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1935朝鲜战争朝鲜将领

1935朝鲜战争朝鲜将领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朝鲜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1905年10月,不愿苟且当亡国奴的金泽荣,毅然辞职携妻女3人到中国,投奔于在朝鲜任职时结识的张謇。1912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国籍。金泽荣的浩瀚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朝鲜族文学的宝库,他对朝鲜族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1910年8月,日本勒逼韩国签订《日韩合邦条约》,朝鲜变为日本殖民地。
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朝鲜族

第一节 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朝鲜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很多民族英雄和模范人物,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一、金泽荣

金泽荣(1850~1927年),字于霖,号沧江,出生于朝鲜开城一个没落的封建文人家庭。7岁开始学习汉文和儒家经典,14岁时始读举业,习练汉诗,19岁时专心钻研古文,涉猎中外史书。这一时期他所学到的知识,为其后撰修大量的历史著作和创作丰富的文学作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891年他参加会试,中贡士,先后任朝鲜李朝正三品通正大夫、弘文馆编集委员等职。1905年10月,不愿苟且当亡国奴的金泽荣,毅然辞职携妻女3人到中国,投奔于在朝鲜任职时结识的张謇。在张謇的鼎力帮助下,金泽荣定居江苏省南通市,就职于张謇开设的南通翰墨林印书局,从事编校工作。1912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国籍。金泽荣在翰墨林任编校之余,潜心撰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编撰或著作出版了30余部著作。在翰墨林印书局的大力支持下,他编选、校注出版了一系列优秀的朝鲜文学作品,如《申紫霞诗集》《梅泉集》《崧阳耆旧诗集》《重编朴燕岩先生文集》《丽韩九家文选》《丽韩十家文钞》《箕子国历代诗》等。金泽荣还撰写了大量充满高尚情操和革命激情的诗文并汇编成书,如《沧江稿》《韶濩堂集》《韶濩堂全集补选》《借树亭杂收》等,仅收录在《韶濩堂集》中的诗就有1000多首,文章近500篇。他还撰写了一批历史著作,如《补瀛寰概录》《重编韩代崧阳暂旧传》《高丽季世忠臣逸事传》《韩国历代小史》《韩史綮》等。金泽荣的诗文贯穿着反抗日本侵略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苏旋即光复。金泽荣欣喜若狂,一气作成《感中国义兵事五首》,诗中说:“武昌城里一声雷,悠忽层阴荡八亥。三百年间天帝醉,可怜今日始醒来。”金泽荣在案头劳顿之余,广交国内著名文人学者,同张謇、俞樾、梁启超、严复、郑孝胥等人相识交往。他们虽然语言不通,却互相倾慕,笔谈交流,诗文酬唱,乐以忘忧。严复的日记记事十分简略,但他日记中却有5处提到金泽荣。在200多首严复诗作中,写给金泽荣的就有7首。严复还曾作诗赞誉金泽荣和他的诗:“萍水论交地,叹难遇此才。异同空李杜,词赋逼邹牧。”这里的李杜、邹牧,即李白、杜甫及以词赋称雄的邹阳、牧乘。金泽荣的浩瀚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朝鲜族文学的宝库,他对朝鲜族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申柽

申柽(1879~1922年),原名圭植,号睨观,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文义郡世代书香门第。1905年11月,日本强迫韩国签订丧失主权的《乙巳条约》,申柽闻讯悲愤至极,服毒以自戕,幸被家人及早发现得救。但因毒力过猛,视神经受损,右眼成为睨视,因此自号睨观。1910年8月,日本勒逼韩国签订《日韩合邦条约》,朝鲜变为日本殖民地。次年春,申柽离开朝鲜来到沈阳做短暂停留,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再经北京、天津等地直奔上海。到上海后,他便易名申柽,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追随孙中山勇敢地投身于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申柽闻讯欣喜若狂,奋笔疾书:“共和新日月,重开旧乾坤。四海群生乐,中山万事尊。”同年,他在上海组织“同济社”“新亚同济社”等进步团体。这一时期,他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宋教仁、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唐绍仪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士交友。其中,申柽与陈其美、宋教仁相知尤深。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申柽闻讯极为悲愤,绝食3日,并聚集若干志士召开追悼会,沉痛悼念国民党先驱的殉难。接着,陈其美又被刺杀,他不顾危险,首赴陈公寓所,俯视痛苦。

