例。
呆大见丈人
呆大要去做生头女婿。娘讲:“儿呀,侬人品还好,就是讲话勿灵光,侬到读书人地方学两句来。”
呆大学话去了。走到半路,有两个学生过独木桥。一个说:“小小一座独木桥。”另一个说:“为何造得介蹊跷。”呆大想这话蛮顺口就记住了。再过去是一个池,两个学生看见一条鱼在游,一个讲:“河里有鱼。”另一个讲:“无网难抲。”呆大想这话好听,记住了。来到三岔路口,一个学生说:“分手分手。”一个说:“来日再会。”呆大又记牢了。
相亲这天,呆大走进丈人家,丈人错搭了一只跷脚凳给他坐。呆大说:“小小一座独木桥,为何造得介蹊跷。”
丈人听了开心,女婿有肚才呀!忙端来一碗白糖氽蛋请其吃,可又忘了放调羹。呆大说:“河里有鱼,无网难抲。”
“比得好!比得好!”丈人真真开心,一直款待他到日落时分。呆大站起来要走,说:“分手分手,来日再会。”
呆大走后,丈人一家欢喜得不得了。女婿介好肚才,必定有后福,亲事就这样定了。
呆大过端午节
端午节,呆大和妻子去丈人家过节,路上妻子关照他:“吃饭时勿好狼吞虎咽,文气点。我拉你一下衣裳,你吃一筷;我勿拉,侬停筷。”
呆大记在心里。
到丈人家,问候一番,酒席摆开,小菜满桌,妻子坐呆大对面,事先用根丝线缚住呆大脚,穿过桌底,一头捏自己手里。
吃饭开始,呆大头几筷文文雅雅,后来越吃越快,越吃越急。丈人丈母看得呆光光,啥吃相啦?!呆大妻子也不明白:自己明明没拉线,他为啥吃得介结棍?
她低头一看,哎哟坏了!桌下钻着条黄狗吐吐长舌,摇忽摇忽的尾巴来勒甩线。呆大勿晓得,还当老婆在拉线,吃得上气不接下气呢。
(五)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他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如宁波歌谣:
十二月鱼名
正月虎鱼像团箕,纣王一心宠妲己,比干丞相挖心肝,万里江山化尘烟。
二月鳖鱼背板乌,张松肩背地理图,刘璋无能让成都,抱头大哭心中苦。
三月鲤鱼尾巴红,桃园结义三弟兄,刘备张飞与关公,周仓大刀显威风。
四月黄鱼晒白鲞,赵云本是英雄将,一杆长枪战当阳,百万军中威名扬。
五月鳓鱼鳞似银,杨门女将穆桂英,大破辽邦天门阵,杀得辽兵喊救命。
六月鲻鱼别别跳,三国英雄数马超,西凉起兵来追曹,割落胡须弃红袍。
七月鮸鱼脑最鲜,诸葛险摆空城计,司马退兵四十里,辕门挥泪斩马谡。
八月鲈鱼肚皮胖,岳飞枪挑小梁王,精忠报国抗金邦,万古千秋永流芳。
九月绍鱼眼睛青,瓦岗寨好汉程咬金,三斧劈走裴元庆,半路碰见老杨林。
十月带鱼白如霜,金兀术带兵追康王,一追追到钱塘江,泥马渡过小康王。
十一月鳗鱼两头掼,卢俊义被逼上梁山,前番不听宋江话,大名府闹得天地翻。
十二月鱼名唱完成,李闯王造反进北京,吴三桂满洲去借兵,顺治皇帝坐龙廷。
渔家谣
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前怕风暴连浪起,后怕强盗一扫光。今年总想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今年盼望明年发,明年还要紧迫迫。
货郎担
货郎担,叮崩担,倾令匡啷一大担。东弯弯,西弯弯,一弯弯到姜茅山。姜茅尼姑叫我吃夜饭,啥下饭?苋菜管,盐茄糊,肚皮吃得胀鼓鼓,后门口头跕跕去,生出一个小尼姑。
踁登一脚头,踢到江桥头①;江桥已绐绐动,弯转灰街弄②;灰街白洋洋,弯转大校场③;校场长潦潦,弯转卖席桥④;卖席卖江东,弯转状元弄⑤。状元铜钿多又多,宁使买青果;青果两头尖,宁使买荸荠;荸荠扁乍乍,宁使买甘蔗;甘蔗节打节,宁使买广橘;广橘青杏杏⑥,宁使买金孟⑦;金孟嵌牙齿,宁使买桃子;桃子半边红,宁使买吊红⑧;吊红大舌头,宁使买梨头;梨头一根柄,宁使买水菱;水菱像元宝,舂糩舂年糕;年糕店里灶君菩萨翻顶倒⑨。
注:①宁波老江桥,即灵桥;②③④⑤都是江东地名;⑥形容颜色;⑦石榴;⑧柿子;⑨翻筋斗。
长工四季歌
春季里,雨绵绵,拉着犁耙去耕田,清早做到天墨黑呀,苦呀苦,长工生活多可怜。
夏季里,热难熬,耘田戽水忙又忙,浑身皮肉都晒黑呀,苦呀苦,忖忖只会出眼泪。
