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朝鲜族音乐家创作的代表作有哪些?

朝鲜族音乐家创作的代表作有哪些?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音乐作品创作,均以不同的音乐形式讴歌社会、颂扬领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民族文化得到普遍重视,以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创作的作品重新面世。朝鲜族作家作品中有些产生了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歌剧作品,如《阿里郎》,《墙花红莲传》,《长白金达莱》,《阿里郎》。
艺术发展_中国朝鲜族

第三节 艺术发展

中国朝鲜族的艺术创作,可以说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但作品的大量面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一、音乐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的音乐作品主要有歌颂新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歌曲作品,如《亲爱的祖国》(李幸福词,郑镇玉曲),《真想去北京》(金成辉词,郑镇玉曲),《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金京石词,林万浩曲),《献给毛主席的歌》(张东云词,董熙哲曲),《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韩允浩词,金风浩曲),《紧跟毛主席就是胜利》(张作成词,金华燮曲)等。

这一时期反映朝鲜族人民生活、思想感情的歌曲有《我美丽的故乡》(崔静渊词,郑镇玉曲),《长白之歌》(金哲词,郑镇玉曲),《思故乡》(金仁俊词,许瑞禄曲),《年轻勘探队员之歌》(金哲词,李仁熙曲),《去春耕》(张东云词,任英范曲),《向着劳动战线》(金成辉词,李仁熙曲),《插秧打铃》(张东云词,郑镇玉曲),《秋收打铃》(黄相博词,崔春山曲),《第一次收获》(金世形词,金东镇曲),《在故乡的山脚下》(金京石词,董熙哲曲),《献给乡村的歌》(金京石词,董熙哲曲),《摘苹果梨的姑娘》(张东云词,崔三明曲),《姑娘之歌》(崔晶燕词,郑镇玉曲),《延边牧歌》(李黄勋词,安国民曲),《丰收的秋天》(李黄勋词曲),《冒尔山顶》(金太熙词,朴佑曲)等。

这一时期音乐家们还创作了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群众歌曲和童谣。比如,《梨花》(金哲词,郑镇玉曲),《回村的中学生》(楚山词,道翼曲),《咱故乡好又好》(任孝元词,董熙哲曲),《延边打铃》(任孝元词,郑镇玉曲),《新中国儿童》(金礼三词,许世禄曲),《跟着队旗前进》(崔形东词,朴佑曲),《小牛》(金礼三词,金成民曲),《钟声》(郑番龙词,崔龙浩曲),《山坡小路》(金礼三词,许世禄曲),《火车游戏》(金礼三词,权贞淑曲)等。

20世纪60年代,朝鲜族作者创作了多部歌剧作品,如《梨树沟》(金光出剧本,郑镇玉作曲),《火炬》(黄凤龙剧本,崔三明作曲),《高老头的梦》(方竹松剧本,许元植作曲),《一杆枪》(金光出剧本,郑镇玉作曲)等。

这一时期,音乐家们还创作了一些器乐曲,如管弦乐曲《延边是个好地方》(许瑞禄作曲),《海兰江》(许瑞禄作曲),《胜利的鹰》(许瑞禄作曲),交响诗《海兰江》(崔三明作曲),交响曲《旭日东升》(许元植作曲)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音乐作品创作,均以不同的音乐形式讴歌社会、颂扬领袖。比如,延边歌舞团集体创作的男高音独唱《站在长白山唱颂歌》,女生小合唱《我是士兵》,男生独唱《红色采矿工》,男生小合唱《我为革命放木排》,老两口对唱《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等。

