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间文学
瑰丽多彩的景颇族民间文学,主要靠口耳相传。在景颇族人民群众中几乎每一代人中都会产生自己杰出的歌手,他们不仅熟知成套的演唱曲调,而且以惊人的记忆,背诵成千上万行的诗句,从而使丰富多彩的景颇族民间文学能够世代相传。
这些歌手一般都不脱离生产劳动,其中包括一些从事宗教活动的斋瓦和董萨,在他们主持各种祭祀活动所唱的祭祀歌中,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优美的传说和丰富多彩的故事。这也充分表明了景颇族民间文学与原始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许多斋瓦、董萨同时也是享有盛名的歌手。景颇族民间文学与音乐、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形式的诗歌就是各种场合所唱的民歌,很多唱词也和舞蹈相映生辉。景颇族民间文学形式,除诗歌、故事、神话、传说外,还有寓言、谚语、谜语等。通过这些形式,深刻地反映了景颇族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反映了反对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时迸发出来的反抗精神;也强烈地表达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势力的痛恨。景颇族民间文学不仅是景颇族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鼓舞人民、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好教材,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景颇族民间文学也是景颇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史诗,其内容包括举行重大庆典时演唱的《目瑙斋瓦》,吃新谷庆丰收时唱的《种庄稼歌》,结婚时演唱的《孔然斋瓦》以及人死后送魂时唱的《丧葬歌》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互有联系的组成部分。反映出景颇族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同时也反映出景颇族社会阶级分化前的社会生活。
景颇民歌数以万计,形式独具风格,内容非常广泛。不同于其他南方民族民歌的含蓄、委婉,而是鲜明、豪放、高亢,刚中有柔,别具一格。从这一点又可以说明,德宏景颇族民歌的发展,是与它深受青藏高原氐羌文化的影响分不开的。德宏景颇族民歌不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文艺样式,而且起到向下一代传授生产知识的特殊作用。它是景颇族人民劳动、生活、斗争的真实记录。
叙事诗是景颇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新起点。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叙事诗的主题就非常鲜明,倾吐人们对丑恶现象的愤怒和不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深受群众欢迎的作品有《凯诺与凯刚》《恩戈弄与洛培马扎堆》。
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在景颇族民间文学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它有着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它是历史发展的影子,生动地摄录了德宏景颇族人民的壮丽历程;它是文化风貌的窗口,深刻反映了不同时代景颇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景颇族故事几乎把自然界日月星辰、风云山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都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为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景颇族文学主要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等。经师董萨祭鬼时念的咒语也是一种宗教文学。
一、古老神话史诗
景颇族先民经历了充满神话意识的时代,并产生了古老神话。这些古老神话是全民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结晶,它的起源、发展和人类语言的发展、叙事能力的增长、原始宗教师的产生是同步并进的。早期的景颇族先民生活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之下。这种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像原始人类一样具有生命甚至“灵魂”。这种古老的原始宗教观念,是古老神话的真正内核。景颇族的先民在搜集种种材料去说明天地之间万物万事的起源、发展、原因、后果时,其故事逐渐演变为各种神话。这些神话是建立在有一点一滴真实影子之上的幻想故事。景颇族古老神话作为古代人类精神活动的智慧结果,是景颇族祖先在大自然威严的力量面前感到惶惑和恐怖,但又力图摆脱这种惶惑、恐怖心理束缚,渴望支配自然力的矛盾产物。古老神话的产生,基于原始时代人类低下的生产力和有限(局限)的认识视野。虽然如此,神话依然不失为人类在特定时代认识自然界的清晰足迹,体现了古代人类力图认识自然界的卓越努力。对早期的先民来说,神话既不是一种无拘束的、不受各种条件限制的“幻想”,它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艺术模式,而是对宇宙本身全然“真实”的叙述。早期的人们认为,世界万物的起源和本来样态,就是神话里所讲述的那样。如《万物诞生》中说:“远古,天还没有形成,地还没有产生,在朦胧和混沌里,产生了阳神能万拉和阴神能斑木占,阴阳神的结合生下了全知全能的圣神潘瓦能桑。潘瓦能桑出世后,便对阴阳神说:‘父亲能万拉呀,母亲能斑木占,快创造,快繁衍吧,创造一个有天有地有万物的世界。’于是,阴阳神创造了天和地,造出太阳和月亮,造出光明神瓦襄能退拉和黑暗神能星能锐木占,从此有了白天和黑夜的世界。光明神觉得冷清,想要白天的伙伴;黑暗神感到寂寞,想要黑夜的朋友。于是,阴阳神为白天和黑夜创造了天上的星辰、风雨、雷电,还有夜鸟、蝙蝠、猫头鹰,地上的黑蚂蚁、黄蚂蚁、老虎、大象、野牛、大蟒,树上的巫志鸟、巫咱鸟,水里的白鱼、黑鱼、尖头鱼、偏鱼,天上有了鸟禽,地上有了动物,水里有了鱼虾。白天走的归白天,黑夜行的归黑夜。从此,白天有了伙伴,黑夜有了朋友。光明神和黑暗神又创造了管天管地、看管飞鸟走兽、主宰各种事物的诸鬼。管太阳的是木代鬼(男性),管月亮的是阿占鬼(女性),管雷电的是阿木鬼(男性),管风的是崩培鬼(女性),管大地的是诗迪鬼,管山川的是直洞鬼,管动物的是育亚鬼,管人类的是木沙鬼。从此产生了人类、鬼神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1]
从这个古老神话中,我们可以了解景颇族先民对天地起源、人类起源的奥秘作出了种种神奇瑰丽的解释。这些解释虽不科学,但它是景颇族先民宇宙观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到早期的景颇族先民力图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求索精神。
