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羌族在四川省的聚居情况

羌族在四川省的聚居情况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次被评为阿坝州公安局先进工作者、国家优秀公务员。在各地报刊杂志已发表了《羌族文化史概述》《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夏羌文化简论》等58篇有关羌族的论文和著作。在校期间担任班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系三好学生。他的事迹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专家辞典》。中国第一个羌族硕士、博士。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副书记。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羌族

第三节 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3)

一、杨光成(1938~2011)

羌族,四川省理县人,羌族学者。曾在阿坝州理县公安局、红原县公安局和法院工作。1986年5月调至阿坝州公安局史志办公室。多次被评为阿坝州公安局先进工作者、国家优秀公务员。1989年、1994年、1998年三次被阿坝州政府评为全州修志先进工作者。1993年完成《阿坝州公安史稿》和《阿坝州公安志》的部分撰写与编纂(已出版)。1994年获二等成果奖。1995年晋升为一级警督。

杨光成一直致力于羌族文化的研究工作。1989年创办“羌年礼花编辑部”,主编《羌族历史文化文集》丛书,已出版五辑,100余万字。并出版专著《羌人列国要记》。1992年发表电影剧本《羌山红叶》;1995年8月参加“西夏学术国际研讨会”,以《党项羌族源探证》一文获得中外专家学者好评。1996年4月创办《西羌文化》杂志,任主编,已出版50多万字。同年6月组建四川省阿坝州羌学学会,并召开了有126名各地羌族学专家参加的羌学研讨会,在学会理事会上被推举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99年组建都江堰市羌学学会,曾任秘书长。在各地报刊杂志已发表了《羌族文化史概述》《中国羌族帝王人物录》《夏羌文化简论》等58篇有关羌族的论文和著作。

二、张善云(1941~)

羌族,四川省理县人,国家级科普作家。中共党员。现任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自然联盟自然保护区委员会委员、东亚及南亚自然保护学术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旅游系客座教授。1999年被“世界华人国际荣誉联合评选委员会”授予“千年之交纯金荣誉勋章”,并被聘为香港科学院顾问。著有《九寨沟自然交响曲》《走向童话世界——九寨沟旅游指南》《九寨沟奇趣》《九寨沟志》等10余本关于九寨沟的书。1995年应台湾东华大学之邀,在台湾大学思亮国际会议厅作《生态旅游的美学价值》学术报告,其文收入《海峡两岸生态旅游研讨论文集》;1996年7月和8月先后赴日本北海道钏路市参加东亚地区国家公园第二次工作会议,出席了世界第三十届地质大会,会上宣读的《保护为开发、开发促保护》和《地址旅游的美学价值》两文被分别录入《会议论文集》;同年10月受加拿大政府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邀请,出席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会上作了《自然保护区环境的美学价值》的发言。此后还到瑞士、韩国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王武能(1941~)

羌族,四川省汶川县人,教育专家。王武能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和妹妹艰难度日。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在校期间担任班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系三好学生。1964年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于1966年分配到重庆市药剂学校从事药理学科研教学工作。王武能来到学校后就立志“教育报国”。1974年开始“心血康”的研究工作。当时,王武能任课题组组长,学校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无法开展工作。他就与其他老师一道,自己动手制作设备,克服种种困难,1976年“心血康”药理研究获得成功,获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78年被评为全国“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1978年,王武能任主管教学副校长,1987年任校长。1986年他与其他人一起研制的“阿魏酸哌嗪”获四川省卫生厅三等奖。

在进行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同时,王武能始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在被任命为校长后,他与学校教职工团结一致,锐意改革,使学校晋升到国家重点中专行列。由于王武能办学有方,深得学校教职工和社会的好评。学校也被市政府评为重庆市德育教育先进单位,被省卫生厅两次评为“两学一树”先进集体。

