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哈尼族火炭煮茶的做法

哈尼族火炭煮茶的做法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尼族人选择寨址有一套严格的仪式。[8]哈尼族山寨   摄影:王建福在这个择寨习俗里,除去宗教的成分,可以看到,哈尼族把寨址选在:一是人居住凉爽舒适,二是牲畜能兴旺,三是庄稼能丰硕的地方。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房舍多是竹楼。三层堆放稻草、豆秆及需晒干的玉米、黄豆等,若子女众多,则未婚的儿女临时居住,直到娶妻、婚嫁为止。哈尼族在新房建好后,要
居住习俗_中国哈尼族

第四节 居住习俗

哈尼族都选择较凉爽的半山腰地带盖房建寨。哈尼族人选择寨址有一套严格的仪式。有的哈尼族地区首先请“摩批”(即祭师)占卜鸡骨卦,以选择建寨的吉日良辰和具体地点。其次,打死一条大黄狗,拖着血淋淋的狗绕那块地方转三圈。意即在狗血染过的圈子里,以后建了寨子,豹子、豺狼以及那些邪恶的东西就不敢靠近村寨伤害人畜。再次,选几位品德高尚、行得端的老人,到那块地方杀鸡吃肉后,把一层泡土扒开,抓着谷粒,分成三组插在泡土里,用三只土碗扣起来。一组表示人,另一组表示牲畜,第三组表示庄稼。又在泡土下面埋下鸡卦。过几天,几位老人再来看谷子。如果发现谷子不发霉,且发了芽,说明这块地方宜住人。若发现鸡卦被扒鼠拖走,或看到发红或发乌,说明人不宜在此安寨,就得重新选寨址直到择好为止。[8]

img34

哈尼族山寨   摄影:王建福

在这个择寨习俗里,除去宗教的成分,可以看到,哈尼族把寨址选在:一是人居住凉爽舒适,二是牲畜能兴旺,三是庄稼能丰硕的地方。哈尼族多在山腰地带的平地处或斜坡上建寨。居住的地方一定要有水源,有树林,有可供开垦的土地,村寨附近还要有可供种植竹子、棕树和蓝靛的山地。每个寨子中,寨头都有护寨树,寨子边有磨秋及秋千场,寨底有寨门,寨子四周有树木、竹丛和棕树。

img35

山腰上的哈尼族山寨   摄影:王建福

哈尼族的房屋形式一般是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以石块垫基,用方木(或圆木)为支柱,土坯砌墙;房屋的外形多为长方形,屋顶多为平顶或双斜面。完整的住房应包括大房、小房、耳房及牲畜厩、肥塘、“同勾”(屋前小平台,纳凉及祭祀之用)等。大房、耳房顶上多盖茅草,小房顶多为平台。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房舍多是竹楼。竹楼分为两类:一类叫“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建筑;另一类叫“拥戈”,是一种干栏式的楼房,与当地傣族的竹楼相似。

大房,也叫堂屋或正房。分3层,一层有3间,东间是男性家长的居室,西间是女主人的卧室,中间是平常男子用餐的地方,里墙靠东间的一角常年放有祭献祖先的“阿培侯沟”(祭祖桌)。二层东头堆放稻谷,中西头堆放玉米、荞子等其他粮食。三层堆放稻草、豆秆及需晒干的玉米、黄豆等,若子女众多,则未婚的儿女临时居住,直到娶妻、婚嫁为止。

img36

绿春哈尼族山寨   摄影:白永芳

小房在大房的前面,紧挨着大房。小房一般只有一层,一大间,东头有火塘,支有三脚架。这个火塘一般不用于做饭做菜,而是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取暖,也用于晚上煮开水。小房的西边会放床,用于十二三岁以下的小孩睡觉。小房上方是平台,用于晒谷物和晾衣服等。

