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哈尼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哈尼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哈尼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一、杨放杨放,1921年生,云南省个旧市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1981年在《中国建设》杂志上撰文,向世界介绍中国哀牢山的哈尼族。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哈尼族卷》《哀牢山的画卷》,参与编辑《哈尼族文化论丛》系列书籍,撰写发表《红河县哈尼族土司制度研究》《民族的丰碑》等论文。
哈尼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哈尼族

第十一章 哈尼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一、杨放杨放,1921年生,云南省个旧市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研究的重要领军人物。1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积极投身民主文艺活动,创作《营火燃烧在广场上》《野草谣》《昆明,美丽的山城》等歌曲,改编、演出儿童歌舞剧《幸运鱼》《金龙袍》等。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收集了彝族撒尼人的叙事长诗《阿诗玛》。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云南省文联、云南艺术学院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云岭高原上走村串寨,搜集民族民间音乐。在西双版纳哈尼山寨收集、记录了上万句古老民歌;在红河采集尼苏人的“四大腔”;在姚安采集彝族古歌《梅郭》。近年来,到水富县寻访到老船工采录了云南《船工号子》,录入《中国民歌集成·云南卷》。60年来,采集记录了5000多首民歌、乐曲,先后编辑出版了《云南民歌·第一集》《云南民间音乐·第二集》(花灯音乐)、《云南山歌·第一集》《玉溪花灯音乐》《昆明花灯音乐》(与尹钊合作)、《云南民族民间儿童歌曲选》《彝族曲子舞曲选集》《云南各族情歌100首》《拉祜族张老五小三弦曲集》《哈尼族民间器乐曲》《哈尼族歌舞曲》《民间器乐曲》《姚安白彝族音乐》《蒙自花灯音乐》等数十部民族音乐书籍。此外,还搜集、整理、发表了纳西族民间长诗《猎犬》、彝族民间长诗《独阿牟老祖爷》,出版《歌曲创作知识》等专著。其研究论文《云南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形态与民间音乐》等,被专家评为“具有真知灼见的论著”。同时,还担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编委,《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云南卷》主编,还经常参与省内外的一些艺术交流活动。2006年获“云南文学艺术(音乐研究)成就奖”。

img265

杨放(左二)接受采访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提供

二、白祖额

白祖额(1929~1999年),云南省绿春县人,哈尼语文专家。1953年参与哈尼文调查工作,1956~1958年在云南省民委和云南民族出版社工作,1958~1973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哈尼文,其中1958~1962年带本科生10人,1963~1967年带本科生4人。1973~1984年在元阳县委、元阳县民委工作,1982~1985年开展哈尼文师资培训,培训987人次。1984~1990年在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1985~1987年借调到中央民院带大专生11人、代培生5人。1989年退休后受聘于红河州民研所。编写、翻译、撰写作品30多种,公开发表作品1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哈尼文速成识字课本》《哈尼、汉词汇》《看图识字》《创世纪》《阿培和妖精婆》《妇女左胸别针的传说》《妲耶与央才》《哈尼文小学教材》《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农活如同头发多》《好话不能埋在心里》《民族民间故事(一)》《关于推行哈尼文的几个问题》《哈尼族的咪谷、歌手和贝玛》等。

img266

白祖额(右)

三、王尔松

王尔松(1931~2008年),中共党员,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47年在昆明长城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0月在墨江干训部任教务员。1951年到云南民族学院学习,曾向上级提出帮助创制哈尼文字的建议;后留校从事哈尼语调查研究工作。1954年在云南省民委语文研究室担任哈尼语组组长。1955年到元阳、金平、绿春、红河等地进行哈尼语言调查,记录了大量哈尼语音、词汇和民间文学资料。1956年执笔撰写《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和《哈尼文字方案》(草案)。1957年组织红河、普洱、玉溪等地的哈尼族代表讨论哈尼文字方案,同年到云南民族学院担任哈尼文课教师。1958年到红河开展哈尼文试行工作,同年调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文系,从事哈尼族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曾任藏缅语教研室主任。1996年任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所副所长,曾先后培养了3批哈尼文专业人才,指导培养了哈尼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丁昆、李泽然等。编写哈尼文教材16册(其中9册为合作编写)。20世纪80年代后多次到红河培训哈尼文干部、师资及编写哈尼文教材,著有《哈尼族文化研究》《哈尼族文化志》《哈尼语简志》(合著),主编《哈尼文课本》《哈尼、汉词汇对照》,参与编写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的《哈尼族简史》《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等,发表《哈尼族》《哈尼语》《哈尼语方言》《哈尼族文学的教学》《哈尼族纪年与节日》等20多篇文章。