1978年以来,王武能任重庆市政府第六届至第十届委员,四川省第五届党代会代表。1991年获重庆市政府授予的“优秀校长”称号。历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1988年、1993年连续两届当选为重庆市政协九届、十届委员。1997年当选为重庆直辖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他的事迹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专家辞典》。

2006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议结果,经教育部批复同意,重庆市药剂学校、重庆市卫生学校、重庆市第二卫生学校合并组建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四、刘国恩(1958~)

羌族,四川省茂县人,经济学专家。中国第一个羌族硕士、博士。现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医药政策及评估科学系执教,担任博士生导师。美国全美经济研究院经济学家。2000~2002年,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副会长。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数理化系。曾在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94年被聘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任该校新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卫生经济学博士点导师。致力于健康经济学、医药卫生政策、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医药经济学、成本效益评估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厚,出版经济学专著多种。1995年,被中国国家卫生部聘为顾问,主持了多项国家项目,如关于中国医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农村及世界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医疗问题等。

五、谷运龙(1958~)

羌族,四川省茂县人,羌族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他出身铁匠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家乡的山林牧羊,对本民族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验。1977年考入阿坝州财贸学校会计专业学习。毕业后,1980~1992年在黑水县工作,先后担任商业局会计、副局长、县人民政府副主任、县宣传部副部长和计经委主任。1992~1995年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政府工作,担任体改办副主任、州政府副秘书长。1996~2001年在汶川县工作,先后担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及中共汶川县委书记。2001~2005年任阿坝州人民副州长,2006~2011年任州委常委兼州国资委书记。现任中共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委副书记。

谷运龙一直热心于民族文学的创作,自1982年在《新草地》上发表第一篇小说《顺哥》以来,已陆续发表了数十篇散文、小说作品。如《漆克子》《爷爷》《故乡新叶》《河里的欢笑》《南行纪事》《家有半口破烂鞋》《淘金》等,都显出立意新颖、感情真挚、笔法细腻的特点。其作品《飘逝的花瓣》曾于1985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短篇小说创作二等奖,成为第一篇获全国性创作奖的羌族作者的小说作品。该作品同时获四川省首届郭沫若文学荣誉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学作品一等奖。《淘金》获民族文学山丹奖;《家有半口破烂鞋》获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恨丹江——母亲河》获第三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在省报刊副刊评选中连续三年获文学奖。

六、陈海元(1956~)

原名柯洛娃,羌族,四川省茂县维城乡中村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羌族歌舞团团长、茂县文联副主席、阿坝州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阿坝州羌族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1968年师从四川省茂县民间羌笛艺人龚代仁,出师后到茂县羌族歌舞团工作,从事羌笛的演奏和制作工作。1983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乌兰牧骑式文艺调演”,演奏《思念》并获得优秀奖;1987年他演奏的《思念》,被台湾地区作为音乐素材,并专门为此编排了舞蹈,并荣获台湾省民间文艺表演一等奖;1990年,他收一理县学徒白安雄,正式传授他羌笛的演奏和制作技法;1999年,他参加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表演的《羌韵》获特别贡献奖;2000年,他参加了四川电视台与日本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剧《樱桃映红了的峡谷》,表演了《羌魂》,此曲也成了专题片的主题音乐;2001年,他参加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表演了《情人的思念》,获金奖。2002年央视《中华民族》节目以及2003年《走遍中国》节目对其分别制做了《羌笛悠悠》栏目,对陈海元和羌笛作了专题报道。2005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魅力12”以及“心连心”七一特别节目的羌笛演奏。其制作的羌笛,被上海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作为教学器材,并作为文化交流礼物,流传远至日本、法国、德国等地。

羌笛自秦汉之际传入茂县,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羌笛使用双管,结构较竹笛复杂,吹奏时的技巧较多,难度较大;加之演奏者多为免费演出,或是外出表演,学习者不多。柯洛娃此系,被称为茂县羌笛中的“龚派”,其得名是沿于师承师傅名为龚代仁。

七、周发成(1962~)

