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10年中国会展品牌报告

2010年中国会展品牌报告

时间:2023-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拾壹 2011年中国会展品牌报告2010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会展业为拉动内需、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大踏步迈上了世界会展大国的旅程。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尚未完全退却的背景下,2010年的中国会展业,发展态势喜人。本次世博会累计参观人数7308万人,举办活动22 900余场,志愿者人数79 965人,均刷新世博会历史记录,中国兑现了

拾壹 2011年中国会展品牌报告

2010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会展业为拉动内需、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国现有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并每年举办会展活动,数量占到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53%;会展项目从2006年的4050个增加到2010年的5040个,绝对数量增长了990个,增长率为24%;会展面积从2006年的41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5050万平方米,5年增长了23%;会展场馆建设成绩斐然,2010年比2006年可供展览面积增长了1.5倍,从400万平方米跃升到1000万平方米;按照展览业实际展出与配套服务业的收入计算,2010年会展业产值达1500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大踏步迈上了世界会展大国的旅程。2010年,是会展经济概念正式提出的第10个年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让中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会展时代”。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尚未完全退却的背景下,2010年的中国会展业,发展态势喜人。对照全国“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的总体要求,我国会展业正向“市场化、产业化、法制化、国际化”的目标前进,会展经济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2010会展业:百舸竞渡,风景独好

(一)年度会展业盘点

1.总体面貌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2010年我国的会展业在拉动内需、鼓励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会展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会展城市分布广泛。全国到目前为止有15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并每年举办会展活动,数量占到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53%。(2)会展项目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从2006年的4050个增加到2010年的5040个,绝对数量增长了990个,增长率为24%。(3)会展面积增加幅度大。从2006年的4100万平方米增长到2010年的5050万平方米,5年增长了23%。(4)会展场馆建设成绩斐然。2010年比2006年可供展览面积增长了1.5倍,从400万平方米跃升到1000万平方米。(5)会展业产值增长明显。按照展览业实际展出与配套服务业的收入计算,2006年我国展览业的收入约为600亿,到2010年可望达到1500亿,5年间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6%。此外,目前各地展会此起彼伏,不同类型的展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系数平均在10到11之间,最高达到13.6。

2.文化产业类展会

2010年,中国会展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文化产业类的主要展会有:2010上海世博会、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四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五届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0年第七届中国虚拟现实产业国际峰会、2010年第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八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2010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第七届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第二届中国旅游产业节、第27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2010年中国(山东)旅游休闲产品博览会、2010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暨北方旅游交易会等;知名的艺术展览有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农民绘画展、“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第八届上海双年展、虎年新春贺岁·情境书法大展等。中国会展业在世博效应的推动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海外展览展会

2010年中国在海外举办的一系列展览展会,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无论是作为领导出访或重大文化活动的有力配合,还是作为独立的文化展示与交流主体,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特色充分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风采。如由中国文化部、瑞士文化风景线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承办的“东风——中国新建筑”系列展成为中瑞建交60年来中国在瑞士举办的最大规模文化活动——“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绣之雅蕴——中国刺绣精品展”、“西藏艺术与考古展”等系列巡展携带中国文艺精品在世界各地“走南闯北”,积累经验……中国展览逐渐行走全球,模式与内容更加多样化,在文化差异中借鉴与碰撞,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4.会展转型年

有人认为2010年是中国会展业的转型年。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部分会展城市逐渐理清发展会展业的方向并尝试转型之路,继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提出了打造“世界城市”、“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和现代制造业中心”、“国际商务城市”的发展目标之后,成都、青岛、贵州、海南也都先后提出了打造“会议城市”的新战略。但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会展业管理规范,继年初浙江温州出台地方的会展管理规范后,北京和广西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的《北京市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会展服务规范》《会展场馆安全管理要求》,填补了会展业标准化空白。2010年,随着国内会展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会展业的管理定位和支持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武汉和芜湖高调提出,政府要逐步退出会展主体,管理与承办分离,要着力打造“政府搭台、企业运作、行会支撑”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化道路。

(二)年度知名会展一瞥

1.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历时184天。此次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自5月1日开幕以来,来自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一起探讨城市未来发展前景,共同谱写了一曲人类文明和谐共生的激情乐章,生动诠释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本次世博会累计参观人数7308万人,举办活动22 900余场,志愿者人数79 965人,均刷新世博会历史记录,中国兑现了“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诺言。