img267

王尔松

四、王正芳

王正芳,笔名阿甲,1934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红河县人,云南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民委副主任(正厅)、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第一届会长。毕业于省委党校文史大专班。1950年参加征粮工作队。曾任红河县瓦渣工作队副队长,共青团红河边工委副书记,元阳县委委员兼黄草岭、逢春岭、新街区委书记,元阳县委宣传部部长,红河县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红河州民边委副主任,州革委副主任、州政协副主席、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云南省民委副主任兼语委主任(正厅),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当选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第一届会长。1981年在《中国建设》杂志上撰文,向世界介绍中国哀牢山的哈尼族。曾赴日本、美国、泰国进行文化交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系列·哈尼族卷》《哀牢山的画卷》,参与编辑《哈尼族文化论丛》系列书籍,撰写发表《红河县哈尼族土司制度研究》《民族的丰碑》等论文。

img268

王正芳

五、毛佑全

毛佑全(1935~2008年),又名勒黑,笔名岚峰,中共党员,云南省红河县人,原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族学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理事、云南省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顾问。毕业于云南省元江中学。1954年后在元江县哈施等小学、县文化馆、文教科、县委合作部工作,1958~1978年在农场劳动,1979~1986年任元江县文化馆副馆长、元江县民委主任、元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1986~1995年任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民族学室主任,从事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调查研究。1954年后在《云南日报》《边疆文艺》《边疆青年报》等发表诗歌等文学作品。曾主编《元江报》和哈尼族民间长诗集《罗磐之歌》,参加《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概况》撰稿,兼任《云南玉溪地区兄弟民族》《罗磐之歌》的组稿和编辑,起草《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搜集整理编印《元江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一至四辑。翻译整理的哈尼族神话《收局阿央央者》获云南省民间文学优秀成果奖,撰写的《哈尼生活情趣多》一文获云南省对台宣传好稿一等奖。在全国性的《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30多种报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哈尼族》(合著)、《哈尼山乡风情录》《奕车风情》(合著)、《哈尼族文化初探》《哈尼族文化史》等专著,共计350多万字。在揭示哈尼族传统民俗文化方面,他具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若干哈尼族学术研究的历史空白。曾任政协红河州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其业绩小传已收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中华英模大典》《世界名人录》等。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img269

毛佑全

六、朱小和

朱小和,1940年生,云南省元阳县人,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朱小和一家曾是当地著名的“摩批”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对哈尼族民间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常跟随祖父朱侯惹在梯田里和火塘边学唱哈尼族民歌。1954年,拜元阳县胜村乡高城村普科罗为师,学习演唱哈尼族民间歌谣。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的哈巴演唱水平得到了当地哈尼族群众的广泛认同,成为红河两岸家喻户晓的著名歌手。由他演唱的“四季生产调”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诵可唱,深受群众喜爱。1985~2002年,先后在广东、深圳、昆明演唱《哈尼阿培聪坡坡》《哈尼族古歌》等哈尼民间口传文学作品。1995年,由他演唱的创世史诗《窝果策尼果》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一等奖。同时,他还培养了龙志能、罗依、普假省、马呼则、陈文亮等民间艺人。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2007年6月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