这一神话传说,虽然没有丝毫的科学道理可言,但确能看出一些景颇族先民朴素的世界观。这些神奇的传说能曲折地反映出景颇族先民对自然界的认识。景颇族古老神话的产生是景颇族先民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同大自然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原始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还认识到这一切自然现象,都和自己所进行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愿望,于是原始人们用人格化的方式来同化自然力,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正因为在这个观念的支配下,人们通过各种奇想,创造了许多神,并以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受灵感的神的主宰。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所有的自然物和自然力都被人格化、神话了。早期的景颇族先民虽然在力大无比的大自然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与大自然展开了不懈的斗争,一心渴望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投射到神的世界中,想象化为具体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神话便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充满天真奇幻想象的神话创作,是景颇族先民在那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企图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已具有了意识、语言以及初期的艺术思维方式这些基本条件后的产物,如《凯诺和凯干》是景颇族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这个神话把原始人受到的种种灾难加以集中夸张,凶禽猛兽都出来吃人,洪水泛滥。在整个神话故事中,处处表现出自然力非常凶恶、强大,但是作为人的凯诺挺身而出,为民除害。他的智慧和勇气,充分体现了原始人征服自然力、击败凶禽猛兽的强烈愿望。
景颇族在早期的社会阶段,曾有过迷人的神话时代,并产生了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是景颇族先民以艺术幻想的形式,对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不自觉的反映,也是景颇族先民企图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产物。景颇族先民按照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要求,理想和愿望,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景颇族神话。独具特色的景颇族神话,是景颇族先民幻想和虚构的产物,是早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景颇族神话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丰富多彩的景颇族神话典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主要有举行盛大祭典时演唱的《目瑙斋瓦》(《历史的歌》),吃新谷庆丰收时演唱的《目占》(《种庄稼歌》),结婚时演唱的《孔然斋瓦》(《结婚歌》),人死后送魂时吟唱的《丧葬歌》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有联系的组成部分。
(一)《目瑙斋瓦》
《目瑙斋瓦》,又称《历史的歌》《景颇族创史纪》等。它是一种专门歌唱历史的曲调名称,是景颇族千百年来口头流传的作品。它主要由景颇族最大巫师斋瓦吟咏、颂唱,多半是举行盛大祭典目瑙纵歌时大巫师斋瓦吟唱。《目瑙斋瓦》的内容在景颇族各地区由于吟唱者的素质不同,往往存在一些差异,但主要内容、情节和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基本一致。它在流传中不断得到加工和提炼,对景颇族的历史和生活进行了比较完美的艺术概括,是景颇族人民的共同财富和智慧结晶。《目瑙斋瓦》从开天辟地唱起,以优美的神话形式,叙述了景颇族人民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曲折生动的故事中,留下了历史前进的脚印。目前整理出版的《目瑙斋瓦》是德宏州盈江县支丹大山斋瓦——贡推干(汉名沙万福)长期吟唱形成的。1975年3月,《团结报》社李向前(景颇族)专门到贡推干的家中,历时20多天时间,听他吟唱并记录下来,经反复校对整理成景颇文,1981年经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后经李向前、石锐、尚晨宏3位景颇族学者翻译成汉文,1991年11月又由德宏民族出版社用汉文出版发行。《目瑙斋瓦》的主要内容是:天地的形成、平整天地、洪水、宁贯瓦娶亲、目瑙的来历、大地上的生活等。在天和地出现之前,宇宙间只有一团小小的云雾在旋转,后来越来越大,变成了稀泥一样的东西。这时出现了一对代表阴阳的天鬼,男的叫能万拉,女的叫能斑木占,他们创造天空和大地,创造了日月星辰,创造了带给人以聪明才智的“圣书”。接着他们生下了代表智慧的天鬼潘瓦能桑。他生下来后,不仅给万事万物取了名字,而且为后来人类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重重困难,事先想好了解决办法。按照潘瓦能桑教给的办法,太阳太热了,就拿到水里去浸一下,月亮不明了,再给它加一些光线等。《目瑙斋瓦》还叙述了当能万拉和能斑木占又生下了瓦襄能退拉和能星能锐木占这一对天鬼时,老两口便死了。于是,世界万物又接着由瓦襄能退拉和能星能锐木占来创造。他们分开了白天和黑夜,创造了天上飞的飞禽,地上跑的走兽,水里游的鱼虾,同时生下了主宰各种事物的许多天鬼和地鬼。在决定世界应该是白天还是黑夜时,瓦襄能退拉要使世界永远是白天,而能星能锐木占则要让世界永远是黑夜,争执不下,只得请潘瓦能桑来解决。潘瓦能桑说,让白天和黑夜各占一半吧!从此,世界才分出了白天和黑夜。后来,瓦襄能退拉死在山顶上,太阳出来最先照他,所以山顶上天亮得最早;能星能锐木占死在洼子里,黑夜来临时要最先看她,所以洼子里最先黑。瓦襄能退拉和能星能锐木占死前,又生下鼓干寄伦和木占威纯,他们是总鬼。他们返老还童了4次,创造了风雨雷电、高山深谷、河流湖泊,创造了世上一切鬼,创造了劳动用的工具,打猎打仗用的武器。他们同时又是人类的祖先,生下了人类第一个王子德鲁贡山和聪明勇敢的宁贯瓦。宁贯瓦是景颇族人民心目中的古代英雄。传说,宁贯瓦出世之后,他嫌山不好看,地不平坦,土地不肥沃,于是他带领着人民,开始了战天斗地。由于宁贯瓦聪明勇敢过人,带领人民打平了天地,造出了美丽的高山,宽阔的平坝,人民便向他交官租、官腿,人民拥戴他做了景颇族的第一个“山官”。这使得宁贯瓦的哥哥德鲁贡山的9个儿子十分嫉妒,他们处处与宁贯瓦作对,终于与宁贯瓦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斗争。宁贯瓦呼风唤雨,一连下了140天大暴雨,结果大地被洪水淹没,开始了洪水淹天地的时代。到洪水退尽,躲在木鼓里的两兄妹重新结婚,才又繁衍了人类。因为没有山官,世道混乱,人们又商量重新到赛如山上去请宁贯瓦。先派牛去,牛驮不动宁贯瓦,又派马去,宁贯瓦才骑着马回来了。
《目瑙斋瓦》通过浓厚的神话色彩,表现出景颇族人民创造物质生活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种种美丽的幻想和智慧。较细致地描述了人类由昆虫演变成猴子,再由猴子演变成人类的过程。人类最初模仿天空中电光,用竹木摩擦取火,从此人类熟食猎物。模仿鸟衔树枝搭窝和鸟兽肋骨组合形状,建造塔形屋顶房屋,人类从此迁出山洞。模仿鸟的羽毛用芭蕉叶御寒,并找到有纤维的棉花和麻类,学会了纺纱织布,缝衣穿衣,从此人类不再是赤身裸体了。《目瑙斋瓦》不仅有开天辟地、创造江河大川、树木山林、飞禽走兽和繁衍人类的神话想象,而且对制造刀具、学会种植等生产劳动也有生动反映,证实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一切的唯物主义真理,它不愧是一部闪烁灿烂光辉的神话史诗。
(二)《孔然斋瓦》