羌族,四川省茂县人。西南民族学院政治系毕业。现任四川省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西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和美国世界民族语文研究院东亚部合作研究项目支持人,以及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四川省民族翻译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四川省分编委员会及羌族卷》主编。长期从事羌语调查研究、羌族文创制推广、羌族文化与羌学研究及四川民族经济文化研究和实践工作。主要成果:共同主持主研创制《羌族拼音文字方案》。主笔并主编《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羌族卷》《汉羌词典》《简明羌汉词典》《羌文扫盲课文》《羌文中学课本》《羌文师资培训教材》及大中专羌文专业羌语语音、语法、词汇和羌汉翻译等教材讲义、《黄金旅游》《黄金热土》《羌族历史文化文集》《中国民族·羌族》《四川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了《羌文创制理论与实践》《羌文创制推行实践与前景》《羌语动词的否定式》《四川民族语文现状问题与对策》《羌族原始自然观》《羌族图腾崇拜探析》《四川民族地区退耕还林研究》《2003年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和2004年民族经济发展对策》等论文和研究报告,大多数荣获部委及省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并实现了成果转化。

八、雍继荣(1964~)

羌族,四川茂县人。中共党员。现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委,北京市民族联谊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委员,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专家调研组委员。主要从事博物馆管理与博物馆业务工作。

1981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85年至今,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博物馆)工作。1992~1993年,在民族文化宫所属民族商贸公司工作。一直从事民族文化的宣传与研究。20多年来,先后参与主持《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展》《中国彝族服饰展》《全国民族工作成就展》(获得国家民委表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陈列》《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展》《中国西藏社会历史资料展》《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览》《饰怀美——中国少数民族佩饰展》《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展》《中国少数民族五十年经济成就展览》《中国民族服饰展览》《西藏今昔——大型主题展》《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等20余个重大展览,负责展览的组织和一些专题的资料搜集、编制、陈列。

雍继荣曾多次赴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及文物征集工作,参与并主持西南、西北等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专题田野调查三十余项;同时,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撰写相关论文、文章和重要技术报告百余万字。与人合著有《中国彝族服饰》(画册)、《中国西藏社会历史资料》《中国文化通志·羌族志》《中国少数民族面具》等。其中,《中国西藏社会历史资料》荣获国家“少数民族图书优秀奖”;《中华文化通志》(负责其中羌族文化志撰写)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论文有《羌族族源研究回顾与展望》《彝族服饰演变及类型》《羌族石文化论谈》《羌族生育文化》等。文章有《面具世界》《羌族民居:石室、邛笼》《羌族的历史与现状》《大禹的故乡在哪里》。编著有《羌族研究资料索引》,为学术界开展羌族研究提供了便利。

近年来,主编出版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典·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卷》。参与主持有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馆藏民族文物界定、分类、定级研究”。此外,参与的编制工作有“汶川大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方案”“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方案与基本陈列大纲编制”“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意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方案”等相关课题。

九、余晓平(1966~)

羌族,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言学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7月至1995年10月在茂县羌族博物馆工作。在此期间,分别于1989年10月至1993年10月抽调到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语言办公室工作;1993年10月至1994年8月,抽调到茂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1995年10月至1998年11月先后担任茂县雅都乡人民政府副乡长、乡长;1999年3月至今任茂县文联副主席、茂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等职,分管文化工作。2000年10月至2004年8月任茂县人民政府羌族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茂县羌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工作。

其参与和主持的课题项目以及成果包括:1989年10月至1993年10月参与《羌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的设计和羌族拼音文字骨干人员培训;参与编写《羌文扫盲教材》《羌文师资培训教材》《小学语文(羌文版1~4册)》《小学数学(羌文版)》等教材、教辅读物(试用本)的编写;1993年10月至1994年8月,参与《茂汶羌族自治县县志·社会风土志》的编写(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年);2000年10月至2004年8月,主持和参与国家民委十五重点古籍出版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茂县部分)》的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4月);参与国家民委十五重点古籍出版项目《羌族卷释比经典》的编写(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

