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昆剧中的神道八仙戏

关于昆剧中的神道八仙戏

时间:2024-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专就道教文学中的戏曲项目考其源流,重点是探述昆剧中的神道剧和八仙戏。而有关八仙成道、度脱凡人的民间故事,在话本小说和北剧南戏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反映。它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昆曲的剧本称为明清传奇,其中有不少作品体现了道教思想,描绘了道士道姑的形象。

道教产生后,为宣传教义而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道教文学,包括诗文词曲和小说戏曲的道家作品,应有尽有。如游仙诗、步虚词、神仙传、道姑诗以及仙歌道曲等类型,历代均有名篇。本文专就道教文学中的戏曲项目考其源流,重点是探述昆剧中的神道剧和八仙戏。

一、神仙道化剧和八仙戏的来历

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以战国时的老庄哲学和魏晋时的玄学为思想基础,宣扬修真养性、得道成仙的教义,在民间广为传播。唐宋两代,道教因为得到唐玄宗、宋徽宗等帝王的提倡,势力日盛,宋金之际,分南北二宗。北宗称全真派,由王重阳开创,流行于金。元太祖成吉思汗出兵攻金,遣使召请王重阳之徒丘处机为参谋,尊为神仙,于是全真派道教大为盛行。适应全真派活动的需要,在金元杂剧中以神仙道化为题材的作品也就纷纷出现。著名的剧作有马致远的《岳阳楼》、《黄粱梦》、《任风子》、《陈抟高卧》,岳伯川的《铁拐李》,范康的《陈季卿悟道竹叶舟》,钟嗣成的《宴瑶池王母蟠桃会》等等。影响所及,明代杂剧中亦多此类作品。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曾把杂剧分为十二科,第一科就是“神仙道化”科,究其内涵,实际上指那些充满道家出世思想,宣扬修真悟性、炼形求仙的戏曲作品。

全真派道教的神仙有所谓“五祖七真”[1],五祖是东华帝君、汉钟离、吕洞宾、刘海蟾和王重阳,七真是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长春真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另外,传道者又吸取民间的传说,组合而成“八仙”,这在元世祖忽必烈时赵道一编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有详细的记载。据浦江清《八仙考》论证[2],八仙个别人物的提出起源于唐宋,八仙的组合则始于宋元之际,元时八仙的合称共有三组,最通行的一组是:钟离权(或称汉钟离)、吕洞宾、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张果老、徐神翁。这便是马致远在《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所标榜的。至于以何仙姑代替徐神翁的位置,要到明代嘉靖年间才固定下来。八仙之中以钟离权与吕洞宾的地位最高,王重阳创立全真教以后,曾尊奉他俩为祖师爷。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封赠五祖七真时,钟离权赠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吕洞宾则封为纯阳帝君。他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各家记载也很紊乱,细加钩稽,才知道八仙的道统关系大致是汉钟离最先得道,然后度脱吕洞宾与蓝采和;吕洞宾度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蓝采和传张果老、韩湘子[3]。八仙的形象和善可亲,富于生活气息,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诸库迎煮”记载:“次以大鼓及乐官数辈,后以所呈样酒数担,次八仙道人,诸社行队。”可知南宋时市井间已用八仙装扮来迎神赛会。而有关八仙成道、度脱凡人的民间故事,在话本小说和北剧南戏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反映。明代初年,谷子敬写了《吕洞宾三度城南柳》,贾仲明写了《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宁献王朱权写了《瑶天笙鹤》、《白日飞州》。特别是周宪王朱有燉,既写了《惠禅师三度小桃红》等度脱剧,又写了《瑶池会八仙庆寿》、《群仙庆寿蟠桃会》等祝寿戏。

二、昆剧中的神道戏

昆剧又名昆曲,是用昆山腔演唱的传统戏曲。它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融合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点,以笛、箫、笙、琶作为伴奏乐器,发展为一种细腻优雅的水磨调昆曲。同时,剧作家梁辰鱼为魏氏新调作了《浣纱记》传奇,在舞台演出上大获成功。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已从昆山县城转移到府城苏州,所以昆曲便以苏州为中心传播到南北各地。明清以来,昆曲成了全国性的剧种,而且还产生了南昆、北昆、湘昆、永昆、甬昆、金昆、川昆、晋昆等地域性的流派。

昆曲的剧本称为明清传奇,其中有不少作品体现了道教思想,描绘了道士道姑的形象。以下按时代先后,举例说明:

如明代成化年间,兰茂创作的《性天风月通玄记》,现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影印乾隆抄本,共20出。剧中主角风月,退隐求道,锻炼金丹,深通道家吐纳修炼之法,后得仙人度脱,飞升仙界。又如万历年间,张凤翼创作的《红拂记》,现有《六十种曲》本,共34出。剧中写虬髯客的契友徐洪客是道士,擅长星相占卜之术。至于高濂创作的《玉簪记》,则演述了道姑陈妙常的恋爱故事。这个戏在昆剧舞台上很流行,全剧共33出,有《六十种曲》本,其中《茶叙》、《琴挑》、《问病》、《偷诗》、《姑阻》、《秋江》等出,是昆班常演的折子戏。剧中写陈娇莲因避难入金陵女贞观为女道士,带发修行,观主替她取了个法名,叫做妙常。而观主侄儿潘必正因科举落第,暂居观中。《琴挑》这个折子戏是演妙常在月夜弹琴,潘必正往访,两人各弹一曲,必正弹了【雉朝飞】,妙常弹了【广寒游】,由此沟通了感情,但妙常碍于道观的清规戒律,未便表露恋情。《问病》、《偷诗》等出,写必正再三追求,终于冲决道规,两人喜结良缘。这是一本反封建礼教的婚恋喜剧,作品中以道观作为背景场所,真是匠心独用的艺术构思;曲白采用道家语,如“步虚声度许飞琼”,“钟儿磬儿枕上听”,“松舍清灯闪闪,云堂钟鼓沉沉”,“受着五戒三皈”,“九品莲台度化身”,颇有灵气。

此外,明代中期无名氏的《赤松记》41出,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影印本,内写张良功成身退,学辟谷导引之术,到终南山跟从神道赤松子,同登仙籍。戏曲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道觋》中,也刻画了紫阳宫石道姑的生动形象。清初李渔的《蜃中楼》30出,有《笠翁十种曲》本,内写东华上仙为了成全舜华和凡人的婚事,把自己的拐杖化为长桥,与凡界蜃楼连接起来。无名氏的《盘陀山》27出,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影印本,内写澹台勉乐善好施,因到盘陀山进香而留为山中道士,另有一位痴道人名叫化吉,帮助他与妻儿团圆。

清代康熙年间,涌现了“南洪北孔”两位戏曲大家,那就是南方钱塘人洪昇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写出了《长生殿》传奇,北方曲阜人孔尚任在康熙三十八年完成了《桃花扇》传奇。这两部昆剧名著都流露了道家的遁世思想。《长生殿》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生死情缘,取材于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据说杨玉环进宫以前,曾入道观,法号太真。而《长恨歌》写杨贵妃死后,唐明皇李隆基曾在“临邛道士鸿都客”的安排下,到月宫里见到了太真的仙影。因此,《长生殿》的后半部戏都带上了浓重的道家色彩。如第二十七出《冥追》写杨贵妃原是蓬莱仙子,其幽魂得到东岳帝君的保护。第三十七出《尸解》,写天孙娘娘传达玉皇大帝的谕旨,宣布杨太真“复籍仙班,仍居蓬莱仙院”。第三十九出《私祭》写宫娥永新、念奴在安史之乱时逃到金陵,“在女贞观中做了女道士”,细阅《道藏》后,私祭杨贵妃。第四十六出《觅魂》,写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上穷碧落下黄泉”,遍访杨玉环幽魂。第五十出《重圆》,写中秋之夜,道士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太真相会。此时玉帝传旨,敕谕太上皇李隆基与杨太真安居忉利天宫,团圆终场。

《桃花扇》写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寄寓明清易代之感。作者孔尚任的思想以儒家为本,但却崇尚道教哲学,带有消极避世的倾向。他在《桃花扇》中写道而不写佛,剧本第三十九出《栖真》和四十出《入道》,创造了浓郁的道院气氛。内写明朝亡国以后,侯方域和李香君等人都逃到栖霞山避难,李香君随卞玉京(玉京道人)入葆真庵,侯方域随丁继之进采真观。而白云庵庵主张道人广延道众,大建经坛,追祭为国捐躯的忠臣烈士。侯方域和李香君在经堂上相遇,被张道人严加呵斥。侯、李两人顿时大悟,结果是“双双入道”。结局如此处理,是孔尚任最为得意的神来之笔。