景颇族民间口头流传的《孔然斋瓦》又称《结婚歌》,是一部神话史诗,它与《目瑙斋瓦》是姊妹篇。它是景颇族在结婚仪式上祭献家鬼时,请大巫师斋瓦吟唱的歌。内容涉及天地形成、阴阳界定、祈召祖神、诸神降世、布施万物、五谷下界、人类衍生、历史传神等20多个方面,篇幅近万行。1987年7月,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李向前收集整理的景颇文本。《孔然斋瓦》一开始就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并追叙景颇族是怎样懂得结婚的道理的。进一步解释,人类受了自然的启示,才会去“串姑娘”的。当人们看到草串草,看见树连树,看见麻埃草和巴令草亲热地抱在一起,看见两棵大青树合抱在一起,因而繁殖了后代时,才悟出了“串姑娘”的道理。于是人们学着“流星划过天空,落坡的太阳追赶东升的月亮”,去追求自己的情人。《孔然斋瓦》中还留下了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影子,这就是关于男人出嫁的情况。相传,景颇族最早是男人出嫁,后来因为男人出嫁时不是忘了长刀、筒帕,就是忘了烟盒、弓弩,几次三番地要回“娘家”去取。女人生气地说:“我只拿一个拈线筒,还是我来嫁你吧!”从此,景颇族才改为女人嫁男人。姑娘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于是学习织筒帕和筒裙。在《孔然斋瓦》中还叙述了景颇族妇女种棉、拈线、织裙的整个过程,详细地描述了他们怎样学会了织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小伙子们为了使喜事办得热闹,要学做米酒,学种烟草。当结婚所需要的一切东西都准备好之后,才欢欢乐乐地成家。《孔然斋瓦》通过一幅幅色彩鲜明的生活图画,表现了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和成家立业这一主题。《孔然斋瓦》用丰富的想象,赋万物以灵化,人物化手法和洗练、出神入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的巨画,并把诸多知识纳入到景颇族独具的思维形式加以解释。《孔然斋瓦》世代传承,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而具有一层神秘色彩。
(三)《目占》
《目占》,又称《种庄稼歌》,是景颇族千百年来口头流传的作品。早期主要由景颇族民间艺人董萨吟咏、颂唱,后来逐步由民间歌手演唱。《目占》属习俗歌,是景颇族史诗。按不同的场合,《目占》有不同的分类,一种是《种庄稼歌》。由于景颇族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各种鬼魂的性能和来历都同农业生活有关。因此,对于众多鬼魂采取全村寨集体性的或以户为单位的频繁的杀牲祭祀,以祈求福佑和禳灾,这是其宗教活动中最主要的形式。第一次祭祀在春季砍地时节,第二次祭祀是秋收季节。最初是由山官主祭,具体由大董萨念祭。为感谢诸鬼的保佑,庆贺丰收,以杀献牛、猪、鸡为祭,仪式颇为隆重。董萨非常认真地吟唱《种庄稼歌》,其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的全部过程。一种是《建寨盖房歌》,主要是景颇族祖先是怎样学会盖房子的基本过程。《目占》脱离董萨念祭的形式以后,通常由专门的歌手演唱。演唱时,歌手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用手指边弹响边打开扇子边唱。唱词通过艺术形象,教育子孙后代怎样找水源,怎样取火,怎样炼铁打刀,怎样砍树破竹,怎样开荒种地,怎样打谷晒谷等。在演唱中让年轻人牢记,在什么样的地方建寨盖房最合适,在什么时候砍山种地才能获得大丰收。这些生产劳动知识最初是用神话般的语言描绘的,它也是景颇族祖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为了使这些经验教训成为全民族的共同财富,世代相传,一些董萨在长期的吟唱中,把它编成有趣的神话故事,最终形成优美的诗歌。每当庆贺丰收、过“新米节”、进新房时,都要请歌手演唱。在世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形式,又是名副其实的生活百科全书。
(四)《丧葬歌》
《丧葬歌》是人死后送魂时董萨吟唱的古老史诗,在这部史诗中综合反映了人的生死观念。《丧葬歌》一开头就讲到,人是怎样生下来的,又是怎样长大的,最后为什么会死去等。景颇族南迁以后,在《丧葬歌》中又增加了叙说,按照各个姓氏家族南迁的路线把死者的魂送回祖先居住地方的内容。根据《丧葬歌》内容,传说在天地刚刚形成,人刚刚诞生的时候,人是不会死的。后来因为人羡慕天鬼跳“丧葬舞”,便模仿天鬼也跳起来。天鬼知道此事后,告诉人们,只有在悼念死者的时候才能跳这种丧葬舞,于是人们便向天鬼要求自己要死,也可以跳丧葬舞。天鬼同意了,准许头发完全白了的人去死,但是传话时却被四脚蛇捣了鬼,话传到人间,变成了让所有的人都会死去。所以,现在才不分老少都会死。早期的景颇族先民把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规律,在《丧葬歌》中,人们颂扬死者生前的功绩,劝导生者不必过分悲伤。
二、传说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进步,反映出人已经不完全依赖大自然的赐予,而人们更多地希望战胜自然灾害、疾病、猛禽、凶兽等异己的自然力,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的愿望,特别是随着不可克服的天灾、人祸发生,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善神与恶神,产生了妖与魔,怪与鬼,产生了善与恶的观念。紧接着在神与神之间,在善神与恶神之间,在神与妖魔鬼怪之间展开了斗争,使得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更加突出起来。从景颇族神话中可以看出,虽然日月星辰、天空大地是天鬼创造的,但人间大地是人们在宁贯瓦的带领下加以改造之后,才变得这样辽阔美丽。神的形象开始削弱,人的形象开始强大。这一现象表明,神已再也无法统治人类,于是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现象——人类的英雄与能人巧匠出现了,产生了许许多多有关英雄与能人巧匠的神话传说。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新的生产力面前,人的意识形态毫无疑问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慢慢地脱离了原始性,从神的锁链中解脱出来,转而看见人的力量,看见英雄的伟大事迹,从而歌颂他们。这就是神话的削弱,进入了传说的时代。
大量景颇族传说资料证明,最早的传说萌芽于神话,是由神话中的众神演变而来的,但这些神已不再是超现实的,而是具有了人性,基本上与现实的人无区别。正因为如此,传说所述的内容已接近于现实生活,是本民族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它不过要依附于一定的历史人物。从人物传说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逐渐演变为族源传说、英雄传说等。以早期神为中心的原始神话演变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人物传说,以自然风物为中心的自然风物传说,以习俗为中心的民族习俗传说等。
(一)族源传说
历史上景颇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也就没有用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仅有民间的口头传说。正因为如此,有关景颇族的族源传说比较丰富。在《民族来源传说》之一中说:“自从形成了天地之后,很快出现了鼓干寄伦和木占威纯,他们是一切的‘总鬼’,他们生出了人类和各种各样的实物、实体。他们先生下了天鬼、雷鬼、太阳鬼、水鬼等二十几个鬼,从此,世界上才开始有了鬼。紧接着他们又生了一个像西瓜一样的圆球。天神把圆球剖成两半,一半雕刻成男人,另一半雕刻成女人,并且给他们灌了气,人会呼吸了,又给他们身上擦了仙水,使他俩长大起来,这样就成了人类的祖先。”在《民族来源传说》之二中说:“是从迷麻、借扎开始,经过任木拉、传至灵章、无日木占,这就是云和雨。之后出现了松薄阿泡、松催阿米,这就是白天和黑夜。从此出现了天地、山川、河流、草木、飞禽走兽等。又到第五代鼓干寄伦和木占威纯时,出现了各种鬼神。之后又经过昔江勒腊、灵高娃木干到宁贯瓦,他从事平天地的伟业。又到了第12代瓦切瓦更其木干,从他起就分出了人类及世界各民族。”这些传说,表面上看是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科学道理,但它实质上反映了景颇族先民朴素的世界观,这些传说曲折地反映出了景颇族先民对自己民族来源的认识。
(二)人物传说