其他文化方面的成就包括:2005年完成茂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公布了茂县第一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4项;同年完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笛制作与演奏技艺》《羌族瓦尔俄足(歌仙节)》的申报;2007年,完成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的申报;2009年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的申报;2010年完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萨朗》《羌戈大战》《羌族推杆》《羌医正骨术》《羌族银饰锻造技艺》《羌族服饰》《羌族传统纺织技艺》《释比古唱经》《羌族转山会》《羌族婚俗》的申报。此外,余晓平于2008年制定了茂县文化、体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编制、项目申报等工作,成功申报了182个文化体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010年主持制定了《茂县文化体育局暨新闻出版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赵洪武(1968~)

羌族,四川省茂县人。国家二级演员。中共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舞蹈大专班。1989年9月特招入伍后,曾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获得四次嘉奖,并于2000年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舞蹈队独舞、领舞演员,并担任空政文工团编导。曾任空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二级编剧,现任空政文工团副团长。近年来,参加了近30台大型晚会的编导和策划。多部作品在全国、全军舞蹈比赛和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1988年在第二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获青年古典舞组表演三等奖,并同时获“优秀教学剧目创作奖”。1992年在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中获领舞表演一等奖,同时编创的男子集体舞《弄潮儿》获创作一等奖。1996年在全军文艺新作品比赛中担任《情怀》领舞获个人表演奖。曾在1994年应中国残联邀请,担任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编导。应北京市政府邀请,在1997年担任“庆祝香港回归”大型庆祝晚会第一场《血火百年祭》编导;在199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活动,担任天安门广场的大型文艺表演编导;以及担任“中华世纪坛”庆祝新千年大型活动编导和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编导。

十一、张波(1968~)

羌族,中国现代商业期刊的开拓者之一。幼时爱好文学,1983年公开发表散文、杂文、小说等作品。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新闻专业,1989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旅游报社新闻部任记者。1990年8月,任中国旅游报社编辑、团委书记。1993年2月,与两位好友一起创办《时尚》杂志,任时尚杂志社总编助理兼公关广告总监。1994年10月,任时尚杂志社副总编辑。1997年9月,任北京时之装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创办《MISS现代服装》和《LADY都市杂志》。1998年8月,考入美国西雅图CITY UNIVERSITY攻读工商管理专业,两年后获得MBA学位。

2000年6月,张波辞去时尚杂志社公职。同年8月,任北京时空今点广告公司总经理。2001年3月,任东时文化集团公司执行总裁。同年11月,创办了北京市的第一本高档文化杂志《CIVILIZATION文明》。2002年12月,创办《WE中国百老汇》和《CITY HOUR北京时间》杂志。2003年12月,创办了目前国内制作水准最高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DEEP中国科学探险》。2009年,他创办的《LADY格调》在创刊11周岁时全新改版,被期刊业一致认为是国内高档杂志市场的增长率最高的“黑马”之一。此外,张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科学探险和考察活动,先后去过美洲、欧洲、非洲和南北极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会长。2005年2月前往南极考察后出版《南极航海日记》,其中的图片和文字完全出自他一人之手。2005年8月,他作为总策划率领我国第一支综合性科考队伍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探险家、出版人、CEO,这便是张波的三个身份。

从《时尚》杂志创刊开始,张波作为首任广告总监一直主管杂志的经营工作,几乎从零做起,完善了一套中国高档期刊的经营模式。现在国内期刊行业很熟悉的经营工具,杂志的广告《刊例》,就是他第一个设计完成的。在他的领导下,《时尚》杂志成为国内第一本规范运作的商业期刊,在经营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此后,他先后又担任时尚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杂志社发行公司的总经理,参与创办了《时尚先生》《时尚旅游》《时尚健康》等系列杂志,在期刊经营的编辑、广告和发行三大领域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他所创办的《中国科学探险》杂志,与同类杂志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国家地理》一样,包含了考古、地理、现代文明、人类学等丰富的内容。严格来说,它是科学文化类杂志而不是旅游杂志。不同的是,美国《国家地理》是用西方人的视角看世界,《中国科学探险》则是体现东方人的观念和视角。