群众歌曲有《农田建设好又好》(吴兴振词,朴东浩曲),《我们是公社的姑娘马车夫》(崔宇哲词,林万浩曲),《建设新农村》(金松秀词,金夏燮曲)等。

毛泽东主席去世后,音乐家们还创作了一些怀念毛主席的歌曲,如《敬爱的毛主席活在我们心里》(金昌石词,李黄勋曲),《毛主席是延边人民心中不落的太阳》(集体创作)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民族文化得到普遍重视,以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创作的作品重新面世。这一时期在音乐作品的创作方面,以朝鲜族传统音乐形式创作的代表性作品有《杨柳》(金成辉词,许元植曲),《长白新阿里郎》(崔贤词,安启麟曲),《丰收兴打铃》(崔贤词,安启麟曲),《农家的喜悦》(李哲勇词,许元植曲)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外来音乐风格的影响,音乐家们还创作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通俗歌曲,如《月郎,我的爱》(金明玉词,高参茂曲),《爱要永恒》(李大学词,李戎顺曲),《生活是什么》(李大学词,李戎顺曲),《哈尔滨小姐是六点钟》(韩昌先词,李得松曲),《杏树》(郑文俊词,金德均曲),《啊,母亲》(金哲学词,李一男曲),《拍拍手》(李兰英词,权吉浩曲)等。

流行歌曲的创作风起云涌,创作出了一批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如《乡间小路》(黄相博词,崔三明曲),《天鹅》(李相觉词,崔三明曲),《泉边金达莱》(朴相博词,金钟华曲),《深情的人啊》(李幸福词,任永浩曲),《爱之河》(李幸福词,任永浩曲)等。

还创作了大量的抒情歌曲,如《啊,山村的春天真好》(崔贤词,金成民曲),《火红的百日红》(金应俊词,陈浩曲),《田间盛开的爱情花》(李哲龙词,崔昌奎曲),《木兰花开》(许东哲词,朴龙哲曲),《金达莱花园》(李太洙词,高自成曲),《百合花开》(金成辉词,崔三明曲),《道拉基花开》(金成辉词,李仁熙曲),《故乡的红梅花》(金昌石词,楚山曲),《长白的美人松》(李昌仁词,俞德洙曲),《松花江水雾》(文昌男词,池文英曲)等。

表现爱情、亲情的歌曲有《我要嫁给他》《樱桃花姑娘》《情书》《戴上爱情花》(朴哲俊词,沈相文曲),《金色秋季来找我》(李元学词,崔昌奎曲),《我娶了好老婆》(金太甲词,崔三明曲),《母亲》(李哲龙词,安国民曲),《祝妈妈长寿》(许东哲词,方龙哲曲)等。

歌颂人民教师和科学家的歌曲有《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金哲词,董熙哲曲),《献给人民科学家的歌》(石相词,方夏灿曲),《老师的花甲》(朴英红词,李夏洙曲),《敬礼》(金万石词,申峰学曲)等。

朝鲜族作家作品中有些产生了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歌剧作品,如《阿里郎》(李光勋、朴仁峰剧本,任永浩作曲),《墙花红莲传》(沈在浩剧本,任永浩作曲),《长白金达莱》(郑永石剧本,任永浩作曲),《阿里郎》(金京莲、金哲学、崔禹哲、金一剧本,崔三明、安国敏、崔昌奎、许元植作曲)。

这个时期民族器乐曲大获丰收,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如短箫独奏曲有:郑俊甲的《高原也获大丰收》,郑哲的《丰收喜讯》,方龙哲的《年终分配的那一天》《战胜洪水》《科学实验真呀真好》;横笛(大金)独奏曲有:安国敏的《荡秋千》,郑哲、黄昌柱的《在丰收的田野上》,方龙哲的《欢乐的工地》;伽倻琴独奏曲有:安国敏的《沈青》,方龙哲的《长白山迎来新春》,朴龙哲的《迎新春》,延边艺术学校的《阿里郎联曲》;奚琴独奏曲有:郑俊甲、李日男的《复活的桔梗花》,朴学哲的《新春与云雀》;长唢呐独奏曲有:安国敏的《丰收的喜悦》,朴瑞星的《牧童与少女》;扬琴独奏有白贞少的《美丽的延边》《欢乐的插秧日》,方龙哲的《我心里高兴》;玉柳琴独奏曲有:《节日之夜》及金仁锡、李昌云创作的长鼓独奏曲《乡村喜悦》等。