上海世博会在长三角地区的举办,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尤其是直接促进了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和市民素质修养等各方面的提高,强力提升了上海这个会展城市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实际经济效益。单单世博旅游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超过800亿元人民币。而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远未止步于对经济的推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表示,本届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平安世博。世博会运营经历了7000多万人次的巨大客流量和极端高温暴雨天气的考验,也经历了单日客流上百万人次的考验,园区运营平稳顺畅。其次是和谐世博。180多天的运营中,没有出现重大事故,游客愉快观博、文明观博;世博园区和上海市成为了中外不同文明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和谐平台,真正做到了‘和而不同’。第三是科技世博。世博会给我们展示了最新的科学技术和产品,特别是低碳、新能源、绿色经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第四是效益世博。世博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外交效益和文化效益。”

2010年10月31日,伴随2010年上海世博会落下帷幕,中国正式迎来了“后世博”时代。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盛会,世博必将对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首先,中国国家馆将成为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印记,世博园将不仅是上海的一个新商业中心、会展中心,还将是一个文化艺术的集中地。第二,世博会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新理念、新模式将融入城市发展各个环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将成为发展转型的突破口。第三,世博经验助推上海乃至全国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与漫长而久远的“后世博时代”相比,184天的上海“世博时刻”如惊鸿一瞥,但它注定将给中国会展业留下深远的影响。在后世博时代,我国会展业将在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绿色会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2.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2010年5月14-17日在深圳举行,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是中国唯一一个获得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扶持的展会之一。本届文博会以主展馆为主体,分会场为配套,设立博览与交易、峰会、评奖、节庆和网上文博会五大板块,以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产业与市场相促进为主题,与历届相比,本届文博会规模更大、档次更高、融资交易功能更强、国际化程度更高、配套活动更充实。总成交额达1088.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文化+科技”表现更为突出,成交额达到403.76亿,占总成交额的近4成。另外,与上海世博会对接是本届文博会的一个突出亮点。不必远赴上海,在文博会上就可以领略世博会的精彩;借助世博会的强大集聚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博会,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并借此将参加世博会的海外文化产品及服务采购商有效引进到文博会。双现场互动,两个平台相互借力,两个城市携手走向世界,这种双会双展模式实现了互利共赢。

3.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于1986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创办,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展会之一。于2010年8月30日-9月3日举行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书展面积43 000平方米,展台2150个。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1841家中外出版单位展示了20多万种精品图书,并举办了一千多场文化交流活动,约有20万人次的观众前来书展参观或洽谈贸易,印度是主宾国。本届图博会在展品组织、活动安排、交流形式、成果推介、作家推广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更在推动国际出版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出版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与重大突破。版权输出再创历史新高:版权贸易协议总量2379,比去年的1991项增长了19.48%。

中国图书、中国文化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出版业的亮丽表现,成为国际出版行业的新热点,而历经24年不断发展创新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以其逐年提升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平台,并推动中国出版和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国际舞台。

4.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

4月28日-5月3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共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365家动漫企业参展,吸引了161万人次参观;签约项目近200个,涉及金额83亿元,现场成交额23亿元,总金额达106亿元,同时在动漫节期间还举行了国际动画片交易大会。本次动漫节在参展国家和地区数量、参观人次、成交签约总额等方面均创下历届之最。为期六天的展会,努力创新办节模式,提升展会效益,在专业化、国际化等方面均有突破。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峰会”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国际知名动漫节负责人参加,在杭州成立了“国际动漫节俱乐部”,形成国际动漫联盟,实现展会互换、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美猴奖”大赛共吸引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部原创作品参赛,首次推出网络评选,作品投票点击率超过35万次。在余杭分会场,首次举办的国际动漫电影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导演、学者参加,共论动漫电影的中外合作及发展趋势。

5.第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

2010第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于2010年10月18日在西安落下帷幕,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是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文化展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参展企业3000多家,参观人数超过百万,累计完成文化项目签约金额突破570亿元,为促进西部文化产业繁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第五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化为核心,致力打造“资源向资本转化、资源与资本结合、产品与市场对接”三大功能平台;以“凝聚文化软实力、提升产业强增长”为主题,汇集业内高质量专业观众、高品质文化资源,形成大规模资本意向、多层次合作模式、高规格文化论坛。持续坚持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实现西部文化资源与资本融合转化,推动西部文化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本届展会共设5个主题馆、12个专业展区、2500个展位,展览总面积10万平方米,同时以文化产业博览会为依托,设立人才交流专题会展位200个,举办人才交流专题会,让企业在参展的同时满足各类型人才储备的需求。

