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态资源
羌族地区位于东经102°51′44″~104°27′,北纬30°45′37″~32°40′之间,西起汶川县卧龙自然保护区,东至北川县东边,南抵汶川县漩口区,北达松潘县南部,包括四川茂县、汶川、北川羌族自治县3县和理县东部、松潘南部,幅员面积约15000平方千米。(6)
一、地质
羌族地区大部分位于新华夏系“龙门山式”以北东走向为主的断褶构造体系。有两个构造带:一为后龙门山冒地槽褶皱带(青川—茂汶断裂带);二为龙门大巴山缘褶皱带的东南段,即九顶山凸起和漩口凹断束,由北川—映秀断裂带及两盘复式褶皱组成,其南是彭县—三江口飞来峰构造。(7)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强烈地震带之一。自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20余次。继1657年4月21日爆发6.2级地震以来,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超过6级的强震,直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爆发。
羌区险峻的自然环境
羌区北部有岷江断裂带,其分布为自松潘沿岷江两岸向南,经叠溪直到茂县城北。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地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持续时间达1分钟之久,顷刻间山崩城陷。
羌区的西部为四川省地槽区小金弧形褶带东翼的薛城—卧龙“S”形构造带,是一系列“S”形和弧形线状褶皱及压扭性弧形断层。1952年,汶川卧龙曾发生5.2级地震。
羌族地区除了岷江东岸有大量新生代第四纪疏松堆积物外,岩层都较古老,最新岩层距今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属中生界三叠系,在此之前的晚古生代、早古生代至元古代黄河水系都有岩层出露。
二、地形
羌族地区位于由青藏高原东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整个羌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中大部分属于高山峡谷地带,群峰林立,峡谷幽深。岷山山脉雄峙于羌区,其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白雪盖顶,直插蓝天;龙门山脉斜贯于东南部,其主峰九顶山海拔4989米,九峰壁立,玉嶂插空;邛崃山脉绵亘于西部,其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凌空玉立,婀娜多姿;该山之北,有海拔5456米的马刀子山,海拔5706米的雪原冰川,海拔5666米的环梁子山以及海拔5314米的雪隆包;万年雪山耸立于羌区西部,海拔5230米,终年积雪、银光熠熠;而谷底海拔700~2500米,土门河下游谷底黄公坪河坝仅890米。河谷与山岭相对高差达1000~3000米。茂县东部土门和北川县中南部属中低山地带,北川县东南部属深丘低山地带,最低点在香泉乡龙凤村的湔江畔,海拔525米。
高山羌寨远眺群山
理县蒲溪大寨
三、气候
羌族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冬干春旱
冬半年(当年11月~第二年4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南支西风气流越过青藏高原后下沉绝热增温,加之重重山脉阻挡,北方空气难以入侵,故形成空气干燥、晴朗多风、降水稀少的气候特征。
(二)雨热同期
夏半年(5~10月),南支西风气流迅速消失,在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下,降水增多,从而进入雨季。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三)立体气候分布明显
雨中的理县休溪下寨
由于羌区地势起伏较大,日照时数、霜日、降雪和风力等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气温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因而形成了6个垂直气候带: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为山地北亚热带;海拔800~1500米的低中山为山地暖温带;海拔1500~2300米的低中山为山地温带;海拔2300~3200的低中山、中山为山地寒温带;海拔3200~4000米的山岭地带为山地亚寒带;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部属于寒带。
(四)日照时间长且差异明显
羌区境内不同地域日照时数存在差异:岷江河谷地带年日照时数为1550~1750小时,总辐射量为101千卡/平方厘米~110千卡/平方厘米,而涪江水系河谷地带年日照时数为922~1100小时(8)。同地域的不同地段日照时数存在差异:阳山比阴山多,高山比河谷多;同地域的不同季节日照时数存在差异:夏季日照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
(五)灾害性天气频繁
东南部低中山、低山地带由于地势低洼常发生洪涝灾害。春季、冬季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常发生干旱灾害;春末及夏季因地方性天气,常发生大风灾害;冬季时海拔较高处常发生冰雹霜冻灾害。
四、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由于受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水文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土壤形成区域差别。羌区的土壤大致可以分为4个区域。
理县休溪下寨
