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历程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
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诞生,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历程。据可记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不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从1905年到2005年底,我国共拍摄电影故事片7200多部,舞台艺术片约470部,美术片约650部,新闻纪录片124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电视电影700多部,总计26300多部。(1)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产电影先后形成两个高潮:1965年曾达到故事片52部、美术片21部、科教片240部、纪录片378部的水平; 1985年,则达到年产故事片127部、美术片45部、科教片357部、纪录片419部的创纪录成绩。据1978年统计,全国电影观众231亿人次,电影发行放映总收入9亿元。据1979年统计,全国电影观众293亿人次。(2)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年平均票房收入达到22亿元以上,平均票价约为0.3元,年平均观众人次达到了73亿。1991年,观众人次达到了144亿,票房收入达到了24亿元,创下了新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电影业体制转换严重滞后,投资不足、市场萎缩,造成国产影业的大滑坡。1992年是中国电影从产业繁荣走向产业危机的转折点,电影的观众人数下降到105亿人次,下降了27%。1997年故事片年产量首次落到百部以下,其他种类仅及高峰期的1/10。1999年观众人数不足3亿,票房收入只有8.1亿元。随后几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都在8~9亿元之间徘徊。2003年电影观众人数仅有7230万,基本上相当于1992年平均一天的水平。(3)电影票价在短短十年之内上涨了近百倍,票房却下降了一半多。1991年中国电影票0.25元一张,当年全国总票房是23.6亿人民币;2000年电影票价上涨了将近100倍,而当年的总票房却只有1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进入21世纪,文化体制改革给国内电影业的再次发展带来机遇。寻求新形势下国产影业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世纪性课题。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形成了进口影片、内地影片、内地与香港合拍影片三足鼎立的格局。美国影片占据了中国进口影片主要份额, 2002年中国进口的19部分账大片中美国影片占了16部。中国内地影片在总体上不具备同进口影片相抗衡的实力,但是个别导演的电影通过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完全形成了与进口电影竞争的实力。
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约为9.2亿元,其中进口影片票房收入4.2亿元,票房收入的市场占有率将近50%,内地影片和内地、香港合拍影片基本上各占票房收入25%左右的市场份额。
到2005年底,中国已拥有规模不等的电影制片机构100多家,年产胶片电影212部,电视电影110部;有3000多座专业影院,其中有1300多家现代化影院含2800块银幕组建了37条电影院线;电影数字制作基地已初具规模,数字影厅达166个,位居世界前列;全国电影观众达10亿多人次;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每天播出9部中外影片,覆盖了全国7.5亿多电视观众;此外影碟市场销售活跃。
从2003年到2005年中国电影产业指标发生大跃进:产量为140部、212部、260部;国内票房为10亿、15亿、20亿;年度电影全部收入为22亿、36亿、48亿。从2003年开始,国产电影的票房连年超过引进的外国电影,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达到55%。(4)并且连续三年夺得单部影片最高票房的桂冠,改变了美国电影连续七年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首的历史。
2005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达到20亿元,海外电影市场票房达到16.5亿元,电视播映市场收入达到11.5亿元,三项收入相加,电影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2亿元。(5)2005年,共有263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101个国际电影节,其中18部影片在2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32个奖项。先后在22个国家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举办了26次中国电影展,共展出国产影片215部次。(6)
2006年中国内地共生产各类电影511部,包括故事片330部、动画片13部、纪录片13部、科教片36部,电影频道还拍摄了数字电影112部。2006年全国新增影院82家,新增银幕366块,国产电影在电视台播出的覆盖率也大幅度提高。
2006年,中国电影综合收入57.3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票房为26亿元,比2005年总票房多出6亿元。电影频道播放收入为12亿元。2006年共有73部国产影片在海外放映,海外销售收入为18亿元。国产片的市场份额大约占到总票房的55.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中国电影在3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48次影展,共有27部国产影片在22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44个奖项。2007年,中国电影总收入为67.3亿元人民币,从2004年以来,中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总体状况如表9.1所示:
表9.1 2004~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二)中国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中国电影产业实现产业价值的途径非常有限,产业价值的获得主要集中在票房收入、电视市场收入和音像市场收入上,电影后产品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电影在其他后产品市场(如网络电影、游戏、图书、电影娱乐和时尚等)上获得的收入极少。其中票房收入又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约占电影产业收入的90%~ 95%,而2001年美国的票房收入只占产业收入的20%。