在创办自主原创中国高档期刊的开拓过程中,张波率领杂志社的同事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办刊原则上,按照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要求,始终坚持“大科学”概念,在编辑思路上做到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兼收并蓄,编辑栏目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同时还注意追踪和报道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有关探索及发现的第一手研究成果。在编辑风格上,学习世界著名科普杂志NA TIONAL GEOGRAPHIC(美国)和GEO杂志(德国),在视觉上寻找突破口,坚持用国内外一流的摄影师作品,使杂志的图片品质达到很高的水准。在印刷制作方面,杂志社更是精益求精,和国内一流的印刷制作公司合作,确保使用一流的纸张和油墨,保证了杂志的高标准印制水平。在杂志社的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栏目内容合作上,杂志先后和加拿大、巴基斯坦、尼泊尔、瑞士、捷克、芬兰、马耳他、埃塞俄比亚、土耳其、纳米比亚等国家的使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亚洲银行、绿色和平组织、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合作,推出了许多专题报道,得到了各个国家和国际机构代表的称赞。同时,杂志社和美国著名的发现频道(DISCOVERY)合作,联合推出了每年12期探索故事。图片方面,杂志社和世界最大的GAMA图片社合作,多次联合制作专题报道,深得读者好评。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副总裁特瑞斯在访问中国时,专门在国内购买了20多本杂志。他对张波说:“你们是值得尊重的中国期刊品牌,也是我个人认为唯一一本有可能办的和我们《国家地理》一样好的中国杂志!”

十二、杨国庆(1969~)

笔名羊子,羌族,四川理县人,副研究馆员,现任《羌族文学》(4)主编。1992年7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被分配到若尔盖县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后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2002年7月借调到阿坝州文联工作。杨国庆系阿坝州文联委员、阿坝州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2009年度四川省作家协会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200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作者,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2010年应邀访美芝加哥“国际写作计划”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

杨国庆有不少诗文公开发表,且多次在征文中获奖。其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民族文学》《文艺报》《诗刊》《星星》诗刊、《四川文学》《当代文坛》《中外文化交流》《青年作家》《芳草》《时代文学》《民族》《西部散文家》《草地》《上海航空》、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络上。部分作品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四川读本》《西华师大诗选》《相聚鲁院》《论史小溪的散文创作》《不屈的脊梁》等文集。曾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优秀歌曲奖,四川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由他主编的《汶川时空》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正版收藏。

个人出版诗集有《大山里的火塘》《一只凤凰飞起来》等。长诗《汶川羌》是200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作品,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于2010年4月出版。该诗通过“遗传渊源”“痛过怎样”“这般现实”这三个部分的个性创造的抒写,将个体和群体,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智,时代与命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性且理性地表达了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一个诗人,一个幸存者,一个地方,一个民族身心上的深刻作用和巨大影响。

杨国庆创作歌词多首,已公开发行且有影响的有容中尔甲演唱的《神奇的九寨》《梦中的乐园》(阿坝州五十年庆版),《绿色天堂》(若尔盖县庆版),《贺兰山》(北川县成立羌族自治县县庆版)。其中《神奇的九寨》,先后受到州级、省级、国家级的表彰和奖励。2001年10月,经州委宣传部推荐省委宣传部,被评选为四川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获奖者,并入选中学音乐教材。《吉祥谷念想》获2004年四川省首届西部旅游风光歌曲创作银奖。

十三、耿静(1969~)

羌族,四川省汶川县人。14岁就读于西南民族大学预科高中班,1986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族文物博物馆专业学习。毕业后到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羌族社会及文化研究。先后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16项、国内外合作课题6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及阿坝州藏羌文化研究会课题各1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3个,国家民委调研成果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省民族工作部门政务调研报告特等奖3个,一等奖2个。

