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撒拉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至清朝,撒拉族的服饰趋之于汉式化。撒拉艳姑老年妇女民国年间,伊赫瓦尼教派在循化撒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提出的“遵经革俗”的主张,其中包括革除不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服饰的内容。撒拉族妇女头上的盖头、身上的夹夹、脚上的鞋其颜色因年龄差异而不同。
服饰习俗_中国撒拉族

第三节 服饰习俗

一、撒拉族服饰的变迁及基本特征

撒拉族的服饰艺术,文献资料缺少,只是从民间流传的歌谣和一鳞半爪的史料中粗略地了解概貌而已。

现以撒拉族传统戏剧“对依奥依纳”(意为骆驼戏)为例:此戏剧是撒拉族地区广为流传、现存的、影响深远的唯一民间戏剧,多在婚礼之夜表演。出场时,有两个人反穿皮袄一前一后扮做骆驼,另有两个,一人身穿白色长袍,头缠戴斯塔尔,脚穿短靴,另一人身穿白色汗褂,腰系红腰带,外套青夹夹,脚穿短靴,头缠戴斯塔尔,身披一件大红披风。这一戏剧通过对白形式追忆和讲述撒拉族先民迁徙的艰难历程。另外,我们从撒拉族的体型特征和记录族源的史料中可知,撒拉人体格强健,眼窝较深,鼻梁较高,眸子黑色,皮肤白皙,多须,这显然与中亚的民族相近,《伊斯兰大百科全书》(英文版)卷四说:“撒拉族原名叫撒鲁尔,是乌古斯部落中的一个部落”,指出撒拉族的先民是突厥族乌古斯部的后裔。据传说《骆驼泉》记载:“撒拉族祖先嘎勒莽、阿哈莽等一行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徙至循化街子定居。”总之,从以上简述来看,最初的撒拉族服饰基本保留了中亚人的服饰风格,相近于蒙古人的服饰。这是因为与撒拉族先民们游牧生活环境有关,其中头巾则是阿拉伯式的,因为他们皈信了伊斯兰教。

元朝,撒拉族先民初居循化时,其服饰仍保留着中亚风格,男子戴卷檐羔皮帽,脚穿半img37皮靴,身穿“袷木夹”,腰系红绫布,妇女头戴赤青的缲丝头巾。

到明代,撒拉族人口渐多,服饰艺术有一定的变化。据《循化志》卷五记载:正统元年(1436年)“调凉州扒沙等处,剿贼有功”因而“赏狐帽,胖袄(棉袄)”。

至清朝,撒拉族的服饰趋之于汉式化。《循化志》卷七风俗章中有撒拉族婚丧礼服的记载为:“其财礼亦当日定议……临娶又送红绫布一对,绿绫布一对,蓝布挎料布一匹,蓝布裙料布一匹,桃红布主腰料一匹……新妇耳戴大耳环,如钩,或重至一两,头上戴银花及银冠子,身穿红绿布服或绸缎,多如汉制,脚穿布鞋,青底红身……孝服白布,长大如道袍,腰系白布,鞋亦以白布幔之。俨然是汉族的丧服。”《皇清职贡图》中有关撒拉服饰的画像是这样的:妇女的衣着蓝色,长裤,上套绿色长裙,长至脚踝,上衣则是粉红色大襟衣服,上套黑色大领宽袖,长衫,上衣没膝,内衣为白汗褡,外衣则为大领大襟长衫,两边不开叉,腰间以红布束之,系结之处在右胯,下身穿黑色裤子,脚穿黑布鞋,鞋尖上翘。

img38

撒拉艳姑

img39

老年妇女

民国年间,伊赫瓦尼教派在循化撒拉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他们提出的“遵经革俗”的主张,其中包括革除不符合伊斯兰教规的服饰的内容。随之,在撒拉族中汉式的丧服被摒弃,“包头”改成了“盖头”,男子不允许穿戴红色或黄色衣帽,以便区分于藏传佛教的黄教徒和红教徒,衣装主色调为黑、灰、蓝等冷颜色,年轻妇女的服饰,当时流行的民歌《阿里玛》中是这样描述的:“阿里玛/撒里呀撒开时/撒拉女/头上呀戴的是绿盖头/身上呀穿的是青夹夹/脚上呀穿的是阿拉亥(指绣花鞋)/哎西,才是个撒拉婆。”撒拉族妇女头上的盖头、身上的夹夹、脚上的鞋其颜色因年龄差异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妇女们的盖头有三种颜色,少妇戴绿色盖头,象征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象征沉着持稳,通达老练;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象征朴实自然,纯洁无瑕。“夹夹”(指坎肩儿)有长短之分,一般老年妇女穿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蓝色或灰色坎肩儿,年轻妇女穿红色或几种颜色搭配的坎肩儿,尤其是花色坎肩儿,使人眼花缭乱,感叹不已。中老年妇女的鞋底是千层底,鞋面用黑色条绒或布料做成,是一种圆口缉鞋。年轻妇女们则穿绣花鞋,其外形如船,鞋尖翘起,鞋面及鞋帮均有各种花卉图案的刺绣,做工精细,样式新颖美观,类似于清代家庭妇女之鞋。至于男子服装,一首名为《依秀儿玛秀儿》的歌谣中这样唱的:

依秀儿的玛秀儿罗哟

大呀小儿罗哟

买呀买一个官帽者

头儿里戴哟

买呀买一个衫子者

身儿里穿哟

买呀买一个腰带者

腰儿里结哟

买呀买一个鞋子者

脚儿里穿哟

img40

青年男子服装

这首歌中的官帽、衫子、腰带、鞋子是撒拉族男子最理想而时髦的服饰。这里所谓的“官帽”可能指的是民国时期的达官制服帽,“衫子”指的是用布料子做成的士人服,“鞋子”指的是黑色高档布鞋,“腰带”指的是绸缎带。后来,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迁,撒拉族也逐渐入乡随俗,中年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腰系布带,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六牙帽(六边形帽),类似于汉族的狐皮小帽,脚穿平底布鞋或“吓热亥”[3]或麻鞋。老年人则穿白色或黑色的对门襟长衫,做礼拜时头缠长数尺的“戴斯塔尔”,脚穿“毡履窝”[4],手持木拐杖。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汗褂,腰系红花或绣花腰带,外套黑色坎肩儿。中年妇女穿裤脚拖地的长衣服,脚穿缀以丝穗的,鞋尖翘起上钩的姑姑鞋。年轻妇女爱穿花布衣服,常在红衣上套黑色或绿色的长坎肩儿。新娘穿绣有花卉的红色棉旗袍,脚穿绣花鞋,头戴“头圭”[5],胸前佩戴“胸护”[6],走起路来,凤冠闪闪发亮,“胸护”叮叮咚咚,使宴席场上的每个人由不得驻足观看新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撒拉族妇女除“盖头”外,服装有所改进,冬季服装有棉袍、羔皮坎肩儿和棉鞋,春夏季服装有各色的汗褡儿、单层坎肩儿、单裤、单鞋、腰间挂针线包。撒拉族男子秋冬季服装有皮袄、棉袍、棉衣、棉坎肩儿、棉裤、罗提(用牛皮搐成的皮鞋)、毡帽、毛提帽、火车头帽、耳套、棉线头巾、皮袜子等,春夏季服装有大襟衫、大襟汗褡儿、黑色坎肩儿、大裆单裤、白顶帽、遮额帽(俗称着遮帽)、鸭舌帽、单布鞋、腰系红绫布带等。

img41

青年女子服饰

妇女讲究戴耳环、戴手镯、盘发髻,不辫发,盘后扎“头簪”(用金属等所做成的头饰),缠包头,戴花线帽。未出嫁的姑娘编辫子,不戴帽,戴头巾,喜欢穿宽袖花边对襟的各色衬衫,胸前佩戴绣花“荷包”[7]。老年人穿大裆裤,戴白顶帽,系白裤带。若逢冬季,穿皮袜子(用牛皮制成,袜img42较高)。由于撒拉族男子比较器重面饰,为此,人到中年,开始留胡须,有的只留嘴唇上的一条“黑线”,有的把胡须剪短,有的留“山羊胡须”。除此之外,撒拉族男子喜欢在阳光下戴草帽或礼帽,戴石头镜,以防日晒和眼睛受损,撒拉族女子为了护手和掩盖缺牙,时常戴手套,并镶上金牙。在发饰方面,男子不留长发,剃光头,头发稍微一长,就立即剃头。未出嫁的少女,在平时,特别注重护理面部,常在脸上抹红枣汁或蜜汁,在脸蛋上还喜欢擦胭脂粉。

img43

撒拉族妇女现代装

改革开放至今,撒拉族的服饰有了质的变化,随时代的发展,服装越来越趋于大众化,过去的皮袄棉袍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皮夹克、羽绒服、西服、羊毛衫等,皮鞋取代了罗提和绣花鞋。中年男子一律是西服或休闲服,除每逢宗教节日或礼拜时戴白顶帽外,平时穿的服装与汉族服装相似,只能从语言上分辨而已。女子的服装花色品种更趋之于多样化,款式时髦,紧跟时代潮流,除“盖头”仍沿用之外,其他时装均穿流行装,带金银项链、宝石耳环、钻石手表,脚穿高跟尖头皮鞋,黛眉画容,展示靓丽风姿。若是冬天,撒拉族年轻女子大都穿毛领纯棉大衣,长筒皮靴。

