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测量与研究

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测量与研究

时间:2023-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883年,高尔顿在其出版的《人类才能的研究》一书中就呼吁人们关注对创新能力的测量。在此基础上,创造力的心理测量法不再局限于托兰斯所提出的认知和人格观点。到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经过统计发现当时对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较少,号召心理学家重视并加强对创新能力的研究。2.心理测量学研究心理测量法是应用于创造力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测量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创新能力是不可测量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人类进一步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学者们对创新活动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从而认识到创新能力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早在1883年,高尔顿在其出版的《人类才能的研究》一书中就呼吁人们关注对创新能力的测量。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逐步出现了一些关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研究。1896年,心理学家比奈·阿尔弗雷德(Binet Alfrnd)和亨利曾编制过测量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卷,问卷中的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解决,这种问卷受到早期创新能力研究者的追捧与仿效。1950年,吉尔福特发表了关于创造性的著名演讲,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分析越来越多,并突破性地开始了系统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吉尔福特(1950)曾设想,创造力可以采用心理测量学的方法,选取普通人为被试者,利用纸笔测验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其中一个测验称之为“非常规用途测验”(Unusual Uses Test,简称UUT),这种测验常常要求被试者尽可能多地说出某种常见物品的各种用途,如木头、砖块的各种用途。吉尔福特在测验中测验考察的是人的发散性思维,他指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于是,对发散性思维的测量在当时成为测量创造力的主要工具。托兰斯(E P Torrance,1974)在吉尔福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简称TTCT)。整套测验是用一些图形和语词作业来测量发散性思维及其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托兰斯测验包括以下一些分测验:问问题、产品改善、不寻常的用途、圆圈画。这些测验都是从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精确性四个维度进行评分。托兰斯(1988)认为创造力的心理测量学研究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类是涉及到认知、情感、技能的测验,如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威廉姆斯创造性倾向测验;另一类是试图了解人格特征群的测验,如阿尔法生物学调查表。阿莫拜尔(1983)以及其他研究者后来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创造力发展的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创造力的心理测量法不再局限于托兰斯所提出的认知和人格观点。在过去的十五到二十年间,心理测量法被研究者用来测量创造力、考察有关创造力的环境特征、发展与创造力相关的新测验。

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现有的创新能力测量方法对创新能力的测量有积极影响,但应该看到,已有的测量方法都是从某一方面进行测量,而忽视了多种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此,创新能力的测量应涵盖其内容的各个方面,专家学者应当不断努力寻找出能够全面、准确测量创新能力的新方法。

二、研究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

各领域对创新能力进行广泛讨论、研究,已经历了六种方法和范式,即神秘学方法、实用主义方法、心理动力学方法、心理测量学方法、认知心理学方法和社会人格方法。目前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以上六种方法和范式的研究得来的。单种学科方法只能看到创新能力研究的某个侧面而不是全部。由于创新能力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期理论家们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始采用汇合理论的方法。

1.传记研究

传记研究法是人们最早用来研究创造力的方法,是对确定无疑的高创造力个体进行的研究。传记研究主要是个案研究和深度研究,该方法以研究问题为中心,探讨人类心理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个体心理特征,分析历史事件对个体的创造力的影响。最早的创造力传记研究可以追溯到1869年英国创造心理的先驱弗朗西斯·高尔顿的研究,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普通能力与特殊能力,为后来对创新能力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经过统计发现当时对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较少,号召心理学家重视并加强对创新能力的研究。特曼(John Gottman)和科克斯(Kirkus)也对著名天才进行了追溯研究。在此之后,格鲁伯(J Groebel)、华莱士(Wallace V Friesen)和加德纳(Howard Gardner)对各个领域中取得较高成就的人才进行了深度个案研究,分析这些人才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这些研究是创造力研究领域中比较经典的传记研究。国内关于通过传记研究对传主创造力进行研究的很少,研究者多是用传记研究分析个体的人格特征。最初的传记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科学性与客观性的发展,学者们将定量分析引入到传记研究,实现了传记研究定量与定性结合,丰富了传记研究模式。郑剑虹等的《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就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这方面研究的典型案例。传记研究通过全面分析传主的成长资料与环境,使传主形象更加生动与立体。但传记研究的质量依赖于传记资料的真实性,以及研究者本身的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主观性较强,对研究者的要求较高。

