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轻财重义
这是客家人格的又一特征。义,在客家人看来既是丰富的,又是简单的。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客家人都牢记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14]的古训,视财利为过眼烟云,大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朗阔胸襟。义是大度、宽容、理智、正直,它是人生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乎“舍生取义”、“忠肝义胆”、“大义凛然”等便是客家人常常挂在嘴边并付诸行动的原则。而“钱乃身外之物”的乐善好施精神便是客家人对义的最简单、最朴素的理解和诠释。
在著名的缅甸华侨领袖、客家人胡文虎身上,就能找到这种与众不同的客家人的特质。胡文虎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社会之财,还诸社会;自我得之,自我散之,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15]因此“胡文虎这位万金油大王兼报业大王,在20世纪30年代,为祖国抗战竭尽全力,无私奉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6]国难当头,他慷慨解囊、仗义相助,几乎倾其所有以救亡,用实际行动表达出了强烈的“舍小家顾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崇高的爱国图强思想。因为客家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对于国丧家亡的阵痛仍然记忆犹新,所以每当面对这样的危难时刻,客家人便会自觉的挺身而出,或奔赴沙场抛头颅洒热血,或出资捐物,以赈济国家之亡难。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著名客家戏剧《好心有好报》也讲述了一个关于财与义的故事。春良为了躲避战乱和妻子一起逃难,但路上夫妻却走散了,于是春良便四处寻访,但终无结果,随即在一家饭馆打工度日,一面向吃客打听妻子的下落。一日张义郎来店里吃饭,走时忘了拿包裹。当善良的春良发现这个装了许多银子和花边的包裹后,便决定暂为保管,待日后失主来认领时再奉还。不曾想,这包裹可是张义郎的终身幸福所在,原本他打算用这些银子娶媳妇的。所以当春良将包裹原封不动地还给张义郎时,他激动不已,千恩万谢后便认了春良为义兄,并邀请其前去喝喜酒。但在迎娶路上,春良却发现张义郎要迎娶的新娘恰巧是自己失散多日的爱妻。此时两位义兄弟并没有因此产生冲突,张义郎感恩于义兄,遂马上遣退了媒人,最终使春良夫妻团聚。
这虽然是文学创作,但却非常本真的体现出客家人在财和义之间的取舍标准。仗义疏财的秉性在客家族群里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它植根于客家人的心田,世世传播,代代相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