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澜沧拉祜

云南澜沧拉祜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历史遗迹整控江摩崖石刻,云南拉祜族地区元代的历史文物。三佛祖佛房遗址,云南拉祜族地区清代所建的佛教建筑遗址。现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某些传教士,侵占土地、滥盖教堂、分裂民族团结、制造民族隔阂,干涉内政,甚至直接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搜集提供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等行径,曾激起拉祜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宗教政策是保障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
历史遗迹_中国拉祜族

第七节 历史遗迹

整控江摩崖石刻,云南拉祜族地区元代的历史文物。史书称“都不花摩崖”“思茅元碑”,为元代题崖史记,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乡勐矿村下勐矿寨澜沧江边的岩壁上,距县城100千米。石刻用楷书直行书写,阴文,共3行,记述了元朝将领都不花率领军队征八百媳妇国之兵事。崖字似用战刀刻成,正文能辨认的有:“中道总兵官万户达石八力……都不花领军二万剿八百……”等字样,落款为“大元壬午十二月初八日书”,是元朝屯兵云南拉祜族地区的见证。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百媳妇国据《新元书》载:“八百媳妇者,夷名景迈,世传其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故名。”据江应梁教授考证,八百媳妇国就是兰那国。意为“百万稻田国”,是13~18世纪存在的一个王国。其区域包括现今泰国北部以清迈为中心的清迈、清莱、帕瑶、南奔、南邦、帕、难七个府和缅甸南掸邦地区的景栋、勐勇等地。据有关史料记载,兰那国与我国的西双版纳历来有联姻。

铁长炮,清代拉祜族起义时使用的兵器,亦做拉祜族年节时鸣放的礼炮。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共收藏有15件,大小不等,铁铸、立式、圆筒状,炮身箍以多道铁环,底部为方形铁座。最大的通长2.22米,外口直径6.5厘米,内空直径3.3厘米;最小的通长1.21米,外口直径2.8厘米,内空直径1.2厘米。

三佛祖佛房遗址,云南拉祜族地区清代所建的佛教建筑遗址。位于今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勐坎水库南侧700米的佛殿山。佛房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属大乘佛教朝拜地,亦是清代拉祜族头人和佤族头目盟誓处,占地2500平方米。佛房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草房,正房为大殿,面积240平方米。殿后有佛塔,用鹅卵状块石垒成三台,成“凸”字形,面积16平方米,高5米,殿前有四座花台,用石头分两层砌成。今遗址尚存佛塔、花台及残留围墙。现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祜族的佛堂里没有偶像,所供之“佛”为“观世音”,同时也对“释迦佛”和“弥勒佛”加以崇拜。佛教教徒每逢正月初一、六月二十四日、八月十五日到佛堂举行拜佛仪式。不杀牲,只烧香供饭,尤其是六月二十四日每人都要喝佛水,表示公平行善。此外,每户还都供有佛位,逢年过节则祭祀之。八月十五日,百姓要到佛堂献新稻米、玉米、豆子、瓜果等。

明末清初以来,盛行佛教的拉祜族地区,迄今或多或少地珍藏着传教宝物、法器和僧人用具。其中以南栅佛寺(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的传世宝物为甚,今藏有厄萨佛祖亲制印玺一枚(印质为檀梨木,上刻有“福禄宝印”四个汉文篆字)、大铜钹一对、铸铁礼炮三门、古磨一盘、铁三角一个、黑宝石二枚、白玉一块、金属质宝谷壳一枚,还有佛祖树(柏树)和佛祖茶等。对研究清代拉祜族地区的佛教传播史具有重要价值。

东主佛堂,云南拉祜族地区清代的佛教建筑,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为拉祜族大乘佛教佛堂,清代拉祜族地区的“五佛地”之一。“五佛”是指“佛祖帕”在澜沧江两岸建立的5个佛教中心。佛堂共5间,为穿斗结构的平房,屋顶盖瓦,系大理工匠建造,具体建筑年代已无从考证。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部分已被损坏,后经修缮作为小学校址。1990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县文化部门按原型进行修复。

糯福教堂,云南拉祜族地区民国初年建造的基督教教堂,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寨后的一座山上,系由原在缅甸景栋传教的美籍牧师永伟里,于1922年向孟连宣抚司贿买之“牛皮界地”修建。建筑面积506.6平方米,干栏式围廊建筑,木架瓦顶,平面布局呈纵向双十字形相连之木构架,四周为木板壁,装有欧美式三角形窗子,半圆形门。屋檐板为拉祜族锯齿形服饰图样,内部装修为欧美式教堂风格,正厅为礼拜堂,长27米,宽11.4米,左右有4间耳房室,每间为6米×8米。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初叶,正值大乘佛教随着拉祜族反抗斗争的失败而被镇压,教徒有的被杀,有的逃跑,佛堂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小乘佛教也同样受到挫折之际,美国基督教浸信会派驻缅甸的牧师永伟里,经过进入中国边境考察之后,确定了以澜沧县的糯福作为浸信会向中国云南境内的拉祜族传播基督教的据点,在糯福建起了大教堂,成立了浸信会糯福总会,并在双江设立了浸信会糯福总会双江分会。各村寨建立了“福音堂”,紧接着创制了拉祜族文字,办学校、建医院、训练教牧人员,先后发展教民三四万人。在教民中教识文字、传播知识、劝戒酒、讲卫生等,培养了一批识拉祜文(老文字)的知识分子,客观上对移风易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某些传教士,侵占土地、滥盖教堂、分裂民族团结、制造民族隔阂,干涉内政,甚至直接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搜集提供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情报等行径,曾激起拉祜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宗教政策是保障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教徒的增长略呈下降之势。