代表著述有:《中国人口与人权》(合著)、《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合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合著)、《四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合著)、《羌族词典》(合著)、《羌乡情》《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工程移民政策研究》(合著)、《四川省党政干部民族知识读本》(合著)、《四川长江上游横断山区生态移民研究》(合著)、《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政府职能》(合著)、《白马藏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社会性别·民族·社区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汉民族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2007年汉民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羌族卷》(合著)、《中国少数民族》(羌族)、《云朵上的羌族》文稿部分、《四川少数民族节日与服饰精萃》(羌族)、《四川的羌族——汶川大地震前后(1950~2009年)》(合著)等;译著及整理著述有:《北庭的回纥与吐蕃》《羌族习俗与宗教》《凉山罗彝考察报告》(合作整理)等。

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羌族服饰文化刍议》《初级民族教育的一种模式——茂县民族教育校点布局的思考》《中国衣经·羌族篇》(合著)、《羌族传统民居改革与妇女的健康发展》(合著)、《西昌安宁河西岸客家情况调查》(合著)、《论炎羌关系》《炎帝与汉民族论集》《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商品产业发展之我见》《羌族妇女教育与羌族社区脱贫发展》(合著)、《从惠特曼馆藏资料看葛维汉民族学研究》《羌族研究综述》《撩开羌族祭山会的神秘面纱》《生态移民与生态环境建设——以盐源县白乌镇长坪子村为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人才资源开发的制约——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才资源开发个案分析》《在羌区的外国传教士》《平武茶与茶马古道》《藏彝走廊东部边缘族群互动与发展》《羌族村寨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及作用》《羌族的民间信仰》《藏区水库移民过程中宗教设施迁建的政策研究》(合著)、《岷江上游的羌汉关系》等;完成的调研报告包括:《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现状与对策建议》(合著)、《四川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性研究》(合著)、《加快四川民族地区牧民新村建设的对策研究》《促进四川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合著)、《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才资源调研报告》《达州市宣汉县土家族调查报告》(合著)、《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四川民族宗教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合著)、《推进资源科学开发构建利益新格局——关于凉山州自然资源开发行为的调研报告》(合著)、《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报告》(合著)、《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恢复重建规划纲要》(合著)、《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合著)、《关于北川灾后重建的调研报告》(合著)、《汶川“5·12”地震对羌族人口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合著)、《关于汶川县灾后重建中突出问题的情况汇报》(合著)、《羌族服饰文化研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标建设研究》(合著)。

十四、雷子(1970~)

雷子,女,羌族,学名雷耀琼,又名俄斯兰巴(在羌语中是杜鹃花的意思)。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人,在职大专毕业,曾在企业工作。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作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四川省茂县财政局。

雷子自幼生长在羌山古碉旁和岷江河畔,是听着大禹治水、姜维征战、黑虎将军的传奇故事长大的,也是烤着万年火、穿着阴丹蓝长衫和羊皮褂子、在迷宫一般的羌族寨里听着远古的羌笛和古唱经长大的。她从小热爱文学,仅凭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用真诚写作。瑰丽、苍凉的古羌族文化深深地吸引着她,让她迷醉在汉字的神韵中,在用方块字承载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同时,也用它们搜寻并记录着“羌”民族的血性与文脉。

雷子在多年的创作历程中,用自己独有的视觉思索并吟唱着执着者之歌。目前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40余万字的作品散见于《民族文学》《中国文艺报》《星星诗刊》《四川财政》《草地》《羌族文学》《凉山文学》《阿坝日报》等报刊、杂志。部分诗作在多项文学赛事中获奖。其诗集《雪灼》荣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img160

羌族女诗人雷子

img161

“骏马奖”获奖诗人雷子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合影

十五、罗吉华(1981~)