在景颇族传说中表现得最集中,最突出的是宁贯瓦的形象,关于他的传说,民间有多种多样,如《宁贯瓦的传说》《宁贯瓦娶龙女的传说》《宁贯瓦出生的传说》《宁贯瓦平整天地的传说》等。宁贯瓦被景颇族人民称为始祖,是景颇族人民心目中的古代英雄,是一个奇才异能的半神半人的天鬼,又是景颇族传说中的第一个“山官”。《宁贯瓦的传说》中宁贯瓦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从前,大地上一片混沌,没有平地,没有河流海洋,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风,只有石头和水混在一起。宁贯瓦决心整理好大地,他用大石头捶地,用锥形石头开沟。锥石开出的深沟,水顺利流了出来,大地有了河流、海洋。用石锤子猛敲大地,凹下去的地方变成了坝子和平地,凸出来的地方成了群山。为了治理大地,宁贯瓦听说母亲死了也顾不得管,仍然埋头干活。他的父母死后,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育了许多子女,后来变成了现在的各个民族。正因为宁贯瓦改造天地立下了丰功伟绩,所以,人民拥戴他做了景颇族的第一个“山官”。他是景颇族先民战天斗地的化身,从他的身上反映了景颇族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敢精神,能激发和鼓舞后代人。因此,一直受到景颇族人的崇拜。
人物传说中流传比较广的还有《罗孔扎丁》,叙述了景颇族姑娘扎丁是一个山官家的千金小姐,出身贵族。由于山官与山官之间发生了冲突,灾祸将要降临到她的头上,当时她正是16岁的花季少女,且她又长得美如山花,冲突的对方要求用她去吊祭,这时雷鬼阿木救下了她,并把她带到天上一个叫贡陇的地方。在那里她接受了贡龙贡萨(即没有统治阶级,人人平等的社会)的思想。她回到人间大地后,及时组织人民群众武装反抗山官制度,并推翻了该地区的山官统治,成为女英雄。传说中讲到,从前,罗孔寨子的山官叫阿旦都,他家很富有,还养着许多奴隶。山官和官娘,压迫、剥削人民都很厉害。没有事他们都会找事敲诈勒索,只要有一点事就更不用说了。远近的人都小心翼翼,谁也不敢惹犯他家。有一天,寨子里的罗孔当家(扎丁家)烧地,由于火路没有断好,不小心火沿烧到了山官阿旦都家的坟边。扎丁的父亲罗孔当马上带上九筒酒,主动到阿旦都家赔礼道歉,才算了却这件事。可是不久,阿旦都家死了一个小孩,临死叫了两声“烫、烫!”阿旦家认定,小孩就是因为罗孔当家烧着祖坟而烧死的,要拿罗孔当的独生女儿扎丁去吊祭。正当这时,雷鬼阿木便闻声赶来,问明原因,救下了扎丁,并带到了天上的贡陇。在那里山官由百姓选择,官可为民,民可当官。一天,扎丁找雷鬼阿木告辞返乡。雷鬼阿木送给扎丁一筒水酒和一包糯米饭。扎丁从天上回到人间,人们闻讯赶来看,扎丁当下便拿出雷鬼阿木送的礼物让大家分享。可是分到山官阿旦都时,水酒、糯米饭都没有了。山官阿旦都认为有意扫他的面子,不觉又想起往事,于是他决定拉事拉事(复仇的军事行动)。正当阿旦都作准备的时候,扎丁得到消息,她向附近村寨的百姓散发牛毛肉(相当于鸡毛信)。战争开始了,扎丁一马当先,率领百姓向阿旦都的队伍冲去,山官阿旦都见状,自知不妙,仓皇而逃,被扎丁追上一刀宰了。当地的山官制度被推翻后,扎丁便把山官家的财产全部分给了百姓们,让山官家的奴隶也获得自由,并按天上贡陇的样子重新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即有事共商,有难互帮,官民一律平等,官由民选,民可当官。扎丁是罗孔地方的人,故人们称她为罗孔扎丁。后来景颇族人民怀念女英雄罗孔扎丁,创作了许多歌颂她的传说故事。
人物传说中流传比较广的另一个是《乌干娃的传说》,乌干娃是由人变成鬼神的人物形象,关于他的传说有多种多样。《乌干娃的传说》中说:“他是排姓山官的建立者,从他以后排姓家的后代逐步强盛起来,山官一代接一代沿袭下来。在一次瘟疫流行过程中他和全家死亡,他没有留下后代,就因为这样他死后在阴间不得做官。到贡陇时代,排姓官家的势力扩大以后,为了显示势力的强大,山官贡陇把他奉为大鬼,并把他供奉在社庙里。后来其他姓的山官和老百姓也供奉并祭献他。由于他是官家供奉的鬼之一,所以在举行目瑙纵歌盛会时也要祭献他。”在《乌干娃与瘟疫》中说:“从前,在木肯地方的乌干寨,有一位威望很高的老人,他头脑灵活,能言会道,很受人们的尊敬,大家都一致尊称他为乌干娃。有一天,乌干娃的外甥依娃和他的亲妹妹发生关系,按照阿公阿祖传下来的规矩,凡是同姓氏家族男女发生关系的要杀头,以祭献鬼神。这时人们请乌干娃来裁决,是杀头还是让两人捆绑在竹筏上随江漂流。他心中十分痛苦,最终他去参加了。他本想运用自己的威望,拯救外甥免遭刀砍之苦,尽量说服大家采用竹筏流放方式。可他想到自己历来是主持公道的人,就对几个勇士说:‘啊!还没有杀吗?’人们很快就把他的外甥依娃兄妹杀死了。人们把两人的尸体放在竹筏上顺水漂走。可是依娃总认为自己死得太冤枉,舅父原答应交付神灵裁决,现在被砍杀了。他的魂魄一直随尸体漂流,后来依娃的魂魄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姐父在江岸,并叫姐夫救救他。正当姐夫救他的时候,他对姐夫说:‘姐夫,快弄点吃的东西,我饿不得了。’他姐夫刚把饭做熟时,一只豹子突然从火塘上一跃而过,姐夫莫名其妙听到:‘谢谢您了,姐夫。’原来依娃变成豹子吃了姐夫的饭。接着依娃又求姐夫办一件事,说:‘姐夫,过几天到我家把那一头猪杀掉,把肉分给乌干寨的每一户人家。’几天以后姐夫按照依娃的要求,杀猪后把猪肉一一分给人们吃,凡是吃过猪肉的人都得了瘟疫,全寨人死光了。原来是依娃变成一种瘟疫来复仇了。瘟疫鬼是依娃,但引发施放瘟疫的是乌干娃。所以直到现在,凡是发生瘟疫、灾害,或者是祈求免除瘟疫、灾害时,除了祭献依娃外,也得祭献乌干娃。”
文中所列举的这些人物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作出过特殊的贡献,他们都受到本民族人民的世代赞颂、敬仰。景颇族人民群众通过传说创作为古代英雄们树碑立传,永久纪念他们。从所有的人物传说中,我们看到,在人物传说中的主人公身上倾注了景颇族人民满腔的热情,并寄托了美好的希望。为了使人物形象神秘化,故人物传说往往带有浓厚的传奇性和神话色彩。当然从整个人物传说的主人公来看,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如《罗孔扎丁的传说》《早乐东的传说》等。也有一些是虚构的人物形象,虽然属于虚构,但这类人物有姓、有名、有籍贯,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自然风物传说
以解释景颇族地区的山川古迹、花虫鸟兽为主要内容的传说较为丰富。《景颇族发祥地的传说》中说:“景颇族源于‘木石匕省腊崩’,‘木石匕崩’是女山,较低,‘省腊崩’是男山,较高。这两座山在一起,不仅是景颇族的发源地,也是各民族的发源地。”根据这个传说,景颇族自古以来认为祖先发源于“木石匕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或释为“男山和女山”。据传说,此山在迈立开江、恩梅开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之源以北遥远的地方,那里毗邻藏族地区,终年积雪,非常寒冷。同样是传说景颇族发祥地,但更进一步讲述了发祥地有什么样的东西,如《景颇族来源的传说》中说:“人类的发祥地在‘木石匕省腊崩’这座山上。此外,离这座山不远处,还有两座山,一个叫‘弄仁崩’,该山长年出草药,是医治人类疾病之需;一个叫‘格级崩’,该山的周围有丰富宝石,这里是妇女佩带‘翠器’的来源。”这些传说讲述的都是景颇族祖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由于无文字记载,早期的景颇族居住地只能用传说来描述。早期景颇族曾在高黎贡山居住过,因而景颇族对高黎贡山有几种传说,如《高黎贡山的传说》中说:“从前,景颇族最早居住在木石匕省腊崩周围,由于该地区气候寒冷,土质不好,庄稼长不好,就这样人们开始南下寻找‘好地方’。在南迁过程中,景颇支系中的一个姓氏高日家族先驱到达现在的高黎贡山,并在高黎贡山居住下来。当时在高黎贡山还没有人烟,只有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在一望无际的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生活着数不清的各种飞禽走兽。高日家族初到高黎贡山时,没有带更多的食物,不久便用光了所带的食物,便到森林里猎获飞禽走兽来维持生活。后来在居住的周围山上开垦旱谷地,在旱地里交叉种植了旱谷、玉米、黄豆、棉花等农作物。就这样高日家族在高黎贡山居住下来了。后来迁到的景颇族就把高日家族居住的这座山称为‘高日贡’。以后其他民族逐渐迁到这里居住,人们用汉语称这座山为‘高黎贡山’,这便是著名的高黎贡山。”
从上述三条传说来分析,幻想性、传奇性较少。因此,把这三条传说可以看做就是口头历史,它具有明显的真实性、可信性、历史性。