康熙之间,遗民外史写了《虎口余生》传奇,现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据云南大学图书馆所藏乾隆时抄本影印,共44出。此剧吸收了清初《铁冠图》传奇的主要折目缀合而成。由于《铁冠图》原本已失传,所以从《虎口余生》第十九出《观图》中,可以窥知《铁冠图》的情节。这出戏写铁冠道人在洪武十三年为明太祖画下图谶,预示了明朝由盛而衰的命运。当时收于木匣中,御笔密封藏在通积库中。时光飞逝,倏忽已过了二百七十余年,“大明气数将终”,崇祯皇帝在李自成农民大起义的围困中走投无路,偶然经过通积库,询知铁冠仙师曾留下画图,立即启封观图,看见画中“一片焦山,一枝枯树,一人披发复面,一足无履”;“又有许多兵将,手执大旗”。这是暗示末代皇帝吊死煤山和清兵入关,“丹青内仙机暗藏”,“劫数难逃”。这个折子戏表现了道教中谶纬五行的迷信意识。在神道戏中有一定的典型性。

乾隆年间,宫廷大戏《封神天榜》演绎了元始天尊、黄龙真人和燃灯道人的神仙故事。又有方成培根据民间传说编成了《雷峰塔》传奇,又名《白蛇传》、《义妖记》,共34出,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原刊本,又有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排印本。这是一部佛、道杂糅的神话剧,后半部虽然演金山寺法海和尚把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但前后仍以神仙道化的情节为主线,内写峨嵋山修炼千年的白云仙姑思凡下界,收服青蛇做侍女,游西湖时巧遇药店小生许宣(演出本称许仙),结为夫妻。道士魏飞霞看出许仙额上有黑气,认定是被蛇妖缠身,便赠他道符。白娘子觉察许仙将听信道士之言加害于己,便叫小青驱逐魏道士。五月端阳节那天,许仙置雄黄酒要白娘子同饮,白娘子酒后显露原形,把许仙吓得昏死过去。原本第十七出《求草》,昆剧演出本称为《盗草》,演白蛇为救许仙性命,不顾怀有身孕亲赴嵩山南极仙翁处求取还魂仙草。白鹤童子执意不肯,双方打斗起来,后向南极仙翁申诉,得到仙翁同情,给予仙草,回家后煎药救活了许仙。从二十四出以后,有《烧香》、《水斗》、《断桥》、《合钵》等折子戏,是演白娘子和许仙的自主婚恋又遭到了佛门法海和尚的破坏。法海用宝钵收住白蛇,压在塔下。十六年后,白蛇之子考中状元,佛意慈悲,放白蛇出塔。她出塔后被天女接引上天,位列仙班。归根到底,此剧最后仍以道家成仙来结局,属于神仙戏的范畴

三、昆剧中的八仙戏

昆剧中的八仙戏源出于金元杂剧,常演的开场吉庆戏如《八仙上寿》、《八仙庆寿》,则是根据明初朱有燉的《瑶池会》和《蟠桃会》改编而来。经过各地昆班艺人的创造发展,又加进了天官赐福、加官送子、招财进宝、魁星点斗、祝颂丰年等内容。例如温州昆班的开场戏称为“打八仙”,有大小八仙的戏目十三种,小八仙有福禄寿喜、三星八仙等;大八仙有三张桌八仙、天官八仙、七星八仙、赐福八仙、上寿八仙、狮子鹤八仙、红蟠桃、东方朔偷桃、堆仙、出洞八仙、和合八仙等节目,场上角色众多,十分热闹[4]。山西的晋昆戏班演《大上寿》时,登场人物多达五十余人,先由吕洞宾带领八洞神仙上场,接着是寿星、祖师、东方朔、孙悟空跟随王母娘娘出来,并有三十二个道童分列两边,场面极为壮观[5]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出于明代无名氏的《争玉板八仙过海》杂剧,现有《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万历四十三年(1615)脉望馆抄校本。京剧、昆剧都继承了这个剧目。当今上海昆剧团曾改编为新排戏码,剧情是: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仙赴蟠桃盛会,醉酒而归,适遇金鱼仙子率水族在海里遨游,八仙依仗法宝威力,戏言挑逗,引起酣战。后双方沟通,言归和好,八仙乃飘海而去。这是一折武功戏,场面火爆炽烈,很得观众欢迎。

在明清传奇的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八仙戏是明代万历年间无名氏的《升仙记》、苏元俊的《梦境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还有清初李玉的《太平钱》与《洛阳桥》。