西洋器乐曲的创作也如日中天,各种独奏曲有权吉浩的《长短(拍子)组合》,郑俊甲的《阿里郎组曲》,朴瑞星的《钢琴变奏曲》,金正的《追忆》等钢琴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董希哲曲)、《红太阳照边疆》(金凤浩曲)等小提琴曲;安国敏的《迎春天》等黑管独奏曲;金艺风的《渴望之心》等长笛独奏曲;方夏灿的《摘苹果的姑娘》等木琴独奏曲等。重奏曲有张千一的《铜管五重奏》,权吉浩的五重奏《浓弦》,方夏灿的《弦乐四重奏》,金在清的弦乐四重奏《地》,金正的钢琴三重奏《回声》,金艺风的弦乐五重奏《回旋曲》等。交响乐有权吉浩的《牧童与仙女》,黄基旭的《长白序曲》,朴瑞星的交响狂想曲《神奇的长白山》,安国敏的随想曲《我的故乡》等作品。

二、舞蹈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舞蹈作品以解放的喜悦、经济建设、支援前线等劳动人民的激情为主旋律。表现劳动生活的代表性作品有《丰收的公社田野》(朴河星编舞),《抗旱的姑娘们》(龙井县歌舞团创编,崔玉珠改编),《插秧》(洪寿天编舞),《种豆舞》(李禄顺编舞),《水田管理员》(南一权创编、崔玉淑改编)等。

此外,还创作了很多反映人民生活、表现人民思想感情的舞蹈作品。比如,《杵米舞》(延边歌舞团创作),《背篓舞》(金慧兰编舞),《洗衣舞》(金京淑编舞),《读报组老人们》(金龙俊编,马文浩改编),《邮递员和姑娘们》(洪寿天编舞)等。

还有以传统舞蹈素材创作的作品,如,赵得贤编的《农乐舞》《长鼓舞》,金柱峰、崔金星、梁相浩编的《扇子舞》,李仁淑编的《顶水舞》等。

创作者们也颇为关注革命题材,创作出了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舞剧《为了永恒的和平与幸福》(崔采编写,赵得贤编舞),表现爱国热情和战斗激情的历史题材舞剧《箭舞》(赵得贤编舞),还有《游击队进行曲》(南一权编舞),《狱中战歌》(赵得贤编舞)等。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多部舞剧作品,体现了朝鲜族舞蹈创作者们驾驭舞剧体裁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表演样板戏,到了1970年代初才开始创作民族舞蹈作品。作品有群舞《拥军菜》《伐木工人》(崔玉珠编),《红梅颂》(尹清子改编),《庆丰收》(尹清子编),《丰收的鼓声》(李万金编);独舞《养猪姑娘》(崔玉珠改编);舞蹈《长白山下新愚公》(崔成国编);男子群舞《快乐的建筑工人》(洪寿天编);双人舞《老两口送饭》(和龙县文工团金兴彬等创编)。此外,还有小舞剧《第一步》(金兴彬、李粉善等编)。

歌舞《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是当时普及最广的节目,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曾经录制成专题片在全国上映。中央民族歌舞团许明月编的群舞《红云》在国内外表演引起极大反响,后在全国放映。

拨乱反正时期的舞蹈作品创作,主要是表现广大群众对十年动乱的愤恨和获得解放自由的喜悦,以及对老一代革命领袖的怀念。代表作品有群舞《长白的金达莱》(崔善玉编),《周总理来到咱们家》(和龙县文工团集体创作,尹清子改编);独舞《新春》(韩世浩编),《桔梗花》(朴容媛编)等。

反映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作品有崔玉珠编的群舞《青山绿浪》,李万金编的群舞《丰收的果园》,金德贤编、崔玉珠改编的群舞《分配的喜悦》;李承淑编的双人舞《伴侣》《稻浪欢腾》;李仁顺编的独舞《真爱》等。