img270

朱小和

七、李期博

李期博,又名李清波,中共党员,1944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副译审,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原所长、红河州哈尼学学会原会长。1966年毕业于原中央民族学院预科一部,中专学历,曾任小学、中学教师。1982年起从事哈尼族文化研究工作。1993年参与组织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参与主编会议论文集出版工作;主持召开第四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为哈尼族文化推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搜集整理出版《斯批黑遮》《哈尼求福歌》《出嫁歌》《木地米地》《斯奴检奴》等作品,出版个人专著《哈尼族文化新论》,参与撰写《哈尼族》,合编《哈尼山乡风情录》《哈尼族神话故事集成》《第四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主编《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红河民族研究文集》等论集。《出嫁歌》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哈尼求福歌》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二等奖。1991年被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委会评为先进工作者。1999年8月被红河州委、州政府评为首批州管专家。2000年7月被红河州委、州政府授予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0年11月被中共云南省宣传部、云南省文联评为云南省文艺家协会“德艺双馨”中青年会员。

八、朗 确

朗确,1946年生,中共党员,云南勐海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西双版纳州文联副主席。中专文化。1965年参加工作,历任勐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勐海县政协办公室主任、西双版纳州文联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在《云南日报》发表短篇小说《红艳艳的樱桃花》,是哈尼族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作品。1980年,散文《茶山新曲》获云南省及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是哈尼族文学创作作品第一次在省级以上文学评奖中获奖;后短篇小说集《山里女人》又获得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歌手的妻子》在1981年《版纳》创刊号上发表后,被著名作家彭荆风推荐发表在《民族文学》1982年第一期,是哈尼族在全国文学报刊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有20多篇小说作品陆续在《民族文学》发表,出版长篇小说《最后的鹿园》《风情山寨》和中篇小说《太阳女》,以及《没有太阳的山林》《女儿山》《山里女人》《山里山外》《甜笋女》等中短篇小说集。小说《阿波搓当的遗嘱》获《云南日报》绿叶文学征文一等奖,《白鹇鸟》获云南省林业厅绿海杯征文二等奖,民间故事《小鸡报仇》获云南省民间文学奖,短篇小说《远方有片奥运林》在《人民文学》和《民族文学》联合举办的象山杯“我与奥运”有奖征文活动中,获小说类三等奖。

九、史军超

史军超,1946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院学术带头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理事。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论证人及专家组组长,“思茅、西双版纳、临沧世界茶树原产地和世界名茶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人及课题组组长。长期调查研究国内外哈尼族文化,发表科研成果600万字,专著13部、编著7部、译著1部、论文130篇。其中有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社科院联合下达的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工程《哈尼族文学史》、国家艺术学科重点工程《哈尼族文化大观》(主编、主撰)、《云海中的奇婚女性》。论文有《对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调查研究》《打世界顶级品牌——关于建立云南省申报世界遗产战略的建议和构想》《世界茶文化源头之辩》《和夷的衍嬗》《滨海民族与高原民族的嫡裔》《神话的整化意识》《论洪水与葫芦的象征系统》《沧源崖画与氐族文学》。民族古典文学翻译整理作品有:大型哈尼族古歌《窝果策尼果》、长篇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五卷本《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丛书》和大型文化散文《山脊上跳动不息的精魂——哀牢山少数民族》等。所获荣誉有:第十、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二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中国文联与中国民协首届“山花奖”,云南省政府1979~1989年度优秀科研成果奖,省第一、第二、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一、三等奖。多次赴港、台及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被国际学术界评价为“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国际知名的哈尼/阿卡文化历史学家”。因首倡并参与实施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被英国著名媒体BBC广播电台采访,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生活》《走近科学》《探索与发现》栏目采访。此外,还著有《荷花魂》《走私女》《魔鬼阳台》《翡翠朱雀》《绿叶信》等文学作品。

十、段永兴

段永兴,1949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易门县人,教授,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国际世界语协会会员、云南省世界语协会名誉主席,云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民办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先后就读于云南玉溪师范和北京外国语学院。在部队服役期间从事宣传、教育工作。1984~1986年在云南大学外语系任教;历任云南民族科技进修学院院长、聂耳音乐学校校长、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等职。翻译和发表了《世界语教学法》《倾诉》《中华民族与民族英魂》等专著和作品。创办的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人才”为目标,开设了音乐类等28个专业,被云南省省委宣传部命名为“明星文化企业”,并被授予“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培训基地”。2007年,学院首次向农民工敞开大门,为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强云南省农民工综合素养培训作出了贡献。段永兴于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和表彰大会;1996年教师节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7年,入围中国教育培训年度人物评选之管理人物。