中国电影收入过于依赖电影票房,单一票房价值链的模式促成了中国影片的低成本、小制作的路线。在美国电影产业的总收入中,电影市场票房收入和后电影开发市场收入业的市场赢利结构称为“二八”结构。而在我国电影产业的总收入中,电影票房收入和后电影开发市场,形成与美国电影产业赢利结构相反的“八二”结构。美国电影产业复杂的后电影产品体系,拓展了资金回笼的渠道,形成了良好的抗风险机制,有力地支持了影片,特别是大投资影片的资金回收。例如,美国《哈利·波特》制片商的投资在电影开映前就已经收回了,其收回资金的渠道为:1.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哈利·波特》7部电影的版权;2.出售形象使用权——可口可乐花1亿美元买下哈利·波特的形象使用权;3.出版书籍——《哈利·波特》的出版商预测影片热映将使书籍的销量至少增加100万册;4.出售首映权——电影在美国上映前,华纳电影公司开出的权利金高达7000万美元;5.华纳唱片公司——录制《哈利·波特与神秘的魔法石》原声唱片;6.《哈利·波特》附属商品制造权。(7)
(三)中国电影制作的多主体投资
目前活跃在中国电影产业制作领域的资本成分主要有三种: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国有资本依靠垄断掌握了大多数的行业资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国有单位转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电影企业龙头老大的中影集团,已完成了对五个制片分公司的全面改制,成立了20余个股份制公司分营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技术、后电影开发业务。民营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高,竞争力强,成为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2004年生产的212部故事片中,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占了80%以上。外资受到政策上的限制,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目前正在积极寻找合资、合作伙伴。
2005年中国电影产量再创新高,故事片产量达到260部,比2004年增加了48部。在260部故事片中,国有电影制片单位出品影片65部,民营电影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出品影片96部,国有电影单位和民营电影单位联合出品影片62部,国有单位与境外合作拍摄影片23部,民营与境外合作拍摄影片3部,国有、民营单位和境外合作拍摄影片11部。(8)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其他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多主体投资电影成为趋势和潮流。
(四)电影发行放映的院线制
为了打破市场垄断和地区封锁,2001年6月,中国开始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院线制改革,结束了中国50多年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逐级发行的旧模式。通过发行放映院线制改革,至2004年底全国组建了跨区域经营的37条院线,初步建立起多渠道、多院线、单层次的竞争格局,实现了规模经营。经过院线制改革,目前中国电影发行领域主要有两种发行渠道,一种是自主发行,电影制片厂与院线进行交易;另一种是代理发行,电影制片厂委托独立发行公司或院线公司发行其电影产品。
(五)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
中国电影争取得到世界电影的认可、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的努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老井》、《黄土地》、《孩子王》和《红高粱》以艺术电影的身份率先走向世界,参与了欧洲艺术电影的竞争和交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电影国际化的道路,主要是通过国际艺术电影节,特别是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A级电影节,进入欧洲艺术电影市场,形成了当时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文化策略。(9)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项已不计其数,其中包括所有世界A级电影节奖项。其中,从《红高粱》以后,柏林电影节几乎每年都有中国电影获奖,中国电影已经多次获奥斯卡提名。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开放性竞争中,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像《英雄》、《十面埋伏》、《首席执行官》和《可可西里》等影片,在亚洲国家和北美主流市场成功上映,创造了票房奇迹,赢得了各国观众的普遍赞誉,充分显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实力。中国先后在世界各国举办中国电影展,利用各种平台推动与世界各国电影的互动互惠互利合作。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国电影海外交流中心”,大力支持电影企业举办“北京放映”等优秀影片推介活动,为海外片商选片购片大开方便之门。中国电影在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迈上了国际化发展的轨道,正在成为推动世界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几部大片为例,《英雄》创下国内票房2.5亿元的票房纪录,海外总票房11亿元人民币。《十面埋伏》在内地卖出1.5亿票房,海外总票房4.5亿元人民币。《卧虎藏龙》美国票房1.28亿美元。海外发行有各种方式,《十面埋伏》的运作,新画面公司分别以1亿港币和1100万美元,向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华纳电影公司出售了在日本和北美地区的发行权。海外版权买断收入超过2亿元,虽然一下子收回了大部分制作成本,但同时也意味着和高额利润无缘。
《夜宴》的海外发行没有采用买断方式,而是与海外院线或发行商分账。为了防止购片方延迟付款或不付款、少报票房收入、超范围使用版权等情况,再购买保险,由中国信保为其提供初步估算在1500~2000万美元之间的保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