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时间:2023-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质学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程度普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地质学研究生普遍认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或一般,这是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2.课程设置据了解,地质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辅助设有少量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兴趣的狭隘束缚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的思维,降低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潜质不

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质学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程度普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本研究对调查样本进行了创新能力现状的自我评估,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514名地质学研究生中,21.98%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好或比较好;21.79%主观评价自己创新能力很不好和不太好;而其余56.23%的地质学研究生都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此外,在对各个项目现状进行自我评估时,只有15项在3.00与4.00之间,其余的7项均在2.00与3.00之间。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地质学研究生普遍认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或一般,这是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造成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外部原因

1.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地质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硕士一年级阶段,主要是修满学分,完成所有课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仅包括专业课也包括公共基础课。在此期间,地质学研究生也会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课程的紧密安排与导师科研难免会有时间上的冲突,部分导师更注重科研,急切希望学生出文章出成果,不主张学生过多参与课程的学习,认为是浪费时间;作为学生,当课程与导师科研事项冲突时会更多地选择逃课来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这样直接导致地质学研究生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英语以及其他公共基础知识匮乏。通过对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要素分析我们得知,知识结构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而对第一阶段课程学习的忽视会造成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完全参与导师课题阶段,一般为一到两年。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教学课程的学习,往往是以导师课题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仅仅大量阅读与导师课题相关的文献,这样使得地质学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受到限制,不能及时了解整个学科的学术前沿,创新能力受阻。

2.课程设置

据了解,地质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辅助设有少量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地质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丰富与巩固,且很多课程内容是对本科课程教学的重复,缺乏对学科前沿知识的接触与了解。另外,这种课程设置也忽视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导致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范围仅局限于本学科领域,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3.导师水平与指导

我国对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随着近年来高校对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导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据访谈,部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导师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过窄,无法解答学生学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导师科研任务重、学术活动多,加之每位导师都带有多名学生,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指导每位学生,影响学生学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经济压力

由于地质学的实践性与工作条件的艰苦性,选择地质学的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来自乡镇或农村,家庭条件的限制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虽然每月会有一定的生活补助,但在目前消费水平较高的形势下,补助只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他们学习积极性降低,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与科研中,有些学生甚至出去兼职,这势必会导致投入学习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减少,严重影响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5.实验设施和实践条件

地质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不仅包括室内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包括野外的实践能力。据调查,地质学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国内实验条件较为落后,实验室设备不够齐全,很多实验需要多所高校多个实验室合作才能完成,有些实验设备的老化更是不能满足创新教学的需求。尽管有些实验设施具备,但利用率低,导致实验资源的浪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此外,地质学硕士研究生野外工作能力也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硕士研究生阶段没有专门的野外实习教学安排,出野外的机会仅限于导师科研项目的要求,不仅机会少而且时间比较短,多数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学不到东西。这些都会导致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6.创新氛围

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在其生活的创造性环境影响下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创新氛围与环境能增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与热情,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访谈中,大部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认为地学类学术创新整体氛围不是很浓厚,整个社会也缺乏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社会的浮躁思想和功利主义现象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创新氛围的营造。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被磨灭,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7.政策缺陷

由于国家政策的缺失和相应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加之缺乏宽松自由的环境,地质学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不高,致使优秀学生出国或者直接就业,不愿意继续学习深造,献身于国家地质学基础研究工作。