img271

段永兴

十一、存文学存文学,1952生,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昆明市政协常委,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文学院院长,一级作家。197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邮电职工、思茅区乡镇教师,《思茅文艺》杂志编辑,思茅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昆明文学院副院长、院长,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云南省作家协会,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当选为昆明市作协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收获》《民族文学》《萌芽》《小说》《小说家》《钟山》《大家》《小说界》《边疆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神秘的黑森林》《兽灵》《悲怆之城》《黑蟒桥》《碧洛雪山》等长篇小说,《聂耳》《拉祜县长》《傣族名将》《我们的太阳》等长篇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怀金孕宝的群山》,以及《兽之谷》《鹰之谷》等中短篇小说集。1994年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长篇小说《神秘的黑森林》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学奖,中短篇小说集《兽之谷》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学奖,2000年《聂耳》获云南省政府奖。长篇小说《悲怆之城》获昆明市茶花奖。根据同名长篇小说编剧的电影《碧罗雪山》在电影节上夺得“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电影剧本入围第47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2006年获“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文学创作)”“德艺双馨”奖等。

img272

存文学

十二、钱勇

钱勇,1957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云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省文联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编审。1982年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在红河州文联、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曲艺家协会工作。1984年编辑出版哈尼族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书籍《哈尼族民间故事》。先后主持和参与编辑出版了20多种书刊共45册(部),计1120多万字;翻译出版了哈尼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作品共60多万字。先后担任《中国民族神话精编》《中国民族传说精编》《哈尼族古歌》等卷的副主编,著有专著《哈尼族节日》,发表论文《独特文化背景下的哈尼族神话传说》等10多篇。1988年作为《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常务副主编,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表彰。叙事长诗《妲耶与央才》获首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论文《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的梯田文化》获第四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颁发的编辑一等奖。1999年,在澳门回归前夕,带领石屏县少冲乡彝族花腰女子舞龙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华舞龙大赛并获得金奖。2000年10月,带领曲靖市彝族大三弦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首届民间广场舞大赛”,获得金奖。到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后,组织的节目多次获得大奖。其中组团参加广西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有2个节目获二等奖,组织的少儿曲艺《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获CCTV全国少儿曲艺电视大赛二等奖,组织报送的作品《花腰女》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2008年获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0年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突出贡献奖。

img273

钱 勇

十三、吴志明

吴志明,1958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国家二级演奏员,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经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会会员。在县文工队、文化馆和文化局工作期间,参与和组织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工作,用8年时间完成了100多万字的民间音乐集成。1986年,在阿扎河乡普春村发现了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带领该县哈尼族民间歌手赴昆明、北京、台湾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等地交流展示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提高了哈尼族音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0年,应邀到新加坡参加“世界亚洲艺术名人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了哈尼族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宣传哈尼族传统音乐,曾组建江外艺术团到广西、深圳、海南、上海等地演出。2005年创办红河民族文化传习馆,与一些老艺人将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乐器制作等传统文化传授给学员,并带领他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专场”等演出,向各民族群众宣传哈尼族的文化遗产。多年来,吴志明坚持音乐创作,创作演奏的《梯田放歌》《茅屋下的哈尼阿波》《月光下的夜晚》《尼苏比乃诺》《三弦》以及《春的憧憬》《窝悖咪哩》等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1989年为电视片《红河哈尼族习俗掠影》编写歌词和音乐,并承担主题音乐演奏。该片获云南省大专院校科教片比赛一等奖,并被介绍到了日本。

img274

吴志明

十四、白克仰

白克仰,1958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红河县人,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所长、红河州哈尼学学会会长。1974年毕业于红河州民族师范,1986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少数民族干部专修班,199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研究生班。1974年参加工作,先后任红河县政府办秘书、区长、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民委副主任等职。2003年任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所长。担任所长以来,深入调研,积极争取州委、州政府的重视,2008年启动《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100卷的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工作,2010年底编辑21卷,已出版13卷,正在编辑的有8卷,为完成《哈尼族口传文化译注全集》编译出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普亚强、黄世荣合著长篇传记《阿波李和才》,实事求是地记述和反映了哈尼族民族领袖李和才的一生;撰写《哈尼学研究的历史与前途》等论文,对加强哈尼学研究提出思路和建议。2010年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个人。

