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韩国影视产业的世界攻略
(一)海外市场的针对性
韩国积极拓展海外电影市场,对如何进行海外营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市场调查,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观众喜好制定不同的电影营销策略。例如,韩国认为由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都属于亚洲文化圈,特别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与韩国具有相近的文化,因此对这些国家投放的多是能够得到文化和伦理道德认同的爱情片。而要打入欧美国家市场,就要选择大制作的战争片、灾难片等才能满足欧美观众的欣赏口味。为了降低文化折扣,韩国在影片的宣传上采用了“本地化战略”。例如,影片的名称翻译尽量本土化。把在当地知名度较高的电影主人公印到海报上,甚至在海报的颜色上也尽可能地选择当地人群喜欢的颜色。可见韩国已经为其影片在海外营销做了充分准备。
在海外剧中,韩剧成为最适合中国观众欣赏口味的舶来品。中央电视台从1983年开始引进韩剧《嫉妒》,到了1997年夏天央视引进韩剧《爱情是什么》,打开了韩剧的中国市场。此后央视以及各地方电视台争相引进韩剧,相继播出了《爱情是什么》、《星梦奇缘》、《天桥风云》、《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情定大饭店》、《爱上女主播》、《明成皇后》等大批制作精良的韩剧,韩剧在中国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2004年上半年央视播出长达150集的《看了又看》,赢得了内地最大多数电视剧观众的热烈反响,2005年《人鱼小姐》、《皇太子的初恋》热播、重播。
根据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提供的近几年引进电视剧的数据统计, 2003年同意发行的海外剧有1992集,其中韩剧有193集,约占9.7%;2004年共1681集,其中韩剧184集,约占10.9%;2005年上半年同意发行的海外剧有946集,韩剧就有269集,占到了28.4%。(30)韩剧成为央视买断播出权的重点,比如《人鱼小姐》、《看了又看》等韩剧,都曾为CCTV-8带来过超高的收视率。中国地方电视台中湖南卫视以近两千万人民币的版权价格,买下韩剧《大长今》在内地的独家播出版权,创造了海外剧目在中国的最高版权价格纪录。湖南卫视在购进《大长今》首播权之前,做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发现该剧在韩国播出后,收视率直逼60%,是2004年韩国国内电视剧的收视冠军,打破了韩国古装剧最高收视纪录。该剧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热播后,平均收视率也突破40点大关,创下自2000年以来黄金时段最高收视纪录。上海教育电视台买进2004年韩剧收视冠军《巴黎恋人》。2005年5月11日,央视风云传播有限公司(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频道生产商和电视节目提供商)与韩国KBS电视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KBS向央视风云每天提供3小时的韩剧播出。
(二)开展国际合作
韩国各大电影公司都在合拍领域开拓市场。2002年由全智贤主演的《我的野蛮女友》为韩国电影带来了在中国香港和南亚市场的成功。香港Edko电影公司(于2004年与韩方合拍了另一部由全智贤主演的电影《野蛮师姐》)的总裁Bill Kong认为:从《我的野蛮女友》开始,韩国电影真正拥有了在全球电影市场竞争的实力。韩国iFilm公司的由韩国女星全智贤主演的电影Daisy,在制作阶段就体现了把销售目标定位于国际市场的策略。
国际共同制作的优势有:一是方便筹集资金;二是参与者各自的优势与实际知识的结合;三是现有市场的共享;四是共同开辟新的市场以及其成果的共享。国际合作有几种合作方式:一是共同出资。这是为了共同制作最普遍运用的方法。随着电影的规模以及性质、制作方式等各个体制的改变,出资方式也各有不同。共同出资与制作费有关,这是带着一种“投资”性质的概念。二是共同制作。这是不仅共享财政,还有共享企划、制作过程的合作关系。共享制作过程,会产生两国之间的文化、制作模式、工作分担上的不一致等问题。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合拍片当中,属于共同制作方式的影片有《飞天舞》(2000)、Anarchists(2000)、《武士》(2001)、《千年湖》(2002)、《武影剑》(2005)等。
电影《无极》属于共同出资合拍方式,制作以中国为主,美国Moons Tone Entertainment负责海外推广,韩国Show East投资了一部分(韩方:10%,在韩国这部影片属于进口片)。根据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有关资料,《无极》的韩国投资方对于泛亚洲形式的电影有兴趣,将来也希望跟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的导演和制片合作。除了Show East以外,韩国娱乐产业里面有实力的大公司都对泛亚洲性的大制作感兴趣。除了《无极》以外,韩国又参加了《七剑》、《神话》等的投资。
【注释】
(1)Lent,The Asian Film Industry,pp.122~128.
