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做手工活的羌族妇女

做手工活的羌族妇女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民间造型艺术羌族美术和民间工艺的造型和创作与羌族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观相符合,不仅呈现出淳朴、古拙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了浓郁的羌族文化色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二)释比法器中的造型艺术释比,即羌族巫师,也叫端公。释比的法器中体现出了多种美术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还对羌族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器具的造型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民间造型艺术_中国羌族

第七节 民间造型艺术

羌族美术和民间工艺的造型和创作与羌族崇尚自然的精神世界观相符合,不仅呈现出淳朴、古拙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了浓郁的羌族文化色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羌族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在茂县叠溪海子的石壁上,就曾发现了十几尊唐代贞观四年(630年)雕刻的佛像。今日羌族之美术造型艺术,更多的表现在对器物的装饰、雕刻上,而纯粹的绘画形式较少。

一、与精神世界关系密切的各种美术造型

羌族美术与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关系紧密,具有原始而神秘的特质。综合羌区的各种美术表现形式,羌族的美术造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羊崇拜观念的造型装饰化

羌族崇拜羊的传统源远流长,《说文·羊部》对“羌”字的解释为“西戎牧羊人”。羌人自称“尔玛”,就是模仿羊的叫声作为自己的族名,释比在做法事时要使用羊皮鼓。相传古代羌人的装束是头戴动物的角叉,身披羊皮褂子,一直到现在,半高山的羌民的穿着上还保留有羊皮褂子这种形式。

羌族对羊的崇拜还体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家庭装饰、服饰的图案纹样、器具造型等。在普通家庭装饰中,羊头是主要的装饰形式。羌族的家中,如门楣、墙壁、走廊和碉楼等处都有羊头的装饰物。门楣挂羊头,用来敬奉门神,有驱赶鬼怪、保佑家中房基稳固的作用,在逢年过节时取下羊角挂白,以表示尊重之情。

羌族地区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双耳罐的整体造型就是以羊头为母体进行的变形。罐的双耳如同羊的两角,罐身上所刻的浅纹路,又如同羊的眼睛,生动古拙。双耳罐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朝,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证明了羌民族在造型艺术上羊崇拜的悠久历史。

(二)释比法器中的造型艺术

释比,即羌族巫师,也叫端公。释比的法器中体现出了多种美术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还对羌族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器具的造型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释比的重要装饰也是重要法器之一的猴头帽,即体现了羌族装饰艺术,背部垂着三条飘带。传统的猴头帽用整张金丝猴皮制成,由于地域和文化传承上的差异,猴头帽的装饰和装饰纹样也有区别。例如:理县曾头寨释比杨云山的猴头帽为羊皮制成,长约57厘米,宽约34厘米,正面圆口无帽檐,长度约为背面的一半。帽子的顶部装饰有三根帽叉,呈“山”字形,每根帽叉上还镶有一只贝壳,背部垂着三条飘带。而理县蒲溪乡休溪寨崔姓释比的猴头帽为一块完整的、未作修饰的金丝猴皮,直接套在头上,帽口少装饰,用两块蓝色的类似松石的材料固定在帽正中;两块材料中镶嵌一条红色的布带,既可作帽带又可以装饰;背面下垂金丝猴尾巴,装饰风格更显原始而野性。金丝猴已经被列为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因而现在制作的猴头帽已被羊皮帽所代替。

羊皮鼓也是释比的重要法器。羊皮鼓又称为“布”“日布”等,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单面鼓,直径为40~50厘米,宽约15厘米。羊皮鼓多在弟子满师时,由师傅置办赠送。根据不同仪式的需求,敲击力度及频率有所不同。比如在释比做法祛病时,鼓点强烈而震慑,而祭祀、叙事时,鼓点则平缓而悠扬。

(三)羌族雕刻中的美术造型

羌族雕刻有悠久的历史,据羌区出土文物的情况,早在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流域两侧的黄土台地上,就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器物装饰雕塑,如茂县石棺葬出土的一些陶器上就有刮抹而成的划纹、绳纹和刻画的文字符号。此阶段仅仅是在器物本身上美化。1921年,茂县凤仪镇出土的“无量寿佛石牌”,共造像15尊,附有题记,其造像与内地相同,是羌族地区已知最早的石雕艺术。

