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一、学校
1986年,和政有各类小学139所,其中附设初中小学8所、五年制小学65所、三年制小学46所、村学18所、家庭小学2所。其后10年中,贯彻“重基础、重普及、重质量”方针,部分三年制小学升格为五年制小学。1995年,有五年制小学89所、三年制小学30所、村学9所。2001年,在全面调查全县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和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制定《和政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调整后,有五年制小学72所、教学点43所。
和政县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表
表21-1-3
续表
二、学制
2001年前,各小学统一实行五年学制,全部使用义务教育“五·四”制小学教材,秋季始业。2001年秋季,实施小学学制“五改六”,小学一年级统一使用义务教育“六·三”制小学教材。至2005年秋季,原五年制学生全部毕业,小学全部为六年制学生。
三、学生
1986年,和政有小学生14303名,其中一年级5630名,二年级2980名,三年级2350名,四年级1932名,五年级1411名。
1995年,有小学生14343名,其中一年级5101名,二年级3101名,三年级2462名,四年级2131名,五年级1548名。与1986年相比较一年级减少529名,二至五年级增加796名。
2005年,有小学生20876名,其中一年级4662名,二年级4454名,三年级4543名,四年级4051名,五年级3266名。与1995年比较,一年级减少439名,其余各年级呈增长趋势。
从入学率看,1986~1995年,适龄儿童入学年百分比依次为:76.85%、78.2%、79%、80.45%、80.4%、81.1%、82.6%、83%、83.6%、84.1%。2002~2005年,依次为96.1%、96.58%、96.6%、96.7%。逐年呈上升趋势。
为发展民族教育,县上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行少数民族学生“三免费”,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重点扶持。因此,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在1986年56%的基础上不断提高,1990年增至66.7%,1995年上升为71.3%,2002年达到95.2%,2003年为95.4%,2004年为96%。2005年入学率为96.73%,其中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为96.3%;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为95.5%。
四、课程设置
1986~1993年上半年,小学开设课程11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地理(四年级设)、历史(五年级设)、体育、图画、唱歌、写字、劳动(县直小学设)。1993年秋季,从小学一年级起始改用义务教育“五·四”制教材,开设课程10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社会、教育、美术、音乐、写字、劳动(县直学校设)。2003年,和政被省确定为第二批新课程改革试点县,是年秋季全省小学一年级全部改为实验年级,统一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按《课程标准》施教。小学阶段(1~6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语文、数学、艺术(音乐或美术)科学(3~6年级)、英语(3~6年级)、信息技术、体育、写字、劳动。
五、成效
1986年,小学五年级升初中全县统考,59所小学1081名学生参加,语文成绩及格率为57.6%,数学成绩及格率为30.7%,合格率为30.7%。1988~2005年,小学五年级毕业全省统考合格率依次为10.45%、13.4%、18.2%、11.2%、9.1%、10.85%、8.6%、10%、10%、9%、12.4%、33.4%、27.1%、33%、36.3%、50.2%、60.7%、66.7%。后5年上升幅度较大。
1987年,省教委在其分步实施义务教育的规划中,将和政列为经济贫困、文化基础差、困难因素多的四类地区30个县之一,把普及初级教育时间定在2000年前后。县上把普及初等教育“四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班学生结业率、13~15周岁少年儿童受完小学教育普及率)列入年度16项经济指标,由县、乡签定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经县、乡、村三级努力,教育行政部门督促检查,责任学校尽力配合,1993年城关镇率先达标,通过“普初”验收;其后,1994年三合、买家集、关滩沟乡,1995年马家堡、罗家集乡,1996年吊滩乡,1997年陈家集、达浪乡,1998年三十里铺、卜家庄乡,1999年新庄、新营乡,2000年梁家寺乡先后通过“普初”验收。经省政府验收,和政成为普及初等教育县。
2000~2005年,为巩固“普初”成果阶段。2000年入学率为95.4%,巩固率为94.5%,毕业率为96.56%;2001年入学率为95.67%,巩固率为96.5%,毕业率为95.5%;2002年入学率为96.08%,巩固率为96%,毕业率为98.01%;2003年入学率为96.50%,巩固率为97%,毕业率为98.2%;2004年入学率为96.6%,巩固率为98.3%,毕业率为98.6%;2005年入学率为96.7%,巩固率为98%,毕业率为98.9%。
六、县属小学
(一)西关小学
校址在县城西街。1986年,有校舍建筑面积3470平方米,教职工35名,学生683名,其中女生288名,占42%;少数民族学生278名,占40.7%。2005年,有教职员工71名,其中专任教师53名,学历达标率100%。教学班20个(包括学前班2个、幼儿班2个),学生953名,其中女生409名,占42.9%;少数民族学生390名,占40.9%。20年中,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目标,制定德、智、体3个百分制量化考核办法,推动学校工作。1991、1993、1994、1995年,五年级毕业升学统考成绩连续列考区第一。1995年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应届毕业率99%,有10名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1996~2000年,学校被列为第一期义务教育项目,在原校址修建双面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3982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有教学班17个,教师66人,学生800余名。1996年,实施JIP实验计划。1999年12月,被列入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学校,是年被评为全州“标准化小学”。2000~2005年,自筹资金12万元,配置计算机28台,设置信息技术教室,在三年级以上年级中开设信息技术课。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配发图书1万余册、教学仪器700多件(台)、电视机5台、VCD3台、复读机5台、计算机2台,建起卫星小站,有卫星接收设备1套。2000年,在校园文化建设评比中获全县第一名,成为全州标准化小学。2005年5月,副校长颜麦青被评为首批省骨干教师。2000~2001年度,毕业生语文、数学合格率上升为59.6%。2001~2002学年度,合格率上升为64.7%,平均为84分,占全县第一名。2003~2004学年度,语、数合格率100%,平均为98.3分。会考、抽考、各种竞赛及学校管理评估占全县小学第一名。2004~2005学年度,语、数合格率100%,平均为98分。2001年,被评为“州安全文明单位”。2004年,6名教师分获省、州、县骨干教师,3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小学生”、州“三好生”、县“十佳少年”。