十五、阿秀

阿秀,1962年生,云南省景洪市人,知名艺术家。1978年在西双版纳州招待所工作。20岁时独闯北京。受著名画家石虎启蒙,走上了艺术创作之路。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画廊举办阿秀个人画展;1988年,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妇女精英艺术展;1991年,在澳门举办石虎、阿秀作品联展;1992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2000年,参加山东艺术联展;2003年,在日本东京、千叶举行个人画展;2004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阿秀、曹霞双人画展,在北京文博大厦“圆梦画廊”举办阿秀、蔡振东双人画展,在山东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乌迪内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在新加坡举办周军、阿秀作品联展;2010年,在北京798艺术中心桥艺术空间举办“怀乡——阿秀个人艺术展”,在西双版纳举办“回家——边缘艺术家爱伲阿秀故乡行”个人画展及服装艺术展。1991年,在新加坡成立“阿秀画廊”,为郭艳艳、王昆、程天良等画家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在北京成立秀雅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新加坡独资)和助芳灯饰有限公司(中外合资);2004年,“手绘布艺饰品店”在中关村展厅开业;2006年在北京成立非常空间艺术设计有限公司;2007年在北京成立阿秀艺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8年买断设在新加坡的新加坡亚洲拍卖公司;2009年成立景洪爱伲阿秀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爱伲阿秀农业发展公司。

img275

阿 秀

十六、周红杰

周红杰,1962年生,云南省鹤庆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4年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本科毕业,1997年云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副院长、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云南普洱茶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云南省专家库专家、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撰著、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的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2005年该书在台湾和韩国分别出版。《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并发表在《茶叶科学》上;《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获评为一等奖。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项,其中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研究”获2009年中国茶叶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2008年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入选云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5年,被评为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并获“茶马奖”;2007年,获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奖;200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十七、白玉宝

白玉宝,1964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人。1987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云南省社科院红河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工作,2001年晋升为研究员。2004年至2005年被云南省政府选拔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并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4月调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副主任。著述出版了《哈尼族天道人生与文化源流》《红河水系田野考察实录》《诗意家园——哀牢山系古村落建筑与人文》等学术专著,发表了10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代表性论文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理论共识》《云南跨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观察》《论哈尼族梯田稻作的生态机制》《哈尼族文化之源与结构》《哈尼族人生价值学说概要》等。主编《云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学术论著;参与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族民俗文物辞典》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主持策划出版了《哈尼族文化论丛》一、二、三、四辑。此外,还担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云南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保护与开发云南试点专家组专家、云南省优秀中青年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2007年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

十八、钱东凡

钱东凡,1963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舞台表演艺术家。1975年毕业于云南文艺学校舞蹈科学舞蹈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1986年编导、主演的独舞《版纳三色》在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编导二等奖、表演二等奖;1992年在大型舞剧《阿诗玛》中扮演男主角阿黑,获全国第一届舞剧比赛表演一等奖;1997年,与歹磊(哈尼族)编导的双人舞《光》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编导二等奖;1998年与歹磊编导的舞蹈《拉木鼓》获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单、双、三)民间舞作品创作一等奖;2001年编导的《山》获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创作奖;2003年编导大型专场文艺晚会《美丽的孔雀之乡——德宏》;2004年,担任大型舞剧《聂耳》总编导,参加“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五周年”新剧(节)目展演,荣获舞蹈类金奖;2007年5月担任第七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演出《爱在天地间》总导演;2008年担任大型歌舞剧《天下普洱》总编导。曾代表国家赴欧美及东南亚地区等20多个国家访问演出,被誉为云南舞王。2000年获“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2006年获“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舞蹈编导)。享受省级特殊津贴。