木雕是羌族装饰性手法之一,多为纯手工制作。羌族人民喜欢在房屋、门窗、家具等上雕刻龙凤、孔雀、燕子、喜鹊、牛羊及各种动物、花草的图案,手法细腻、造型生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效果。

石雕也是羌族装饰性手法之一,主要体现在门坊、石狮、石龙、石狗、石柱、石凳和碑刻等的雕刻上。装饰性石雕的纹饰多为花草、山水、流云及其他几何图案,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动植物栩栩如生。此外,石雕也多用做桥梁、城墙、石碑等的装饰,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石雕艺术表现形式中,石敢当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体现之一。石敢当既是一件雕刻作品,又是羌族建筑大门前一件重要的陈设,一般放置在大门的左侧。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现在石敢当已经不多见。从目前考察的情况来看,理县和汶川的河坝地区的石敢当破坏比较严重,而茂县的石敢当保存比较丰富,这与当地的羌寨多在高半山选址,与外来文化相对隔绝有一定的关系。石敢当是深受道教文化影响的汉族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是用来镇宅辟邪,因此在形象上夸张凶恶,雕刻手法率真大气。其传入羌族地区的具体时间不详,但至少在明清时代已经传入。虽然各地的石敢当形象各异,但功能相同,不仅是羌族建筑文化内涵的体现,还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四)绚丽多彩的羌族服饰造型艺术

1.羌族服饰

羌族服饰植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一方面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一方面又体现出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显著的地域色彩,是我国民间美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羌族服饰的种类繁多,样式丰富,尤其是年轻女性的服装,色彩鲜艳,美观大方,表现出羌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朴实、真挚的美学内涵。

羌族传统的男性服装装束一般是包青色和白色头帕,在一些较为偏僻的羌寨至今还保留着缠头帕的习俗,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褂子,脚穿草鞋,节庆时一般穿“云云鞋”,少数穿布鞋或皮鞋,裹羊毛或麻织成的绑腿,束黑白羊毛织成的有花纹的腰带或挑花织带,腰围三角形裹肚。

妇女服饰鲜艳多彩。头饰按区域不同分三类。一类绝大多数包青色头帕,绣以花纹,再覆绣花头巾,鲜丽多彩。黑虎地区妇女则包白色头帕,纪念传说中的英雄黑虎将军。西北部包括赤布苏、理县等地妇女头顶瓦状绣花黑头帕。羌族妇女皆着绣花长衫,系黑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首饰和称为“色吴”的椭圆形项链。每逢节日喜事,羌女盛装艳丽,雍容华贵。

2.服饰饰品

羌族银器做工精美,工序繁多,图案复杂,题材多样,是羌族妇女的重要饰品。羌族妇女对银饰情有独钟,经济状况好的家庭都有一套精美的银器。银器的种类繁多,分头饰、颈饰、胸首饰等多种,以下简单介绍几种饰品的造型艺术。

步摇:用很薄的银片制成,一套数量较多,工艺精湛,花型各异,有龙、凤、花、叶和各种动物、植物形,妇女戴在头上,随着步伐节奏晃动,异常美丽。

耳环:种类繁多,大小各异,样式活泼,有灯笼形、圆形、动物形等多种,有的耳环上还镶有玛瑙或玉石,是羌族非常喜欢佩戴的饰品。

发簪:样式多样,做工精致,图案复杂,图案题材多以花草为主,寓意吉祥。

手镯、戒指:种类不可胜数,大小各异,是羌族妇女最常见的饰品,造型上想象力丰富。

其他的银饰还有童帽上银龙、银虎等,这与男性的烟盒、烟斗、发簪和其他小饰品,以及妇女的顶针盒、银项圈等一样,装饰题材有辟邪、增寿的寓意,装饰效果浓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