在动物传说方面,早期的景颇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正是这个缘故,使他们对各种动物的习性、特征都十分熟悉。根据动物的习性编织出了许许多多动物传说,如《豹子坐猫的由来》中说:“豹子是不吃猫的,但传说豹子非常恨猫。豹子只要一碰到猫,就要把它抓住,拿来坐在屁股底下,一下一下地坐,一直到把猫完全坐扁才肯罢休。豹子为什么不吃猫而要把猫坐扁呢?景颇族有个传说。本来,豹子和猫是兄弟。有一天,豹子弄得一只麂子,叫猫去找人借个火来烧麂子肉吃。猫到人家里时,正碰上人家在蒸糯米饭。一股香气从饭锅里飘出来,猫馋得口水直流,早把借火的事抛在脑后。豹子在家里,左等不见猫回来,右等还是不见猫回来,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就跑去看。来到人家的竹楼外,只见猫正在偷人家的糯米饭吃,顿时,怒火中烧,把猫抓了出来,想咬它,怕把它咬死,想打它,怕打不疼它,结果就拿到屁股下面来坐。豹子想,这样不会出血,死不了,而比打两下又要疼得多。于是,坐一下抓起来看看,再坐一下再抓起来看看,一直到把猫坐扁。”又如《鱼和老鼠》传说中说:“很古很古的时候,老鼠住在水里,鱼住在山上。鱼的子女多,老鼠的子女少,山上显得比水里热闹、拥挤。一天,鱼对老鼠说:‘我的孩子太多了,而这山上太狭窄,我和你对换一下住处好不好?’老鼠见山上热闹,早巴不得到山上住,就同意对换了。鱼搬到水里以后,一年间又生了许许多多子女,挤满了大河小溪。这时,它看见老鼠在山上活蹦乱跳,想到还是山上宽阔,不觉后悔当初和老鼠对换住处。可有什么办法呢?不能再换回去了,它只好圆鼓鼓地睁着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山上,直叹冷气。到如今,还是这样。”这些传说,通过对飞禽走兽身上的某些特征,作了优美动人的解释。这些动物传说,虽然是解释某种事物的特征,但它往往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附会,批判了人们思想里的自私、狭隘、猜忌等某些落后意识。同时,也表达了景颇族人民对自己乡土的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些传说,是不同历史时期景颇族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艺术性是比较高的。
(四)习俗传说
以风俗习惯的由来和特点为其主要内容的习俗传说,是极丰富、极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它风土气味很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如《找水的传说》中说:“远古,大地上因为没有水,人口不兴旺,庄稼也很难生长。大地上的人们开始到处找水,一直找到秋天。蟋蟀告诉人们,它喝的露水都在六层天上。人们又请开努神鹰飞到天上为大地上的生灵取回六层天上的水,快回到大地时,水泼到了树梢上。人们又请破脸狗爬上树梢取水时,水又泼到树根下,钻进石缝里去。人们又请螃蟹从石缝里引出了清水。树上的猴子看见清清的水,没有祭水神就喝下了水,所以猴子的声音不好听。大地上的人们看见清清的水,先设起祭坛,摆上甜酒、鸡蛋、糯米、干巴祭献水神后才饮用清水,所以人们有了水,长得漂亮了,说话声音也好听,人口更加兴旺,庄稼也长得更好了。”这个传说讲的是由于大地上没有水,所以人口不兴旺,庄稼也很难生长。人们为了人口不断兴旺,庄稼也长得好,千辛万苦寻找水的过程。《谷子的传说》中说:“远古,大地上的谷子外边没有壳,里面没有衣,大地上的人们就随心抓来吃,顺手扯来丢掉。这使谷子伤心极了,谷子就离开大地到太阳母亲那里。大地上因为没有吃的,人类难以生存,猫狗饿得向天官直哭喊,请谷子返回大地来。太阳母亲就劝谷子返回大地,谷子回答说:‘不是我不想回去,因为我没有壳,大地上的人们就随便糟蹋我,因为我没有衣,大地上的冷风就天天来吹我。’太阳母亲就给谷子穿上红衣穿上白衣,再套上谷壳,又让其他谷类做谷子的朋友,让谷子返回大地。”这个传说讲的是由于人们随便糟蹋谷子,使谷子伤心,最终离开大地到太阳母亲那里。大地上没有吃的,人类难以生存,猫狗饿得直叫。这个传说以丰富的想象,以谷子为题,巧妙的附会,批判了人类随便糟蹋粮食的行为,教育人民要爱惜粮食,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饿肚子。正因为有这个传说,景颇族直今还保留着新谷快收割的时候,每个村寨都要欢庆新米节,这已经成为景颇族的传统习俗。过去景颇族欢度新米节时,主人家一定要举行祭祀谷神活动,祭品有糯米饭包、水酒、干鱼、干田鼠等。董萨要唱祭祀歌,来祈求全家人畜平安兴旺,免除灾难。按照景颇人的传统习俗,祭祀之后,大家还不能吃饭,主人家首先要把新米饭送给狗吃,然后再给水牛吃,最后人才吃。人们欢庆新米节后才能开始正式的收割。《学盖房子的传说》中说:“远古,人们不会盖房子。后来,梯木梯拉和梯木梯木占就学盖房子。看见野猪在拱土,学会了挖地基;看见竹鼠断树根,学会了砍木料;看到牛的4只脚,学会了立楼柱;看着对方光滑的身子,学会了削桩子;看着对方的肩膀,学会了砍叉口;看到搭在树枝杆上的蛇,学会了架尾梁;看见牛背上的毛,学会了铺茅草;看见燕子尾,学会了收屋顶。从此大地上的人们,学会了盖房子,有了温暖的房子住。”这个传说多么神奇,多么富有想象力,说明景颇人具有细微的观察力,并能把想象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穿衣穿裤的传说》中说:“远古,大地上的人们赤裸着身子又灰又黄太难看。为了人们能穿衣穿裤,潘格来遮能斋给人们棉花子,并教给人们种棉、捻线、织布和穿衣裤等方法。人们看着一团团的白云,学会了收棉花;看着瀑布下翻起的水花,学会了弹棉花;看蜘蛛抽丝,学会了捻线;看蜘蛛结网,学会了织布;看裹着竹子的笋叶壳,学会了穿衣裤;看到旺菌,学会了剪头发;看到掉下的树枝穿过树叶,学会了穿耳洞。从此,大地上的人们有了衣裤穿,也学会了爱美爱打扮。”这些传说都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动植物的细微观察,受到了启发,从而学会了织布,学会了穿衣穿裤的过程。《目瑙纵歌传说》中说:“从前,在阿康省样地方,有一种结黄色小果的树,大家叫它黄果树。那些黄果是鸟类最喜欢吃的果实,所以,每当黄果成熟的时候,天下的雀鸟都集中到这里来吃果子。一种叫乌度鸟的鸟站出来提议举行太阳神传给的目瑙纵歌盛会后再来吃黄果。乌度鸟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并且大家一致选举它担任了目瑙纵歌的主持人。接着,乌度鸟很快召集大家共同讨论,分工筹备目瑙纵歌盛会。一切准备就绪,目瑙纵歌开始了。斋瓦、董萨们祭献了天神地鬼后,孔雀和斯曼映作瑙双,领着大家跳起了目瑙纵歌舞。举行目瑙纵歌以后,阿康省样地方的黄果树更多了,枝叶更加茂盛,还传到了许许多多地方。鸟类的食物更丰富了,鸟也繁殖了许多,它们迁移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原来,人们是不知道举行目瑙纵歌盛会的,后来景颇族始祖宁贯瓦亲眼看见了鸟类举行的目瑙纵歌盛会后,黄果树更多起来了,鸟类更加兴旺发达了。看到这一些以后,宁贯瓦就领着人们并学着鸟类举行目瑙纵歌盛会。说来也怪,人们学着鸟类举行目瑙纵歌盛会以后,谷子、包谷、棉花等各种农作物越来越好起来了;牛、马、猪、鸡、鹅、鸭等家禽也发展起来了;金银财宝也多起来了;人也一天比一天发展起来了;人们欢欢喜喜,日子过得更加美好了。从此,景颇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目瑙纵歌盛会。”这个传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景颇族是如何学会了目瑙纵歌舞的过程。景颇族习俗上有目瑙纵歌节,也就有关于这个节日的传说。这个传说或多或少地带有幻想、虚构、传奇色彩,一方面又依附着实有的人或事或物。从目瑙纵歌传说,可以透视出历史的真实来,也可以更多地看到景颇族历史的足迹。因此,景颇族的传说,为研究历史学、民俗学、文化学以及美学等,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
三、民间故事