img79

糯福教堂

img80

南段佛堂“达门”

img81

南段佛堂

南段佛堂,云南拉祜族地区清代的佛教建筑,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南段村。佛堂位于村寨的最高处,为拉祜族传统的草木结构院落,四面都有一扇由几根木头和木板搭成的简陋门,称为“达门”。从正面的“达门”进去,往上走是一个小坪,右边是图腾柱,一尖一圆,高低不等,是拉祜人崇拜的始父母柱;左边是佛房,为一座大茅草房,佛房左边还有一座茅草房,是专为每月十五日、三十日来祭祀的头人和老人安排的净身住房。佛堂背后是一大片森林,是护佑寨人的神林,不得轻易触犯。

南栅佛殿,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安康乡南栅村,为拉祜族大乘佛教五佛殿之一,始建于清代。原建佛殿为悬山顶砖木结构,面阔三开间8米,进深6米,殿檐有花卉木雕,烧制砖有动物图案。清嘉庆四年(1799年),为反抗清王朝重赋和孟连傣族罕氏封建土司沉重的压迫剥削,拉祜族人民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起义,翌年起义被清兵镇压,起义领袖之一铜金和尚张辅国变节投敌。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铜金和尚张辅国终被清廷所杀,孟连傣族土司制造事端焚毁了这座雄伟的佛殿建筑,现只残存四周断续夯墙基,长10.4米,宽0.3米,高0.6米。

上允老佛寺,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老街寨,始建于1744年。总面积2330余平方米,由大殿、戒堂、僧房组成。大殿为垂檐歇山顶建筑,抬梁式房顶,瓦片曾毁坏,现为单排,檐下有木雕,大殿台基中屋有动物花卉砖。山门为版棱式建筑,檐下有斗拱和木雕。

img82

拉祜山寨的图腾柱

下允佛寺,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下允村,始建于1860年,总面积2960平方米。大殿为抬梁式重檐歇山顶建筑,木门窗雕有狮、虎、鹿、马等图案,上下有金色贴印人物像、花卉图案、壁画。戒堂三重檐攒尖顶建筑,檐下是木雕垂柱。现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迈万亩古茶园,拉祜族地区的一座古茶园,属人工栽培型茶树,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曾被日本茶叶专家称为“天然茶树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地球上保存较为完整的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古茶园之一。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南部的惠民乡境内的景迈山上,距县城72公里。整座茶园由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村寨相连而成,占地2.8万亩,实有采摘面积10003亩。景迈古茶园的茶叶与众不同,它们生长于万木丛林中,与数百种野生植物、药物共存,采取茶蜜的飞鸟和各种小动物繁多,使得各植物间的异花传粉极为普遍,由此茶叶就具有了珍贵的药物含量。喝了景迈古茶园的茶,可以清热解毒、健胃助消化、防治血管硬化、消除各种疲劳、益寿延年等。

img83

景迈千年万亩茶园

邦崴千年古茶树王,拉祜族地区的一棵千年古茶树,位于海拔1900米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的富东乡邦崴村新寨脚西北坡园地里。树高11.8米,树幅8.2~9.0米,根茎处干茎为1.14米。经国内茶叶专家多次考察论证,这是迄今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唯一一株古老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大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反映了茶树发展与早期驯化利用同源这一规律。对世界茶树起源和进化、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生物学、茶树良种选育、茶文化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充分证明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云南澜沧江沿岸是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的这一科学论断。它不仅是我国珍稀植物中的稀世瑰宝,也是全人类不可多得的共同财富。

芒洪八角塔,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芒景村,始建于清代。原建筑物为八方八角重檐攒尖顶空心石砖塔,通高5.8米,八方总边长10.63米,西面开塔门,塔基为砂石,塔身上下有7块石雕图案,塔顶绘有古兵器。随着岁月的流逝,该塔曾有所损毁,现已被列为县级文物加以保护。[3]

img84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洞宫寺碑,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乡政府所在地募乃东北1.5公里的“募乃仙人洞口”,刻立于1834年。碑为砂石,长方形,高0.9米,宽0.7米,厚0.15米,有麒麟浮雕。碑文楷书直行阴刻,大小字双行,现仍可辨认出450字,主要记述募乃仙人洞风光。

芒景功德碑,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乡芒景村,刻立于清代。碑高1.2米,宽0.8米,厚0.08米,阴刻横书汉文“功德碑”三字,其下为阴刻傣文。

尹帕谷山营盘,古战场遗址,1851~1874年,由扎清、扎戛率领的拉祜族起义军与清军作战之地。设有点将台、练兵场、战壕石墙等。

仙顶营营盘,古战场遗址,民国初年李龙、李虎兄弟率领拉祜族起义军抗暴斗争的大本营。起义军曾于雅口、谦六战斗中击溃政府军。民国7年(1918年),拉祜族首领李虎被官兵诱入雅口石屏会馆,被俘遇害。

谦六压芒竜古渡口,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谦六乡压芒竜村附近,是澜沧江中游著名的古渡口。它是历代官府传递文件,兵马过往,民间商旅走东串西、南来北往的古驿道渡口,也是通往东南亚诸国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渡口驿道铺垫有青石,宽1.5米,石上马蹄印痕清晰可辨。

【注释】

[1]转引自政协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拉祜族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2]雷波、刘劲荣:《拉祜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3]雷波、刘劲荣:《拉祜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