哈尼族的厨房,一般建在小房和大房的右侧,分两部分,靠里边有土坯砌的灶台,可以煮肉、煮菜、蒸饭等,也可以煮猪食。靠外有三脚架支起来的火塘,用于炒菜、烧水等。火塘上搭有竹片编织的平台,用于烤谷粒、玉米等粮食作物。

img37

哈尼族的厨房   摄影:王建福

哈尼族传统的耳房,一般是在小房的右侧建的。占地8~14平方米。分一层式和两层式两种。有两层的,一层作猪圈或牛马厩,二层就由未婚的青年儿女居住,是男女青年婚前重要的社交场所。若未婚姑娘居住,天黑9~10时以后,三五成群的青年男子可以前来玩、聊天说笑、谈情说爱,若姑娘有意并同意,其中的一个男子可以留下来过夜,天亮前悄悄离开,父母一般不干涉。女青年一般不能到男青年的住处去,而是男青年前去女青年的住处。

哈尼族民居主要有四种建筑形式:土掌房、蘑菇房、杆栏式房和封合式瓦房。在哈尼族各支系中,大量居住土掌房的尚有豪尼、白宏等支系。土掌房深得古羌系族群的碉房建筑法的精髓,“屋顶皆设有晒房,以为曝晒粮食之用”。

img38

哈尼族土掌房   摄影:赵德文

土掌房一般由正房、廊厦、厢房和牲厩组成。正房面阔10~20米,径深8~15米,高5~6米,横向三开间,上下两层,建筑用料以土木结构为主,大都采用土基(以前用冲墙)、石头、木头、竹片、松毛等。其中株栗树、松木是主要用材。土掌房强调均衡、对称和规整。有中轴线或几何构图中心。

走进土掌房内部,是呈“品”字形的一层结构体,正房、廊厦、厢房(耳房)之间巧妙互通,来去自如。廊厦与厢房上是泥土平台,供作阳台晒场又作纳凉休息。正房中央内里为客厅,设有供桌和饭桌,有的人家也在此进行纺织、酿酒等生产活动,摆有织机、染缸、酒坛等。东北方向一间由长辈或男主人居住,设有祭祖处,西面一间晚辈居住。每户都有专门的一个火塘,全家在此取暖、议事、聊天、接待来客。火塘带来了温暖,又熏得土墙和木柱等油黑发亮,坚固如新。据说哈尼族的火塘又可辟邪祛灾,火塘之上设有神圣的炕笆,有绳索、竹筒之类直通天窗,外人不得触动。火塘是房内最有生气、最活跃的地方,是全家人精神生活的中心[9]

img39

哈尼人家的火塘   摄影:王建福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img40

哈尼族蘑菇房 云南省红河数字乡村新农村建设信息网提供

传说远古时,哈尼族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蘑菇房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压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焖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族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族山乡壮景[10]

哈尼族在新房建好后,要举行“拥达达”仪式,即“贺新房”的礼俗。首先由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用饭盒端着一个鸡蛋和少许糯米饭率先登楼,长者之后是一群端着铁三脚架和锅盆碗筷的年轻人,人们进入楼室之后,由长者将铁三脚架支在火塘上,架柴烧火,把温暖和光明之神引进新房,从此火塘里的火就永远燃烧下去,这是这家人生命、幸运和富足的象征。点火之后,便剥开鸡蛋拌在糯米饭中,分给前来贺新房的人们品尝。仪式完毕后,房主要准备酒宴酬谢参加建盖新房的亲朋好友和全寨父老乡亲。还要请“雅习”(歌手)吟唱赞歌。多少年来,哈尼族人把贺新房看成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据说,主人家今后生活的好与坏,与贺新房的热闹与否大为相关,因此,新房主人千方百计,尽量把贺新房的酒席办得丰盛些,把庆祝活动安排得较为热闹和欢乐,使自己住上新房后的日子如同贺新房的日子一样欢乐,年年岁岁富足丰登[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