后期的舞蹈创作体现了编者的审美观点、自我个性,作品的哲理性和抽象性尤为突出。代表作品有尹清子编的群舞《雪花》,独舞《月光下》,李承淑编的独舞《垂柳》,群舞《处女地》,崔玉珠编的群舞《春香和李梦龙》,金福顺编的群舞《红、绿、黄、蓝》,李松竹编的双人舞《啊,枫叶》,孙龙奎编的《海之歌》《残春》,韩龙吉编的群舞《呐喊》等。

20世纪90年代之后创作出了几部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大型舞剧、舞蹈诗作品,如,舞剧《春香传》(崔玉珠总导演),舞蹈诗《长白情》(李承淑总导演),歌舞诗《千年阿里郎》(朴春善总导演)。

三、美术创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发表在报纸杂志上,代表作品有金端龙的宣传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连环画《捕捉走私犯的故事》等。李承原的连环画《农民新人物金俊熙》和《多产的经验》在吉林省第一届美术展获一等奖。后来的优秀作品有权道勋的《清晨》,金益钟的《温室一角》,石熙满的《老人读报组》,安光雄的《有趣的书》,全东植的《归乡》《演出前》,李东求的《美的志向》,任千的《打谷场》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美术作品创作,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讴歌社会,颂扬领袖。油画作品主要有石勋的《打破禁区》,韩周益的《我们的好后勤》,赵金石的《出发前》,朴春峰的《引水工程》《喜讯》,尹明熙的《秧苗》,赵奎日的《拜师》,洪成浩的《朝阳》,金恩泽的《夜校归来》,李富一的《工地的早晨》,咸成浩的《新农民》等。国画作品有朴春峰的《林区新貌》,池承原的《田间军训》,李富一的《访问》,李光云的《母亲戴上了红花》,任千的《新苗》等。版画作品有崔正植的《繁忙的田野》,朴春峰的《早春》,南勇哲的《抗震赞歌》等。宣传画有安光雄的《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朴春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钢铁长城》,赵奎日的《妈妈的手艺》,林茂雄、任千、安光雄合作创作的连环画《长白春雷》,金恩泽的《周总理来到延边》等。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左”倾思想仍然影响着美术创作,作品仍然强调个人崇拜及宣传性,主要作品有年画《天安门城楼上的英明领袖华国锋》、宣传画《打倒四人帮,提高生产率》等。

油画作品有:赵庆来的《延河河畔》,赵奎日的《全部被破坏》,张文峰的《长城》,黄志根的《人民的总理》,林茂雄的《水鸟》,金文武的《春》等。版画有:朴春峰的《黄金季节》,朱勋的《祖国卫兵》等。宣传画有:安光雄的《雨伞情》,朴春峰的《实验室的春天》,赵长禄的《乡间小路》等。水彩画有:林京爱的《我们爱红星》,朴春峰的《长白儿女迎亲人》,赵金石的《长白之春》,任千的《周总理和农民育种家》等。

20世纪90年代的优秀作品有林茂雄的《水》《黄昏》《秋收》,石熙满《苹果梨之歌》,全东植的《天天向上》,裴东官的《小足球队》,尹学柱的《海兰江畔》,李东求和韩周翼合作的《林海青春》,任千的《延边的早晨》,金文武的《牧场来的支部书记》等。

改革开放以来,年轻画家们将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直接反映在作品中。代表作品有黄太华的木刻《苹果姑娘》,金日龙的油画《奶奶》,姜学哲的中国画《杵米》,朴胜虎的油画《新娘》《秋叶》等。

四、话剧创作

朝鲜族话剧主要由延边朝鲜族话剧团创作与演出。延边话剧团成立于1956年5月31日。半个多世纪以来,延边话剧团努力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时代精神,扎根生活,面向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和移植了许多优秀剧目,共演出大型剧目141部,小型剧目(独幕剧、三老人、相声、小品)30台。走遍东北三省,足迹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宁夏和青岛等省区市,共演出近1万场次,观众达645万多人次。