在景颇族民间文学中内容最多、品种最多、数量最大的要算除神话、传说以外的民间故事了。景颇族民间故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是从原始社会开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甚至每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如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爱情故事、笑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植物故事等,种类多,应有尽有,而且各具特色,充满了奇情异彩。它和神话、传说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民间文学体系,形成了景颇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景颇族民间故事像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景颇族社会生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和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各个阶层人际关系和各种矛盾斗争,深刻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现实性很强。景颇族民间故事,一般都有典型人物,有较广泛的社会背景和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趣味性较强,又都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一)幻想故事
这一类故事一般通过浓厚的神话色彩,表现出景颇族人民创造物质生活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反映了人类童年时代种种美丽的幻想和智慧,如《宝灯》中说:“从前,有一个孤儿,跟奶奶住在一起。孤儿心地善良,什么都会干,他成天不停地干活,养活奶奶,全寨子的人都很喜欢他。有一天,孤儿帮富人的儿子捞鱼,劳累了一天的孤儿太疲倦,倒在沙滩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孤儿醒来时,迎面走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对孤儿说:‘小伙子,这是一根魔棍,它能把一切东西打开,能把所有的东西敲碎。你跟我去干一次活,会有你的好处的。’孤儿心想这也许还能挣回点钱来,养活奶奶。于是和白胡子老头一起来到一个山洞门口,白胡子老头对孤儿说:‘这是一个很深的石洞,里面放着一盏烂瓦灯,那是一盏宝灯,拿到它,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进去取,我给你守着门,可不能让别人进去。’说完,白胡子老头急忙把孤儿推进石洞,又关上了石门。原来宝灯藏在石洞的最深处,石洞里有许多凶猛可怕的怪物和野兽守护着,白胡子老头胆小,但又想要宝灯才打主意叫孤儿为他卖命。孤儿无可奈何,只有捏着一把冷汗,鼓起勇气往前走,刚走两步,一具死人的白骨头晃来晃去,再走一步,一条大蟒躺在前面,像要吃人似的。这时,孤儿心一横,一个箭步纵过去。奇怪,白骨、大蟒不见了。孤儿胆子大起来了,前面出现狮子、老虎、豹子、熊等他都不害怕,照直往前走。最后,孤儿来到洞底,只见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他拿起来一看,是一盏烂瓦灯。再看放灯的地方是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墙,石墙上雕龙画凤、百花盛开。龙凤栩栩如生,百花比野地里的鲜花还鲜艳。孤儿越看越有趣,越看越着迷,就把时间给忘了。洞外的白发老头在等着孤儿,老不见出来,认定是被洞里的猛兽吃掉,把石洞关死,便走了。孤儿在洞里许久才突然想起了家里的奶奶,连忙抬着瓦灯就走。奇怪,这时那些白骨头、大蟒、猛兽又一一呈现,可它们规规矩矩排列两旁恭送孤儿。孤儿走到洞口,用力去推石门,推不开,急得哭起来。当他擦脸上的泪水时,无意中摸了一下瓦灯边,只见‘哗’地一闪,在一道金光中现出一个猛士。猛士对孤儿躬腰说:‘小主人,有什么事?请吩咐!’孤儿一看,真高兴,忙说道:‘快把石门打开,我要出去!’猛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石门打开了。石门一开,猛士就不见了。孤儿走出石门,白胡子老头无影无踪。这时,孤儿才感到肚子饿了。他摸了一下瓦灯边,金光一闪,猛士又出现了,并说:‘小主人,有什么事,请说!’孤儿说:‘我肚子饿了,弄点饭来吃吧!’霎时孤儿面前出现了一张竹桌子,一把竹椅子,竹桌上摆满了麂子肉、牛肉、猪肉、香肠、鸡腿、鸡蛋、青菜汤、白米饭,还有米酒。他吃饱后才想起了家里的奶奶,于是,又摸了一下瓦灯边,叫猛士送他回家,顿时只觉得自己轻轻飘飘地飞在天上,不一会就飞到家了。回到家,孤儿一摸瓦灯边,又叫猛士给奶奶弄吃的弄穿的。从此以后,孤儿和奶奶不愁吃,不愁穿,要什么有什么,日子过得很好。”这个幻想故事通过它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幻想,来编织奇异曲折的情节,运用瓦灯变化无常的夸张手法,来表达思想内容,把种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奇特的夸张描写,使它带上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因此,特别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故事中离奇的幻想,虽然不是现实生活的如实反映,但它塑造的象征性形象,具有劳动人民正直、善良、勤劳、美丽的性格特征,而那个会用魔棍的白胡子老头,则具有现实生活中自私、狭隘、贪得无厌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孤儿一摸瓦灯,在一道金光中就会出现一个猛士,这个猛士具有创造一切财富的神奇威力,但它有一个特点,只有在正直善良、热爱劳动、肯帮助别人的人手里,才能真正发挥威力。又如《金锅》中说:“从前,在景颇山寨里,生活着一对夫妇。一天夜晚,丈夫外出,发现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闪光的东西。他出于好奇,就去寻找,但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就把衣服脱下来放在闪光东西落下来的地方,以便第二天再来寻找。回到家之后,却发现有位朋友前来投宿,主人就把他所看见的一切告诉朋友。朋友听了他的话,认定放衣服的地下一定有金银财宝,便提议去挖,如果挖出宝贝来,就一人一半平分。主人说,地里的活计还忙,没有工夫去挖这种金银财宝。朋友说:‘这样吧,明天你们上山干活,我去挖宝,如果真挖出金子银子,就两人对半分。’第二天早晨,夫妇俩便到地里干活去了。朋友去挖金子,挖了一整天,终于挖出了一口金锅,锅里有很多金子。贪财的朋友得到金锅之后想独吞,把金锅抱在怀里,像遇到狼的狗一样,跑到主人家中,把金锅藏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看到夫妇俩收工回来,他便假装在床上睡觉。吃晚饭的时候,无论主人怎样呼叫,他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当善良的主人还在睡觉时,贪财的朋友想把金锅偷走,他往金锅里一摸,发现金子都变成了水,他就把金锅里的水倒掉,拿着金锅走了。可是,早晨主人起床时发现屋里有很多金子。善良的主人以为朋友一定是生他的气了,才把金子倒在这里。他就追赶那位朋友,想分给他一些金子。朋友发现主人追来,跑得更快了。主人追了很长时间没有追上,回到家中对妻子说:‘我认为那位朋友很辛苦了,应得到金子,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跑?’妻子也觉得奇怪。得到金子之后,两位主人生活得很幸福。贪财的朋友后来发现手中的金锅不过是一口铁锅,后悔莫及,整天唉声叹气。”这个故事描写出了一对夫妻正直、善良、勤劳的性格特征。它以丰富的幻想,巧妙的附会,批判了极少数人自私、狭隘、贪财等不良行为,歌颂了真善美。
(二)生活故事
景颇族生活故事产生于现实生活之中,它是按照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和幻想故事、寓言故事相比较,它所讲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现实性最大,幻想性最小,有的甚至没有幻想成分。在景颇族的生活故事中,种类之多,几乎涉及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各个方面表现人的生活风貌,直接反映人们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态度和评价。