申柽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抗日战士,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擅长汉诗。申柽的遗著有诗集《儿目泪》和长篇政论文《痛言》。《儿目泪》收有其来华后写作的汉文旧诗140余首,这些诗作大都思想敏锐,文字犀利,发出了时代的强音。他在给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的诗《宝剑赠黄克强》中说:“先斩穷凶大怼人,次歼渝约背盟邻。余铎扑灭群妖物,投太平洋洗血尘。”申柽特别注重培养抗日青年。朝鲜亡国以后,有不少爱国青年远渡重洋,来沪参加抗日斗争。为此,申柽与他人开办博达学院,为这些青年进入中国大中学校或留学欧美作预备教育。该学院前后毕业三期,学生不下百余人。为培养反日军事人才,他积极联络国民革命军的诸将领,将一批批热血青年送入保定军官学校、天津军需学校、云南讲武堂等校学习深造,前后培养出的学生百人。申柽还积极参加朝鲜民族独立运动,1919年4月,在上海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时,他被推选为法务总长,第二年又被推选为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此间,他创办《独立新闻》《震坛周刊》,全力进行反日宣传。1921年11月18日,申柽应邀参加北伐誓师典礼,并在典礼上洋溢致辞。1922年7月,申柽因朝鲜独立运动内部的严重分歧,加上严重的心脏病、神经衰弱病发作,极度悲观失望,开始绝食,8月5日与世长辞。

三、申采浩

申采浩(1880~1936年),号丹斋,使用过韩人、赤心、燕市梦人等笔名,出生于朝鲜忠清北道清州的一个儒生家庭。他从6岁开始认字识文,到了十二三岁时已遍读儒家经典著作。他特别喜欢文学,读了《三国志》《水浒传》等小说。1897年,申采浩到汉城深造,开始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早年,他还参加独立协会、新民会等反日团体,并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904年开始,他在报刊上发表《抗日声讨文》《对东洋主义的批判》等几十篇政论和史论文章,谴责日本侵略者,鞭挞亲日卖国贼。1910年4月,在“韩日合邦”之前,申采浩预见到国土行将沦丧,他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踏上亡命海外之路。他首先在俄罗斯的海参崴滞留了一段时间,然后走遍中国东北的许多地方,收集到了他所需要的朝鲜历史的资料,决心献身于朝鲜独立运动。1915年,申采浩来到北京定居,专心致志地从事朝鲜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写出了浪漫主义中篇小说《梦天》、历史小说《百岁老僧谈美人》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1919年和1921年,他在北京和上海创办了《新大韩》《天鼓》等报刊。他还在《中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介绍朝鲜人民的独立思想和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参加了光复会、新朝鲜青年会、朝鲜独立团、统一促进会、新垦会等革命团体,作为主要负责人,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26年,他加入“东方安那基联盟”,参加无政府主义运动。1928年4月,他在台湾基隆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当年被押送到大连。1930年4月,他被以“思想犯”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0年,在狱中受尽拷打和折磨,身体极度衰弱,但他坚贞不屈,顽强保持民族气节,并坚持历史研究,1929年出版专著《朝鲜史研究草》,1931年在报刊上连载《朝鲜上古史》《朝鲜上古文化史》。1936年2月,他入狱8年后,因患脑溢血在旅顺关东军监狱与世长辞。他在定居中国期间,创作了《龙与龙的大激战》《一目大王的撤退》《柳花传》《乾隆皇帝之梦》等小说,《黎明之星》《你的……》《知了歌》《壬戊年秋夜》《怀乡》等诗歌,《我邦伦理经》《五百年稻穗》等史话集,创作了一些神话作品和《丹心杂感录》《朝鲜的志士》《大黑虎》等杂文集,还写作了《金钱、枪炮、诅咒》《道德》《情育与爱国》《浪漫客的新试笔》等几十篇政论文。他的这些作品体裁多种多样,多达100多万字。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镇压,加上生活环境恶劣,他的这些作品大多未能发表,而成了他的遗稿。