6.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是中国唯一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6月20日晚,随着8项金爵奖奖项的一一揭晓,为期9天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

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81个国家和地区2327部影片报名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以及国际学生短片大赛,其中的长片1299部,短片928部,又一次刷新历届最高纪录。电影节期间,放映了数百部中外电影,25家放映影院平均上座率近7成,满场超过140场。电影交易市场场面火爆,吸引了韩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北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家电影机构,销售影片300多部,3天内有6000多人次入场参观,接待专业买家800多人,达成700多个交易意向。项目创投和合拍片洽谈吸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19个项目,527位投资人、买家到现场洽谈,经过453场洽谈会议,35个项目均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包括9个中国电影创投项目和26个合拍片项目。本届电影论坛共邀请到60多位国内外业界精英在9场论坛上发言,围绕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和3D技术等重磅话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新人“指点江山”,为参会人员提供超值服务,体现了电影节对产业关注的责任与使命感。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

7.第27届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迄今已经成功举办27届。经过27年的探索发展,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已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成为济宁对外发展的一张金名片,在海内外赢得了较高知名度。

本届文化节以“游孔子故里、品孔府家宴、观儒乡风情、学圣人智慧”为主题的六大活动异彩纷呈。一是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孔子文化周,是中国近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级别最高的大型文化活动,也是孔子文化节首次真正意义上走出国门。二是2010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除了继续颁发“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外,新增了“孔子友谊奖”,该奖是济宁市政府为表彰在济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荣誉奖项。三是庚寅年祭孔大典。四是首届尼山论坛,以“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为主题,邀请8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仁爱·诚信·包容·和谐”的话题,开展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五是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本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学者层次、论文质量和学术研讨的深度上较以往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六是2010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济宁会场。本届文化节期间,还颁发了首届“孔子艺术奖”及第六届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等系列奖项。

二、2010会展业绩:产业引擎、效益拉动

(一)会展间合作,实现1+1>2叠加效应

合作可以增强整体竞争力,拉动规模效益。主题相关的会展间的合作可以通过市场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如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杭州)对上海世博会的借力:抓住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机遇,杭州借助这个良好平台积极推销休博会,除了市领导带队举行大型新闻发布和推介活动,杭州还借助城市最佳实践区杭州案例馆,展示杭州的独特魅力和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亮点特色;通过于10月6-7日在杭州共同举办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和友谊日活动,深入探讨和谐城市和宜居生活之间的关系;推荐被列为2010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线路的十条杭州世博体验之旅线路,设计有针对性的宣传品向游客宣传杭州和休博会;派出营销团队向参与世博会的国际机构宣传休博会,诚邀参加世博会的会展、活动、交流等各方宾客和参与团队来杭州参加休博会。这一系列举措有效地扩大了休博会的影响,展现了杭州的城市魅力,同时也为上海世博会增添了人气,提供了支持。

(二)会展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会展本来就不是局限一个城市的活动,而是要扩展到更大区域乃至全球的,每一个城市不应当、也不可能都成为会展中心,而一个有影响力的会展的成功举办却能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上海世博会对长三角地区的“放大效应”。世博会在长三角地区的举办,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巨大的机会,不仅有效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还加速了整个长三角会展、旅游等业界的合作互动。据预测,世博会对上海GDP的贡献值将达5%,对整个长三角投资的拉动将达40%-50%。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为重点的会展城市群,通过文博会等一系列品牌会展的举办,促进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高、会展产业结构特色突出、会展地域及产业分布密集的会展经济带的形成。

