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壹 上海创意设计:创意产业的领头雁
上海作为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摇篮,随着城市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的老厂房、老仓库,浓缩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上海市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在保留老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产业元素,使老工业建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文化创意产业的场所,体现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城市过去与未来发展的传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
创意城市 设计之都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因为有创意产业的营养滋润脱胎重生为“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因为城市适宜土壤的培育破茧而出,成为撩动城市脉搏的美丽蝴蝶。
据研究,全世界通过创意每天所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中国,“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十大热门词汇之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座城市——北京与上海,也率先迈开创意产业大步。2005年,上海五大类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50亿元。2007年,上海有意形成70-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吸引3000-4000家各种创意类企业集聚。2010年,上海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市GDP的10%以上。
一、稳打稳扎,十年磨剑候东风
曾经,旧上海星罗棋布的工厂造就了这个城市的工业文明;如今,留存下来的老厂房孕育了新上海的创意产业。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拥有东西交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大量珍贵的工业历史建筑。近年来,上海在追求现代化城市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一大批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厂房和老仓库,通过引入新的时尚元素,形成了一大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使昔日废弃的老建筑完成了向创意设计和时尚文化的华丽转身。上海的创意产业源于20世纪末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的实践。1997年上海第七次党代会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城市型工业,以后又明确为“都市型工业”,并于2000年正式启动,确定上海6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6000平方公里的郊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区的老工业向郊区六大工业园区搬迁、集中,到2006年,完成90%搬迁任务。中心城区大批空置老厂房如何转变为都市型工业?老厂房能不能跨越现代服务业?这一系列问题没有现成答案。上海市经委以能耗小、无污染、能解决大批就业为标准,为数百个工业楼宇挂上“都市型工业园区”的牌子。恰恰是这块“都市型工业园区”的牌子,为日趋国际性、经济驰入快车道的上海,留出了孕育创意产业的肥沃土壤,一批让人耳目一新的头脑型公司,改变了老厂房的命运,也为上海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换找到了突破口。
从创意到产业,有一个逐步集聚的过程。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最初的探索,要归功于一批海外创意人士和有海外文化背景的创业者。他们一眼看中了有历史文化底蕴、有可改造和激发创意灵感的想象空间、有中心城区交通便捷并能产生集聚效应的老厂房。2004年前后建立的最早的创意产业园区,有田子坊、春明工业园区(后改名M50)、创意仓库、8号桥等。田子坊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2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600名就业者中,老外占110名。M50有15个国家的80余家创意设计公司进入。创意园区的领军人物大多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他们直接借鉴并应用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功做法。入驻单位大多是头脑型的设计公司,占据产业前端,下游加工业大多延伸在江浙地区。园区不占用资源,却聚集了大批创造高文化附加值的知识型人才,使园区每平方米即可创造高达3万元的产值。上海在确定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和分类过程中,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确定的5大重点行业,都体现了上海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体为: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并细分为38个中类行业和55个小类行业,几乎包括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各个领域,与大部分产业和大部分人的生活消费有关。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的创意化,是上海创意产业的主要特征。
从1997年的定位到2010年的瞩目成就,上海创意设计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一方面密切关注国内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另一方面精心打造属于上海独有的创意风格。正所谓凤凰涅槃就必会浴火重生,上海创意设计经过数十年的磨砺也一定会令世人瞩目。
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设计之路 越走越宽
文化创意产业是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或灵感,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特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走过了一条从自发集聚到政府引导的发展之路。从20世纪90年代起,上海一些从事艺术、设计的创意者们已开始自发地聚集到莫干山路、泰康路、昌平路、福佑路的老厂房和仓库,从事文化创意活动。2004年下半年,上海市经委看到了文化创意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经验,结合上海特色,在11月份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005年4月,上海首批18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挂牌。截至2006年底,上海经过政府的四次授牌,已有7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中入驻有美国、日本、比利时、法国、新加坡、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产业门类涉及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咨询策划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领域。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上海作为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摇篮地,随着城市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一批风格独特、具有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的老厂房和老仓库,浓缩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的发展史。