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按照当地粮食产量在一个自然村中建造一个或数个粮仓。由村民决定建立粮仓的数量、规格和地点。粮仓总容量需略大于当地粮食总产量。
究竟交给谁?如何运行?这个问题没有先例可循,尚需研究、探索。
粮仓的产权有三种安排:产权归农户所有,归村镇集体所有,或归地方政府所有。
如果粮仓归农户私人所有,可以通过招标,由符合条件的农户独立和金融机构签订按揭贷款合同,购买粮仓。
如果归村镇集体或地方政府所有,则由他们签署按揭贷款合同,再以某种方式承包给农户。
三种安排各有利弊。
如果直接将粮仓的产权落实到农户本身,在初期分配时可能比较麻烦,可是从长期来看,储粮的利润归农户,储粮过程中的所有成本和维修费用等也完全由农户负担,自负盈亏,由于产权清晰,农户责任明确,他们会很好地经营、维护粮仓,保证储存的粮食的质量,降低储粮成本。
如何在村民中挑选粮仓的所有者,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第一,农民对于现代化粮仓缺乏了解,没有农户愿意购买或承包粮仓。第二,农民认识到经营粮仓具有较好的收益,争先恐后,争夺粮仓。
如果没有人愿意购买粮仓,可以通过试点、教育让农民理解现代化粮仓的优越所在。只要经营粮仓能够给村民带来好处,自然会迅速普及。如果出现争抢,粥少僧多,难以公平分配,最后粮仓很可能落入最有权力和影响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或他们的亲属手中。效果如何,尚待研究。
从经营方式上有三种选择:第一,为周边农民代储;第二,专业粮食储藏户;第三,村镇集体储粮。
如果粮仓的产权归某个农户所有,替周围的农户代储粮食,可能比较麻烦。农民生产的谷物在质量、湿度、杂物等指标上并不一致,混放在一个粮仓中,有可能因为谷物质量和存储期间的成本、损耗等问题发生纠纷。
如果让拥有粮仓的农民成为专业粮食储藏户,可能运行起来比较简单。专业户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谷物,集中保管,随后交售给粮食公司。但是,在收购季节需要给这些专业户以资金融通上的支持。
如果让村镇集体管理粮仓,初期比较简单易行,但是由于产权不清,缺乏牟取利润的动力,较难降低成本,也不一定能保证储粮质量。由于责任不落实,有可能使得粮仓得不到合理维护。
究竟哪种办法最好?没有实践,谁都不知道。如果请一群人坐下来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肯定争论不休。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弊病。既然在计划经济思路下找不到答案,为什么不交给市场?只要维持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农民自己会找到合理的分配方案,建立适合当地特点的储粮系统。只要把粮食储备相对集中起来,把老鼠和蛀虫的危害降到最低,粮食储运系统改革就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