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元江县因远镇哈尼族舞蹈视频

元江县因远镇哈尼族舞蹈视频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云南民歌选》《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云南民族器乐荟萃》等书专题介绍哈尼族音乐舞蹈,《哈尼哈吧初探》《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云海里飞出的歌》等专著出版。
民族艺术创新_中国哈尼族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

哈尼族音乐、舞蹈是表达哈尼族人民内心情感、丰富生活,体现哈尼族特色的重要媒介。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哈尼族音乐、舞蹈得到收集、整理和推广,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丰富和创新,在百鸟欢鸣的各民族音乐花园里展现独特的魅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哈尼族音乐、舞蹈收集整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63年至1964年,由哈尼族音乐家杨放等参加的民族民间文艺调查组,在元阳、红河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云南省音乐舞蹈协会内部印发《元阳县哈尼族民间器乐曲》《红河县哈尼族器乐曲》和《元阳县红河县哈尼族歌舞曲》。这是我国哈尼族民间音乐舞蹈收集整理的首批成果。20世纪80年代,组织开展了为时数年的大规模的民间文艺三套集成的收集和编辑工作,哈尼族音乐、舞蹈得到系统的收集整理,形成了一批专门成果。《云南民歌选》《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云南民族器乐荟萃》等书专题介绍哈尼族音乐舞蹈,《哈尼哈吧初探》《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云海里飞出的歌》等专著出版。

1986年,哈尼族青年曹得发被推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所表演的独舞《铓之韵》获得了“丰收奖”;随后《建水哈尼族铓鼓舞》分别代表省、州、县到昆明、广东、广西参加各种比赛;在广州“中华博览会”上,《哈尼族铓鼓舞》被称为“世界风采的艺术”;以铓鼓舞为素材拍摄的专题片《远古走来的脚步》,在意大利蒙特卡尼第八届旅游电影节上获得了最高奖——苍鹭奖;2001年,建水哈尼族铓鼓队参加“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夺得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哈尼族儿歌“其多哩”选入全国小学音乐统编课本,是选入国家通编课本的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1988年,张兴荣教授等在红河县确认哈尼族民歌演唱有8个声部存在,红河县民间歌手演唱的哈尼族多声部合唱《栽秧山歌》和《欧勒乐勒》,引起国内外音乐界的关注。

img248

《哈尼哈吧初探》封面

2005年以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多声部民歌、哈尼哈吧、乐作舞、棕扇舞、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哈尼族民间音乐舞蹈进入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小和、车格、陈习娘等一批民间歌手被命名为国家级和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选送的舞蹈《欢乐的哈尼姑娘》获第8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银奖。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和省、州(市)电视台编播了一批介绍哈尼族音乐、舞蹈的专题节目,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哈尼族民间艺术的别样魅力,《巴哈雅咪》以其清新活泼的风格脱颖而出,被收入央视《民歌博物馆》。北京、深圳、昆明等地民族民俗村的哈尼族演员,通过演唱哈尼族民歌、演奏哈尼族器乐、表演哈尼族舞蹈,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哈尼民族。哈尼族地区文艺演出、比赛和民族节庆活动,哈尼族传统民间音乐舞蹈表演成为重要的、广受观众欢迎的节目。

以哈尼族音乐、舞蹈元素创作的歌舞广为流传,对宣传哈尼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哈尼姑娘赶街》(蒋箐作曲)、巴乌独奏曲《傍晚的声音》(史学典作曲)和舞蹈《白鹇鸟》(朱子光编导)在北京的舞台上展示了哈尼族的形象。20世纪60年代,歌曲《阿波毛主席》(张难)在云南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舞蹈《街子依》(朱子光编导)成为红河民族歌舞团的保留节目,《歌曲》封三发表哈尼族歌曲《毛主席的光辉照过来》(李元庆整理)。20世纪70年代,《哈尼人民热爱毛主席》(梅壁作曲)收入《战地新歌》(续集),《阿珠之歌》(赵官禄词、李元庆曲)将哈尼哈巴创新发展后搬上专业舞台。由红河县文工队收集创作的《奕车鼓舞》在州内外演出,其舞曲在央视春晚有关云南民族舞蹈中完整使用。

20世纪80年代,《哈尼情歌》(李期博词、李元庆曲)参加全国汇演,国家级电台多次广播;《阿究赫》(李元庆曲)获云南省创作歌曲奖,并作为哈尼族唯一经典入选“20世纪民族之歌”;《喊月亮》(李元庆曲)曾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李元庆等创作的哈尼哈巴《哈尼赶马哥》《情暖山洼》参加全国曲艺比赛获奖;《啊!梭都扎依》(梅壁曲)获云南省首届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黄志玲(阿椰)参与创作并表演的独舞《快乐的姑娘》,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舞蹈《木雀》(李锦荣编导)在全国少儿歌舞录像节目比赛中获奖;元阳县宣传队创作演出的舞蹈《庆新生》在云南省农民文艺会演中获二等奖;郭玲(哈尼族)、段勇(哈尼族)编导并由郭玲表演的《仰阿纳节的姑娘》在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丰收奖;《糯比棕扇舞》(段勇编导)获第2届中国艺术节创作表演奖和云南省民族民俗艺术展演优秀节目奖;舞蹈《打磨秋》(唐建忠编导)参加云南省农村文艺调演获优秀节目奖、表演奖;舞蹈《哈尼族罗作舞》(严阵编导)在第3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中获一等奖,舞蹈《栽秧山歌》获荣誉奖,哈尼族舞蹈《祝福》参加了56个民族文艺展演。