秋季里,秋风凉,金黄谷子挑上场,腰酸背痛没力气呀,苦呀苦,老板吃肉我吃糊。
冬季里,雪花飞,辛辛苦苦做一年,两手空空回家去呀,苦呀苦,老婆孩子呒吃穿。
十只台子
第一只台子四角方,小方卿得中状元郎,只怪姑母良心丧,假扮道情来察访,陈翠娥小姐泪汪汪。
第二只台子凑成双,文必正烧香进庵堂,花园拾到双珠凤,相公不做做书童,私托终身在房中。
第三只台子桃花红,申贵生游玩到庵中,众位尼姑都相逢,耽搁志贞云房中,可怜一病命告终。
第四只台子四角平,梁山伯读书到杭城,同窗好友祝英台,三年分别回家来,未知她是女裙钗。
第五只台子是端阳,秦始皇捉拿万喜良,喜良公子去逃生,可恨昏君无道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第六只台子荷花放,赵五娘相配薄情郎,蔡伯喈上京去赶考,家遭荒年难活命,肩背琵琶到京城。
第七只台子真稀奇,赵云卿扬州投亲去,耽搁招商①身有病,速差赵茂借花银,半路碰到李文林。
第八只台子绒毯铺,天下才子唐伯虎,家有妻房八美图,三笑姻缘成夫妇,秋香当作九美图。
第九只台子菊花盛,周文正失落黄金印,可恨田荣起黑心,多承小姐来知情,盗着金印赠文正。
第十只台子都唱齐,朱买臣娶个不贤妻,逼写休书出眼泪,马前泼水难收起,一世做人苦到底。
注:①旅店。
我们从以上这些民歌里可以领略宁波民众的生活、习俗于一斑。
二、无情节口头语言民俗
(一)谚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宁波民间流传的谚语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一九二九,滴水勿流;三九四九,冰碎捣臼;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笆头出嫩枝;七九六十三,破袄两头掼;八九七十二,黄狗摊泥地;九九八十一,飞爬一齐出。”“家鸡进笼早,明朝天气好;家鸡进笼迟,明朝风雨天。”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官不贪财,狗不吃屎。”“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井淘三遍吃水好,人从三师武艺高。”“打蛇要打七寸,讲话要有分寸。”“过头饭好吃,过头话难讲。”“三冬靠一春,三春靠一水;一水靠三潮,一潮靠三网。”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眼前不放松。“抲鱼呒没大胆子,难吃外洋黄鱼籽。”说明事业成功需要勇气。“破网遮不住太阳,臭鱼晒不出好鲞”,说明真材实料的重要性。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吃饭防噎,走路防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萝卜熟,医生哭。”“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六十弗留宿,七十弗留吃。”“讲讲话话散散心,闷桶弗响要生病。”“弗气弗愁,活到白头。”这些都是宁波百姓从日常生活里总结出的经验。
4.歇后语和俗语: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宁波的歇后语往往具有幽默、讽刺的意味,而且很有宁波的地方色彩,比如“叫花子吃死蟹——只只好”“石板礅掼乌龟——硬碰硬”“三只指末头撮田螺——十拿九稳”,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