(二)龙泉小学
校址县城公园路,占地10亩,校舍总面积1305平方米。20年间,强化学校管理,注重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987年,被列为亚太地区JIP教学实验小学。1988年,成为和政实施JIP计划家长学校。1998年,列为第一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是年建成1600平方米教学楼,校舍得到改善。2005年,有教学班17个(小学班14个、学前班3个),在校学生685人、其中男生349人、女生336人、少数民族学生126人、少数民族女生52人、学前班儿童133人;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学历达标100%。有图书7000册、教学仪器316件,有计算机教室和全套电化教学设备。学校狠抓教研,新课改、参与式教学名列全县前矛。分别于2000、2003年在全县小学中率先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课。2000~2005年,全县小学毕业统考中分获一类学校质量、教学管理第一名(3次)、第二名(2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两次获先进单位称号。1996~2005年,入学率均在99.5%以上,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按时毕业率在99%以上,合格率在98%以上。
(三)新集小学
校址在吊滩乡新集村。1995年,县上投资18.2万元,民营企业家马国栋捐资29.6万元,修建建筑面积1152平方米教学、办公综合楼一幢。是年9月,由乡村小学升格为县直小学。有教职工11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5人;在校学生321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2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86.4%,巩固率98%,毕业率100%,升学率87%,均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00年,学校被上级定为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学校,引进“参与”理念,开创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线的“平等参与式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教研工作实现了从形式到实质的突破,教研重心转移到课堂。2004年3月,依据县上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合并车巴、科托2所小学,成为其教学点,实施统一管理,整合教育资源,成效显著。是年9月,新集小学、车巴教学点被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选为案例学校、教学点,成为校发展计划国际研讨现场观摩点。2001年3月,校内成立“平等参与式教学”课题组,以二年级2个班为实验班,在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中总结出“平等参与式教学”10大特点,举办州、县平等参与式教学现场会、研讨会,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得到推广,并被列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计划重点科研课题,省内外、国内外教育专家来校参观考察。2001年6月,校长何龙在北京召开的“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质量提高”国际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先后有16篇论文在有关刊物发表并获奖。注重新课程改革与平等参与式教学的接轨和研究,以推进新课程实验健康发展。2002年8月,何龙应邀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校长高级研讨会,介绍实施发展计划经验。2003年7月,因在实施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成绩突出,何龙带领被救助贫困生代表马玉芬赴京,受到英国首相布莱尔接见。2004年6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来临夏视察工作期间,专程赴新集小学考察教育改革工作,给于高度评价。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数由1991年161名增至2005年的700名;教师由6名增至34名。有教学、办公楼2幢和信息技术教室、全套远程教育电化设备,成为县内农村标准化小学。
(四)买家集回民小学
校址在买家集镇买家集村。占地611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96平方米。2005年有教职工22名,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9名,小教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6名、二级教师5名、未定级7名;县级骨干1名。教师达标率95.5%。1992年,学校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处境不利地区女童教育项目实验学校”。1997年,承担县第二轮武警“春蕾”女童班教学任务。1998年,列为甘肃省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投资21.46万元,改建校舍560平方米,配发图书4850册(套)、仪器2000多件、课桌250双人套,建有信息技术教室,有计算机30台。2000年9月,承担第三轮武警“春蕾”女童教学任务。辖区女童入学率由75%提高到95%。1986~2005年,学校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狠抓女童入学与巩固,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在教学中组织教师探讨教法,研究新课改,推行“平等参与式”教学实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3年,在全县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县上表彰,2004年获“全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