20世纪90年代以来,舞蹈《木屐舞》(杨锦文编导)在云南省第5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舞蹈《木屐舞》(张来善、钟宵军编导)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并走进世博会演出。21世纪以来,《长街宴》(徐荣凯词、万里曲),通过谭晶、熊汝林、杨倩琳等著名歌手的演绎和宣传,成为当前影响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歌曲之一。哈尼族女子鼓舞《打秧鼓》《乙车姑娘》等,被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带到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演出;由江城县金秋娱乐会代表云南省到北京参加《舞动中华》全国群众舞蹈展演的哈尼族舞蹈《阿迷车》在比赛中获得了金奖;杨丽萍编导、虾嘎(哈尼族)主演的独舞《祭鼓》在第5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获表演铜奖及第6届云南文艺基金奖荣誉奖;杨丽萍编导、虾嘎主演的独舞《螳螂》获第6届云南文艺基金奖二等奖。哈尼街舞《打谷场上》(马骉编导)获全国农民文艺汇演金穗奖、第6届云南文艺基金奖荣誉奖、第5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并参加2009年中宣部春节联欢会。由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倾力打造的哈尼族大型原生态音·舞·诗·画《阿密车》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隆重上演。

哈尼族音乐、舞蹈创作研究人才从无到有,形成了一支有一定影响的创作研究队伍。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杨放,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长期从事群众音乐活动及民族民间音乐搜集整理研究,创作了30多首群众喜爱的歌曲,以及《大青树下》《欢庆》等音乐作品;担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主编,出版了《云南民歌》《云南山歌》《云南民族民间儿童歌曲选》《云南各族情歌一百首》《新选云南各族民歌集》等数十部,出版《歌曲创作知识》等专著。红河州音协主席卢七三创作的器乐曲《哈尼人民学大寨》获云南省文艺会演一等奖,《摔跤场上》参加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吹起芦笙庆丰收》获中国唱片社一等奖,《苹果情》获第2届云南“聂耳音乐周”一等奖。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副教授马烁是云南本土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创作的歌曲《月下情歌》获1997年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金奖,《秋叶》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作品奖,《令人神往的地方》获云南省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三等奖,《海之恋》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云南赛区作品评选特等奖,《朵洛荷》在中央电视台2010年青歌赛演唱,获第15届“群星奖”作品类群星奖,《陕西等你来》《多情的雨花》《以礼河,我的母亲河》等作品获多个征歌大赛作品奖。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李勇翔,曾赴欧洲、东南亚国家和港、澳等地区进行演出和学术交流,在北京、内蒙古等地举办个人双簧管独奏音乐会,出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等专著。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白学光长期从事民族民间音乐收集翻译整理工作,发表《哈尼族丧葬音乐初探》《试论哈尼族儿歌的审美意义》《哈尼族哭嫁歌及其功利目的》等20多篇论文,担任《中国哈尼族民间器乐曲》《中国哈尼族宗教音乐曲》《中国哈尼族民歌集》等书主编。

玉溪地区花灯剧团编导陈明玉,是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知名的青年舞蹈编导,编导的哈尼族舞蹈《扭鼓舞》获1980年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优秀节目奖,《情线》获1982年云南省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表演三等奖,《卡多婚礼》获1988年云南省农民文艺会演二等奖,这些作品还被有关文艺团体带到阿尔及利亚、比利时、卢森堡、朝鲜及港、澳、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并入选云南省40年优秀节目展播。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黄自新创作的舞蹈《蛮猛傣》等分别参加全国“桃李杯”“荷花奖”等重要的舞蹈赛事并获奖,舞蹈诗《母亲河》获第4届中国舞蹈“荷花杯”比赛银奖和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二等奖,舞蹈诗《乌蒙之路》获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剧作一等奖、编导二等奖,《苦荞苦,苦荞甜》获第5届全国“荷花奖”舞蹈比赛新蕾银奖、十佳编导,云南省第5届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她从画中来》获第3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啊佤》获全国第8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三等奖,《耍腰》获云南省第5届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舞蹈诗《傈僳人》获第6届云南文艺基金奖一等奖,舞蹈诗《神奇的孟巴娜西》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中获剧目一等奖、编导一等奖,发表了论文《论道具在舞蹈创作的运用》《编导学生应具备超强的思维能力》,出版了《傣族民间舞教程》一书。红河州歌舞团创作室主任郭玲,参与创作的舞蹈《踩云彩》获第6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第5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作品铜奖,参与创作的哈尼族舞蹈诗《红河》获2006年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创作一等奖及云南省第5届文学艺术创作奖银奖,曾担任第7届云南省民族运动会开幕式《千里红河万里歌》、第5届云南省城市运动会开幕式《锡都璀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开幕式演出、云南省第12届运动会开幕式《云岭圣火》等10多台大型晚会及大型广场文艺表演的舞蹈编导工作。大型主题歌舞《我家红河》获第6届云南文艺基金奖二等奖。

