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学是研究行星地球的起源、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地质学基础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和规律,探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质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灾害等的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防止地质灾害、保护和优化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探索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实际资料。当前,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人才对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创造性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础研究以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为基本使命,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培育地球科学文化和地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路径研究,事关我国地质学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研究命题。本课题基于人才能力建设视角,剖析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能力现状,开展中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制度模式比较,探索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结构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提升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科学路径,同时提出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决策资讯和科学依据。
一、加强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
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地质大学讲话中指出“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有人类存在,只要人类在发展和进步,地质学就不会枯竭。地质学不是一门简单的科学,而是一门深奥和博大的科学。有志的青年们要为这门科学而献身,利用这门科学为祖国和人民造福”。地质科学要同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必须把握地质科学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好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一是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今后15年,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二是水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水和矿产等资源严重紧缺;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资源勘探地质条件复杂,难度不断加大。急需大力加强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能力。在要求整体环境状况有所好转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环境科技创新提出重大战略需求。深刻认识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必将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必将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是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世界地学强国的必然要求
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先导,是原始创新的源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没有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就没有基础。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以尽快摆脱困境和危机,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同样地关系到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如何维护好国家发展权益、赢得发展主动权,并持续地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突破与跨越。《科技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由目前的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75%提高到2.2%。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进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资源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如何更好地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另有调查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80%,而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直到2014年才达到52%左右,2015年的目标为55%,2014年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第19位。在对外技术依存度方面,美国只有1.6%,日本为5%,而我国则在50%以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我国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赖于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实现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我国的国际科学论文发文量仅在美国之后,排第2位,被引用次数在美国、德国和英国之后排在世界第4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协定,简称PCT)申请国。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公布的数据,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底的1.7件上升到2013年底的4.02件,到2015年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要达到每百人每年12件。我国是地球科学大国,在地层古生物、古人类、第四纪等方面的研究水平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根据Web of Science分析,我国的地质学研究发展迅速,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国地质学学科产出论文影响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简称SCIE)论文数4 445篇,约占全部论文的19.78%,年均增长率为15.60%,被引用次数32 658次,发文量和被引用次数仅次于美国,排列在世界的第2位。发文量前15位的国家为美国、中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波兰、日本、瑞士、新西兰和巴西。同时我们注意到,我国单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为7.35,低于世界单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8.01。另外,根据论文作者中位于第一位置的作者数量统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拥有地质学优秀科研人员队伍的情况。我国拥有该领域优秀人才队伍的规模仅次于美国。总的来看,从地质学领域文献计量分析来看,中国在地质学领域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高被引论文数指标上有较明显的优势,发文量和总被引次数在国际上所占份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在篇均被引和高被引论文比例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地质学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高质量的成果产出较少,不仅与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数量有关,更加重要的是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要扭转这一局面,大力培养和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特别是青年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走向世界地学强国的战略选择。
三、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是巩固国土资源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重要举措
从地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前沿和国家国土资源紧迫需求等方面均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促进原始创新成果和理论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其中,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建设保障。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增强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现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此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我国国土资源事业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核心,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过增加人力资源供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布局,形成各类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提升科技人才质量。特别要加强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资助力度,建立适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用人制度。以高端人才为引领,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我国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和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动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凝聚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引导和支持。以此来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四、培育地球科学文化是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加强地球科学文化建设是一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性的基础工程。地球科学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社会进步和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自于人类探索自然的强烈兴趣以及科学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奇思妙想并不是突然闪现在天才创造者脑海中的灵感,它们来自于人们创造、结合和分享他们思想的过程中。因此,培育地球科学文化,挖掘和利用人才的能力,挖掘和利用每个人能量和想象力的能力,对使创新变得更加强大和更加具有持久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地学创新文化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人才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遏制科学技术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建立有利于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动态、全面、系统地研究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能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地质学界要不断增强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实现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培养和提升地质学基础研究创新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敢于担当、勇于超越、找准方向,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本书拟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对发达国家地学领域人才创新能力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现有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分析,进一步探讨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结构、内容体系,提出创新管理措施,为我国地质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