1.爱情故事。它一直以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景颇族人民。景颇族的爱情故事,以生动感人的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景颇族人民对恋爱、婚姻的观点,歌颂了景颇族男女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批判了嫌贫爱富及其他丑恶行为,如《羌退必波与腊必毛垂》中说:“从前,有一个山官叫诺羌瓦,他有一个聪明漂亮、能歌善舞的姑娘叫羌退必波。当她长到18岁时,周围几十里的小伙子都向往着她。可是她的父亲诺羌瓦是一个势利的山官。他看不上那些虽然能干但家境贫穷的小伙子,只看上了有钱人家的儿子阿罕毛棉。阿罕毛棉又丑又懒,瘦得像只猴子一样。他的两只细眼睛,随时都在打着坏主意,老在羌退必波的身前转来转去,但羌退必波连看都不看他一眼。诺羌瓦为了女儿的婚事,绞尽了脑汁。其实羌退必波心里早有自己的打算。她向父亲要求,她要去迈立开江边捞鱼,她父亲也同意让她去。羌退必波来到江边,看到渔笼里关住了活蹦乱跳的两条大鱼,准备拿着鱼往回走,这时突然听到江对岸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她回头望去,只见一个身披兽皮和树叶、头戴野猫皮帽、手里拿着弩弓的青年猎人,正在对着自己唱歌。随着悠扬的歌声,两个人越走越近,一见钟情,从此两个人身影不离。这使阿罕毛棉忌妒得两眼冒火。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诺羌瓦,并且说:‘腊必毛垂是一个孤儿,是一个野人,穷得连裤子都没有。羌退必波跟上他要穷一辈子。’诺羌瓦一听,怒火从心起,便找来了羌退必波,问她是怎么一回事。羌退必波对父亲说:‘阿罕毛棉心太坏,他只配娶一只猴子。腊必毛垂是勇敢的猎手,他心地最善良。除了腊必毛垂,我谁也不嫁!’诺羌瓦眼睛一转,肚子里有了主意。他叫羌退必波把腊必毛垂找来,然后对阿罕毛棉和腊必毛垂说:‘我的女儿只有一个,你们两人都要娶,你们到山上去,找一种能把家里的鸡鸽鸭子吓得满天飞的枇杷果浆,谁找到了,我就把女儿嫁给谁。’可是,等腊必毛垂走后,诺羌瓦却悄悄地对阿罕毛棉说:‘这种枇杷果浆,是老虎的奶,只要把它找来,家禽就会被吓得到处飞。’这话被羌退必波听见了,她赶忙去告诉腊必毛垂。勇敢的腊必毛垂,穿起了虎皮衣,戴上了野猫帽,躲在老虎窝里,当小老虎吃奶的时候,他也去吃老虎奶,终于把老虎奶汁拿到了。胆小的阿罕毛棉拿回了真的枇杷果浆,家禽一点也不害怕。当腊必毛垂把老虎奶倒出来的时候,家禽吓得乱飞乱叫,腊必毛垂胜利了。但是,诺羌瓦却变了卦,他说:‘光拿回来老虎奶还不行,谁能找回一节没有节的竹子,把我们家的人都吓跑,我的女儿就嫁给谁。’等腊必毛垂走后,诺羌瓦又告诉阿罕毛棉:‘没有节的竹子是大黑蛇,只有拿得黑蛇来,全家人才会害怕。’这话又被羌退必波听见了,她立刻又去告诉腊必毛垂。腊必毛垂上山去,不到半天就牵回来一条大黑蛇,把全家人都吓跑了。而胆小的阿罕毛棉,只找回来一根黑藤条,家里人谁也不害怕。腊必毛垂又胜利了,但是,诺羌瓦又变了卦,想出一个更恶毒的主意。他对腊必毛垂和阿罕毛棉说:‘谁要娶我的女儿,还得经最后一次考验。谁敢到山上去挖个野猪窝,我的女儿就嫁给谁。’等腊必毛垂走后,诺羌瓦悄悄告诉阿罕毛棉说:‘野猪窝在风洞口,挖的时候只能边挖边退,不能边挖边进。’这一次,羌退必波在织筒裙,没有听见他们的谈话。当阿罕毛棉挖野猪窝时,挖一下退一步。而腊必毛垂却挖一下进一步。结果,一脚踩空,掉进风洞里去了。阿罕毛棉扬扬得意地对羌退必波又献殷勤又吹嘘地说:‘腊必毛垂没本事,掉进风洞里去了。风洞是一个很深的洞,人只要一掉进去,就永远出不来。’羌退必波一听,连忙往风洞口跑,坐在风洞口哭了三天三夜,一口水不喝,一顿饭不吃。突然,风洞里飞出一支弩箭,羌退必波拾起来一看,这箭正是腊必毛垂的,腊必毛垂还没死。她立刻到山上采来了九箩火拉果,把火拉果倒进风洞去。她想,火拉果一定会在风洞里生根、发芽、长藤子,总有一天,这火拉果藤会爬上地面来,腊必毛垂也就可以顺藤爬出洞来了。怀着这样的希望,她每天都朝洞里丢一包饭,让腊必毛垂天天有饭吃。9年以后,火拉果藤果然爬出了地面,腊必毛垂也随火拉果藤爬出来了。9年不出来,山林好像都变了样似的,这个时候看见一只斑斑鸟,斑斑鸟带着他来到树林里,见羌退必波在那里砍柴,他激动地唱起了歌,羌退必波一听是腊必毛垂回来了,就奔过去紧紧地抱住了情人……”故事中的羌退必波是山官诺羌瓦的千金小姐,出身贵族,按传统,她本应嫁给山官家的富豪子弟,享受一辈子荣华富贵,但她毅然选择了与传统相对抗的生活道路,选择了以狩猎为生的青年猎人——腊必毛垂。她的父亲用种种手段让她选择富贵子弟阿罕毛棉,但都无法动摇她对腊必毛垂的爱。又如《恩郭诺克内与洛沛玛扎兑》中说:“从前,在古老的卡古地区,有一个有名的山官叫洛沛瓦。他有一个姑娘叫洛沛玛扎兑,长得像金竹一样美丽,她的名字像斑色花一样芳香。四面八方的小伙子们都被她的美貌迷住了,有事一天跑来九趟,无事也要来转三转。能和她说说话的三天三夜睡不着。可是她对这些小伙子谁都看不上。洛沛玛扎兑经常来到迈立开江边洗衣裳。原来在迈立开江的对岸有个漂亮的小伙子叫恩郭诺克内,是个勇敢的猎手。他爹妈死得早,家里只有一个老奶奶,全靠他打猎过日子。他也经常到迈立开江边打麂子、射百鸟,是个远近闻名的好猎手。江边奔跑的麂子,他的枪响就倒下;天空飞着的鸟雀,他举弩就落地。洛沛玛扎兑在江边洗衣裳时,恩郭诺克内的一举一动都被她看在眼里。她敬佩恩郭诺克内的勇敢、机智,喜欢他的英武形象,早就悄悄地爱上他了。可是隔着一条江,无法倾诉衷肠。一天,他们终于远远地隔江相见了,洛沛玛扎兑想先弹个口弦试试他的心,口弦轻轻一拨,口弦声飞过江一直飞进恩郭诺克内的耳朵里,他呆呆地站在江边上,静静地听对面的口弦声,同时他也从筒帕里掏出竹笛吹起来。这时,口弦越弹越有意,竹笛越吹越有情,但两人只能隔江相望。这对情人的恋情深深感动了迈立开江里的银龙,银龙决定帮助他们搭一座桥。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两个情人不约而同来到江边隔岸相会。突然,江上出现了一座银色拱桥,使他们喜出望外。当洛沛玛扎兑还没有反应过来,已被恩郭诺克内飞跑过来抱住了。他俩互相说着心里话,一直说到天黑,说到深夜,双双表示要永远相爱直到白头到老……可是,江的另一边有个山官的儿子叫早干,他早就想着洛沛玛扎兑,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洛沛玛扎兑的一举一动。洛沛玛扎兑和恩郭诺克内在大家面前公开相爱了,两人欢欢喜喜尽情跳舞,时刻不分离。早干越看越眼红,他跑到洛沛山官面前说:‘洛沛山官呀!孔雀哪能配山鸡,洛沛玛扎兑挑选了穷孤儿,这辈子都要吃苦了。’洛沛山官也正着急时,早干翻一翻眼,又对洛沛山官说:‘对付这穷小子,我有办法。’他走到恩郭诺克内的身边说:‘我们比赛支扣子,看谁扣的猎物最多。’恩郭诺克内是个好猎手,便同意和早干比赛支扣子。第二天,早干用钱雇了许多人,把满山的树枝上都支满了扣子。恩郭诺克内见扣子无处支,就支在小小的路口上。第三天,早干领着手下人来到山上看,自己支的扣子只扣住一只鹧鸪,而恩郭诺克内支的扣子扣住了一只又肥又壮的大麂子。早干很不甘心,叫人用鹧鸪偷换了肥麂子,并拖回家来交给洛沛山官,接着又请来了评判员。恩郭诺克内当着洛沛山官和评判员的面,用手指扣子上的鹧鸪说:‘地上的麂子飞上树;空中的鹧鸪地上跑!你说奇怪不奇怪?’早干一听发了呆,评判员哑口无言,洛沛山官一下子明白了。比赛支扣子,早干又输了。于是,他又打了个坏主意。他偷偷地派人通知恩郭诺克内说:‘要娶官家的子女,要先送去30头牛,30扇大铓,30罐米酒。’他们明知道恩郭诺克内是拿不出这么多的彩礼的。恩郭诺克内为了美好的爱情,为了娶到美丽的洛沛玛扎兑,决定到远方做生意,便出走了……恩郭诺克内出去做生意以后,早干三天两头跑到洛沛山官家提亲,可洛沛玛扎兑死也不肯答应。这时早干又想出了坏主意,到很远的地方去找恩郭诺克内,趁恩郭诺克内不注意,偷了恩郭诺克内的长刀和筒帕,并悄悄地溜回家来。回到家他一边揩泪一边说:‘不得了啦!洛沛玛扎兑呀!你的恩郭诺克内在赶路时,从悬岩上摔死了。’接着他又把恩郭诺克内的长刀和筒帕给洛沛玛扎兑看,后来洛沛玛扎兑伤心流泪的时候,被早干抢婚了。3年以后,恩郭诺克内发了大财,他赶着99头牛,99匹马,驮着99扇大铓回来了。刚回到寨子外面时,从寨里传来欢快的乐鼓声,寨子里的人告诉他说:‘早干和洛沛玛扎兑正在举行婚礼。’恩郭诺克内一听就像晴天霹雷打到头上一样,突然倒地气死了。恩郭诺克内的奶奶把孙子死的消息,托人转告洛沛玛扎兑,她立刻奔到恩郭诺克内家,一头扎在恩郭诺克内的尸体上面,抚摸着尸体泣不成声:‘要死我和你一块儿死,化成火烟,变做云彩。活着不能成一家,我们死后成一家!’便一头撞在木桩上,也倒在恩郭诺克内怀里死去了。”恩郭诺克内和洛沛玛扎兑的遭遇,是一个惨绝人寰的爱情悲剧。他俩的爱情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一种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关系上,这就使他们的爱情具有了浓重的社会色彩。