二、造成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内部原因

1.缺乏专业兴趣与课余爱好

缺乏兴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主要是许多地质学研究生并非是自己选择的专业,甚至一些研究生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缺乏了解,只知道按照学校规定和导师要求的研究工作去做,因此,缺乏主动性和自然的科学兴趣。在接受访谈的地质学研究生中,表示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仅占三分之一,其余都表示没什么兴趣甚至不喜欢,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地质学这一学科之前缺乏对专业的深入了解,仅因为竞争压力小,好就业,继续深造也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以谋取更好的发展;另外,由于地质学的实践性,野外作业条件艰苦,很多硕士研究生无法忍受长期在外漂泊,对未来自己在本行业的发展失去信心,对地质学的热情也随之降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所学专业怀有浓厚兴趣,才能推动个体付诸行动,深入研究、刻苦钻研,各方面能力因此不断提高,取得科研成果。反之,兴趣不足则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在本专业倾注太多时间,导致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学术创新能力、实践水平等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据了解,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课余爱好比较狭隘,除了正常的学习与科研,很多学生将时间浪费在网络上,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等,户外活动越来越少,课外阅读越来越少,现实的人际交流越来越少。兴趣的狭隘束缚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的思维,降低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潜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创新动机不足

对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而言,科学、正确的研究动机是创新的动力和前提,只有秉持潜心科研的态度,热衷学术研究,敢于创新,才能抓住机会,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当前,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校园之中,很多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是为了评奖等需要,而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并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只是简单地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修改或总结,很少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的成果没有创新的成分,更谈不上学术价值。另外,由于受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在处理问题时缺乏创新意识,不敢打破常规,他们更习惯于简单地效仿。创新意识与创新动机的不足影响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地质学硕士研究生亦如此。

3.知识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本学科专业知识,也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以及学科交叉知识,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储备是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学习中,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往往只注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摄取,缺乏对其他交叉学科知识的关注,因此研究视角受到限制,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课程设置问题,另一方面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硕士研究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方法,缺乏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缺乏收集学科前沿信息的能力,因此不仅很难取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影响。

4.人格品质

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高校在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只注重知识和能力,忽视人格品质塑造的现象。作为地质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人格品质的要求较其他学科更高,这充分体现在野外实践方面,野外条件的恶劣只有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克服,如果缺乏这些优良品质就无法潜心科研,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选择放弃,结果使得科研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现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束缚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优良人格品质的发展,使得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

三、地质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及原因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讨论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结构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的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现状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讨论了不同年级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现状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统计得出,不同年级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现状得分上分别是三年级高于二年级,二年级高于一年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年级比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更丰富,知识结构更合理。知识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与付出时间成正比,进入研究生阶段时间越久,所接触的领域越多,相关文献资料阅读的也越多,锻炼了他们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年级创新思维高于低年级的原因。同时,高年级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更好地指导了学术科研与野外实践活动。第二,高年级地质学硕士研究生野外实践经历更丰富,不仅具备更强的野外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创新人格。高年级学生在导师带领下,野外实践经历比低年级学生更丰富,在多次的实践锻炼中使他们的野外观测能力、采样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每次的野外实践都需要战胜和克服不同的困难,这也使他们变得更加顽强、意志更坚定、更能吃苦、更加自信,这些优良人格特征都会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三,高年级地质学硕士研究生比低年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次数更多,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更强,学术经验更为丰富。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丰富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是创新的基础,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本章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质学研究生对创新能力的22个结构要素总体评价较高。其中平均值大于4.00的指标有20项,即认为比较重要的指标占90.9%。经过因素分析,最终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结构分为五个维度,即实践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人格、学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结构。

二是地质学研究生对创新能力的主观评价趋于一般水平。在被调查的514名地质学硕士研究生中,只有21.98%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好或比较好;主观评价自己创新能力很不好和不太好的比例占21.79%;而其余56.23%的地质学硕士研究生都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以上情况表明,我国地质学硕士研究生普遍认为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的地质学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地质学硕士研究生中,男生比女生、26岁及以上比25岁及以下的群体在创新能力各个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不同年级地质学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创新能力现状要好于低年级,主要因为高年级比低年级地学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更为丰富,视野更为开阔;野外实践经历更多,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了更多的科研项目,科研能力与学术能力更强。这些因素使得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整体创新能力更强。

四是影响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其中外部原因包括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水平与指导、经济压力、实验设施与实践条件、创新氛围;内部原因包括缺乏专业兴趣和课余爱好、创新动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格品质方面的缺陷。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地质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