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
关于文学艺术的“主题思想”,高尔基指出:“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1]作为决定一部艺术作品成就高低的重要因素,“主题思想”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它同创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审美趣味等密切相关,是创作者对社会、家庭、个人等领域各种现象和问题的感悟与发现。它受到时代、民族、社会实践等多种历史条件的制约,是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在作品中的形象呈现。无疑,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个性化的劳动过程,或者说,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个人阅历、情感和把握世界方式的个性呈现,但与此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必然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审美方式深刻而生动的呈现。比如,法国文艺史家丹纳说,莎士比亚不是外星球飞来的陨石,在莎士比亚的背后,有整整一个民族合唱团的合唱。在这种意义上,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否提出和回答了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是否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波澜,是否正确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和时代精神,就直接影响到它的艺术效果及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在这里,对改革剧的艺术创作来说,所谓“现代”,即是意味着一个与时代精神及其文化观念、思想倾向、价值标准等联系紧密的事物的性质;所谓“审美现代性”,即是体现在其艺术形象所凝聚的生活体验、生命意识与审美愉悦之上,又体现在人们精神对话之中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性。其中,不管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还是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摩擦,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不同文化观念、思想倾向、价值标准的冲突,并在相互拒斥又相互吸纳、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呈现丰富而深刻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精神。
在《电影的元素》一书中,波布克给予“主题思想”以特别的关注。他说:“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影片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运动,但在这一时期,艺术上有成就的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在思想上或哲学上都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鲜明主题。”在艺术表现上,波布克还指出,现代电影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它“能够处理我们时代最深奥的思想”,因而“取得了与作为主要艺术形式的戏剧和小说相等的地位。”[2]在这里,用波布克的论述来比照改革剧的艺术创作,我们恰好也可以得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有力说明,那就是,改革开放30年间,一方面,沸腾的变革潮流使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人们的内心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另一方面,改革剧的创作者们在对社会转型期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和表现中,将改革剧的主题思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丰沃土壤,并在艺术形象的凝练和艺术精神的聚集中折射出丰富的审美现代性信息。对此,我们可以着重从改革剧的“基本主题”、“现实主义精神的高扬与深化”、“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复杂关系”三个主要方面来展开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