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在西方国家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一套相应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来说,纪录片本身就是舶来品,我们只有学习国外的创作观念、创作形式,以国外观众的习惯来调整创作手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眼光,必要时丢掉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东西,改变一下我们通常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好地为国外所接受,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间的了解,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当今,面对国际上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如何既能够吸收发达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又能保持本国的文化传统,使本国文化不断创新,以提高文化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作为文化产品的纪录片在国际市场营销领域早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与运营模式,汲取与借鉴有益的经验为我所用对于今天的中国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影响中国电视纪录片进入美国市场的因素
1.字幕。美国的观众不喜欢阅读字幕。当英国BBC把节目卖给美国的时候,他们必须找一个美国口音很重的人做主持。当然,现在情况有了一些变化,人们的电视越来越大,清晰度也越来越高,阅读这些细小的文字恐怕也不再是不可接受的了。
2.对内容的加工、处理和风格。不同的文化对娱乐的理解也不同。比如,对于幽默,100个民族有100个解释。比如美国正在播一个叫做“星期六晚间直播”的节目,这个节目非常流行,许多美国大学的学生晚上11点都会准时回家看这个节目,而我们一点也没有觉得那种自嘲式的笑话有任何好笑的地方。有些政治笑话,更是听不懂。成龙的早期作品在美国并不受欢迎,后来,他让一个美国人写剧本,并和一个美国的喜剧明星一起演出,才被美国接受。
3.关于解说的使用。在解说的使用上,美国电视和中国电视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电视节目在挑选解说员和节目主持人时,一般注重这些人和这个节目的联系,如一个关于癌症的节目中,让一个丈夫死于癌症的妇女做解说员。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纪录片主持人,都必须有一定的声望,值得受众信赖,当然,表达能力也要强。他们的声音应该更像是叔叔或阿姨,而不是很严肃的权威人士。而在中国,人们习惯于CCTV新闻播音员的声音——权威、严肃。同样,两个国家解说词的写作也很不一样。通常,除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个人电影外,解说词会带给人们信息,促进情节的发展,促使人们思考。
二、如何把中国电视纪录片卖到美国
首先,以纽约为例来考察美国的电视市场。如果不付额外的20美金的有线电视费,普通的电视网至少能够收到九个频道(比如ABC、NBC、CBS、FOX和PBS这样的电视网)。有线电视还会增加53个频道。如果你还想有更多的选择,你还能够收看到优化有线(Premium Cable)、HBO、Showtime和电影频道等。这些加起来有70个频道。那么,美国人对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感兴趣呢?或者说,他们会买什么样的节目?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他们对所有的节目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大致如下:
免费电视:
标准的有线电视类型:
优化有线:
内容又是如何分配呢?以一个平常的周三为例,从中午到晚上11:30,如果不算上优化有线的频道,总共有720小时的电视节目时间。其中:
电影:32小时
儿童节目(包括卡通片):112小时
电视连续剧:85小时
音乐节目:57小时
和新闻有关的:37小时
喜剧表演:36小时
烹调节目:25小时
纪录片:18小时
健康节目:16小时
旅行节目:15小时
科学节目:14小时
家庭改进节目:12小时
法律:11小时
妇女节目(可能是讨论节目):5小时
宗教节目:5小时
付费节目:2小时(周六是9小时)
一天中需要播放这么多的节目,怎么样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节目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重复的节目。绝大多数的有线频道购买一些老的节目,而且,一周重复两到三次,有时,甚至是四次。可见,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的光缆比原来的同轴电缆的传输能力强得多,所以,电视台常常缺节目。那么,中国的电视节目能够卖到美国去吗?能够填补他们的这些时段吗?中国和美国的电视节目在内容和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中国现存的这些电视节目很难卖到美国去。而且,现在美国电视市场几乎被独立的制片人挤满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独立制作的节目的价格下降了很多。有一些经验丰富的销售代理商不得不停业,因为价格实在太低。美国电视很注重品牌。品牌是公司的标志,每一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他们怎么肯花钱买别人的节目,而走与自己电视台的风格不相符的路子呢?合作可能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华纳兄弟公司已经花了大量的资金投资和中国有联系的制片公司。在2001年7月13日中国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的消息宣布之前,已经有电视网和CCTV商讨关于奥运会的合作事宜。
美国电视为什么会有兴趣和中国合作?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样省钱。比如说,食物频道想做一个关于中国最好的厨师的系列节目。他们希望这个节目能够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播出,比如北京、上海等。他们会找一个原来帮助他们做过节目的美国制片公司。如果这家公司自己来做,他们要在旅费、雇用员工费、翻译费、录像带的出口许可证上花大量的钱。但是,如果他们在北京找一家值得信赖、水平相当的公司,他们的工作就只是让他们的制片和导演到中国来,这些制片和导演是知道食物频道所需要的节目的内容和风格的。因此,他们在生产成本上节约了很多钱。所以,如果要做到这一步,中国的制片人必须熟悉美国电视的风格,了解他们的工作习惯以及把创作权完全交给美国。美国需要各种各样的节目,体育、财经新闻、房屋园艺、烹调、旅行、健康节目等等,中国在这些方面完全有能力提供很多高质量的东西。(1)
2007年4月,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华亿联盟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纪录片《长征》,在美国晚8点黄金时间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走进美国主流频道,进入美国黄金时间。《长征》从策划、创作、拍摄到后期制作,全程按照国际标准制作。目前《长征》已经签下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多单国际购买合约,合约回报已经赢利。2007年7月由中国“阳光文化”历时两年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郑和》在美国历史频道黄金时段首映,随后在历史频道覆盖的其他国家播出。美国历史频道的资深电视制作人弗雷德·科恩对新华社记者说:“我反复看了这部纪录片,非常激动,它的制作精良,叙事引人入胜,设计了一些悬念,提出了许多疑问,也解答了一些问题,并留下了更多的研究空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纪录片在尝试进军美国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注释】
(1)引自2002年北京国际电视周上美国纽约纪录片的独立制片人Nancy Tong的发言提纲(Nancy Tong曾获旧金山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纪录片奖,现在在香港城市大学教纪录片制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