他们所追求的爱情自由,也不再局限于个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成了一场冲破阶级牢笼、反对等级婚姻束缚的斗争,使故事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历史内容和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恩郭诺克内聪明、能干、勇敢、忠于爱情、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形象。同时塑造的作为山官的千金小姐洛沛玛扎兑,毅然选择了与传统相对抗的生活道路,同地位低下的孤儿订了婚,违抗父母的婚姻包办这样一个女性形象,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手法,人物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故事把现实与理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故事中所揭露的矛盾和斗争,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悲剧的根源,是现实的社会制度。没有山官制度,没有等级制度,没有包办婚姻制度,就不会有官家小姐和贫贱孤儿的爱情悲剧。整个故事把神话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情节曲折,有起有伏,使作品绚丽多彩,优美动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它是景颇族现实生活的缩影,以美丽动人的悲剧故事展现了景颇族山官制度下的社会现实。
2.阶级斗争故事。在景颇族生活故事中,反映劳动群众与山官、头人斗争的故事也占有重要位置。主要以笑话故事、机智人的故事为主。它以幽默、讽刺作为它的表现手法,来揭露山官、头人、富人们的丑恶行为,很有喜剧性,如《仉片的故事》中说:“有一次,山官神气十足地骑着马走过来,仉片见了,就横起一根竹竿站在路中央。山官走来见他不让路,发火了,破口大骂:‘是哪个穷鬼,竟敢挡住山官的去路,想找死吗?’仉片放下竹竿,转过身来盯住山官说:‘哦,我不认识你就是枕头官,请原谅。’山官一看,还是不让路,便大叫起来:‘啊?你就是那个最会哄人的仉片吗?’仉片上前一步说:‘不!枕头官,我是最老实的仉片。’山官说:‘听说你很聪明,今天非要你把我从马上骗下来不可。’仉片恭恭敬敬地说:‘枕头官,我倒有一个本事,如果你下马来,我立即可以叫你上马去,如果办不到,我愿为你牵一辈子马。’山官问:‘当真吗?’仉片回答说:‘枕头官不信,不妨试一试。’山官说:‘好!好!好!’便从马上跳下来,站到一旁说:‘快骗我上马吧!’仉片说:‘你不是要我骗你下马吗?’最后,山官张口结舌,呆若木鸡。等他醒悟过来时,仉片早已无影无踪了。”又如《南八的故事》中说:“从前,有个孤儿,家里没有田地,被迫到富人家去放牛。有一天,牛群中的一头大牯子突然死去了。富人明明知道他的大牯子是怎样死的,但却硬说是孤儿用弹弓打死了他的牛,要孤儿马上赔偿。孤儿知道自己有理,并不买富人的账,于是两人争了起来,谁也不服谁。最后,富人提到,各自去请长老来评理,孤儿答应了。就这样,两人约定时间,各自去请评理的人去了。富人回去后,把和他相好的长老和亲戚朋友们都请到了一起,招待他们喝酒吃肉。孤儿呢,没有亲戚,也没有招待客人的酒肉,他想起了同布寨子的南八。听说南八是个很愿意帮助穷人的人,而且很会说话,也许会帮忙的。于是他找到了南八,南八很痛快地答应了。到了评理的日子,天还没亮,孤儿就急着去叫南八上路,但太阳出了一大截了,南八还没打算动身,孤儿每次去催他,他都说:‘你先去吧,我随后就会赶到的。’直到傍晚,南八找了许多破布条,把自己的一只脚缠了一层又一层,才一瘸一瘸地向富人家走去。南八刚到富人家的堂屋坐下,富人请来的那些人都责怪南八,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了才来,害得大家白等了一天。南八却不慌不忙地说:‘实在是对不住大家了,我本是打算早早就来的,所以一清早照料完鸡猪就动身,哪料到,由于走得太急,从地里经过时,撞到了一棵芝麻树,芝麻掉下来砸在我的脚上,骨头都要打碎了,路也走不动了。我只得回去找了药包上,才勉强赶来了,哎——哟,哎——哟,疼死我了。’南八做出疼痛有加的样子。‘不要骗人了,小小的芝麻就能把脚砸伤,你南八是不是疯了!’说着众人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南八镇静地用眼扫了扫在座的人,理直气壮地回驳道:‘那你们就更疯了,用弹弓就能打死一头大牯子?你们在哪里听谁说过?你们到底打的是什么鬼主意?’富人请来的长老和亲戚们都被南八问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张大了嘴巴,像哑巴一样坐在那里。”这类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不多,通常是一个孤儿或一个机智的人和一个山官或富人,通过斗智来展开情节,故事讲得轻松,引人发笑。这些故事中塑造的机智人,他们都是聪明、机智、沉着,能随机应变地揭露那些贪婪、愚蠢、残酷、无能的山官头人或富人。这类故事,喜欢用幽默、讽刺为表现手法,喜剧性气氛浓厚。
3.动物故事。景颇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从远古到现在,景颇族都喜欢打猎,因此,对一些动物的习性、特征十分熟悉。几乎每一种动物,都被景颇族人民编成奇异有趣、颇具人情味、趣味无穷的动物故事。透过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矛盾纠葛,曲折地反映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表现社会上的人情世态。这类故事大多有生动的性格刻画和概括的心理描写,有极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狡猾的野猫》说:“从前,在一座高山上,有一棵很大的大青树,它成了老鹰、野猫、野猪等动物的栖身之地。老鹰住在树梢头,野猫住在树中间,野猪住在树下面,它们成了邻居。一天,狡猾的野猫起了坏心,它想挑拨老鹰和野猪的关系。它抬头对老鹰悄悄地说:‘喂!老鹰,野猪有坏心,它说你和小鹰欺负了它,等你出去找食,它要咬断树枝,让你的小鹰摔死。’狡猾的野猫这样一说,老鹰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去找食物,每天都在睁眼守着小鹰,被饿得头昏眼花。这时,野猫又往下对野猪说:‘喂!野猪,老鹰有坏心,它说等你出去找食,它要飞下来吃你的小猪崽。’野猫这样一说,野猪从此以后也不敢去找食物,成天守着自己的小猪崽。时间久了,老鹰和野猪都饿得支持不住,又都出去找食。野猫见它们都走了,就上树梢去把小鹰吃了。老鹰回来,见失去了小鹰,以为是野猪干的坏事,冲下树来,把小猪崽啄死,自己也飞走了。那只贪婪的野猫,又从树腰上爬下来吃小猪崽。刚好,野猪回来见到这情景,知道自己受了骗,就死守着树,等待时机报仇。野猫心虚,怕野猪吃它的小猫,也死守着小猫,最后终于饿死了。”这一故事,通过动物之间的故事,规劝人们嫉恶从善,邻居间要和睦相处,不要搞阴谋诡计,想害别人最终也害了自己,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又如《贪吃的乌鸦》说:“有一群乌鸦在大海上边飞翔,忽然发现海面上漂着一只溺死的大象。这群乌鸦立刻飞落在死象上面啄食,这真是一次难得的美餐。死象在海面上随着风浪漂动,漂呀漂,渐渐漂远了。乌鸦们就像乘坐在船上一样舒服。一只乌鸦说:‘啊,吃得真够饱了。’又接着说:‘快起飞吧!不然离海岸越来越远了。’这时,多数乌鸦同意了,抹抹嘴,一起飞回海岸。可是有一只最贪吃的乌鸦还在一个劲地吃。吃呀吃呀,死象漂到大海的中间去了,它还在吃。等把象肉吃光,剩下的骨头向海底沉去,这贪吃的乌鸦才拍动翅膀飞起来。可是,它吃得太饱,怎么也飞不动了,‘呱!呱!’地叫了几声,就掉到水里,沉到海底去了。”乌鸦的故事,告诉人们贪得无厌,终久没有好下场这样一个道理。动物故事是对动物的种种解释,在解释过程中,有些穿凿附会的特点,但从整个故事情节来看,穿凿得合情合理,意味深长,说明景颇族人民在编织这些故事时,想象力是很丰富的,所塑造的动物形象是十分鲜明、典型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借鉴价值,是景颇族人民宝贵的艺术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