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研究拔尖人才是地质人才队伍中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地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人才队伍。他们是地质学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和科学研究骨干力量,对整体地质学人才队伍具有重要的导向、示范和带动作用,对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提升我国地质学基础研究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根本保证。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是地质学专业人才队伍中的出类拔萃者,青年拔尖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决定了地质学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水平。地质学拔尖人才除具备一般人才应有的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基本要求外,还要有全球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带动性、辐射性、预见性等显著特征,因此,培养和开发其创新能力还需要借助国外和国内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把创新能力培育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牢记国家战略理念
当代青年地质人才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自觉把个人人格修养与关心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使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高等地质学府要坚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中国梦为主题,以“两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以班级、社团、宿舍、论坛、网络为载体,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纽带,引领学生以德修身、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养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人生价值取向。从学生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成长需求多样性角度出发,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提升热爱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和家族荣耀的需要,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需要,进而牢固树立“学习为了国家”的理想信念。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未知的自然现象和规律,为人类的知识与文明宝库提供知识和精神财富,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地质人才做出基础性贡献。地质学基础研究在物质财富产生上是基础,它是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创新的依据和先导,忽视或回避地质学基础研究的原创性,就等于失去了在地质学领域的知识产权或话语权。从地质学基础研究入手开展创新,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诸多创新要素中至关重要,是关键要素,对于地质科技工作的创新能力提高、地质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人才的辈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很多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地质人才要树立战略眼光,从国家长远战略和地球科学本身目标发展多考虑一些。
二、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主张学校管理必须从科学管理走向人本管理,它要求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向以人为本发展,这里的人本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为落脚点,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创新制度环境和建立创新平台条件为保障,以实施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为载体,将创新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融入制度建设、融入社会实践、融入人才成长成才全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办学以人为本教师是主体,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学生是主体。树立创新教育观要求从教师到广大学生、从教学管理人员到全体干部职工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继承性教育思想,摒弃把知识的传授当作唯一教育目标的观点。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创新教育对于高水平大学以及国家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的重大意义,要从思想观念上让师生认识创新人才及为什么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怎样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等,在创新教育观逐步形成的基础上自觉开展创新教育。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带进课堂,充分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要选择适当的角度加以评价。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或否定他们的思想,更不能嘲讽他们。教师的否定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摧毁力,相反的,教师一个鼓励的目光或一句肯定的话语,往往能使学生消除畏怯心理。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宽容学生的错误,细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肯定和表扬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自豪,从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高校要寓教于习,加强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推进协同实践育人。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个性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把学生成长的空间拓展到课堂和网络之外,延伸到社会之中乃至国际舞台,促进由空头说教、简单灌输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转化;由停留于对书本和口头的知识道理的认识向接受实践检验与磨砺的行动转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与普通教育不同,它应紧紧围绕地质学领域基础研究活动这一中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的特点。创新能力培养重在完成学历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因此,对地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也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主体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创新人格化能力和创新工程化能力在组织创新氛围中如何孕育和发展。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支持,尤其是所在组织单位要给他们提供和谐的平台和宽松的氛围,这个平台或氛围的建立应该遵循一些持续鼓励创新的原则,以保证创新能力的发挥。人才和成果形成了地质基础研究创新的基因,而成果是由人来创新的,人才是地质创新的根本。缺乏创新意识,天赋的想象力难以充分释放,已影响到了中国的竞争力。培育有创造性而非中规中矩的学生,需要有社会合力推动下的大教育观的普及,需要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大学生创新教育应着力在解决问题、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训练。
四、强化素质教育
高校要强调综合素质教育,通过老师指点、同学切磋、书籍引路,教育引导学生善于从课堂学习、从书本学习,又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感悟真理,做到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与中华传统、专业课程与“两课”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知识内化与品德提升和谐统一,价值观塑造与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做到把学生当作教与学、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的合作者,教导学生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自由地交流思想,养成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友好合作、与人为善,达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目前我国高校一贯以学生的群体成才为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巧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削弱了高校以及学生的适应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出现是以教育观念转变为前提条件的。所以高校不仅要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要把满足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使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实现“专”和“博”的统一,高校应全面倡导素质教育。这要求高等地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的全过程,着力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结合,着力于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结合,着力于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所以教育的各个环节要统一起来,力图全程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创新要求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把专业教育、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大势所趋。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真理的实质和产生过程;通过科研、课堂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需要、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