四、杨林

杨林(1898~1936年),原名金勋,曾用名毕士悌、杨宁,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一个爱国人士家庭。1919年秋,杨林来到吉林省通化县定居。1920年10月,他参加东北朝鲜族抗日武装在延边和龙县境内发动的青山里战役,当年冬离开东北,经上海到云南讲武堂学习。1924年初,到广州在黄埔军校任教官,次年1月被任命为学生队上尉队长,并参加第一次东征战役,为巩固和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贡献。1925年6月,杨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我党创建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当时他奉党组织之命到叶挺独立团任第三营营长,兼任该营党小组长。1927年8月,他被党组织派到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陆军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夏,他奉调回国,先后任中共东满特委军委书记、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等职,为创建东北抗日游击队,尤其是东满、南满抗日游击队作出重要贡献。1932年7月,杨林被调到中央苏区,先后任劳动与战争委员会参谋长、红二十三军军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等职。1933年6月,杨林转任红一军团参谋长,1934年1月任总动员武装部参谋长,就在这月,杨林以朝鲜民族代表身份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杨林担任红色干部团参谋长。1935年4月底,中央军委命令干部团夺取金沙江皎平渡口,为主力红军渡江打开通道。干部团决定分兵两路向金沙江急进,一路由政委宋任穷率领,另一路则由团长陈赓和杨林率领。杨林亲自指挥前卫连急行军一天一夜,直驱180多里路,出敌不意到达渡口,夺得2只木船,侦查摸清对岸敌情,连夜偷袭占领北岸制高点,控制渡口,又夺得5只木船。中央红军主力,用这仅有的7只木船,用7天7夜的时间,从皎平渡口昼夜强渡,全部顺利过江。到达陕北后,杨林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参加直罗镇战役,率领红军部队,追歼敌一零九师残部,迫使敌师长牛元峰自杀身亡。1936年2月,杨林参加毛泽东、彭德怀亲自指挥的红军东征战役。当时,领导决定由杨林率领一个先锋营,突破黄河天堑,迅速占领对岸阵地,掩护主力部队渡过黄河。2月22日夜10时,中央军委发出渡河命令,杨林向先锋营进行战前动员,“毛主席将从这里渡河,我们一定保证渡河成功。”先锋营先行偷渡,但渡船未达对岸就被敌人发现,杨林当即下令实行强攻。先锋营在杨林指挥下,以勇猛果敢的动作,强渡黄河一举成功,迅速占领河东滩头敌军阵地,为主力部队东渡黄河开辟前进道路。随后,杨林率领部队乘胜前进,向敌人的纵深地带推进,途中不幸中弹牺牲。

五、韩乐然

韩乐然(1898~1947年),原名韩光宇,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6岁时进入当地学堂学习汉文,少年时便表现出绘画天赋。1914年,韩乐然小学毕业,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继续读书,便开始打工挣钱。他边工作边学习,自修完中学课程。不久,经考试合格,当上吉长道海关事务员。1919年在延边参加“三一三”反日运动。当年秋去俄国海参崴,加入进步社团,开始接受马列主义。1920年冬回到上海,边打工边学习美术知识,考上著名画家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与此同时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朝鲜族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二年春,他受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任弼时的派遣,到东北开展党的创建活动和革命宣传活动,在沈阳创办一所美术专科学校,把它作为党的工作据点,将上海寄来的党的理论刊物《向导》《中国青年》以及马克思主义书籍散发到进步青年手中,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沈阳第一批中共党员。1925年,他与吴丽石、任国祯一起建立奉天(今沈阳市)第一个党支部。随后,他被派到中共哈尔滨特别区委工作,同进步青年楚图南、赵尚志等人组织成立青年读书会、平民夜校,秘密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9年夏,被调回上海,负责地下党的财务工作。当年秋,他冒着生命危险,转移党的巨额经费,不幸身份暴露。随后,党组织批准其去欧洲,在鲁佛艺术学院等校学习,并继续参加革命工作,加入法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同杨虎城等人同船回国,加入东北抗日救亡总会,以画笔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4月,他被任命为蒋介石任主任委员、李济深任副主任委员的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这一时期,根据党的指示,他广泛接触李济深、沈钧儒、邹韬奋、史沫特莱、斯诺、艾黎、马海德、爱泼斯坦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为党的抗日统战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他曾帮助史沫特莱组织“志愿医护人员训练班”,培养战地救护人员,并为八路军筹集药品。他多次向外国记者提供战区寄来的照片和新闻报道,向全世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宣传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抗日斗争。1939年冬,他由重庆经西安到山西抗日前线视察,冒着日军炮火,夜走华阴,险渡黄河,历尽艰难险阻,访问国民党抗日将士,记录人民抗战场面。此次,他还到八路军驻地,见到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1940年春,韩乐然以共产党嫌疑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经党组织及友人多方营救,1943年假释出狱。出狱后,韩乐然一家先移住西安,后迁居兰州,继续开展统战工作,同张治中、于右任、陶峙岳等相识交往,同时进行美术创作和西北地区文化艺术发掘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1944年正月,赴青海塔尔寺写生,到拉卜楞、河西走廊等地作画。1944年10月,他到敦煌莫高窟千佛洞临摹壁画,与著名画家常书鸿相遇。1946年春,他到新疆,先后在高昌古国遗址、克孜尔千佛洞等地进行考古研究和艺术创作。1947年春,韩乐然用卖画所得买来考古用器材和药品,并得到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再次西行考古研究。在克孜尔千佛洞,他在洞内终日忙碌,进行清理、记录、照相、编号和临摹工作,并发现和清理出一座新的洞窟。同年7月,他回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在《新疆日报》社礼堂举行他生前的第20次个人画展。1947年7月,韩乐然在返回兰州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有200多幅遗作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六、李铁夫

