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石山生态环境

积石山生态环境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门羚、蓝马鸡、雪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积石山风光保安族所居住的“保安三庄”地区依傍在小积石山东麓,自然生态环境在积石山县属于中上等。保安族人就生活在积石山县这种差异悬殊的生态环境中,处于“大劣势”中的“小优势”状态。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保安族人的生计方式,而保安族人的生计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其生存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_中国保安族

第四节 生态环境

img8

积石山风光

保安族的命运自始至终都和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从保安族的形成、迁徙到最后落户甘肃大河家;从最初以农耕、狩猎、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到后来以农耕、手工制作、劳务输出为主要生计方式,无不以生态环境作为基础。

保安人所在的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小积石山东麓属中温带寒冷地区。积石山县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邻青海循化县,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如果用干湿度来衡量,积石山县农业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积石山县属于黄河中上游高原沟壑区,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河床成一倾斜面,靠近黄河有小面积的平川。西南部为高寒阴湿山区,东北部为高寒干旱山区,全县地质地貌属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区。县境内主要山脉是小积石山,由西北向东南横亘全县,成为经县群山的总枢,其他山丘纵向延伸至黄河谷地。积石山最高峰为雷积山,其次有葱花岭、拉锯山、尕尖山、五台山、拉扎山、青石山、石流山等。有源出积石山麓的三条峡谷——崔家峡、大峡和大墩峡,由这些峡水冲积而形成了羌滩、夹滩、吹麻滩、甘河滩等滩地。西北部的积石峡内,有被称为西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孟达天池,西南部积石山高峰有著名的达里架天池,还有九眼泉、神泉、五眼泉等山泉。积石山自然资源丰富。除大理石外,还有黄铁铜、石英和磷钾等矿藏;野生动物有苏门羚、鹿、獾、香獐、岩羊、蓝马鸡、雪鸡、野兔、狐狸、狼、黄鼠狼、石貂、猞猁、野猪、野牛、水獭、娃娃鱼等。苏门羚、蓝马鸡、雪鸡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药材有党参、当归、黄芭、贝母、丹参等90多种。这里盛产瓜果,如冬果梨、木梨,还有远近闻名的蛋皮核桃。

一、地形地势

积石山县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地势上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1742~4218米之间。全县地貌大体由梁赤、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组成,主要属于山系。其中干旱山区占45.8%,二阴山区占14.2%,阴湿山区占35%,川区占5%。

二、气候

积石山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年际波动较大,冷热悬殊,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酷热少雨。气候受地形、地势及海拔的影响,自东北向西南形成了干旱(包括川区)、山阴、高山三种类型,东北河谷地带温热干旱,西南积石山麓地带凉爽湿润。全县年平均气温在5.2℃,平均最高气温是16.5℃,平均最低气温是零下8℃,且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降的态势。降水西南高山区高于东北沟壑区,从安集、银川等乡的467.6毫米可递增至积石山麓的800毫米以上,且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7、8、9三个月是一年中降水的高峰期。秋季降雨量可占全年降水的59%,冬春季降水少,初夏干旱。

img9

甘肃积石山雪景

三、土壤和植被

积石山县的土壤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特点。水平地带性特点是: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白土、黑麻土、大黑土等;垂直地带性(农田以上)由积石山麓至山顶依次为典型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草甸土和岩石裸露区。其中大白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半干旱区,麻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台及中部二阴地区,大黑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2200米以上的山阴地区及积石山麓一带,大河家地区属于此类。积石山地区的植被主要分为山区植被和农区植被。山区植被指积石山麓一带林牧区植被,分布在海拔3200~4100米之间的地区;农区植被分布在海拔2600米以下的农业区。大河家地区属于农作物杨柳植被地区和农作物杨树瓜果植被地区,土壤为黑土、黑黄土和红土。

四、河流

积石山县境内发源于小积石山的黄河一级支流主要有银川河、吹麻滩河、石源河、刘集河、大河家河,其中刘集河的汇水面积和流量较大。黄河二级支流主要有居集河、中咀岭河、牧野沟、樊家沟、阳洼沟等大部分属于季节河,汇集黄土沟壑区的雨水流入黄河,但流量很小,冬春两季濒于干涸。夏季流量逐渐增加,但暴雨频繁时可导致河水暴涨、山洪突发和泥石流等灾害,冲毁淹没沿河两岸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

积石山县受地形、地势、光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可以说是优势与劣势并存,不同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积石山县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县年日照时数为2323小时。由于海拔高,大气透明度良好,太阳总辐射量为131.34千卡/平方厘米。

这里的生态劣势主要是:第一,矿藏资源贫乏。积石山县由于地层出露不全,地质构造简单,侵入岩不发育,因而可开发利用的矿藏资源很少。零星散布的铜、金等矿藏,由于品位不高,储量不大,不具备开采价值。第二,水能资源较为缺乏。积石山县境内水源短缺,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干旱状态,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河流只有银川河、吹麻滩河、刘集河和甘河滩河。黄河的水能蕴藏量虽然丰富但是难以大规模利用,且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含沙量大。据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水文站记载,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对沿岸农田、村庄和水利设施威胁很大。由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不仅使黄河提灌的难度增加,而且易造成雨季时水土流失和泥石流迸发时对黄河造成水体污染。

img10

积石山风光

保安族所居住的“保安三庄”地区依傍在小积石山东麓,自然生态环境在积石山县属于中上等。就水源来说,“三庄”有来自大墩峡和崔家峡的两条峡水,既可饮用,又可灌溉。就土壤来说,“三庄”地区的土质主要是黑土、黑黄土和红土,适宜农作物和瓜果蔬菜的生长。山地丘陵地的农作物产出虽不如四堡子乡的川水地,也不如大河村和康吊村可以利用黄河提灌来增加粮食产量,但比起东北部温热干旱的河谷地来说确是强了不少。保安族人就生活在积石山县这种差异悬殊的生态环境中,处于“大劣势”中的“小优势”状态。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保安族人的生计方式,而保安族人的生计方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其生存地的生态环境。对保安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来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把保安族周围的其他民族也加入进来,在长时期内,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致命影响,到那时,生态环境将再次影响到保安族及其他民族的生计方式和文化,进而可能重演保安族迁徙的悲壮一幕。[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