十九、李庆安

李庆安,1964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外语系本科,分配在云南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工作。1994年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族心理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工作,2008年晋升为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并当选为博士生导师。其代表性成果是提出了符合汉字文化特点的外语词汇记忆策略——关键字母法;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中小学生高级记忆能力发展与促进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英语语音智力发展与促进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项目“英语语音意识训练对于我国小学生英语学科能力促进作用的心理学研究”。出版《破解快速记忆之谜:记忆与智力研究新概念》(上下册)、《1分钟牢记1个英文单词》等专著。与林崇德教授合作论文Multiple Intellige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发表于国际权威理论心理学杂志Theory& Psychology;在《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科学》《心理学探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关键字母法对英文词汇记忆效能的制约因素初步研究》《语音意识与语音智力同质说初证》《四种语音意识干预模式对小学生英文单词朗读作用的比较》《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音标——语音意识的整合训练对英文准朗读的作用》《音标——音素意识整合训练的重要价值》《亦新亦旧的教育研究方法——角色嫁接研究》等论文;《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被《新华文摘》选载。

二十、李克忠

李克忠,1964年生,云南省绿春县人,民族学硕士,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公室业务室主任,研究员,古籍丛书编委及“哈尼族文库”副主编。1990年获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分配到云南省民族古籍办公室从事民族古籍翻译整理、编辑出版及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出版《寨神——哈尼族文化实证研究》《形·声·色——哈尼族文化三度共构》等专著,译注100多万字,编辑出版5部民族古籍,发表《一个文化范例的诠释》《绿春县车里村哈尼族的“咪谷”》《绿春县车里村的哈尼族“昂玛吐”文化特质研究》《论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经济转型》《人与神的对话》等论文。与白碧波(哈尼族)等注疏的《哈尼族礼仪习俗歌》获第三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奖民间文学类一等奖。2010年,与普学旺、史军超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哈尼族卷》获云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二十一、哥布

哥布,原名白进明,中共党员,1964年生,云南省元阳县人,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毕业于元阳县第一中学。历任元阳县胜村乡小学教师,元阳县文联干事,中共云南省红河州委宣传部干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联编辑,云南省作协副主席,红河州哈尼族文学研究会会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作协主席。1999年创办《梯田文化报》。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开始用哈尼文写诗,有作品在《诗刊》《人民文学》《民族文学》《边疆文学》等刊物发表,著有诗集《母语》《遗址》《少年情思》,长诗《神圣的村庄》(哈尼文),散文集《空寨》,长卷文化散文《大地雕塑——哈尼梯田文化解读》等。1998年诗歌《滇南》获云南省首届诗歌大奖赛一等奖;《我在山谷独坐》获云南省1987~1990年度文学奖。《母语》获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三等奖和第二届中国民族图书奖提名奖。多年来以梯田为创作的素材和主题,被称为“梯田边的诗人”。日本朝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还以他的诗歌为背景,拍摄同梯田有关的专题片。

二十二、张红榛

张红榛,女,1964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红河县人,高级讲师,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198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任职于中共红河州委讲师团,从事在职干部理论教育。红河哈尼梯田申报办成立后,到申报办工作,任副主任、主任,2008年任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亲历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全过程,组织开展梯田保护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参与了申报的日常工作和有关管理办法、保护条例和保护管理总规、详规的编制工作;受邀参加了丽江世界遗产论坛、日本东京国际梯田研讨会、中挪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讨会、杭州2008年中国世界遗产保护论坛;创办“红河哈尼梯田网”,协调、策划、编辑出版“梯田文化系列丛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哈尼梯田与青少年》等教材、读物,广泛深入地宣传红河哈尼梯田;发起成立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发展协会,并当选首任会长。发表《“和”与“耕”》《红河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强化科技在农业中的支撑作用》《哈尼文化与百越文化比较》等多篇论文。

