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基本措施
1986~1999年,县委、县政府按照“南畜、北梨、中加工”的经济开发格局,突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其基本方略是:
一、强化农业基础,保证粮食生产
农业方面累计扶持1.1万户、5.6万人。其项目:一是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优化作物结构,逐年扩大地膜玉米、油菜、洋芋等作物播种面积;二是推广冬小麦和地膜穴播小麦种植技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三是强化农业基础,累计完成“三田”面积9.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6万亩,衬砌渠道2248.5米,恢复“保灌”面积2.2万亩,治理荒山、荒坡及“三滩”面积5000亩;四是增加投入,化肥亩均达14.8公斤,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五是狠抓科技培训,落实科技增产措施。
二、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畜牧业
先后扶持4500户、4050人养畜,并积极推广暖棚养殖技术。1999年底,全县大牲畜、羊、猪、鸡存栏分别达到2.36万头(匹)、7.21万只、2.01万头、14.7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3011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860.2万元。
三、着力培植财源,发展经济林
形成南部栽植啤特果、中北部发展早酥梨的区域型经济林格局。到1999年底,累计扶持8200户、41000人,定植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并有一半以上果园进入挂果期。据测算,年产各类果品1300万公斤左右。
四、开发当地资源,兴办乡镇企业
立足县内农、林、畜、矿产资源,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提高的方针,扶持乡镇企业123家。全县乡镇企业由1986年的1947家发展到1997年底的2955家,从业人员达10981人,产值达到1.4亿元。同时,年输转剩余劳动力1.8万人以上,人均年收入500元以上。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
建成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业机械化指导站各15个,林区站6个,庄稼医院15个,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服务体系。各类农业技术干部达到480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51人。同时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能手和致富能人。
2000~2005年,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强化措施,持续推进扶贫开发,主要工作措施是:
六、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以傅廷栋院士和政油菜北繁基地为支撑,依托国家科技扶贫试点县项目,扩大油菜种植面积。2005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3268亩,油料总产量达到15414.9吨,产值达到3800多万元。全县粮经比例从1986年的94.6∶5.4调整为2005年的52∶48。
七、狠抓种草养畜,实施千家万户养羊富民工程
2000年,三十里铺镇南阳山村被列为全省第二批整村推进综合示范村,扶贫效益显著,为全省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总结了经验和做法。县委、县政府以典型引路,实施种草养羊富民战略。2001年1月,该村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扶贫综合示范点,由县扶贫开发办牵头,县畜牧局配合实施,该项目总投资106万元,主要开展以暖棚养羊和人工种草为主的参与式扶贫开发。通过国家扶贫试点县整村推进等项目的实施,省、州、县三级部门的帮扶,以及干部与养殖户结对帮扶等措施,2005年,全县各种暖棚圈舍达到7000栋,大牲畜存栏达到3.81万头(匹),比1986年增加0.1万头(匹);羊存栏11.52万只,比1986年增长78.1%;猪存栏3.38万口,比1986年增长37.4%。肉类总产量达到7699.7吨(包括异地育肥肉产量),比1986年的1307吨增加6392.7吨,增长近5倍。
八、培植地方财源,发展以啤特果为主的经济林
以88果品厂为依托,通过退耕还林、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采用“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发展以啤特果为主的经济林。2005年,全县啤特果种植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3万吨。以市场价计算,产值达1500万元。
九、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增加群众收入
为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广泛开展全民大培训活动。以县职校为依托,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采取政府补助学费,县职校培训与县外院校联合办班,送县外专业院校培训等形式,开设汽车驾驶、牛肉拉面、烹饪、工业与民用建筑、电脑操作及保安、电工等专业培训班,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使农民工输转从苦力型向技术型转变。2005年,培训农民工24期1320人(次),输转劳务人员4.46万人(次),劳务收入达7580万元。县职业技术学校被省、州扶贫办确定为扶贫重点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十、加强联系,加大帮扶
县上通过积极与省、州帮扶单位联系,加大了帮扶力度。1996~2005年,省、州、县三级共捐款捐物总价值达850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扶贫开发进程。2005年,各级帮扶单位实际帮扶总价值192.3万元,其中天津市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省级115.5万元,州级11万元,县级15.8万元。征订《农民报》400份,捐送面粉612袋,救助贫困学生479名,捐送水泥7吨、衣服1606件(套)、化肥1738袋、苜蓿籽2816.5斤、油菜籽4968袋。2004年,捐送基础母羊1979只。止2005年底,产羔1300只,已投放到第二轮滚动发展户950只,逐步形成“投母还羔、投一还一”的良性循环机制。
20年间,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项目,以投资拉动增长,以项目建设带动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主要项目是:
十一、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项目