2.心理测量学研究

心理测量法是应用于创造力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心理测量法对创造力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创造性主体,主要是关注创造性主体的人格特征与性格特点;二是创造性过程,主要是关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的认知过程,即研究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的认知加工过程;三是创造性产品,即关注对创造性产品的评估;四是创造性环境,即强调影响创造力的各种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文化和网络等。

创造性产品特征取向测量认为个体的创造力水平可以通过分析创造性产品来进行评价和理解,最早的创造性产品评定量表是泰勒(Taylofl A)1975年编制的《创造性产品问卷》和Besemer与Quin1987年开发出来的《创造性产品的语意评价表》,这种量表通过不同的标准对创造性产品进行评估。除此,阿马贝尔还创立了创造力评估一致性技术,即同感评估技术。这种评价方法主要依据评估者对创造力的内隐标准对产品进行评估。创造力测量的认知取向认为创造力应从个体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分析,这方面的测量工具有吉尔福特编写的《南加利福尼亚创造力测验》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创造力测验。我国也有专家学者进行了该内容的研究,如胡卫平(2002)研制了《创造性思维测验》;以张厚粲教授为代表的中国个性测评课题组编制了《中国人创造性量表》,该量表从幻想性、审美感、敏感性、变化性、思想性和价值观这六个方面进行了测评;创造力主体的研究取向测量工具主要为人格倾向和风格倾向量表,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一些自陈量表。人格倾向量表主要有威廉斯的《创造力个性倾向量表》和由Rimm、Davis编制的《发现才能团体问卷》;风格倾向问卷主要是对人们思考方式进行测量,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有考夫曼开发的A—E量表,该量表鉴别两种问题解决者——同化者和探索者。斯滕伯格也开发了一个思维风格量表,从思维的功能、形式、水平、范围和倾向五个维度进行测量。

3.实验研究

创造力实验研究主要是对个体行为与环境条件进行人为操纵,探索创造力表现水平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操作自变量,考察其对创造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一般被操控的自变量包括指导语、注意力、情绪和内部动机等。有很多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并各有侧重。如海曼(Heiman)与哈林顿(Harringtonlugram)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将外部信息和指导语进行控制,探究其对创造力的影响;阿莫拜尔通过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研究,探讨内部动机和情感对创造力的影响。当然,实验研究还包括在自然环境下对环境条件进行操控,观察被操控的实验环境条件对被试者产生的影响,如张景焕和陈泽河等(1996)采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还编制出了一套实验教材,给学生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观察教学效果,考察教材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4.计算机模拟研究

计算机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运作来模拟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特征,这种方法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个体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对创造力进行研究,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专家学者可以观察和模拟人们在进行发散思维过程中大脑的运行过程,通过使用特殊的程序指导个体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探索,从而模拟创造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创造力,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创造力发挥过程,观察在创造性活动中个体的思维逻辑、信息储存和信息提取过程。但是人的认知与思维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会受个体经验与环境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模拟创造力过程与个体创造力特征,可能会导致结果失真,模拟过程过于简化。

5.内隐观调查

内隐观调查又称间接测量法,是通过调查具有代表性的创造性人才或普通大众对创造力的认知来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创造力的看法。创造力内隐观调查法以创造力内隐理论为基础,调查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特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同领域创造力结构和特点不同,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对普通大众的创造力内隐观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创造力本质,更能为培养高创造力的人才提供切实合理的基础,这是近年来研究创造力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内隐观调查,人们可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与学科领域内的创造力结构与特征,比较分析文化与领域差异对创造力造成的影响,使创造力研究更加符合实践情况。但是这种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内隐观调查法的客观性不强,不易操作,这种方法更倾向于对创造力一般现象的描述,不易揭示个体潜在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