二十三、李少军

李少军,1965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红河县人。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分配在红河州干校任教;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分配在红河州政府办公室工作,任秘书科副科长;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199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任院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哈尼学。2003年12月获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第五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奖,2004年12月获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出版专著有《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诗性的智慧——哈尼族的传统哲学研究》《求真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研究》等,出版散文作品集《事与物》,主编《哈尼族当代文学作品评论集》《中国哈尼学》(1~4辑)、《“三个代表”与创新》(执行主编)、《“对哲学基本问题认识”的再认识》(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

img276

李少军

二十四、陶国相

陶国相,1965年生,中共党员,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人,现任云南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1985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政法系本科,1988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学位。历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镇沅县县长助理、常务副县长、县长,原思茅地委委员、思茅市委书记,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省委“610”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求是》杂志社总编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迪庆州委副书记,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云南演艺集团、云文(北京)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兼任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思想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参与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多项重要课题研究,参与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主要著作有《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研究》《三个代表与创新》《大道之行》《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等6部。《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被列为云南省2008年重点扶持学术出版著作,2009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对该书作推介。曾在《人民日报》《求是》《人民论坛》《学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云南社会科学》《民族艺术研究》《新华文摘》等杂志发表论文10多篇;在求是杂志社工作期间,参与了中宣部组织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题研究;参与了中央领导批示、中宣部组织的“以人为本”课题研究,负责编辑含中央主要领导在内的文章36篇;主持制作了大型政论片《东方之光》和历史文献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并获“五个一工程”奖和金鹰奖。参与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纲要》的研究,组织实施多项大型活动;参与组织打造《舞彩云》等艺术精品,主持创作拍摄《香格里拉》等多部影视作品。

二十五、李学良

李学良,又名为则,1966年生,云南省元阳县人。1985年毕业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同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1993年7月调入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工作,从事民族学研究。1987年后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进修历史、英语及民族学硕士课程。2000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致力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变迁的研究。2003年毕业后,在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任副馆长,主管馆内科研和文物部相关工作。现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先后任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处长,政策法规司新闻宣传处处长。1995年出版专著《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态研究》,是较全面、集中、系统地探讨哈尼族宗教的第一本专著。2006年出版专著《滇南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研究》,先后发表《文明的历史脚步——建国以来滇南少数民族农地利用模式的变迁》《关于昂玛神的性质》《红河南岸与西双版纳稻作文化的差异》等20多篇论文。

img277

李学良

二十六、王晓凡

王晓凡,1968年生,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著名青年导演。1997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今。2001年获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戏剧学博士学位。2007~ 2008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考察学习。2007年入选“中国话剧百年名人堂”。积极参与高校内的学生戏剧活动,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家高校的剧社进行过合作,被誉为“中国校园话剧第一人”。主要作品有2002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排演俄罗斯剧作《自杀者》;2000年排演《培尔·金特》赴欧洲参加国际戏剧节;2005年作为总导演创作了《挪威经典童话剧演出》;2006年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排演话剧《大马戏团》;2006年导演的音乐剧《中国蝴蝶》赴韩、美交流,并获得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组织奖。其他导演作品有《雷雨》《北京人》《思凡》《群猴》《泼妇》《狗眼》《一幅喜神》《南归》《屏风后》《青春之歌》《绿荫里的红塑料桶》《一只马蜂》《古潭的声音》《和氏璧》《暗恋桃花源》《这个春天没有约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樱桃园》《村居一月》《天边外》《埋葬死者》《仲夏夜之梦》《驯悍记》《威尼斯商人》《培尔·金特》《蠢货》《小王子》《和天使在一起的20分钟》《坦白》《后方的瞬间》《主角登场》《红色康乃馨》《贵妇还乡》《魔椅》《我们和他们》《啊,荒原》《爱情书简》《中锋在黎明时死去》《鬼魂奏鸣曲》等。发表《中国学校演剧的回顾、现状及前瞻》《把观察生活教学贯穿到整体导演教学中》等论文。