俗语是一种形象的定型化的短语,如宁波俗语里,将吝啬鬼称为“铁丝克罗”,将世故、圆滑之人称为“老油条”,将轻浮之人称作“轻骨头”,将破罐子破摔之人称作“翻白泥螺”,将服侍产妇的女性称为“出窠娘”,将擅长讲故事的人称为“桥头老三”等。这些词语出现在日常的口语、对话中,使语言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谚语还生动地反映出大量民俗的内容,如“钱官司,纸道场”说明旧时社会的黑暗、不公平,有钱人家的霸道;“女大一,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道出了一般人在婚姻中常常遵循的习俗;“好看红绿,好吃鱼肉”“黄鱼吃嘴唇,鲳鱼吃下巴,鳓鱼吃尾巴,带鱼吃肚皮”则体现了宁波人的饮食习俗里吃鱼的方式方法。
(二)谜语
谜语是民间文学中一种特殊的韵文形式作品,对事物不作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线索去思考、猜想,直至得出谜底。根据谜底反映事物的性质,宁波的谜语可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类:
1.物谜。以具体事物为谜底,数量最多。比如:“石岩高,石岩低,石岩缝里雪花飞。”(石磨)“从南来个黑大汉,腰里插着两把扇,走一步,扇一扇,阿弥陀佛好热天。”(乌鸦)“东一片,西一片,隔座茅山不见面。”(耳朵)“老公公,牙须翘耸耸,活着没血气,死后满身红。”(虾)“白白一潮鹅,蓬咚赶下河,朱家门口过,杜家坐一坐。”(汤团)“四四方方,漂流长江,双手举起,眼泪汪汪。”(渔网)
2.事谜。以人们的日常行为或某些自然现象作谜底。比如:“四四方方一戏台,生旦净丑走出来,会演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上台。”(木偶戏)“高高山,低低山,鲫鱼游过白沙滩。”(织布)“尖底船,盛白米,两支桨,划到底。”(吃饭)“走起来八只脚,停落来十只脚;八只落地两只跔,一边欢喜一边愁。”(抬花轿)“头一出万家青看相,第二出周瑜起解,第三出刺杀阎婆惜,第四出拷打红娘。”(杀猪)“西索西索,骑马落座,你叫我弄弄,我有的用用。”(磨剪刀)“乌船载白米,载到城里去,城门的笃开,乌船打转来。”(嗑瓜子)
3.字谜。以汉字为谜底,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利用笔画、字形的增损、离合等手法制作。比如:“一个人他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金)“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这个字真稀奇,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也)“大雨落在横山上。”(雪)
谜语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中。比如:“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竹船篙)“黑船装白米,送进衙门里,衙门八字开,空船转回来。”(嗑瓜子)“上山窸窸窣窣,下山搅乱江河,文武百官捉我不到,皇帝老子无奈我何。”(风)
(三)行话
行话,又叫行业语、同业语,是各行各业为适应本行业特需而创造的专门用语。下面以宁波曲艺艺术为例,对有关行话作一介绍。
宁波曲艺界的行话内容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反映与曲艺演出活动有关的艺术用语;另一部分是涉及曲艺艺人社交生活各方面的生活用语。
曲艺行话里的艺术用语是曲艺艺人在艺术传承或同行交流时使用的专门术语。它主要用于同行人的内部交流。例如,为了对外保密,宁波曲艺艺人在演出道具和节目名称上有自己的行话,像宁波市区及原鄞县一带曲艺行话中,称伴奏乐器“琵琶”为“四洲”,称“二胡”为“二洲”,称“凤凰箫”为“都干”,称“三弦”为“拨老”,称“扬琴”为“鸣字”等;余姚、慈溪一带曲艺行话称演出时用的道具“班箱”为“方头”等;象山一带曲艺行话称“花鼓”为“满星”,称“小锣”为“响刺”。