2001年11月,开始搜集全县基础数据,编制乡(镇)数据表。2002年12月,成立IFAD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整理上报和政IFAD项目脆弱乡(镇)行政村数据表,通过中方及外方专家的多次审核,确定陈家集、三十里铺、罗家集、新营、新庄、关滩沟、吊滩7个乡(镇)为项目乡。2003年4月,IFAD项目规划设计团在和政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设计,11月在临夏召开评估会议,确定对和政投资额度为3800多万元,其中农发基金会优惠贷款2031.39万元,省地配套资金802.45万元,县上承诺配套资金802.45万元,和政项目区受益人投资171.37万元。该项目实施期限为2004~2009年,已完成材料准备、规划设计、人员培训工作,于2005年9月正式实施。IFAD项目针对农村综合发展主题,围绕社区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教育、卫生状况而设计。项目的实施,对上述乡(镇)的65个村、769个社、19237户、91727贫困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加快脱贫步伐,提高生活水平;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广大妇女的文化素质、健康水平、劳动技能、经营效益,将发挥重要作用。
十二、全球环境基金会(GEF)项目
该项目是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项目的配套项目,由全球环境基金会赠款在IFAD项目区实施。2003年11月,全球环境基金会秘书处批准甘肃省GEF项目概念书。2004年3月下旬,完成和政县项目建议书的编写,并于3月23日上报省项目办。项目计划对和政投资200万元。此后进行项目实施前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等准备工作。该项目主要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保护机构的能力建设、关于环境的政策研究、基于社区的生态规划、修复和替代生计研究。通过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区土地使用者和管理者的生态保护意识,以示范的形式开展替代生计田间试验,以减轻生计对项目区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压力;对技术实施部门、非政府机构进行生态保护一般概念的培训,加强当地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
十三、科技扶贫项目
2005年,全面完成上年项目建设计划,按标书要求实施当年项目建设工作。主要有:从科技项目专户中预拨给种子公司15.1万元,购入亲本材料1000公斤,在李家坪等6个基地制种2032亩;并配套8万元,给项目区群众无偿发放双低杂交油菜种子10000袋,完成优质油菜基地建设2.5万亩,占计划的250%。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项目群众2190人(次)。从专户中预拨给县畜牧局62.8万元,调运草籽5.5吨,种草1500亩,调购小尾寒羊基础母羊1020只,投放到5个项目村;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项目群众2240人(次)。止2005年底,在梁家寺等10个乡(镇)实施投资260万元的国家科技扶贫示范县项目,按标书要求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十四、以整村推进为主的扶贫项目
2005年,重点实施上年度审批的陈家集、虎家、大路、祁家沟、陈家咀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收尾工作,完成投资35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投资228万元、自筹124万元,建成标准化暖棚圈舍920座、33120平方米,定植两年生啤特果园2850亩,种草2150亩,新建村民科技文化培训室5处、300平方米,培训农民1760人(次),改造贫困户危房34户,修建防洪堤400米,建人饮工程2处;县上配套在大路村修建张家桥1座,维修学校围墙60米,整修村社道路30公里。启动实施2005年度审批的小滩、大沟、前进、三谷、白杨沟5个村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249.63万元,治理河堤4处、13120米,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处,新建提灌工程1处,改造通社道路20.2公里,种植“双低”油菜2900亩,修建标准化暖棚圈舍478栋,引进良种基础母羊892只,人工种草2335亩,建村民科技文化培训室5处、300平方米,配套课桌100套,维修学校2所,村民科技培训2500人(次);并在城关镇咀头村、新营乡尕庄村建暖棚165座,完成梯田、小型水利、种养业基地建设和科技扶贫等项目。已报账486万元,报账率为81%。
十五、移民安置
经过多方衔接,2005年争取到省疏勒河项目移民指标1590人,当年全面完成移民任务和移民点建房、划分土地、浇水、防风治沙、田间管理等工作。止200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移民959户4583人,其中少数民族454户2287人。在酒泉市疏勒河项目移民区安西县七墩乡有5个移民点、双塔镇有1个移民点。县上在移民点派驻教师5名,开办村小学2处;有医务人员2名,开办乡卫生院1处。移民各项工作,在安西县七墩乡和政县疏勒河移民工作站统一领导下,正有序开展。
为争取更多的扶贫资金,已论证上报一批扶贫项目计划。主要有:总投资100万元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80万元的1500户农村沼气建设国债资金项目,油菜产业化发展项目、羊草产业化发展项目和88果品厂扩建1500t/SPET瓶装啤特果汁饮料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的“中农合创”甘肃和政肉羊示范项目。
十六、多方面、多领域实施扶贫
一是对小滩、前进、白杨沟、大沟、三谷等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的独生子女领证户和纯二女、稀三女结扎户等计划生育贫困户进行摸底调查,将人均纯收入919元以下的415户确定为项目户,重点进行扶持,每户建暖棚1座,投放基础母羊4只,种草2~3亩,建青贮氨化池1座。二是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投放63吨碘盐,发放面为吊滩、新营、买家集、罗家集、卜家庄、新庄等乡(镇)的7158户、32957人,提高碘盐食用率。三是编写《关于城关镇杜家河村农民手工竹编情况的调查报告》、《和政县柳编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和政县卜家庄乡农民外出打锅盔情况调查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四是组织开展对人均纯收入658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和人均纯收入658~919元之间低收入人口的调查摸底,完成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为全面掌握贫困人口底数,创新整村推进和到村到户项目管理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