李铁夫(1901~1937年),原名韩伟健,出生于朝鲜咸镜南道。1920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在校期间深入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1926年加入朝鲜共产党,同年被选为朝共中央委员。1928年,李铁夫遭到日本警察通缉,被迫移居上海,后在中国定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华北工作。1931年秋,担任党的外围组织——北平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1932年9月后相继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当时,王明路线对党造成极大危害,李铁夫以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锐利的革命眼光,从1933年11月~1934年2月,先后写出《“左”倾机会主义的反动性》等10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明路线的严重错误及其危害。河北省委在中央代表的指示下,于1934年3月和5月,先后作出《关于反对铁夫同志的新取消主义的决议》《关于反对右倾取消主义的决议》,错误地发动反“铁夫路线”、反“右倾取消主义”的斗争。这场斗争作为全党范围内“反右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延续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李铁夫在被开除党籍,停止党的领导职务的情况下,仍深入各界群众之中,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在天津迅速组织召开了有数千名爱国学生、群众参加的“一二·一八”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把天津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高潮。这次爱国运动不仅展示了李铁夫的杰出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还显示了他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当年参加过这一运动的老同志赞扬他说:“不愧为大智大勇的革命战士,知行合一的模范。”他和妻子张秀岩先后创办《华北烽火》《天津妇女》《民众抗日救国报》等刊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讴歌抗日救亡斗争。他不仅自己编稿、写稿,而且亲自组稿、校对、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1935年底,李铁夫的党组织关系得到恢复,翌年春被任命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1937年5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白区工作会议,李铁夫作为白区代表参加会议,在会上做了两次发言,严厉批判了白区工作中的严重“左”倾错误,并请求党中央对“铁夫路线”作出正式结论。张闻天代表党中央在会上说“铁夫同志是忠于党的”。1937年7月,李铁夫因伤寒病在延安逝世。毛泽东曾对李铁夫反对王明路线的斗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华北党对于临时中央的冒险主义曾有尖锐的反对意见,其领袖是李铁夫同志。他还说,有两种人:一种是夸夸其谈,随心所欲,无的放矢,不顾实际,这是主观主义的胡说;另一种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顾及时间、地点和条件,这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观,刘少奇同志、李铁夫同志,以及还有许多的同志是后者的代表。

