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知行合一”人才。知行合一人才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胜于言,靠真才实学和实际业绩践“行”悟“道”,为国家、为人民、为人类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着力培养知行合一的地质学人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诸要素全面发展、相互交融、互促共进,应是地质行业和高等地质学府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
在青年地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高等地质学府要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职责,把爱国、爱家、爱学、爱习、爱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让大爱教育和大德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中传承,在学与习的使命中实践创新。培养学生不怕失败、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不惧失败的观念。任何新思想、新理念的提出都是在众多学者之间不断交锋、不断探讨、不断争鸣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大学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批判。
一、以爱国为基准点,筑牢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光荣使命,自觉把个人人格修养与关心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使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社会公民起码的道德,是地质学人才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面对地质人才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成长发展需求的多样性,特别是在地质学青年人才价值观形成确立、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把高等教育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之中,用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使命来引领广大师生,解决好地质学青年人才个人职业发展诉求和社会长远发展责任的关系,成功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特别是高等地质学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之中,以中国梦教育实践为主题,以“两课”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班级、社团、宿舍、论坛、网络为载体,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纽带,引领大学生以德修身、以德领才、以德润才,教导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大学生价值取向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培育大学生走在社会前列的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遵循,转化为大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带头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公民意识和祖国自豪感。
二、以爱家为支撑点,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凝聚个人、家庭、家乡和国家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崇尚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家教、乡音乡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是地球科学文化价值取向的具体展示,是有效开展立德树人的鲜活元素,能让地质青年人才有效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质,在道德观念上进行自我约束。
家风家教与社会责任担当、与地球科学工作者精神使命一脉相承,应设计家校融合、家国融合的教育载体,如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等创建活动,有效推进家风家教和乡音乡情进校园、进入地质工作者心里。引导青年地质人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觉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把自身人格修养与关心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梦想与地质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对家风家教、民族传统、大学精神和特色文化等传统美德的总结、整理和发掘,用美好故事和名人名言作为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地引导师生敢于疑难自决、是非自辨、斗争自奋、攻关自勉。
三、以爱学为切入点,增强“学习为了国家”的使命感
从学生认识世界、追求真理、成长需求多样性角度出发,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提升热爱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学习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和家族荣耀的需要,更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需要,进而牢固树立“学习为了国家”的理想信念。
在学习型社会里,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青年人才要把知识的学习与获得当作天职。高等地质学府的中心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学习、管理学生学习、服务学生学习。教导学生养成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的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习惯,把学习作为自身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注重地球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科学前沿与中华传统、专业课程与“两课”课程的多科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在致力钻研地球科学知识和地质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同时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时事政治。教导学生摒弃学习为了家族荣耀、个人声誉的传统单一观念,尽快向“学习为了国家”的观念转变,强化国家目标导向与个人兴趣驱动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对学习地球科学的热爱价值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地球科学知识是地球科学文化的重要基础。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见解,养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人生价值取向,学会自由地交流思想,怀有敬意地展开辩论,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在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服务程度和贡献程度中敢于担当。
四、以爱习为落脚点,培育青年地质人才的社会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人民负责的使命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今后工作中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已经成为检验大学生是否知行合一的重要标尺。
实践是地质学人才践行知行合一的必经之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高等地质学府要寓教于习练思想,加强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推进协同实践育人。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个性特点,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把学生成长的空间拓展到课堂和网络之外、延伸到社会之中乃至国际舞台,促进由空头说教、简单灌输向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转化,由停留于对书本和口头的知识道理的认识向接受实践检验与磨砺的行动的转化。实践是地质工作的鲜明特点,也地质人才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要寓教于习练思想,支持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知识创新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养成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增强团队精神。
学而时习之。教育学生把“学而时习之”作为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注重把学生成长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校园之外和海内之外,深入开展以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内容的“三基”训练和以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为主要内容的“三练”实践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求实作风和过硬本领,促进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锐意创新的激情和研究科学的兴趣,形成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并获得学科特有的专业技能。着力培养“地质情结”,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勇攀高峰的人格品性,激发学生锐意创新的激情和刻苦钻研的兴趣,使其在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激励大学生扎根祖国基层和艰苦的地方,为祖国和人民造福。在实践和今后工作中将所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坚持用诚实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为祖国和人民造福,激励大学生扎根并将知识传播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诸领域,促进个人、家庭、社区、工作场所、民族国家重要力量的凝聚,促进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以爱民为宗旨,塑造地质人服务人民意识
高校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意识的重要阵地。学校要通过爱校教育教导学生养成集体主义意识,教导青年地质人才永无止境地追求真理、自由地交流思想的同时,养成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友好合作、与人为善,达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特别是高等地质学府要用独特的地球科学文化、校园特色文化和大学精神引导大学生心灵,用办学理念和特色教育资源开启大学生智慧之门,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本专业学科问题的自信心,形成敢于接受新思想的开放心态和寻求新的解决方法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宽厚豁达的处世方式。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把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见解,在对国家、社会、人民的服务和贡献中敢于担当。
高等地质学府是开展大学生集体观教育的平台和实验场。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地质人才走进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增加学生接触群众、了解社会的机会,特别要培养青年地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坚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要以自身特色教育资源、独特的校园文化、地球科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吸引众多有志青年学子从事地质事业,让来自56个民族的大学生汇聚成一个全新的集体,与高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精神气质相结合,与社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贴近,组成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的共同体、伴生体。学校和老师要始终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用人格魅力引导大学生心灵,用学术造诣开启大学生智慧之门。同时要把自身特色优势和办学理念有效转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势和动力,不仅让学生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中获取智慧,变得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在全面发展中陶冶人格品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担当。要创新学习体系,把学生当作教与学、知识生产的合作者,更加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课程设计要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发展;第一、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个性特点;组织活动要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创新人格、集体观念、社会诚信的养成。通过启发式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本专业学科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自信心,形成敢于接受新思想的开放心态和寻求新的解决方法的好奇心,具备与他人友好合作、与人为善、互通有无的精神。
青年地质人才是我国从地学大国迈向地学强国的关键。李大钊《青春》之作中发出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梁启超在《少年中国》中说过:“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正是地质学青年后备人才培养目标的真实写照,也是爱国、爱家、爱民、爱学、爱习教育目标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