延边话剧团先后把朝鲜民族优秀的古典名著《春香传》《沈清传》《傻温达传》《裵裨将传》和《兴夫诺尔夫传》等搬上舞台,作为剧团经典保留剧目。同时,剧团还创作和移植优秀的现代剧目,有《长白之子》《白山春雷》《春到海兰江畔》《雪中俏》《被遗忘的人们》《没毛的狗》《白雪花》和《跳现代舞的孩子们》以及音乐剧《泉》等80多部朝鲜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引起了较大反响,得到了各方好评。

延边文工团创作演出了话剧《冬季夜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文艺工作者创作的第一部话剧。此后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及抗美援朝感人事迹的话剧陆续出台,代表作品有金太熙创作的《我们的队长》《白杨树下》,黄峰龙创作的《烈士纪念碑前》《第四次解放》《春天的故事》,金太植创作的《爱国公粮手册》,俞志弦创作的《合作社是我的家》等。

延边话剧团成立10年间创作的作品有李镇熙的《鼠》,黄峰龙的《独生女》《养猪场的清晨》《山村雷雨》,黄峰龙、崔秀峰、朴永日合编的《为了普通劳动者》,黄峰龙、朴永日合编的《长白之子》,金龙九的《红头绳》,吴兴振的《喜事》,金光出的《王妈妈》,黄峰龙、何明安的《广阔天地》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延边话剧团四分五裂,后来开始演出样板戏及翻译的剧目。创作的作品较少,有韩原国的《长白春雷》,黄峰龙的《车道》,金世英的《伽耶河赞歌》《出纳员姑娘》等。

“文化大革命”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是黄峰龙的《青山依然绿》,之后黄峰龙又创作了讽刺剧《奇怪的履历表》,把观众的笑声带进了曾经严肃的革命剧场。后来的话剧创作大获丰收,如,崔正延的《日出时刻》,黄峰龙的《山鬼》《演员与强盗》,李光洙的《出国前夕》,黄峰龙、许东活、朴应朝、李东哲合作创作的《再见吧,梅花鹿》,金勋的《青春小夜曲》,朴应朝、洪成道的《雪中盛开的花》等。

五、电影创作

第一部朝鲜族电影是1900年全昌根编剧、郑基泽导演,上海大中华百合电影公司拍摄的无声电影《爱国魂》(原名《安重根》)。第二部是郑基泽导演的《三英雄争美人》,之后陆续拍摄了全昌根编剧、郑基泽导演的《钢打的刀》,郑基泽导演并由其夫妇担任主角的《女海盗》,郑基泽与阮玲玉合演的《珍珠馆》《火烧九龙山》《银幕上盛开的花》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朝鲜族电影创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1950年,由李洪奎、黄峰龙、崔形东、崔贤淑合作拍摄了《春雷》,随后李洪奎编写了电影剧本《百灵鸟的爱情》,但由于反右运动未能拍成电影。

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制作了纪录片。有反映延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模范人物金时龙的《黎明人民公社》,此外还有《快乐的歌舞》《民间舞蹈》《花蝶》《朵朵红花向太阳》等纪录片。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电影是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为主,后来革命样板戏占据电影院、剧场。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进入,深受中国观众欢迎,特别是朝鲜、南斯拉夫电影对中国朝鲜族电影发展的影响很大。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和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

粉碎“四人帮”后,由崔正延改编的剧本《初春》拍摄成电影。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编剧、导演到演员,全部由朝鲜族演职员担任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电影剧本,开辟了中国朝鲜族电影的新局面。代表作有尹日志、任孝元的《海兰江幻想曲》,金勋的《蒲公英》《妈妈,您放心》,黄峰龙的《山鬼》,韩元国、金德顺、权世润的《原谅吧,新郎》,柳淳浩的《森林的回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