宁波曲艺艺人在演出活动中也创立了许多行话。如宁波象山一带曲艺行话称“演戏”为“番天王”,称“唱曲”为“扬花生”,称“剧本”为“花佬”,称“飞”为“敲打”,称“大本戏”为“海花佬”,称“短篇”为“前找”;余姚、慈溪一带曲艺行话称演出“难看、差”为“还道”,称演出“受听众欢迎”为“买洋”,泛称各种男性的人物角色为“匹佬”,称好角色为“货顶”等。
曲艺行话中的生活用语主要是指同行艺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隐语,有的与江湖人的惯用语相同,有的又有差别。比如宁波市区及原鄞县一带曲艺行话称“一”为“引”,“二”为“斗”,“三”为“春”,“四”为“市”,“五”为“磨”,“六”为“龙”,“七”为“曹”,“八”为“加”,“九”为“弯”,“十”为“足”。
除了在数字表达上使用行话外,宁波的曲艺艺人还在社交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使用行话。例如,在对人的称呼上,宁波市区及原鄞县一带曲艺行话称“先生”为“天人”,“父亲”为“乾大”,“母亲”为“坤大”,“老头”为“考通”,“老太婆”为“考女”,“男人”为“通四”,“女人”为“抢四”,“男孩”为“勾通”,“女孩”为“勾抢”。
另外,宁波曲艺艺人在表达感情时也使用行话,例如宁波市区及鄞县一带曲艺艺人称“好人”为“火通”,称“坏人”为“暖书通”;余姚、慈溪一带曲艺艺人称“大”为“长兴”“海”,“好”为“严”“赞刚”,称某些人像“活死人”为“土驳生”,称“高级贼”为“腰龙手”。
还有一些行话宁波曲艺艺人用来表示动作,如余姚、慈溪一带曲艺艺人称“布置、口授”之意用“布樱”,称“走、多绕几圈”为“扬扬”,称“坐落”为“蹲请”等。
除了曲艺艺人为了方便演出使用行话,旧时宁波生意场上也有用隐语行话洽谈业务、交流信息的做法。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隐语行话只有业内人士熟悉,不为外人所知,有利于保守商业机密。特别在讨价还价时,常用隐语以一个字(词)代表一个数,如用“天、地、光、时、音、律、政、宝、畿、重”这十个字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因为天最大,代表一;地次之,则为二;光指日、月、星三光,故为三;时指春、夏、秋、冬四时,故为四;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故为五;律指古代称黄钟、土簇、姑洗、美宾、夷则、无射六种乐器为六律,故为六;政指日、月、水、火、木、金、土七政(七暇),故为七;宝指景天科、蝎子草等八种多年生肉质草木,通称“八宝”,故为八;畿指先秦时行政区域划分为侯、甸、量、采、卫、蛮、夷、镇、藩九畿,故为九;重指一的重复数,九加一为十。也有的以“桃园”代表三,“一只手”代表五,“眉毛”代表八,细细品味起来,确也很有意思。
运用行话在很多时候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首先,运用行话可以保护行业利益。运用行话进行交流,可以隐藏所述的某些内容,即便在公共场合,当着他人的面,同业之间也可以随便交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同业的工作神秘化,增加了技艺的封闭性,使行业充满了人为的神秘感,从而维护本行业的基本利益,具有组织防御作用。其次,使用行话可以确认身份,拉近关系。行话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教育的结果,是学习并从事某一种行业活动的一种标志。同业之间运用行话进行交谈时,还能造成一种亲近感,从行话中可以表明是同行人的关系,便于进一步联络感情。最后,有些行话既然化作行业的术语,必然是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准确的含义,就可以使某些特定内容比采用一般语言表达更准确,形成专门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