七、周文彬

周文彬(1908~1944年),原名金成镐,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新义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因参加朝鲜独立运动,遭受敌人迫害,不得不离开朝鲜,来到直隶通州定居。1914年随母亲来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与父亲团聚。1921年入潞河中学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担任通县第一个党支部潞河中学党支部书记。1928年7月,中学毕业后,在北京、抚顺等地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王明路线时期,与李铁夫一起抵制王明“左”倾错误,因此被打成“铁夫路线执行者”,被开除党籍。七七事变后,党组织任命周文彬为唐山市工委书记,派他到唐山开滦矿区,秘密从事工运工作。不久,经人介绍周文彬到唐山华东电料行当师傅,在屋里安装一个收发报机,秘密把情报传给上级党组织,又及时地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党的地下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他还深入开滦矿区工人之中,发展工会组织,建立党支部,推动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1938年3月~4月,周文彬发动开滦矿区各矿山工人,进行长达50多天的罢工斗争。当年7月,周文彬领导开滦矿区赵各庄、唐家庄矿工举行武装起义。起义队伍发展到3000多人,编为工人特务第六大队,开赴冀东游击区,成为冀东抗日队伍的主力之一。他也从开滦矿区转入冀东丰润、迁安等地。之后,他与李运昌一起长期坚持艰苦卓绝的冀东平原抗日游击战,开辟冀东游击根据地,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仅1941年11月~1942年2月,进行23次战斗,杀伤日伪军3000多人,缴获炮8门、机枪68挺、长短枪2500多支。1940年7月,周文彬任中共冀东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1944年1月24日,中共冀东特委在丰润县上水路、朱庄子等地欢度春节,杨庄子的敌人突然来朱庄子等地抢粮。周文彬指挥特委机关的同志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在大年初一率领警卫连和部分武装打伏击,歼灭大量敌人,截回被敌人抢走的粮食和年货。10月17日晨,日伪军出动十倍的兵力包围周文彬的驻地丰润县马头山。他指挥警卫连分3个排分散突围。在突围作战中,周文彬头部受重伤,仍然指挥战士们英勇顽强打击敌人,终因流血过多,不幸壮烈牺牲。周文彬牺牲后,遗体被安葬在马头山下。1949年,人民政府把周文彬的遗骨迁入唐山冀东烈士陵园。

八、许亨植

许亨植(1909~1942年),原名许克,别名李熙山,出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1913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定居,先后在辽宁开原和黑龙江省宾县农村居住。1929年参加中共宾县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1日,他带领宾县荒山咀子十几名共青团员赴哈尔滨,参加反日示威活动,被反动军警逮捕,关入沈阳监狱。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和金策一起返回宾县,任中共宾县特委委员,深入乌河一带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1933年,党派他到汤原、珠河等地协助赵尚志组织珠河游击队。翌年6月,珠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许亨植任第三大队政治指导员。同年秋,任第一大队大队长。1935年1月,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许亨植任该师二团团长,率部在珠河、延寿、宾县、方正等地展开抗日游击战,曾攻破延寿柳树河子、宾县高丽帽子敌军据点,摧毁珠河敌军军用农场设施,粉碎敌人对游击区的“讨伐”。同年冬,许亨植调任一师三团政治部主任,率部在五常县高丽营子伏击日军,歼敌百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这时,第三团扩编为第三师,许亨植任师政治部主任。他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现我军与当地抗日义勇军的军事联合,建立了反日联军道南指挥部,协同取得了拉拉屯、五道岗、十八层甸子等战斗的胜利。1936年9月,许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常委,并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11月率领主力到铁力县境,在孙灵阁山附近与日军“讨伐队”进行激烈的战斗,击毙日军80多人,缴获机枪1挺、战马30多匹,击毁重机枪1挺、炮1门。1937年初,调任中共北满省委依东办事处主任。同年7月,许亨植又调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政治部主任,率部在勃利、方正、依兰一带开展游击战。为了提高指战员的思想觉悟,他主持开办3期短期训练班,培训100多名骨干,对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初,许亨植任抗日联军第三军三师师长。1938年8月,抗联三、六、九军联合组成西北指挥部,远征黑龙江西北一带,许亨植任指挥部参谋长。1939年4月,许亨植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5月,抗联三、六、九、十一军统一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许亨植任第三路军参谋长兼十二支队政委,率部在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取得了兰西丰乐镇等多次战斗的胜利。1940年初,抗联遭到严重挫折后,他仍克服种种困难,率领小分队坚持战斗。1942年8月,许亨植在邵凌河河套一带被正在“讨伐”搜山的伪警察队包围,在激战中,许亨植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3岁。

