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间歌舞
朝鲜音乐种类包括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3类,但在我国境内只流传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作为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剧音乐等5类的朝鲜族民间音乐,便成为了我国朝鲜族传统音乐的主题部分。朝鲜族习惯上称民歌为“民谣”,其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既有在各类劳动生产场合中所唱的劳动歌谣“索哩”;也有表现大自然和爱情等类主题的抒情性歌谣“打铃”,如《鸟打铃》;还有结构长大、舒适性较强的“长杂歌”和“杂歌”,以及在民间婚丧嫁娶中使用的风俗性民谣等。其中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且流传较广的劳动歌和抒情歌谣,至今仍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曲目传唱在民间。比如旋律柔美哀怨、以表达思念之情的爱情歌曲《阿里郎》,在喜庆场合可配合舞蹈演唱的娱乐性歌谣《道拉吉》(桔梗谣)《诺多尔江边》《阳山道》《嗡嗨呀》等
朝鲜族民间流传有多种乐器,如唢呐、洞箫、筚篥、伽倻琴、奚琴、长鼓、大锣等,其中以伽倻琴与长鼓最具特色。伽倻琴是朝鲜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形制与汉族的古筝相似。有13弦、15弦等,音色深沉优美,演奏技巧多样,富有表现力。长鼓的形制比较特殊,两头粗,中间细,两面鼓皮薄厚不一,敲击发出的音响高低不同,常用于民歌和歌舞的伴奏。
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特征非常鲜明,尤其是表现在节奏节拍方面。朝鲜族的音乐多以3拍子和由3拍子复合而成的各种节拍形式最具代表性,且存在一种包括节奏节拍、速度和情绪等概念在内的音乐表现手段——“长短”。“长短”可以说是朝鲜族所特有的节奏节拍体系,它运用于各类传统音乐中,其类型多达四五十种,有属于3拍子系统的“古歌里”“打龄”“中莫里”“沙儿普里”等,2拍子系统的“安当”“挥莫里”“欧莫里”等等。在这些节拍节奏、强弱、速度和情绪等各不相同的“长短”,令朝鲜的传统音乐独具魅力。
农乐是用于节日、庆丰收以及群众娱乐时演奏和伴舞的器乐曲。乐队以打击乐为主,兼用1~2支唢呐。农乐由多段音乐组成,每段采用不同“长短”,反复演奏,音乐情绪极为火热、欢快,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散调是大型民间器乐独奏曲。常见的散调为4个段落,每个段落按长短体系,遵循由慢到快、逐渐高潮的规律排列。每个段落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机地联结。演奏时也可灵活地插入不同“长短”。散调的旋律往往采用重复、摸进、变奏等手法即兴发展,因此结构较自由。乐曲性格内在而深沉,富于戏剧性,吸收了说唱音乐的因素,用长鼓伴奏。传统曲目有伽倻琴散调、玄琴散调等。
唱剧是20世纪在盘索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朝鲜族戏曲。最初唱剧是把原来的盘索里由一人表演多个角色发展为多人轮流表演不同角色,并加旁唱的唱剧雏形。后发展为根据剧本,使角色固定化,把歌唱、说白、器乐、戏剧情节及舞蹈、舞台布景、灯光等有机结合的综艺艺术。
说唱艺术“盘索里”是传统性的音乐。盘索里是指人们游戏娱乐的场所,索里是唱的意思。主要由索里、阿尼巴、巴儿里姆3个要素组成。索里主要用来刻画不同的角色,抒发内心感情,也可以用来描写景物、叙事等;阿尼里是指道白,可分说话式的道白、巴儿里姆之表演。另外,伴奏者以儿西古、早它的欢呼声帮腔,激发情绪,渲染气氛。它是把音乐、文学、表演融为一体的唱、白、表演艺术,一人唱,另一人用鼓伴奏,起源全罗北道南原。主要作品有《春香传》《沈清传》《兴富歌》等。
朝鲜族传统舞蹈主要有农乐舞、假面舞、巫党舞、长鼓舞、僧舞、刀舞等。