羌族,四川省北川县人。1999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教育学专业;期间获校一等奖学金一次,校二等奖学金两次,日本三和国际奖学金一次;历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直属党支部宣传委员、校民族教育研究所团总支书记、教育系学生会生活部长、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部部长等职务。2003年考入本校教育学硕士专业,师从滕星教授;期间任教育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并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等荣誉称号。2006年,继续攻读教育人类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现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工作。

其工作经历包括:2002~2002年任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实习班主任,并讲授“普通心理学”;2004~2005年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记者、责任编辑;2005年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本科部讲“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学原理”课程;2006~2007年任《中国民族教育》(教育部主办)“内地办学”栏目特邀主持人,并在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部讲授“社会调查研究”课程;2007~2009年任《教育人类学研究通讯》执行主编;2008~2009年任羌族教育援助与文化重建研究小组秘书长,属“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获“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2007年至今,任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聘助理研究员。

其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2004~2006年参与“北京市精品教材”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的编写;2005~2008年参与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任子课题“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再制与教育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和尚生的个案研究”和“内地新疆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独立负责人;2006~2008年,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新创文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调查研究”,任子课题“土家族新创拼音文字调查组”负责人;2006~2008年参与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经济文化类型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任子课题“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罕镇中学校本课程建构”项目助理,合作编写一套《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勐罕镇中学校本课程》,撰写《云南省勐罕镇经济文化类型报告》《教师培训报告》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报告》等;2009年以来,参加的项目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羌学研究中心项目“羌学文库”;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持项目“四川汶川阿尔村羌族文化保护”,为该项目志愿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新框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实证研究”,为子课题“地方知识中的风险认知和灾难应对:以羌族地区为例的灾难人类学研究”合作研究者;2010年至今,参与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语言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与社会融入”。

罗吉华的学术著作包括《文化变迁中的文化再制与教育选择》(专著)、《地方性知识与校本课程建构——教师日记与论文集》(主编)、《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合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合编)、《土家族新创拼音文字应用状况田野调查日志》等;发表的学术论文有《权威与挑战——对西双版纳勐罕镇中学傣族和尚生的教育人类学分析》《教育人类学视野下傣族和尚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分析》《中国德昂族教育研究述评》《试论佛寺教育何以成为傣族社会的“传统”》《学校为什么解散“和尚班”?——在西双版纳一个乡镇中学的教育人类学调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建构》《学生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者》《内地新疆班文化适应与教育对策》《回顾与展望:国内傣族教育研究综述》《多元文化教育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的文化适应》《文化传播学派对教育研究的启示》《地方课程建设在民族地区大有可为》《土家语拼音文字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从交换理论角度看土家拼音文字的衰落》等。

【注释】

(1)原文请见《木姐珠与斗安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81~124页。

(2)所谓“高氏五子”,是指生活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五位羌族人:高万选、高万崐、高吉安、高辉光、高辉斗。由于史籍所载不多,我们对其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还缺乏深入的了解。高氏五子留下的诗作主要收录在《汶志纪略·艺文》中,其数量十分有限,共同的特点为:立足于故乡之土,彩绘山川,歌唱古迹,诗风淳朴,笔力遒劲。但创作的题材也相对较窄,缺乏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

(3)本节入选限于丛书体例的名额要求,以及资料完整收集的可行性等因素考虑,只收录了十几名当代人物。同一文化领域都有卓越成绩者只能选取个别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羌族释比尚缺乏系统成熟的专题研究,因此没有录入。各人选排名按长幼顺序,不当之处望读者谅解。此外,本节中部分入选的相关履历资料,特别致谢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耿静副研究员的贡献。

(4)该刊物由汶川县文化馆于1981年创刊。16开,初为不定稿的油印本。1984年更名为《岷江文学》,由汶川县文联、县文化馆联合主办,并改为铅印,半年刊。1992年,再次更名为《羌族文学》。该刊物以宏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培养本土少数民族作者、繁荣汶川县的文艺创作为目的。刊物以中、青年民族作者的作品为主,较早反映和展现羌族地区的一本以羌族为主的地方文艺刊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