低山、低中山黄壤、黄棕壤区:包括汶川县漩口、映秀和湔江流域(北川、土门)海拔780~1500米的地域,气温较高,降水充分,土壤呈酸性的黄壤和黄棕壤,适宜茶叶、杜仲、黄柏、漆树等生长,是常绿阔叶林地带,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
羌民在田间劳动(茂县黑虎乡)
中山、高半山干旱河谷褐色土区:分布于岷江流域的谷坡、阶地和冲积扇上,海拔1200~ 2800米,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山谷风盛行,热量条件较好,植被以旱生灌丛和荒旱草甸为主。土壤富含碳酸盐,呈中性或微碱,适宜发展苹果、核桃、花椒和农作物。
高山森林土区:分布于上述褐色土、黄壤土区,分布的上限至海拔3800~4000米的中山、高中山地带,以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的植被为主。土壤为棕壤、暗棕壤和棕色针叶林土。其上限以灌丛植被逐渐向草甸植被过渡,形成亚高山和高山草甸土,是发展牧业的夏秋草场。
高山寒漠土区:在海拔4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气候严寒,土壤发育程度浅,有岩屑堆积,形成流石滩,仅有少量土壤形成,为高山寒漠土,植被稀少,仅有雪莲花、凤毛菊、虎耳草、苔藓等耐寒植物(9)。
羌族地区土壤资源丰富,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多种多样。汶川县、茂县、理县、北川县4县,共有土地1535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占2.65%,农业人口人均1.85亩;园地面积约占0.52%,包括果园、茶园和桑园;林地面积约占64%,包括森林、河谷干旱灌丛和高山、亚高山灌丛以及疏林地、无林地和未成林地;草地面积约占22%;水面积约占0.5%。
(二)水资源
羌区境内河流沟溪纵横,分属岷江、涪江两大水系。岷江发源于松潘县北部与九寨沟交界的弓杠岭南面,流经松潘县、茂县、汶川县进入都江堰市,最后汇入长江。都江堰以上为岷江上游,从北向南纵贯整个羌区,其在羌区内流域面积达10000余平方千米,常年平均流量为452立方米/秒,常年平均径流量为142.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约68000立方米,为四川省人均水资源4500立方米的14.8倍。涪江流域(北川、茂县土门和松潘白羊河一带)面积约3700平方千米,水资源更为丰富。此外,羌族地区境内有众多的高山湖泊和高山冰川。叠溪海子是最大的高山湖泊,其蓄水量可达到1亿立方米。羌区内的高山冰川面积约为12平方千米,总蓄水量约4.9亿立方米。据估算,如果冰川日均消融7~10厘米的深度,则有年融水量为105万~150万立方米(6~7月)可汇入溪河。
茂县叠溪海子
由于羌区境内的河流河床陡峭、落差大,加之水流湍急、水量充沛,其水能资源相当丰富。历经多次勘察,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933万千瓦,占全省蕴藏量约10.6%,占全国总蕴藏量的2.4%(10)。其中,羌区水利资源蕴藏量达650万千瓦,平均每平方千米426千瓦,为四川全省平均数的1.5倍。
(三)植物资源
羌区森林资源丰富,其分布的总趋势是西北多,东南少。1990年时,羌区共有森林689.6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0.12%。
羌寨秋天景色(茂县黑虎乡)
在岷江流域,森林多在山体上部,山高坡陡,石多土薄,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森林植被一遭破坏就不复存在。海拔16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以及亚热带针叶林,树种繁多,如山桐、白杨、泡桐、杉、香椿等;海拔1600~2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带,以桦、栎、槭、漆为主;海拔2500米上下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代表树种有铁杉、桦木、华山松、油松、辽东栎等;海拔3000~3800米多为亚高山暗针叶林,树种以冷杉、云杉、落叶松、高山松、高山柏等为代表;3800~4400米为高山灌丛草甸带。
草场资源由草甸地、灌丛草甸地组成。草地分布纵横交织,从上至下依次可分为高山草甸草地、亚高山草甸草地、高寒灌丛草甸草地、山地灌丛草地、干旱河谷灌丛草地。羌区牧草种类繁多,如鹅冠草、早熟禾、细柄草、发草、龙须草、鱼眼草、画眉草等等。北川县平均每亩草地产可食草457千克,其中海拔1500米以下的草甸草地亩产可食草803千克,居羌区之冠。汶川县平均每亩草地产可食草234±131千克,其中干旱河谷灌丛草地亩产可食草仅56.5千克(11)。
(四)动物资源
羌族地区境内动物资源丰富,在深山密林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灰金丝猴、白唇鹿、牛羚、雪豹6种;属于二类保护动物的有小熊猫、盘羊、毛冠鹿、白马鸡、红腹角雉、绿尾虹雉(贝母鸡)、白尾虹雉(贝母鸡)、藏血鸡(雪鸡)、鸳鸯9种;属于三类保护动物的有水獭、云豹、金猫、林麝(獐子、香獐)、马麝(马獐、香獐)、水鹿(黑鹿)、马鹿、苏门羚(山驴)、斑羚(青羊)、岩羊、血雉(松花鸡、血鸡)、金鸡(锦鸡)、白鹇、猕猴等19种(12)。除了森林里的野生动物资源,羌族地区的饲养动物资源也很丰富,东部低山区以养殖猪、牛、禽、兔为主;中、南部中山区以饲养猪、牛、羊、兔为主;西北部高山区以饲养牦牛、羊为主。
(五)矿藏资源
羌族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据史料记载,羌族地区出产金、银、铜、铁等矿产。1985年经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705队勘察,确定羌族地区出产的矿产资源有:铅锌矿、黄铁矿、锰矿、铝矾土矿、含金石英脉、磷矿、石灰岩、大理石、石膏、石英岩、无烟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