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努力创造梯田和茶文明

努力创造梯田和茶文明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是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哈尼族地区,蜿蜒迂回于千山万壑之中。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哈尼族地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努力创造梯田和茶文明_中国哈尼族

第四节 努力创造梯田和茶文明

一、哈尼梯田文明

在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遗产中,迄今仍在为人类创造实用价值的,一个是都江堰,另一个是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指红河南岸哀牢山区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

img231

哈尼梯田   摄影:果 侬

哈尼梯田属于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景观类型。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汉文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以上的历史,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其次是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哈尼族地区,蜿蜒迂回于千山万壑之中。第三是与自然环境结合得特别紧密。哈尼梯田内形成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水系四度同构的生态系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独特创造力,被赞誉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完美结合的典范。第四是和谐与耕耘,是哈尼梯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哈尼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对自然树木的深刻崇拜以及民居建筑、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和文学诗歌都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特点。第五是文化遗产价值特别突出。哈尼梯田作为一个千年文明活的系统,是中国梯田的优秀代表,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具有丰富的多学科研究价值。

img232

群山中的哈尼梯田   摄影:王建福

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张红臻等指出,哈尼梯田的多学科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历史价值。哈尼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垦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记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说明在云南境内包括哈尼族在内的云南各少数民族,耕作梯田的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田制·农叠诀田制篇·梯田》中,将哈尼族梯田列为中国七大田制中的一大田制;清代《临安府志·土司制》中以“依山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摄坎而登,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渡水槽),数里不绝”的描绘,对哈尼梯田做了完整记述。哈尼梯田是哈尼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哈尼族地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梯田兴,民族兴;民族兴,梯田兴。梯田的发展史就是哈尼族的发展史,也是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历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哈尼梯田在中国梯田耕作历史中的地位和深远意义。

二是科学价值。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系统。哈尼族在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水资源利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创造了独特的方式和经验。根据地势地貌、自然环境和农耕生产条件,创造并延续使用了一整套科学的梯田耕作生产流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规范、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管理法则、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等科学生产和管理手段,特别是严格的水源保护林乡规定约、独特的“木刻分水”的灌溉用水管理手段。根据梯田分布的海拔高低、气候炎热或寒凉,适时选择适宜不同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数十种稻种,并且保障其品种长久而重复播种不产生变异等。哈尼梯田的分布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河流由高到低的“四度共构”格局,历经上千年的演化,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子生态系统、村寨子生态系统、梯田子生态系统以及河流子生态系统,维持着正常的能量流通、物质循环、信息交换等生态功能,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样的分布格局体现了其科学性、合理性,蕴涵了深刻的生态学原理,处处体现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

img233

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的红河哈尼梯田

三是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即实用价值。哈尼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各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梯田耕作作为哈尼族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始终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元阳县的19万亩梯田,至今仍在养育着全县36万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400多公顷森林至今仍在供给全县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它是哈尼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和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是美学价值。哈尼梯田作为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典范,是个活的系统,又是美的化身。哈尼族文化因梯田而独具魅力,因梯田而发展繁荣。从语言、服饰、居住到饮食、歌舞、文学等无不源于梯田,并融入到梯田的整个活动之中,同时也全方位地通过梯田的运行活动得到完美的展示和充分的体现。千百年来,哈尼梯田穿越了数不清的风雨,始终展现着她美的风姿,一年四季、一天四时呈现出不同的美;哈尼梯田的春之希望、夏之热烈、秋之成熟、冬之宁静的美丽,使亲近她的人们得到无与伦比的陶冶和享受,激荡着人们的心灵。哈尼梯田作为美丽、神奇的地方,已经成为国内外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文学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宝库。