二、撒拉族服饰的基本构成

(一)常装(生活装)

常装就是指撒拉族平常在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所穿用的各种服装。

常装是传统服饰的基础,其数量之大,实用时间长,远远超过其他服饰,常装一般不讲究装饰,比起盛装,工艺简单,结实耐用,穿着舒适,也比较随意。常装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身体与防寒,体现服饰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人们穿常装时,一般较少戴或不戴首饰,一般说来,常装没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是,它毕竟保存了世代传承下来的古老款式,反映着撒拉族800余年来的文化积淀,也有一定的文物价值。由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为此常装也有所不同。比如新中国成立前,撒拉人中富有男性春夏穿长袍、马褂、绸缎的大襟长衫或对门襟上衣,秋冬穿挂缎面的羔皮皮袄,毡窝子鞋,一般家庭春夏穿毛蓝的布服,秋季穿棉布大裆裤、白茬子皮袄、落蹄鞋等。

img44

女子盛装

img45

女子生活装

(二)盛装(婚礼装)

所谓盛装,通常指在婚礼场合所穿用的礼仪性服饰,主要包括婚嫁衣及各种配饰等,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工艺价值很高。可以这样说,婚礼盛装是撒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性服饰,是撒拉族服饰的精华。盛装服饰把传统民族服饰的文化个性、美学功能、标志性特点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是撒拉族地区影响最大、最受宠爱、备受珍视的服饰,有些家庭盛装服饰被当做传家之宝世代相传。因此,常常有珍藏几代人的传世之物。比如,在循化县街子地区,还能见到新中国成立前制作的盛装,零星保存在个别人家里。

撒拉族传统盛装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社交礼仪,也可以说是精神、审美上的需要,在撒拉族地区,人们往往把盛装当做民族的骄傲,家庭的骄傲。

img46

女子舞台盛装

盛装是撒拉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的范本和经典,是必须首先加以抢救和保护的。

(三)狩猎装

是远古的撒拉人打猎时的服装。因狩猎一般在冬季进行,为此,着装为棉帽、白茬子皮袄、棉布大裆裤、落蹄鞋等。

(四)丧 装

即素服吊唁死者的服装。之前,撒拉族民间有戴孝的习俗,比如,人去世后,家人头缠白布,腰系白布,这本来是汉式丧服。后来,这一习俗被摒弃,丧装就是生活装,在此说明的是,“卡凡”是亡者穿的服饰,一般用白布裹尸。

img47

男子礼仪装

(五)礼仪装

指撒拉人进行宗教活动时所穿的服装。每逢宗教节日和平时礼拜,撒拉族男性老人一般穿长衣(准拜),戴“戴斯塔尔”,中青年人戴白圆帽,中老年妇女戴盖头,穿蓝或灰色的大襟长衫。

img48

妇女礼仪装

三、撒拉族服饰中的配饰

撒拉族服饰中的配饰作为服饰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男性基本没有什么配饰。不过撒拉族女性配饰极为丰富,有头饰、颈饰、手饰、足饰等,尤其是手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手饰是撒拉族女子用在手指和手腕上的一种配饰物,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一个族群的外在标记,它是撒拉族女子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和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射,是撒拉族女子展示美、展示文化的象征。手饰不仅具有装饰美的效应,而且是炫耀财富和传递感情的信物。为此,撒拉族女子十分器重手饰,追求双手细嫩,手指纤细,手饰华美。不论年轻女子或中老年妇女,特别喜欢佩戴饰物。早先,撒拉族女子为护理双手,每次洗手后擦枣汁或蜜汁,然后戴上塑料制品的戒指和镯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撒拉族女子普遍戴铜制的镯子和戒指,护肤品有棒棒油(脂肪油)。近几年,撒拉族人民生活有了质的变化,撒拉族女子享用高档滋润嫩白护肤霜,戴金镯子、宝石戒指,同时,喜欢包“海纳”[8]。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撒拉族女子佩戴镯子和戒指是有讲究的。手腕上戴一只镯子表示还没有成亲,戴一对镯子表示已成婚。拇指上戴戒指表示无对象,中指上戴戒指表示有对象,无名指上戴戒指表示已成婚,小指上戴戒指表示夫妻关系破裂,但没有离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