九、李红光

李红光(1910~1935年),原名李弘海,出生于朝鲜京畿道龙任郡。1926年随父母迁入中国吉林伊通县定居。1927年,加入农民同盟会,参加抗粮抗税斗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委员。1932年,中共磐石县委组织一支抗日武装赤卫队,俗称“打狗队”,共7人,全部是朝鲜族,李红光任队长。1932年4~5月,李红光和杨林一起连续3次发动蛤蟆河子农民暴动,没收地主1000多担粮食,公开处死50多个日本走狗,破坏吉海铁路老岭段。1932年5月,赤卫队改名为磐石工农义勇军,1933年1月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任队长兼政委,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从此,李红光成为杨靖宇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这时,敌人调集大批兵力对游击队“围剿”。为了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李带领五六十名队员化装成日本守备队,袭击通化县六道沟伪军营部,缴枪几十支。3月下旬,从内线得知伪通化县县长从长春开会回来。李红光率领教导队200多人进行伏击,活捉两个日军军官、伪县长及伪军40多人,缴获40多支枪、17000多发子弹。1933年9月,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师参谋长。1933年10~12月,1万多名日伪军“围剿”桦甸地区。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李红光和韩浩分别率部攻打日伪“剿匪名将”邵本良的老巢三源浦,仅战斗几小时,全歼据点守敌,活捉三源浦的缉查局长和两名日伪军官,炸毁警察局,烧掉拘留所和伪军营房,缴获许多物资。1934年8月,杨靖宇、李红光率领350多名队员,在沈阳至通化途中,拦截敌人汽车队,激战3个多小时,击毙日军铁板司令和军官多人,炸毁11辆汽车,缴获步枪百余支、轻机枪1挺。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军参谋长,并任第一师师长兼政委。随后,李红光率领一师主力跨过鸭绿江,奇袭朝鲜界河城,缴获日本警察50多支枪,没收数家日本和韩奸商店。不久,李红光又率领一师主力奔袭朝鲜东兴城。东兴城工事坚固,素有“铜墙铁壁”之称。一师乘着月色,直捣东兴城,活捉日本走狗12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1935年5月,李率师部少年连、五团共200多人西征,途中与敌军遭遇,李红光中弹负伤牺牲,时年26岁。1938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十、金焰

金焰(1910~1983年),原名金德麟,出生在朝鲜京城的一个医生家庭。1911年9月,金焰一家流亡到中国吉林省通化定居。1918年,金焰的父亲因参加反日运动被日本帝国主义的密探毒死,年仅8岁的金焰被迫来到上海寄居在二姑父家。后又跟二姑父家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金焰从小酷爱电影。1927年,金焰来到上海,经人介绍进入民新电影公司作了场记,后在古装片《木兰从军》和《热血男儿》中扮演群众角色。一年后,金焰被公司解雇,转入南国艺术剧社。在这里,金焰结识了田汉,并与之成为忘年交,金焰的人生就此发生彻底的转变。一次,在演出话剧《莎乐美》时,由于男主角突然无法上演,田汉决定让金焰救急,结果大获成功。此后,金焰担任过话剧《卡门》《回春之曲》等的主演。金焰能成为影星,离不开导演孙瑜的重用。1929年,孙瑜在导演古装片《风流剑客》时,第一次启用金焰出演主角。这部电影的开拍,成为了孙瑜和金焰长期合作的契机。1930年,孙瑜在联华影业公司导演《野草闲花》时,再度启用金焰做主角。金焰以其朴素自然的演技,以及英俊潇洒、自然大方、热情奔放的青春气质,折服了广大观众,一跃成为明星。1931~1932年,金焰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野玫瑰》等近10部影片。1932年,金焰被大众投票选为影帝。20世纪30年代是金焰从事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他成了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潮中最有成就的男明星,因此,电影评论家赞誉说,“30年代是金焰的时代”。1947年10月,金焰同热恋中的著名电影演员秦怡一道赴香港拍戏,同年12月举行婚礼。郭沫若作为证婚人,题写了“银坛双星,比翼齐飞”的贺词。新中国成立前,金焰一共出演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新桃花扇》《壮志凌云》《渔光曲》《大路》等具有现实意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影片近30部。新中国成立后,金焰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出演了《大地重光》《伟大的起点》《母亲》《暴风中的雄鹰》《海上红旗》等影片。金焰还先后担任了上海市第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第一届常委、第五届委员,中国电影学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等职务。1983年2月,金焰结束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十一、郑律成