五是保护价值。哈尼梯田的文化内涵就是和谐与耕耘,文化多元、生物多样、和谐共融是哈尼梯田最突出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等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也是向往和平与发展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哈尼梯田值得全中国、全人类共同珍惜和保护。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哈尼人选育出上百种适于当地环境的优良稻种,尤其是能在海拔1800米以上耕种的稻种,它们凝聚着哈尼族祖祖辈辈的生物学和生态农业知识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这些品种资源与梯田文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可以说,哈尼梯田就是一个天然的稻种种质资源库,哈尼传统稻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基因资源极具保护价值。目前,稻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逐渐凸显的全球粮食危机之一就是大米短缺,而且许多大米出口国已经限制、减少大米的出口;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寻求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前提是要有优良的稻种。水稻新品种的来源需要有优良的遗传资源,因此,哈尼传统稻种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尤其是耕种于高海拔地区的哈尼传统稻种,对于新品种的选育意义深远,若能利用其培育出适应高海拔的普适种,则可在世界范围内大大拓展水稻的种植面积,解决困扰全球经济发展的粮食危机。

img234

雄伟的哈尼梯田   摄影:王建福

二、哈尼茶文化

茶与可乐、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茶是世人公认的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具有安神、明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解毒、延年益寿等功效。普洱茶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越的品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一股品饮、追捧普洱茶的热潮正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兴起;普洱茶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苑中灿烂的奇葩。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约瑟弗博士评价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贡献。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全人类皆喜欢的灿烂茶文化。普洱茶集茶树种植、加工、运销、饮用于一身,是世界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哈尼族是一个和茶有着不解情缘的民族,茶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哈尼族历史和现今的聚居地区,是茶叶发现、驯化和培植发展的主要地区。1978年,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发现公布了被称为茶树始祖化石的宽叶木兰(新种,距今约3540万年)为主体的景谷植物群化石;景谷、景东、澜沧等地还发现了中华木兰化石;普洱、西双版纳、红河等哈尼族地区多处也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野生茶树和最大规模的野生野茶自然群落。2006年,普洱市组织了大规模的普查,查清境内野生古茶群落117.8万亩,野生古茶树群呈带状和区域分布,无量山、哀牢山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其他地区呈区域分布,分布在海拔2100~ 2780米的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宁洱、澜沧等县。

2001年4月第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公布,镇沅千家寨上坝1号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总面积4200亩以上,是目前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它连同景东、镇沅、景谷、墨江、宁洱、红河、元阳、江城、勐海等地的成片野生茶树,构成了面积广大的野生古茶树分布区域。从景谷宽叶木兰化石到野生古茶树等“活化石”,表明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普洱及周边哈尼族分布地区,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人类对茶叶的利用,最早是采用野生,并逐步移植、栽培野生茶树,经过不断驯化、选择和人工栽培,逐渐成为今天丰富的栽培型品种。普洱、西双版纳和红河等地,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和普洱茶的发祥地和原产地。云南的古茶树、古茶园大都分布在哈尼族聚居的地区,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汉末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哈尼族地区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里的“银生城界”,即为现今的普洱、西双版纳和红河南岸地区,当时的居民主要是和泥与濮(总称和泥地方),蒙舍蛮应为今哈尼、布朗等民族的先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认识、利用野生茶树,并不断加以驯化、栽培,共同开创了祖国的植茶历史。

img235

南糯山哈尼族茶农采茶   摄影:谭红英

普洱境内有古茶园18.2万亩,栽培型古茶山多呈区域性集中分布和零星分布,可划分为25个古茶山,多在景东、镇沅、景谷、墨江、澜沧等县海拔高度1500~2300米之间的山区和半山区。2004年,西双版纳州组织了普查,全州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达13万多亩,植株较多且连片的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万多亩,其中勐海县近5万亩、勐腊县近3万亩、景洪市近1万亩。2004年,红河州也对古茶资源进行了调查,在元阳麻粟寨茶厂后山脚,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苦曼山及牛孔、大水沟、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及11个乡镇,红河县的浪堤、车古、乐育、泥美,都发现有树龄在数百年的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树分布,最大的古茶园面积达数百亩,至今哈尼族群众仍在采摘食用。以上表明哈尼族地区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广、品种丰富、种植年代久远。

