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分析

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分析

时间:2023-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始终把将帅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本研究针对1996年至2013年期间地球科学领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19人进行了调研分析,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资料检索等方式,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来反映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现状。

1994年,为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领军人才,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实施,这是我国国家层面上第一个面向45岁以下科学工作者设立的专项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内及尚在境外即将回国工作的优秀青年学者,在国内进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规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学风和科学道德;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且突出的创新性成绩,或对本学科领域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的突出的创造性科技成果,或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具有在国内从事研究所必需的主要实验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项基金资助的研究工作;申请者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我国大陆有固定的受聘单位且聘期覆盖该项基金的执行期限;资助期内每年在我国大陆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至少在9个月以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申请者必须通过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组评审、异议期公示、评审委员会评定等程序,最后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以来,始终把将帅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在立项伊始就重视和强调研究队伍的合理布局,把形成良好的研究团队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通过资助“创新研究群体”工作,不断加大对将帅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促进他们自身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使他们成为凝聚和带动研究团队的核心。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

本研究针对1996年至2013年期间地球科学领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319人进行了调研分析,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资料检索等方式,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来反映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人才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关于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占3.01%,36~40岁占29.32%,41~45岁占56.39%,46~50岁占9.02%,51岁及以上占2.26%。如图7-8所示。

图7-8 年龄结构

2.关于学历学位结构

获得国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学位人员占71.05%,获得国外博士学位者占22.18%。另外,国内外联合培养博士学位人员为5.64%,博士以外其他学位为1.13%。如图7-9所示。

图7-9 学历学位结构

3.关于工作单位

在高校工作的占38.35%,在中国科学院占54.51%,其他部委研究机构占7.14%。如图7-10所示。

图7-10 工作单位分布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

1.担任国际学术组织职务情况

国际生态模拟学会、国际岩石圈计划、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亚洲有机物循环协作网、加拿大地质矿业协会GIS分会、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美国纽约科学研究会、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ICDP-China)、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学会中国分会、亚洲气溶胶研究会、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干旱区水与发展全球信息网络(UNESCO IHP G-WADI)、国际“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研究计划委员、国际化石刺丝胞和海绵协会、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流体包裹体协会、国际地层委员会新元古代地层分会、国际奥陶系分会、志留系分会、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土壤发生委员会、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中国分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工作组等组织中担任学术职务人员占25.19%。

2.出国研修的国家或地域

杰出青年中出国进修的国家大都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分别占28.57%、14.29%、13.91%、11.65%、7.14%、9.40%、1.88%,其他国家占13.16%。如图7-11所示。

3.在国(境)外研修周期时段

杰出青年在出国研修时间上有所差异。出国6个月以下的占9.40%,出国研修在6—12个月之间的占16.17%,出国研修在13—18个月之间的占10.90%,出国研修在19—24个月之间的占9.77%,出国研修在24个月以上的占50.75%,没有出国研修的占3.01%。如图7-12所示。

图7-11 出国研修国家分布

图7-12 出国研修时间分布

4.关于出国研修经费来源

出国研修经费主要是国外合作方资助,达50.54%,其次是国家资助30.11%,项目经费支出占8.60%、单位经费资助占5.38%。如图7-13所示。

图7-13 出国经费资助

三、学术成就获得国家社会认可情况

学术成就的认可主要体现在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均有的占13.16%,只有国家级奖励的占5.64%,只获省部级奖励的占46.62%,未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占34.59%。如图7-14所示。

图7-14 科技奖励情况

四、入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情况

通过基金资助,大多进入国家、省部级各类人才项目资助计划。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者占24.06%,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计划人选者占17.67%,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者占5.26%,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的占15.41%,享受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和省级特殊津贴待遇者占4.89%,入选省级人才计划者占9.02%,未进入人才层次计划的占23.68%。如图7-15所示。

图7-15 入选各类人才层次

五、主持和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分析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除主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外,还承担着大量而繁重的其他科研任务,特别是主持一些其他基金类项目,其中主持重点项目达30.67%、研究计划达10.67%、面上项目达53.33%。如图7-16所示。

