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介客家文化,提升客家群体综合素质
客家文化时空网站将客家文化的进行了研习、推介,使客家群体在了解、体悟客家文化的过程,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升了客家群体的综合素质。
1.客家
客家人的“客”字,《说文解字》释为:“寄也,从宀,各声。”“客”字由“宀”和“各”构成。“宀”为“交覆深屋也”:“各”为“异辞也,从口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客家的概念最早是相对于土著人和先迁入本地的汉人而言的,先到为主,后到为客。晋朝的户籍就出现了本籍和客籍之分。本地人称后迁入的汉人为客,后迁入的汉人也自称为客。这是客家最早的由来。
2.客家人
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习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的即为客家人。客家既是一个种族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这个概念要从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方面来理解。
作为一种普通社会现象,先来为主,后到为客,客家人当然是指后迁入的族群。据有关对客家人的统计数字,目前大陆有八千多万,海外四千多万。从构成全世界一亿二千多万客家人的梳理来看,起码包括这四类人:有客家血统的人,会讲客家话的人,在客家地区工作生活又承认自己是客家的人和不具备上述三个要件,但自己既认同客家文化又承认自己是客家的人。
3.客家先民及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
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民的迁徙运动中形成,其年代在宋朝。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客家人迁徙运动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客家人大量迁移广西,主要在同治以后,它是广东台山、开平、四会一带空前惨烈的土客械斗导致的。械斗从咸丰六年(1856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止,持续12年,死伤人数五六十万。外迁客民主要是进入高、雷、钦、廉各州。客家开始迁桂的时间上有“早在唐代或更早”、“宋元时期”、“明清之际”等不同说法,而清初是客家人迁桂的高潮则是一致的。客家人入桂的原因:为了易仕、谋生、挖矿、经商、逃难。
4.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内容包括:历史文物遗迹、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风水文化和民间文艺等。客家文化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气质。
客家文化根植于河洛文化,肇因于移民生活,因而在语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筑等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继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华,又在新的环境里创造丰富了它,从而使它嬗变成了一种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求生存、争发展奋斗的过程中,长期创造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客家人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客家话、客家风俗、生活习惯、客家人的性格、气质、心态、思想、观念、意识及它们的载体;众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筑、装饰、服饰、艺术品、客家文艺、各类客家文献资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体体现。
客家人入桂后,已经融合了不少南方区域文化的客家文化又大量吸收了富有岭南民族特色的桂地文化,并由此逐渐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广西客家文化景观。
5.客家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先天自然性(遗传为主)与后天逐渐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现象的总和或意志品格。客家人的“客”字里的“各”字,时刻在提醒客家人必须高度注意人格的修养。由于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为了生存,客居他乡,寄人篱下,非常容易产生依附、仆从、雇佣的心理,甚而失去独立的人格。依附在树干上的葛藤,由于其根系浅短,无法独立生长。而客家人的根系在中原,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无论移植到粤闽赣桂的崇山峻岭上,还是移植到南洋的椰风蕉林中,亦或是移植到欧风美雨里,都能落地生根发芽,独立顽强茁壮成长。
平实。战乱频仍、朝代更迭,使得原本生活在肥沃富饶的中原大地上的客家人,被迫背井离乡,举家南迁。由泱泱大国的主人沦为阶下囚,由华贵望族沦为平民布衣,往昔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士族生活,弹琴奏乐的双手如今却不得不拿起犁锄,披荆斩棘,开山拓野,为柴米油盐而终日劳作,与底层土著百姓打成一片。于是形成了平实的思想性格,并在日夜劳作中慢慢地得到了强化。
乐群。客家人迁徙南国后,寓居在土著的地盘上,和土著之间的交往成了必然。与犹太民族不同,客家人没有自己宗教,所以在土客交往中的忌讳就少了许多,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没有达到一触即发的激烈程度。客家人奉行的是和睦共处、相互包容、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原则,所以在与其他任何民族、民系交往中显得易于建立互信。其中的乐群性格起到了内驱力的作用,驱动客家人去接纳与被接纳、融合与被融合。
反客为主。客家人原是中原望族,有学识有技术,虽然已经丧失了政治上的优势,为异族所统治,但是他们依然是当时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绝对代表。通过不断地购买土地,置办家业,加上善于经商,他们在当地的政治地位也随着经济地位的壮大而不断地提升,因此客家人很快地后来者居上,反客为主了。在广西,客家人越多的地区越发达。
轻财重义。客家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对于国丧家亡的阵痛记忆犹新,每当面对国家的危难时刻,客家人便会自觉的挺身而出,或奔赴沙场抛头颅洒热血,或出资捐物,以赈济国家之亡难。文天祥、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剑英、王力、曾宪梓、田家炳、李光耀、他信、胡文虎等,都是杰出的客家精英代表。
卓尔不群。打开客家人的迁徙史、创业史、奋斗史就知道,客家民系是走出来的,是拼出来的,是在绝境中壮大辉煌起来的。客家人开辟了一处又一处新景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明,这是客家人生命张力和再生能力的顽强显示。当列强的炮火袭来时,客家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砸锅卖铁、拆屋卖瓦,踊跃参战,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客家人在近一两百年来的冲天一啸举世震惊。坚定无比的信念,义无反顾的勇气,排山倒海的凝聚力便是客家人特立独行的魂魄。无论是风雨交加,还是狂风巨浪,客家人俨如随风而去的蒲公英,落地之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乡音不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长徐辉琪研究员在《客家与辛亥革命》中提出:“客家人使用客家语言仅赖以增强和维系友情却不拉帮结派,客家志士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客家志士献身革命,根本上是为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