(三)世博效应让会展业迎来网展新机遇

作为全球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上海世博会给中国会展业带来的后期效应极大,2010年被视为“中国会展世博年”。多数会展借此“东风”,纷纷向世博学习和靠拢。亚洲财富论坛秘书长朱立文指出,近年中国会展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一会展大国,但其市场化、专业化及国际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办展模式也多为粗放型,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国际视野与新颖理念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会展经济的深化与发展。上海世博会在专业化、国际化和“绿色、环保、低碳”等理念的贯彻上给会展业做出了出色的示范,引领中国加速迈向会展强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上展览成为会展业的新亮点,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展示产品,交流信息,洽谈贸易,开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虚拟展览,网上展览在发达国家方兴未艾。2010年,“网上世博会”的运行是我国会展业的一大亮点,也是世博史上的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国际展览局已经决定今后的世博会都要建立网上世博会,并以中国上海的经验作为典范。另一方面,网上世博会在主推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还选用并推出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互联网3D技术,已获得“2010年度互联网应用杰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并正在申报和竞争两个行业内世界最高等级的大奖。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称,网上世博会的成功实践,将极大地促进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3D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普及,特别是其在技术应用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对于以后各届“虚拟世博会”以及全球大型三维网站的开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会展业的辐射效应

第一,会展经济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会展业作为重要服务产业,其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展会,可以有效汇聚庞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带动交通、旅游、餐饮、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发展。在这方面,会展经济与旅游经济的互动双赢尤为显著。上海世博会、杭州动漫节、义博会等品牌会展的举办,成功地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参观者,品牌会展夺人眼球,南方都市文化、园林山水风景又独具优势,举办城市将旅游和会展有机融合,有力地构筑了长三角旅游经济和会展经济双丰收的大好局面。

第二,会展美化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新名片。成功的展会是一个城市最好的形象大使。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能够推动举办地加强交通业、运输业、环保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举办地的综合竞争实力。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市打造国际闻名都市立下了汗马功劳。上海的生态环境、城市功能得到令人惊喜的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设施不断健全,城市交通的立体集散能力迅速提高,大型会场展馆的重点建设为今后上海会展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铺平了道路。中国国际动漫节的举办打造了杭州“动漫之都”的城市形象,给杭州动漫创意和休闲旅游等产业注入了活力,加快了杭州的发展。而浙江义乌则依托独特的市场优势,以义博会为平台,走出了一条“以贸兴展、以展促贸”的会展业新路子,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潜力会展城市、最具魅力会展城市和最佳会展城市。

第三,会展业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和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会展业作为开放性的经济产业,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展示国力、增强民族认同的平台。201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电影节、上海世博会、珠海航展等国际性品牌会展的举办,将中国的悠久文化、电影发展、城市理念和综合国力等向世界做出了生动诠释和丰富展现,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平台。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则直接促进和深化了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2010会展业反思: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一)会展业服务水平良莠不齐

会展业是服务行业,必须在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会展服务不仅体现在场馆建设等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会展期间的服务细节中。会展服务人员工作在会展现场,直接面向参展商、参观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展会服务水准的最终体现。因此,国内会展业必须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致力于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目标,才能使得会展水平大步提升,会展业发展更加专业化。

(二)高素质专业会展人才匮乏

会展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和熟练的外语,但我国会展业目前的从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严重制约着会展业组织水平的提升和会展业的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因此,培养大批专业会展人才是摆在我国会展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已有的行业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的会展人员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流动性,吸纳新鲜血液,引进国外的会展专业人才,提高国内会展管理的水平。

(三)展会缺乏明确定位,品牌化程度不高

同国际知名会展相比,我国一些会展缺乏明确定位,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此,会展组织者切忌盲目仿效,过多兴建大型会展场馆,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应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树立品牌意识,结合自身特色和举办地经济实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和会展城市。另外,为了更有效地培育本土展会,还应在行业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现有展会进行分类和整合,有效提高会展资源利用率。

(四)绿色、环保意识亟待加强

会展业并非真正的“无烟产业”,如果管理不善,会展活动也会带来较多的环境问题。如今,世界会展业越来越关注绿色会展之路,我国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利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大环境,将环保理念植入我国会展业,推动展览业向“环保、低碳、节能”的方向发展,打造适应中国市场发展规律的“绿色会展”,值得每一个会展从业人员深思。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世博会鲜明弘扬了绿色、环保、低碳的新理念。上海世博园本身就是一个低碳的典范,园内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高达4.6亿兆瓦,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运用超过千辆。用最新低碳材料和节能技术建造的各国展馆比比皆是,馆内陈列的最新低碳技术和产品不计其数。上海世博会精髓中的“绿色理念”将给我国会展业打开一条豁然开朗的发展之路。

(中南大学 欧小芳 杜平平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