图7-16 科研项目类型

主持和参加多个项目者占有相当的比例,是重要特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杰出青年占62.8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杰出青年占42.86%,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的杰出青年占23.8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的杰出青年占62.86%,主持国家973项目的杰出青年占41.90%,主持省部级项目的杰出青年占65.71%,主持国际合作项目的杰出青年占32.38%,主持“八五”攻关、重点项目的杰出青年占14.29%,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的杰出青年占40.95%,主持“九·五”国家重点、重大、攻关计划、攀登项目的杰出青年占32.38%,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杰出青年占8.57%,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项目的杰出青年占7.62%,主持国家“十一五”项目的杰出青年占7.62%。

主持科研项目类型多样化是另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主持和参与的所有科研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14.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占9.6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占5.3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占14.16%,国家973项目占9.44%,省部级项目占14.81%,国际合作项目占7.30%,“八五”攻关、重点项目占3.2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占9.23%,“九·五”国家重点、重大、攻关计划、攀登项目占7.30%,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占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占1.72%,国家“十一五”项目占1.72%。如图7-17所示。

图7-17 科研项目构成

六、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情况

有77.90%的杰出青年人员参与了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其中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占21.74%、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占19.57%、WC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占8.7%、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占6.52%。如图7 18所示。

七、学术论文成果情况

被调查对象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已经发表的SCI论文成果比较多,杰出青年发表论文人均50.6篇,人均发表SCI论文为21.7篇,人均发表EI论文5.8篇。有10.91%的人员发表了40篇以上的SCI论文,12.73%的人发表31~40篇的论文,30.91%的人发表论文在21~30篇,有29.09%的人员发表论文在11~20篇,10篇以下占16.36%。如图7-19所示。

图7-18 国际科学研究计划构成

图7-19 学术论文数量分析

八、成长成才周期分析

杰出青年获得博士学位到成为杰出青年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2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0.94%,3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2.83%,4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3.77%,5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2.83%,6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3.77%,7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7.55%,8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9.43%,9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12.26%,10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8.49%,11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9.43%,12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3.77%,13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7.55%,14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10.38%,15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5.66%,16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6.60%,17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0.94%,18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0.94%,19年后成为杰出青年的占0.94%,无博士学位的占1.89%。如图7-20所示。

图7-20 获得博士学位到杰出青年的时间周期

九、接受教育程度情况

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间不间断完成学位学习的占38.68%,本科、硕士学位中间不间断完成学位学习的占37.74%,硕士和博士中间不间断完成学位学习的占5.66%,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间都不是连续完成学位学习的占17.92%。另外,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间不间断完成学位学习的杰出青年中有17.07%的杰出青年是硕博连读的(在完成硕士课程后不经过硕士答辩、毕业而直接进入博士学习的),占全部杰出青年的6.06%。如图7 21所示。

图7-21 接受教育情况

十、博士后科学研究阅历情况

杰出青年中有32.08%的人经历了博士后研修,其中有19.81%是在国外进行博士后研修工作的,有12.26%是在国内完成博士后研修工作的。如图7-22所示。

图7-22 博士后研究阅历

十一、其他因素分析

(1)目标追求。1次申报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成功概率为61.02%,2次申报成功概率为22.03%,3次申报成功概率为11.86%,5次及以上申报成功概率为5.09%。如图7-23所示。

图7-23 申报杰出青年基金的成功率

(2)首次了解基金项目的渠道多为同行介绍、专家推荐、单位推荐,分别占37.81%、28.05%、25.61%。如图7-24所示。

图7-24 了解杰出青年基金的渠道

(3)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认为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导师和专家指导、个人天赋、家庭支持、单位领导重用、人际关系,分别占24.56%、21.64%、17.54%、15.21%、12.87%。如图7 25所示。

图7-25 杰出青年成功要素分析

(4)对于青年人才从事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的评价,他们认为人才匮乏的占39.66%,认为现有人才科研能力弱、学术水平不高者占32.76%。有22.41%的专家认为人才济济,认为地质人才队伍后继无人者占5.17%。有学者提出,通过近十余年的人才基金项目实施,地学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高水平的人才明显不足,应加大人才基金指挥棒的力度以促进35岁以下青年地学人的快速成长。如图7 26所示。

图7-26 对地质学人才队伍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