(2)David Bordwell,Global Lift Off:South Korean Cinema and Recent Film History,在2002年10月的韩国釜山电影节上发表的演讲。
(3)〔韩〕全阳骏:《韩国:电影工业、美学、新潮流》,选自李莲英译,《新亚洲电影面面观》,焦雄屏编,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101页。
(4)Chris Berry,“What’s Bigabout the Big Film?‘De-Westemizing’ the Blockbuster in Korea and China,”2001年3月在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亚洲研究协会年度会议上所发表论文的修改稿,p.5;The Asian Film Industry,p.122.
(5)卞智洪:《从产业特征看韩国电影振兴》,《影视艺术》,2003年第1期。
(6)Frank Segers,“South Korea Variety,”International Film Guide 1999,pp.277~279.
(7)Fran Segers,“South Korea Variety,”International Film Guide 1999,p.302.
(8)〔韩〕朴彦珍、胡中:《韩国电影审查、电影法及民族电影》,《电影艺术》,2000年第4期,第108页。
(9)Mark Russell:《韩国:本土影片继续发威》,杨司晨译,《中国电影报》,2006年1月12日,第28版。
(10)李拯宇:《2006年韩国国产电影票房首次突破六成大关》,《经济参考报》,2007年1月5日。
(11)韩国“联合新闻通讯社”2006年12月20日报道。
(12)参见人民网:《韩国电影产业的12个问题——专访韩国Moon-Haeng Lee教授》。
(13)参见房伟:《平衡与整合——〈太极旗飘扬〉对电影产业化的启示》,《枣庄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14)参考钱有珏:《“韩流”继续横扫日本》,《中国电影报》,2005年9月29日,第28版。
(15)参见徐宝康:《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韩国影视冲出国门》,《人民日报》,2006年5月15日,第7版。
(16)孟健、李亦中:《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7)吴冠平:《东风东渐——几部韩国电影引发的断想》,《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42~43页。
(18)参见李艳、马西平:《国外电影产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
(19)参见要英:《韩流:被文化包装的商业》,《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7期。
(20)詹小洪:《韩国电影业的经济意义》,《新民周刊》,2004年6月28日。
(21)方祥生:《韩国电影发展速度惊人》,《光明日报》,2003年2月12日。
(22)马克·拉塞尔:《进口片引领韩国,本地电影在过去几年内对市场失去控制》,载《好莱坞报道》,2003年2月11日。
(23)人民网:《从“超级女声”看文化产业发展》,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 54155/57487/4446919.html。
(24)参见马璇:《文化产业向韩国学些什么》,《深圳特区报》,2005年8月22日,第B12版。
(25)有关论述参见邹宇泽:《文化冲击波——扫描韩国电影振兴轨迹》,《中外文化交流》, 2003年第12期。
(26)小米:《日本成为韩国电影大买家》,《中国电影报》,2005年2月24日,第28版。
(27)参见〔韩〕金东虎:《亚洲电影发展的后盾——记釜山国际电影节》,《高丽亚那》杂志2000年春季号,中文版,第24页。
(28)参见徐宝康:《国外文化产业面面观:韩国影视冲出国门》,《人民日报》,2006年5月15日,第7版。
(29)贾岳:《〈大长今〉对中国媒体的启示》,《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5年11月10日。
(30)参见崔娜:《韩剧引进:掀起内地电视剧市场新一轮竞争》,《中国电影报》,2005年9月15日,第2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