通过创意设计和改造,在保留老建筑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的产业元素,使老工业建筑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文化创意产业的场所,体现了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城市过去与未来发展的传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功能。园区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主要通过保护性开发老厂房、老仓库和老大楼,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很少增加用地。如创意仓库、田子坊等均是由原来的老厂房、老仓库改建而成。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上,上海形成了市、区政府积极协调,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推进的局面。国有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对原有厂房产权的优势,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园区建设的主力军。在政府规划引导和综合协调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引导投资商、开发商和专业机构,进行策划、开发、管理和运营,使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飞速发展。2004年10月22日,上海市首个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2004年11月,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的成立,为推进上海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包括网络信息、投资咨询、知识产权、人才培训、研发设计、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2004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在浦东落下帷幕。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等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主题,就国际创意产业发达城市经验解读、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与建议、城区改造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互动等进行了研讨,并提出了“创意经济,领航中国城市发展”的口号,发表了《上海宣言》,提出今后要逐渐树立和强化发展创意产业的自觉意识,力争为创意产业的生根、开花和结果创造良好的氛围。2005年1月8日,以上海市经委公布批准首批11家“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为标志,上海“1122”知识产权发展专项正式启动。旨在使上海全市知识产权创建在产业技术的“点”上先行突破的“1122”知识产权发展专项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即两个“1”和两个“2”。第一个“1”是批准成立11家“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第二个“1”是培育10项能融合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的重点产业技术,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将自主技术提升为技术标准;第一个“2”是培育2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专利)的新产品、新技术,第二个“2”是培育20项以打造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为目标的品牌产品。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展,更是推动上海创意设计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上海世博会向人们展现了来自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城市新理念、新技术与新产品,为上海建设“设计之都”留下了丰富的世博遗产。“设计之都”的建设将为上海聚集更多的创意产业设计理念,激活更多的本土文化资源,塑造具有上海文化特色的城市品牌,成为上海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海派文化和推广海派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登高望远海阔天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以“创意后世博”和“设计之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于9 月15日晚上在上海徐汇区越界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幕。本届论坛旨在交流创建“设计之都”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后世博”时代上海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路径,为上海“设计之都”的建设与实现产业升级把脉会诊、献计献策。毫无疑问,上海创意设计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意之都”。
(1)上海创意设计必须构建创意产业完善的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式。我们已认识到文化创意的成果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价值元素——观念价值,从产业角度看还必须实现其价值,而从效益角度看更需努力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为此就需要把创意、技术、产品、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去挖掘它的潜在价值,尽可能多地利用它的增值作用,并延伸其产业链,构建起完善的价值系统。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从而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不仅让人们充分享受价值创新的成果,也实现了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和价值的最大化。这里核心产业就是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主导着价值链的分配;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包括相关的科技、金融、媒体、广告等等;配套产业虽然不是创意产品生产的直接支持者,但为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促销,提供具有良好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等;衍生产业是以核心的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如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纪念品等等。
(2)上海创意设计必须让各行各业都认识到创意产业发展将支持和带动它们的创新。在技术迅速扩散和普及的时代,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创意设计、创意策划以及创意成果的多重使用都有助于实现价值的创新。因此,借助于创意产业可帮助企业开启蓝海战略。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创意产业通过价值提升、资源转换、市场拓展和结构优化四条路径正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同科技生产力一样,文化生产力不能局限于文化产业,必须渗透到一切产业里。所以各行各业都应关注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借鉴其发展模式,利用各种创意成果推进自己的创新。
(3)整个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努力积累创意社会资本。向创意城市发展不仅要创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还必须厚植创意社会资本。创意社会资本的积累是城市迈向创意社会的基础,这不仅包括创意阶层、创意产业集群,还包括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受众)、各类相关的非营利组织,以及相应的创意人才教育等,这些创意消费类社群、创意教育类社群、创意培育和促进类社群,都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经济的兴旺和创意社会的形成有着长远的积极推进意义。
(中南大学 张洁亮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