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动画过程的演绎
动画的“逐格拍摄”的特性决定了动画中的夸张变形不仅体现在单张画面的静态造型上,更表现在对整个运动过程的描述中。我们不仅能够在动作运动的任意时间、位置随时进行形态的改变和艺术的处理,也可以自由地延长或压缩,甚至冻结运动形态变化的时间历程,通过物体时空关系的艺术处理,达到对动作运动节奏的强调和渲染。动画其实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变形过程所构成的。
动画的变形有两种类型,一是形态转换,也就是在运动中由一个形象逐步变化成另一个形象,这不一定要存在着某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这种变形由于非常夸张,往往能出人意料,造成一种奇幻的效果。例如从空中落在人身上的大象(如图2.3.4所示),依据造型的相似点,逐渐展开变形,最终坐在人身上的是一只鹰,这种形态转换,是其他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虽然这种变形并不依赖于自然的物理逻辑,但是如果创作者能够合理地运用一些特有的逻辑关系,比如相似关系、对比关系、矛盾关系、时空关系等,就可以创造出奇特的效果。
图2.3.5 女人变成鸟(右至左)
图2.3.6 动画《大力士》
图2.3.5中一位将进门的女人突然被鸡毛射中,形象开始逐渐变成一只鸟,这种由造型自身发生变形的手法是动画艺术最纯粹的运动语言。这种变形源于图形的渐变,但是过程明显更加具体详尽。
另一种变形就是根据自然物体的属性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对运动的物理特性进行夸张的逻辑变形。
在物体的运动中,物体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形态改变,但是很多变形是不易感受到的。所以我们在动画中,常常要夸大物体的这种变形特性。变形幅度的大小取决于物体所受的外力,同时还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质地和弹性。通常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夸张表现是对运动趋势或结果的视觉理解和心理预期,所以即使它与现实不完全相符,也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例如在动画《大力士》(如图2.3.6所示)中,一个包裹从镜头上方掉下来,在它与地面撞击的一瞬间,包裹产生了形象上的变形,撞击过程中变成了一个露营帐篷,意外而有趣,正吻合剧情的需要。
很多动画大师早就发觉了动画过程的特性,在作品中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影片《双面的索莉娜》有一节就使用了人脸部形象的渐变,表现伦勃朗注视着某处,然后是伦勃朗画中人物的肖像,从一张脸变成另一张脸……许多人物出现之后,最后又变成了伦勃朗本人。
前捷克斯洛伐克动画片导演J.Barta制作的影片《猜谜与甜丸》(1978年)是一部具有浮雕意味的木偶片。这部影片表现了一只想吃糖果的恐龙,但是它先要猜谜语才能够吃到糖。在它猜谜语的时候,它就变成与它所猜的各种情景相关的东西。比如它要猜羊,就变成牧羊人、羊、还有牧羊犬等;在它猜关于白雁的谜语时遭到了白雁的攻击,于是它变成了各种猛兽来恐吓白雁;在它猜老奶奶煮稀饭的谜语时它就变成了煮稀饭的老奶奶……这部影片的变化不同于一般动画片中的变化,它不是一种流畅的渐变,而是在各种接近几何形体的形状之间进行跳跃,因此具有特别强烈的形式感。
而美国动画导演Bill Plympton制作的动画片《你的脸》(1978年)则是一部将形式发挥到极致的实验性影片。影片以一个唱歌的中年男子的近景肖像为固定景别,先是表现了唱歌的嘴在脸上游走以及眼、鼻、口在脸上的旋转,然后是整个头部的聚散,以及各个方向的扭曲、收缩以及面团般的柔性运动;然后还有头部形状的改变……直至物理的切削,头部像面包一样被一片片切去;柔和的线条变成刚硬的几何直线和几何体。影片本身并没有描述一个可以被阅读的故事,只是在不同的变化之中发挥了手绘动画的高超技艺和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在实验性的作品当中,突出的还有史云梅耶的《对话》(如图2.3.7所示)。它表现了不同材质之间的变化。
图2.3.7 史云梅耶的《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