农乐舞是朝鲜族传统民俗舞蹈,不仅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的青睐,在很多朝鲜族地区都有流传。按照朝鲜族的传统习俗多在春节、农作季节举行,旨在驱邪鬼迎福神,祈祝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村宅平安,还用于欢庆、娱乐活动。农乐舞队通常由两部分成员组成,其一是手持各种乐器,如小金、大金、长鼓、圆鼓、唢呐等,他们既伴奏也舞蹈,统称“持手”。其二是头戴面具或不戴面具的表演者,他们装扮成各种人物或动物,统称“杂色”。活动时,由写着“农事天下之大本”的农旗在前引导,众“持手”与“杂色”随其后,在鼓乐声中载歌载舞。其形式有沿街行进表演的“街游戏”和在一定场地进行表演的“场游戏”。主要舞蹈形式有:手鼓舞、象帽舞、群舞、独舞等。
“假面舞”朝鲜语为“塔尔寸”,泛指戴假面和穿假服跳的舞蹈。在古代主要流传于民间,宫中虽有假面舞,但种类较少。在中国朝鲜族中流传的假面舞有“初目舞”“鹤舞”“龟舞”“狮子舞”等。“初目舞”原本是流传于朝鲜黄海道地区的“凤山假面舞”中的一段,后由艺人传入中国。该舞由一人戴“墨僧”的假面表演;“鹤舞”或由两人身着白、青色鹤假服表演,或由一人着白色鹤假服表演,舞蹈多模拟鹤的动态或神态。鹤在朝鲜族文化中是长寿、吉祥、纯洁的文化符号,鹤舞与这样的文化观念有关;“龟舞”由一人着龟假服表演,多模拟龟的动态。在朝鲜族观念中龟是长寿的象征,龟舞与此相关;流传在朝鲜族地区的“狮子舞”,舞者二人,头戴特制的“狮头”,披“狮衣”,扮青、红二狮,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前后表演。
长鼓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态之一,脱胎于朝鲜族传统的农乐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于明清时期从朝鲜半岛传入中国,逐渐成为朝鲜族民族音乐。长鼓舞是综合性的民间艺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实现了人、鼓、乐的协调和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长鼓舞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长鼓舞可以做伴奏的乐器,还可以作为舞蹈道具;它可以集体表演,又可以单独表演。
长鼓舞摄影:李光平
僧舞原为伎房舞蹈,表演时,在表演场地的后区置一法鼓,舞者戴高帽,着长袖服,上穿红袈裟,双手执鼓槌翩然而舞。舞蹈有舞长袖和击鼓部分构成。舞长袖部分轻柔舒缓,动作细腻;击鼓部分节奏渐急,动作激烈。
刀舞原为宫廷舞蹈。朝鲜宫廷刀舞是舞者手持刀片与刀柄用铁环相连的道具,身穿戎装舞蹈的形态,在中国朝鲜族中流传的刀舞与此类同,体现了刚柔相济的舞蹈特征。
朝鲜族迁入中国后,不仅传承了本民族传统的舞蹈,而且还创造出了一些新的舞蹈样式,如“纱帽舞”“顶水舞”“嗬尔拉哩”“嗡嗨呀”等。
昔日的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物行走,在插秧、锄草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水或米酒等送到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样的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舞蹈主要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
“嗬尔拉哩”属于朝鲜语的抒情性感叹词,类似汉语的“哎哟”“啊哈”“好哇”等。舞蹈只有4个动作:拍掌展臂、拍掌绕顶手、换位和绕手对拍。该舞动作简单易学,男女老少皆可,时间长短不限,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
“嗡嗨呀”一词,原是打谷时协调劳作,减轻疲劳的呼喊声,后发展为歌舞表演中的衬词,并成为该舞蹈形式的名称。参加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以“嗡嗨呀”和之。舞时,人们手牵手绕圆圈而行,相对而舞,情绪热烈欢快。
朝鲜族中还流传着扇子舞、萨尔普里、手帕舞、圆鼓舞、绩麻舞、碟子舞等。新中国成立后创作出了舞蹈《农乐舞》《弓舞》《看水员》《淘米舞》《青山绿浪》,舞剧《春香传》《长白情》等。
扇子舞摄影:李光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