二十七、张波

张波(1974~2007年),云南省景洪市人,高中文化,哈尼族流行音乐创作的重要开拓者。自幼酷爱哈尼音乐,为弘扬民族精神,挖掘哈尼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哈尼山寨,走村串户,遍访哈尼民间艺人。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了近百首脍炙人口的哈尼现代通俗歌曲,其中《心的约会》获2000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一等奖。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哈尼族,使哈尼歌曲成为传承本民族母语文化的精品,他变卖家中所有的橡胶树,向银行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共投资40多万元,出版发行《爱尼风》《阿卡人》等个人专辑。他历经磨难痴情不改,就是在瘫痪的日子里,依然用坚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全身敷着草药咬牙坚持创作,写出了《我爱你勐巴拉娜西》《故乡情》等歌颂家乡、赞美西双版纳的经典歌曲。他创作的歌曲既有现代流行歌曲的特点,又继承了哈尼民间音乐传统,不失唯美和隽永。不仅深受哈尼族男女老少的欢迎和喜爱,而且也被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在西双版纳、普洱和红河的各族群众中广为传唱,也在缅甸、老挝、泰国等哈尼民族群众中广为流传。

img278

张 波(图中前排男性)

二十八、杨倩琳

杨倩琳,女,1977年生,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人,中央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北京美国英语语言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2003年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2007年进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学位班学习。1998年以来,获全国推新人大赛民族唱法金奖,第9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荧屏奖,第10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云南赛区民族唱法金奖,“全国歌手唱云南”民族唱法金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民族唱法二等奖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二等奖。由她演唱的《打歌》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新歌金奖、国家级政府二等奖、全国首届十大金曲奖。在鸟巢参加第29届奥运会闭幕式演出;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受到胡锦涛、江泽民、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颁奖晚会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大型晚会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等主办的“爱我中华”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参加建国60周年“明星走进百姓家”晚会演出;参加文化部、外交部等“建国60周年大庆”晚会演出;应广电总局邀请赴台湾独唱演出,受到了连战及夫人的亲切接见;参加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参加2003年、2005年、2007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和2010年央视元宵晚会演出;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基层的演出以及“欢乐中国行”在澳门、北京的演出;参加北京、上海、重庆、山东、青海、广东、广西、内蒙古、西藏等省市区春节联欢会和电视台举行的大型节目演出。担任《为了这片净土》《兴滇战略》《倮恋》等电影、电视连续剧和专题片主题歌独唱。发行个人专辑《打歌》《哈尼女儿的心曲》等。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

img279

杨倩琳

二十九、虾嘎

虾嘎,汉名黄文杰,1982生,云南省建水县人,著名青年舞蹈家。2001年8月以来在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中担任领舞,参加所有需要男演员的节目演出。2005年,在第5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中,表演的哈尼族独舞《祭鼓》获表演铜荷花奖;2007年,携《祭鼓》参加CCTV第4届电视舞蹈大赛,获“群众创作舞蹈表演类铜奖”。虾嘎激情祭鼓,体态柔韧,表现力强,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美,评委评价说“这段舞蹈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情感,这个鼓在他的舞蹈里面是有生命的,这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10个境外火炬手之一,奔跑在北京奥运会圣火境外传递第三站圣彼得堡站,是唯一一个从国内飞到俄罗斯参加火炬传递的火炬手,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及云南的境外火炬手。2009年3月,获“华鼎奖”年度舞蹈最佳表现演员提名;2009年11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第5届舞蹈大赛,独舞《螳螂》获民族民间舞铜奖。2010年2月,担任《跳春》的领舞,并获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歌舞类二等奖。2010年3月,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演出独舞《螳螂》,以“哈尼族舞蹈王子”精彩绝伦的表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2006年获“云南文学艺术新人奖”(舞蹈表演)。

img280

虾 嘎

三十、李 敏

李敏,女,1986年生,云南省红河县人,著名青年电影演员。2002年以来在《婼玛的十七岁》《丛林无边》《虎年之恋》等电影中担任女主角。2002年10月以来,《婼玛的十七岁》相继参加了釜山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展及曼谷电影展等近30个国际影展,受到广泛好评。李敏也应邀到德国柏林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这是哈尼族演员以主角身份首次参加国际电影节,是继巩俐、章子怡在柏林影展处女作亮相后,另一位引起高度关注的中国女演员。因出色的表演,李敏获第23届金鸡奖最佳新人奖,第10届中国电影政府最高奖项“华表奖”优秀女演员提名奖,第12届金鸡百花奖“表演新人奖”,第13届“永乐杯”上海影评人奖最佳新人等。

img281

李 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