《升仙记》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影印万历时金陵富春堂刻本,共36折,剧演八仙中韩湘子的故事。《梦境记》和《邯郸梦》均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文言短篇小说《枕中记》和元代马致远的杂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但内容情节各有不同。

《梦境记》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影印万历时金陵继志斋刻本,共32出。作者苏元俊,字汉英,别署不二道人。他根据《道藏》中的《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编排的剧情是:唐朝蒲坂人吕岩,号洞宾,因科举失意而访仙求道。有一天在华山下面的酒店里遇到钟离权,乃共煮黄粱做饭。吕洞宾忽困倦入睡,钟离权便引他至梦中经历了各种名利场,享尽荣华富贵,但最终被贬罢官,吃足苦头。醒来方知是梦,便跟随钟离权出家修道,升入仙班[6]

《邯郸梦》30出,有《六十种曲》本。作者汤显祖自号清远道人,他借吕洞宾度脱卢生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丑恶行径。在题材的处理和主题思想的提炼方面都优胜于《梦境记》。《邯郸梦》的剧情是这样演绎的: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奉东华帝君谕旨,新修了一座蓬莱山门。门外有蟠桃一株,大风吹落花朵,堵塞山门。吕洞宾便度了何仙姑来扫花。但何仙姑遵东华帝旨升入仙班,他只得再觅一人充任扫花之役。这一天,他身背宝剑和葫芦,手拿布包的瓷枕,驾云腾雾地到了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在酒店里饮酒观察,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忽见西北邯郸地方有仙气升空,便赶到邯郸赵州桥北一个小饭店里歇息,恰逢山东人卢生经过这里,吕洞宾见他相貌清奇,颇有仙分,觉得此人可度,便相与交谈,并请店小二煮黄粱做饭。这时卢生困乏思眠,吕洞宾便把瓷枕供他睡去。梦中,卢生与山东富豪崔氏女成婚,并以金银贿赂,考中了状元。但却得罪了朝官宇文融,受到宇文融的多次陷害,诬告他私通吐蕃,被押赴云阳问斩,幸得崔氏到午门喊冤,免死而发配到广南鬼门关。崔氏没入官府为奴婢,受尽屈辱。后冤情得伸,皇上召卢生还朝,做了二十年丞相,荣宠至之极。但因纵欲而卧病不起,崔氏的哭声惊醒了卢生,看到黄粱米饭尚未煮熟。吕洞宾便点化他,使他幡然感悟,即随吕洞宾到蓬莱山做了桃花仙苑的扫花使者。此剧在昆曲舞台上常演的折子戏是《扫花》、《三醉》、《云阳》、《法场》、《番儿》和《仙圆》。《扫花》中何仙姑唱的名曲是:

【赏花时】翠凤毛翎札箒乂,闲踏天门扫落花。恁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三醉》中吕洞宾唱的名曲是:

【红绣鞋】趁江乡落霞孤鹜,弄潇湘云影苍梧。残暮雨,响菰蒲,晴岚山市语,烟水捕鱼图,把世人心闲看取。

【迎仙客】俺曾把黄鹤楼铁笛吹,又到这岳阳楼将村酒沽。来稽首是有礼数的洞庭君主,听平沙落雁呼,远水孤帆出。这其间,正洞庭归客伤心处,赶不上斜阳渡。

《仙圆》演吕洞宾带卢生到蓬莱仙境,拜见了钟离权、曹国舅、铁拐李、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张果老。八仙对卢生一一点拨,使卢生弃却尘世俗念,得道成仙[7]。这出戏又名《仙缘》,具体地塑造了八仙的动人形象。这里引录吕洞宾唱段介绍其他各仙的扮相是:

【混江龙·油葫芦】一个汉钟离,双丫髻苍颜道扮。一个曹国舅,八采眉象简朝绅。一个韩湘子,弃举业儒门子弟。一个蓝采和,他是个打院本乐户官身。一个拄铁拐的李孔目,又带着些残疾。一个荷饭笊何仙姑,挫过了残春。他们无日夜演禽星,看卦象,抽添水火。有时节点残棋,斟寿酒,笑傲乾坤。眼睁着,张果老把长眉毛褪;虽不是开山作祖,仙分里为尊。