img236

勐宋古茶园   摄影:那卡古树茶

很多资料表明,哈尼族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那些历经千年仍然郁郁葱葱,为人类奉献着新绿的茶林,就是一个民族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和深厚文化的最好见证。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哈尼族山区,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产地。民国前,普洱茶原料地的地理分布与哈尼族的分布完全一致。在哈尼族的聚居区,从镇沅的千家寨到澜沧的邦崴,从宁洱的茶树箐到勐海的南糯山,哪里有哈尼族,哪里就有古茶树,哪里有大茶园,哪里就有哈尼族。南糯山植茶的历史达1100~1700年。千百年来,哈尼族对南糯山茶树加以保护、利用,并不断新植、改造。清代,南糯山已有茶园1000多公顷,是明清以来普洱茶原料的重要产地。1951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在南糯山开展了茶树地方品种调查,发现了树龄达800多年“古茶树王”,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最早栽培利用茶树,对人类作出美好贡献的活见证。1962年科技工作者在勐海县巴达发现了一片野生大茶树群,其中一棵胸径1.03米,高32.12米,其树龄已有1700多年。2002年5月,又新发现了一株较为古老、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其树姿开张,树幅较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估计树龄与原栽培型古茶树王相近。经专家鉴定,南糯山的茶王树有优异的栽培性状和内在品质,是云南大叶茶的正宗原种、良种,是极其珍贵的种质资源;云南大叶茶是制作世界名茶普洱茶的原料,因此哈尼族地区成为普洱茶原料的重要基地,哈尼茶区是云南的瑰宝,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宁洱县一直被当作普洱茶的集散地。1977年4月,普洱县调查组在板山小干箐发现了两棵古老的栽培型茶树,其中一棵高8米,茎围2.15米,直径0.685米。据专家推断有1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宁洱“茶王树”;哈尼等民族先民年年祭拜,代代相传,直至20世纪50年代,迁至勐腊及老挝等地的哈尼等民族还回来祭奠茶王树。这些民族为什么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赶回板山祭茶,其原因无外乎就是他们先祖在离开板山南迁时把茶叶带了出去,茶叶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衣食所仰的经济作物。为表彰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古代先民发现、驯化、培植、利用、推广茶叶的贡献,在列入云南省茶组植物种表的31个品种中,第15号茶种被命名为“哈尼茶”,是至今为止唯一以民族名称命名的茶。

哈尼人在上千年的岁月中,已经形成了地种到哪里,茶树就种到哪里的习惯。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从哀牢山西北部的镇沅古茶树到勐海贺松的大茶王,从无量山及宁洱茶山箐的大茶树到南糯山人工栽培的大茶树和大茶园,不仅反映了哈尼族对茶叶种植的传播史,实际上也是古代哈尼族迁徙的一条路线。在《哈尼阿培聪坡坡》《雅尼雅嘎赞嘎》等哈尼族迁徙史诗中,哈尼族的迁徙路线与“茶马古道”的一些路线重合。生活在滇南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国的哈尼等民族中,逝者灵魂返回祖先之地的路径,是沿着其先民当年迁徙的路线逆向而行,最后返回先祖生活的地方,“茶马古道”是哈尼等民族的送魂之路,也是哈尼族先民的南迁之路。

事实上,“茶马古道”与“稻米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古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古道网络,使哈尼族地区与世界紧紧连在一起。通过这些通道,哈尼族先民创造的茶文化和稻作文化,远播国内外,并影响了世界文明。“茶马古道”“稻米之路”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稻米之路”与“茶马古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明传播的桥梁。不仅是各种商品周转运输的纽带,同时还是哈尼等各民族迁徙活动的大走廊,各民族文化和稻作文化、普洱茶文化传播的大通道;“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远、跨越的山峰大河最多、连接民族最广、文化底蕴最丰厚的世界性的独一无二的文明大道,是最难能可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img237

宁洱生态茶园   摄影:陈发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