在哈尼族地区基层,活跃着一批矢志不渝、坚持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舞蹈的哈尼人。现为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经理的吴志明,在普春村发现了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并带领哈尼族民间艺人到北京、台湾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交流展示哈尼族歌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传哈尼族传统音乐舞蹈,创办教授民间歌舞、乐器的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江城县文化馆的陈德荣,参加了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集成的收集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保护工作,撰写了哈尼族古歌腊巴卡和歌舞阿迷车、嘎尼尼等音乐专题调查报告,整理改编的多声部大合唱、组合唱《阿迷车》,舞蹈音乐《沸腾的三江》被云南省第6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选用。现为普洱一中中教高级教师的王自平(阿慕腊切),在思茅举行了个人收集、创作的哈尼族歌曲专场演唱会,由他收集、创作的哈尼族歌曲专辑《阿迷车》发行,《家乡》等在央视“民歌中国”中选播。元江县羊街乡文化站站长、玉溪师院客座副教授倪伟顺,一直在家乡致力于哈尼族民间文艺的发掘、整理、创作与传播,从组建乡村文艺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进行宣传开始,走村串寨搜集、挖掘传统民族歌舞,应邀带着文艺队参加在北京、天津、福建举办的中华民族风情艺术节开幕式和展演活动,并以客座副教授的身份登上玉溪师院讲台,传授哈尼族民间歌舞。绿春县迷克办事处的盲人歌手龙阿英,参加云南省第3届残疾人艺术会演,获得创作奖和弹奏奖,其录像被选送到北京参加第4届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获鼓励奖,演唱歌曲《各族人民一条心》获首届全国盲人歌手大赛优秀奖,出版《哈尼族歌手阿英歌曲集》,《盲人歌手阿英弹唱专辑》在网上受到欢迎。绿春县哈尼族原生态歌手李洺秀,收集整理了近百首哈尼族民歌,出版《哈尼古韵》《哈尼人》(与佑萨匹龙合作)、《哈尼儿歌》《哈尼酒歌》等专辑。

年轻的哈尼族音乐舞蹈人勇于探索,哈尼族音乐艺术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得到拓展。命运多舛、英年早逝的歌手张波,收集哈尼山歌近千首,并把哈尼山歌的传统唱法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张波参加广西国际民歌节获最佳歌手奖,由他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欢聚的日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心的约会》获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音乐电视类一等奖,《相约永久》获第10届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音乐电视类三等奖,《山寨小夜曲》获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文艺类一等奖,创作录制了《爱伲风》《阿卡人》和《哈尼情》(与成利合作)等专辑。他留下的《花恋》《阿卡人》等歌曲,在西双版纳、普洱、红河及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的哈尼人中经久传唱。坚持进行哈尼族流行歌曲创作的还有俺斗、陈姝含、海二、石羽韩、阿水、周辉、小居、陆勇峰、成利等青年音乐人。还在大学期间,俺斗(黄华)录制的哈尼语演唱磁带连连被转录,他一直坚持哈尼族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发行了《梦里故乡》《守望》《向远方》等专辑。陈姝含创作了《沙漠里流行这种爱》《相约2008》《美丽不是他乡》等歌曲,并通过MV在网上广泛流传。海二一直坚持原创,创作《风》《远方》等10多首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歌曲,组建音乐工作室,制作了原生态歌曲《家乡美》等专辑。流浪歌手阿水,足迹遍及东南亚及国内福建、广西、上海等地,在厦门、上海举行了“云南哈尼族流浪歌手阿水原创生态音乐专场”等演出。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进修研究生班的石羽韩,曾参加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集《云岭天籁》的演出,创作了200多首音乐作品。红河的周辉,在参加2010“快乐男声”昆明赛区比赛中,演唱了多首具有哈尼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一曲《父亲》打动了评委,也得到观众的力挺。小居(居文杰)成立音乐工作室和音乐组合MR kids,创作多首民谣风格歌曲、彩铃等作品,制作发行原创专辑《谁在弹奏小夜曲》。近年来,绿春的陆勇峰、成利等创作演唱了多首赞美家乡、歌唱哈尼民族的歌曲,“哈尼联盟”组合发行了专辑《东仰情》,成利也发行了《爱人的离去》等专辑。这批青年音乐人的创作,丰富了哈尼族音乐的创作内容,也拓展了哈尼族音乐的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