由于八仙全部上场,气氛祥和,所以这出戏又成了昆班开场的吉庆戏之一。

《太平钱》演八仙中张果老的故事。现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影印本,共27出,作者是明末清初苏州派戏曲家李玉,取材于《古今小说》卷三十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而改张古老为张果老,说他年已八十,却有道术,以十万贯太平钱娶了文姑,后入王屋山共登天界,文姑封为紫华夫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苏州昆曲家叶堂编成的《纳书楹曲谱》,选录了此剧《缀帽》和《窥女》两折。20世纪30年代,订谱专家刘富梁曾为全剧重订了工尺曲谱,由上海的“啸社”分派各位曲友清唱了《缀帽》、《赴都》、《梦簿》、《玩圃》、《刺婴》、《说姻》、《允嫁》、《还山》、《宴会》等9折曲目。

李玉的另一剧作《洛阳桥》,涉及到八仙中吕洞宾的故事。剧情是:明代蔡祥到福建任泉州太守,泉州洛阳河风急浪高,过往行客在万安渡口常遭覆舟之险,他为了便利人民群众的往来,发愿建造洛阳河长桥。众神仙体谅他的一番苦心,特遣神女下凡帮助造桥。这一天,蔡祥以吕洞宾所赠之笔墨给东海龙王写信,恳求龙王平息风浪。这封信由吃醉酒的差役夏得海送去,龙王答复了一个“醋”字。蔡祥参透其中奥妙,即于八月二十一日酉时破土动工,果然是风平浪静地安置了桥垛,建成了洛阳桥。按《宋史》卷三二〇《蔡襄传》记载,初造洛阳桥者是宋仁宗时的蔡襄。又据《鄞县志》卷三三《蔡锡传》记载,明宣宗时蔡锡修洛阳桥,曾遣醉隶下海投文,得“醋”字而返。李玉把两人事迹合为一谈,写主角名为蔡祥,字君谟,实系蔡襄与蔡锡的概括形象,特别又杂采神仙道释等民间传闻,增强了戏剧性。上海三雅园昆班在晚清光绪年间曾将此剧排成灯彩戏演出,大受观众欢迎[8]。此剧原本已失传,现今只留存昆班艺人传抄的《神议》、《戏女》和《下海》三个折子戏。《神议》是演南海龙君与众神商议,命龙女幻作西洋美女引得客商的金银,作为造桥的资金。《戏女》是吕洞宾故意去和龙女开玩笑的闹剧,这里引录其上场白如下:

(吕纯阳白)“朝游碧水渡苍梧,袖里乾坤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浪阴飞过洞庭湖。”贫道吕岩,字洞宾,位列仙班,性爱游戏。适才游玩瀛洲,观见龙女变化西洋美女,在洛阳渡口,引动王孙贵客,抛掷金银,助孝子成就万年之功业。不免化一书生,前去嘲笑一番。

由此可见,剧中吕洞宾的形象是从《邯郸梦·三醉》中发展过来的,而《洛阳桥·戏女》中吕氏游戏人生的特性又被民间艺人创造出“吕纯阳三戏白牡丹”的情爱故事。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全福班曾编演了昆剧《三戏白牡丹》,剧情是这样的:吕洞宾看中杭州女郎白牡丹,想度脱白牡丹成仙,便扮成游方道人来到白员外的天堂药店,假托要买七宝丹、下气丸,白员外之女白牡丹代父接待,对答如流。吕洞宾指买白牡丹身上四件物品,故意调戏;白牡丹却反唇相讥,使吕洞宾大受其窘。白牡丹受师兄黄龙真人指点,往山中采药,并在茅棚中烧丹。吕洞宾又到茅棚要求借宿在白牡丹房内,遭到白牡丹讥骂。入夜,白牡丹弹琴后就寝,吕洞宾进房偷去她的绣鞋一只。黄龙真人闻讯前来,与吕斗法。1915年温州新品玉昆班也演过这本戏,但情节又有不同。其他京剧、锡剧中也都有这本戏,民间艺人随意改编,加进了许多资料。“在改编者的笔下,吕洞宾与白牡丹脱离了宗教神仙的清心寡欲,更多地带有民间青年男女的性格特点。”[9]由此可以看到现代的八仙戏已由宗教性戏剧转变为世俗性戏剧了。

(原载《中华戏曲》第二十九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注释】

[1]见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2]见《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见拙作《也谈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中华戏曲》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见潘好男《打八仙》,载于沈沉辑编的《永嘉昆剧》,永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1998年。

[5]见张林雨《晋昆考》,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

[6]见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见《中国昆剧大辞典》“剧目戏码”专栏(吴新雷主编,俞为民、顾聆森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91页。

[8]见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9]见王汉民《八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