郑律成(1914~1976年),原名郑富恩,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州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郑律成从小就受到朝鲜民族音乐、西方音乐的熏陶,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上中学时,他参加校合唱团,学习乐谱和几种乐器弹奏。1933年5月,他跟随在中国开展抗日活动的三哥来到上海。随后,到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接受革命思想教育。1934年毕业后,郑律成留在南京,一面参加秘密抗日活动,一面每周一次到上海学习音乐。他在俄罗斯音乐教授克利诺娃门下学声乐,并从这时起改名“律成”。1937年10月,郑律成受李公朴30元路费资助,持南京地下党员宣侠父写的介绍信,带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和曼陀铃以及精装本《世界名曲集》来到延安。在延安,他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从事音乐教学、指导和创作工作,开始了他终生不渝的音乐创作生涯。1939年1月,郑律成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他来到太行山,在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任教务主任。1944年2月又奉命回到延安。1938年和1939年是郑律成音乐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先后创作《延安颂》《十月革命歌》《抗日突击队歌》《延水谣》《生产谣》《寄语阿郎》等歌曲。《延安颂》和《八路军进行曲》是这一时期郑律成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名曲。《延安颂》表现了人们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无限热爱和对抗日战争的无限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浪漫憧憬,这首歌可以说是郑律成的成名作。之后,郑律成找到在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任职的著名诗人公木,表明了与他合作创作歌曲的愿望。公木非常高兴地接受他的请求,很快写出了《八路军大合唱》组歌歌词共8首:《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八路军和新四军》。这年年末,郑律成完成了《八路军大合唱》的谱曲。其中,《八路军进行曲》集中概括地表现了八路军的崇高革命品质,生动地表现了八路军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八路军进行曲》迅速在各地抗日军民中广为传唱。1941年,《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发表在《八路军杂志》上。1951年2月1日,总参谋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将这一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下令将这一歌曲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1945年12月,郑律成奉命回到朝鲜平壤,先后担任朝鲜劳动党黄海道党委宣传部长、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等职,筹建了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创作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朝中友谊》《祖国的儿子》《图们江》《东海渔夫》等30余首歌曲。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创作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空军之歌》《我们是坦克部队》等10余首歌曲。1950年10月,根据中朝两国领导人的决定,郑律成带着80岁高龄的老母亲来到北京,正式取得中国国籍。1952年以后,郑律成先是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在中央乐团成为专业作曲家,创作了大型歌剧《望夫歌》、组歌《兴安岭上雪花飘》《解放军组歌》,以及《海防哨兵歌》《飞行员之歌》《幸福的农庄》《我们多幸福》《绿色的祖国》等数十首歌曲。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突发脑溢血,他那颗音乐家火热的心停止了跳动。郑律成在近4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360余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

十二、许成淑

许成淑(1915~1939年),女,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1930年,她参加村里的反日活动,第二年加入少先队,1933年加入共青团,成为一名勇敢的反日战士。但是她的父亲许基亨却认贼为父,当了伪自卫团团长。许成淑在好言相劝、愤怒谴责均无效的情况下决定和父亲一刀两断,脱离家庭。当年8月,她参加了延吉游击队。在部队,她作战勇敢、奋勇杀敌,在行军中或在宿营地,她总是主动找活干,照顾伤病员,为战友们缝洗衣服,帮炊事员做饭。1934年7月的一天,游击队与许基亨自卫团相遇。游击队为了争取许基亨,派许成淑去喊话。她知道父亲思想极为反动,态度十分顽固,但她还是服从组织决定来到山顶,厉声喊话。但是,许基亨不听劝告,反而催促自卫队员们迅速抢占山头。游击队被迫立即组织猛烈火力,进行坚决反击,将自卫队打得七零八落。在战斗中,许成淑坚定地站在抗日民众一方,向这群日本走狗射出了仇恨的子弹。许成淑深明大义、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受到组织和战友们的赞扬。1935年,许成淑在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一团一连当机枪射手。第二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她和男同志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英勇顽强。行军时,她扛着机枪能连续走30里路,作战时,她射击准确、杀伤力高,每次战斗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战友们赞誉她是女神枪手、女将军。1937年,她担任机枪班班长职务。1939年4月在安图西北岔战斗中,许成淑勇猛地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军阵地打死许多敌人,并缴获1挺机枪。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许成淑腿部受伤,不幸被敌人俘虏,被押解到安图县监禁。敌人得知许成淑是伪自卫团团长许基亨的女儿,便千方百计让她归顺。尽管敌人用尽了一切欺骗、利诱和威胁、酷刑,但都无济于事。敌人无奈,终于判处许成淑死刑。在刑场上,许成淑视死如归,态度极为从容,毫不惊慌,表现了共产党人立场坚定、钢铁般意志。最后,敌人把许基亨叫来,让他劝降。许成淑愤怒地逼视着许基亨,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党的女儿,是中华民族的女儿,只要日本侵略者还在我们的国土上,我就坚决抗战到底!”接着,她竭尽全力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敌人无奈,把她枪杀,牺牲时年仅2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