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统筹安排。可以设想,改革后的储粮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金融、制造和运输信息系统。三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达成统一的目标。
目前,北美粮仓具有多种标准规格,容量从3600蒲式耳到83000蒲式耳,可以储存小麦50吨到800吨。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向制造商订货。有人看到现代化粮仓之后担心价格太贵,超过了中国农民的负担能力。别看粮仓有十几米高,庞然大物,实际上成批生产之后,价格并不贵。在2008年,储粮50吨的粮仓的基本设备价格为2681加元(合人民币大约14000元)。储粮800吨的粮仓价格为15187加元(合人民币85000元)。我们可以设计一套金融系统,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迅速实现中国粮仓改革。只要能从老鼠、蛀虫那儿把粮食抢回来,只要几年时间就可以全部收回粮仓投资。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话,可能需要建设现代化粮仓300万—400万个。粮仓有大有小,价格不一,如果以30000元(200吨储量)作为平均价格,总投资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虽然投资总额很高,但是从宏观经济来看,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投资。如果以中位数计算,每年挽回粮食损失5000万吨,每吨粮食800元,每年节省的粮食价值就达到400亿元。不到三年就可以全部回收投资。2012年国家财政收入超过11.7万亿元[1],即使完全由国家包下来,也是力所能及,更何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操作,基本上不用国家花钱就可以办成这件大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办事情不能没有资金。改革的关键在于储粮金融体系。是否可以成立一些地方性的金融公司,由当地的民营企业出资,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这些金融公司不吸收民间存款,通过定向私募或者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在金融资质审核合格之后,由银行给予一定数量的信贷。
金融公司和农户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在收到粮食入库的报告后立即给农户支付第一笔粮款。待粮食从农户粮仓运至粮油加工厂之后,金融公司向加工厂收取粮款,扣除与按揭贷款相对应的部分,支付运输费用之后和农民结算应得剩余部分粮款。
金融公司向购买粮仓的农户提供按揭贷款,并且按照合同,每年从农户交售的粮食中扣除一小部分作为农户的偿付,直到农户最终付清按揭贷款。扣除量应当少于每年被鼠啃虫噬的数量。换言之,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只不过是用从老鼠和蛀虫嘴里挽救出来的粮食来支付粮仓的按揭贷款。按揭贷款的期限可以确定为20—30年,以减轻农民的财务和心理负担。金融公司负责粮食储运系统的资金流运转,只要设计各项收费合理,完全可以保证金融公司凭正规运作赢得较高的利润。考虑到农民的经济状况,按揭贷款可以零首付,抵押品就是粮仓本身。如果农户不能履行分期付款合同,则金融机构有权终止合同,拍卖粮仓,选择另外的合作伙伴,或者交由地方政府经营管理。
中国机械加工业的设计、生产能力很强,许多地方产能过剩。制造现代化粮仓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科技难关。不过,为了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绝对不要一窝蜂上阵,遍地开花。
首先,由国家颁发统一的标准。就像汽车、自行车一样,只能生产某几个规格的粮仓,而不允许各自为政,杂乱无章。统一规范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减少重复投资,节约成本,生产出来的零部件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其次,在全国各地,东南西北中,统筹布点。选择一些重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植,成规模、成建制地大批量生产粮仓。
农民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按揭贷款之后,向制造企业订购粮仓。制造企业得到农户订单之后,应当负责把粮仓送进村,帮助农民安装、调试,并且在今后不间断地提供各种售后服务。国家负责质量和价格监督。粮仓营运所需的人工、电力以及零部件和附属设施都由农民自己负担。粮仓的价格中包括一定的国家农业补贴,使得制造粮仓的企业能够得到较高的利润回报。
粮食运输和信息公司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跨地区营运。它们负责将粮食从农户的粮仓转运至粮食加工厂或者出口码头等地。粮食运输公司也应当实现统一规范,系统联网,从而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降低调运成本。
按照世界各国粮食储运系统的经验,建议将粮食储存的重点由国家粮库分散到千家万户,以农民家庭作为储存粮食的基本单元。粮食储存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农民家庭的粮仓。第二级是铁路或交通线旁的地区粮仓。第三级是大城市或港口附近的国家粮仓。储存量的比例大致为农民粮仓占粮食储存量的60%—70%,地区粮仓占20%左右,国家粮仓占20%左右。
[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3年,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