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质学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个人因素
对于地质学大学生来说身体素质非常重要。学习地质学需要经常地进行野外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新的东西。而野外生活条件与工作环境都比较艰苦,如果没有强健的体质,便不能以最佳的状态进行野外实践,从而也很难发现新的现象和资料。
2.对细节关注不够
研究工作中粗心大意,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只是考虑到问题的局部,而错过了重要发现的机会。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读写能力不足
多数地质学本科生并不具备工作所需的高水平阅读、写作以及计算等能力,而是为了完成学分,达到毕业条件,就业机会大多与其父母背景密切相关。知识积累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才有可能进行创新。阿马贝尔认为,不管在什么领域中,创造力都是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和任务动机这三个组成成分联合作用的结果。斯滕伯格认为,为了在某一领域进行创造,我们必须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了解已经取得的成果,该领域还有哪些待研究的问题,了解前人的想法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习惯于阅读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更新速度比较慢,知识都比较固定。而学术文献就有所不同,学术文献每年在进行着大量的更新,各种数据库都收集着大量的国内外最前沿的文献。阅读文献不仅是积累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经过调查,地质类专业课程比较多,作业也比较繁重,大多数学生学习都比较刻苦,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对而言,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相对较差,阅读的文献少,没有阅读文献的习惯,很少有学生每学期阅读的外文文献超过30篇,不能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生访谈结果、开放式问卷收集的信息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都普遍反映学生的文献阅读比较不足,而且很多学生对文献的理解能力差,不是一边读文献一边考虑问题,只是为读文献而读文献,完成老师的要求,这是影响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4.缺乏专业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随着对创造力研究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兴趣源于探究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发挥创造力的内驱力和动力源泉。兴趣和动机可以驱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活动,促使个体最大限度的投入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学习和工作兴趣,而是受于外界的压力,那么个体也很难在该领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根据本研究的调查,一些学生学习地质学仅仅是为了就业,包括基地班的一些学生。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时所学专业并不是地质学,是通过一年的学习后由其他专业转过去的,而转过去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地质学感兴趣,只是因为基地班能享受到更多的资源,有更多的保研机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缺乏对地质学的兴趣会直接影响个体探究地质学的内驱力,使学生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
5.缺乏意志力
地质学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经常到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行实地的调查与勘探。由于地质学的特殊性,要取得创造性成果,必须要坚持不懈的进行探究,克服艰苦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在野外收集资料与数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都反映地质学学习很艰苦,平时不仅课多,考试也多,长假时还要经常出野外。一些学生放弃地质学,从事其他的工作就是因为地质工作太过于艰苦。人的本性里具有懒惰的一面,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深有体会,当遇到困难时有些人会习惯性的进行逃避和放弃,这时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意志来克服人性的弱点。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大风大浪,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意志力。当今一些具有较高成就的地质学院士和教授大部分都出生于建国初期,小时候都经历过很多困苦,这样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让他们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为人所不能为,不断地克服困难,进行实地的考察与勘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6.缺少追求学术卓越的气魄
追求学术卓越的人能将自身的优势和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在本专业领域取得成就,并发挥最佳状态。一个喜欢追求卓越的人会克服各种困难,充分投入自己的精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促进自己不断的开拓创新。受社会风气和生活压力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在选择专业与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受到功利性的影响,随波逐流,很难有自己的选择,缺少追求学术卓越的动机。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而很多本科生之所以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仅仅是受他人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基地,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庭的教育环境与生活氛围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启蒙教育和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启蒙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维方式与认知模式在这个时期都会基本定型。同时,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信培养在学前就已经打下了重要基础,如果父母的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会对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性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些都是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个性特质。
在我国,家庭教育一直都很崇尚孝顺文化,所谓孝顺就是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不管是孝文化的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包含有一种顺从的意思。很多时候真理总是给孝顺让位,不管我们的道理有多么的充足,都要顺从父母的意见,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孝,遭到社会道德的谴责。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与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孝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文化,这种文化给中国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从小受孝顺文化的影响,现在的很多学生独立性不强,而更习惯于顺从父母,或更具权威性的人的意见与想法,导致在权威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在权威面前很难产生新的想法与观点。这种顺从的性格特征与创造力需要的独立性和对自由的追求产生很大的矛盾,影响着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再者,学生家长对科学文化的理解,仍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因此,在科学素质上无法为学生打下更好的扎实基础。
三、学校因素
1.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从古代承袭下来的,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法。这一制度发掘了很多才能各异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制度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压制着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只有考了高分以后才会有出息,才会招人喜欢。父母对这种观点也表示支持的态度,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我们从小就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所以这种思想在我们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学生以获得高分为学习的唯一目标,用高分来取悦老师与父母,赢得同学的赞赏与认同。小学时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好的中学,中学时努力学习是为了考好的大学,进入大学继续努力学习是为了取得奖学金或者进行保研,学习成绩至上的观念影响着很多学生的生活,甚至是生命。一些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有的甚至会因为无法面对考差了的结果而做出极端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能得到很多的荣誉;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可能很有想法,却没办法实现,学校也不会资助成绩不好的学生。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发放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课业繁重,考试过多,没有很多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与拓展阅读,无法发展课余的兴趣爱好,而这些对于创造力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需要改革学生的评价体系,逐渐降低学习成绩所占的比例,采用综合性、全面性的考评体系,而不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至关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2.过于看重“三好”标准
在学校,“三好学生”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很听老师的话,他们符合学校制订的各项标准,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喜欢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学生往往有更多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喜欢去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课程要求的领域。他们具有很多会引起老师反感的性格特征,精力过剩、独立性强、性情倔强、情绪外露。老师除非学会欣赏这些学生的潜在能力,否则就会试图把整个情境控制起来,并压制创造才能的表现和发挥。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态度和对这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的态度会影响这些学生的行为,甚至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他们会更倾向于表现为一个好学生,压制他们原有的创造性。过于强调好学生或“三好学生”不仅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严重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困扰,从而产生偏差行为。作为老师,要学会发现有高创造性的“调皮”学生。
3.教师指导不足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育质量会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大学是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的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开始具备某一领域创造所需要的知识,可以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但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和视野远远不如老师,要真正独立地进行某项创造性活动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要成功地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反映,很多老师科研做得很好,但太忙,没时间和学生交流,有时甚至会疏忽对学生的教育。老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一些创造性的意见与想法,多和学生交流意见,并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
四、创新文化氛围因素
现在社会越来越追求个性与自由,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形成的很多民族特性从根本上抑制着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与发挥。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取向和群体认同,使得我们更喜欢遵从“大一统”,共性至上,我们的社会也更容易接纳跟全体保持一致的事物,因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会让我们感觉更加安全。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促使人们重节制、求平稳,讲求谦虚,最终衍生出了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追求卓越,追求梦想的动力,削弱了人们的竞争意识,腐蚀着学生们的创新动机,使人们更容易安于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宣扬“求同存异”,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似乎更喜欢“求同”,而不是“存异”,存异会更加容易招致异样的目光,受到群体的批判,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而求同则不一样,求同更容易取得社会支持,更容易获得归属感。这种求同的心态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在作祟。学生没有真正把科学研究当成一种独立的事业或追求,而是当成取得社会地位的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